梁启智
城邦舊事 豆瓣
作者: 徐承恩 紅出版 (青森文化) 2014 - 1
不論是認同殖民地制度的西方學者,還是持國族史觀的中國學者,皆未有著墨於香港人的本土生活及本土認同。到了八十年代,香港才開始有一群受過現代學術訓練的學者以本土的角度進行香港研究。可惜他們的著作都以充滿學術辭彙的英文寫成,並多早已絕版。本書旨在填補這個空間,向以中文為母語的普羅讀者引介這些著作,藉此以本土角度描述香港過去幾百年的歷史。
作者無意僅僅將十二本著作的內容複述一次,而是運用這些著作的資料,按本土史觀描述筆者自己的香港故事。
書寫城市 豆瓣
作者: 潘毅 / 余麗文 OXFORD 2003
書寫歷史,有人認為沉重,有人認為有趣。書寫文化與身份並不是說歷史是經驗的傳承、時代的對照,而是因為在這年代變化快速、空間急轉,書寫,賦與人一種安慰、一種創造,和一種小我的可能性。
「香港」是一個地域名稱,是地圖上的一點;「香港人」、「香港歷史」、「香港身份」卻是矛盾複疊、眾說紛紜,令這小島吸引了更多的注目,也突顯了有關這片土地的論述多樣性。一如書寫,本書編輯的過程同樣須要自我檢討及自我反思。身份與文化在不斷衍生再衍生,香港歷史亦然。

殖民歷史和中國政治成為香港與其他文化進行對話的重要契機。我們的願望只是通過閱讀、書寫和發聲,立足於小歷史、小空間和小文化,抗衡任何一種文化和身份的一體化。
香港的憂鬱 豆瓣
作者: 盧瑋鑾 編 華風書局 1983
七子之歌 / 聞一多 1
略談香港 / 魯迅 3
再談香港 / 魯迅 11
香港或九龍 / 巴金 19
香港的文藝 / 吳灞陵 23
桂枝香,香港紀游 / 田漢 29
香港 / 王志成 31
香港 / 巴金 35
香港與九龍 / 張若谷 39
香港小記 / 友生 47
南遊雜憶 / 胡適 55
香港 / 培淞 63
胡適之先生南來與香港文學 / 鄭德能 69
香港一瞥 / 二難 75
香港所見 / 杜重遠 79
香港防務與中國人的關係 / 江公懷 81
詩五首 / 郭沫若 85
英帝國的前哨:香港 / 穆時英 87
'八一三'在香港 / 馬國亮 97
建立新文化中心 / 了了 101
時局動亂中的香港 / 黃若耶 103
歷史的敎訓與我們的工作--鄭振鐸先生在'八一三'紀念會中的演講 109
上海寫給香港--孤島通訊 / 楊剛 113
關於香港的文化人 / 岑橋 117
香港冒險家的樂園 / 周鋼鳴 121
香港的憂鬱 / 適夷 125
木棉花 / 楊朔 127
一年來的香港敎育及其展望 / 許地山 133
上海人眼中的香港 / 陸丹林 143
香港想像記 / 老向 149
米的故事 / 溫功義 151
寄懷上海 / 屠仰慈 157
香港竹枝詞 / 王禮錫 161
後街 / 袁水拍 163
對於港大的意見 / 陸丹林 169
門前雪總得掃掃--給旅港的文藝朋友們 / 蕭乾 171
續談香港 / 陸丹林 175
香港閒眼 / 錫金 181
可厭的都市 / 文兪 191
我從上海回來了(續) / 柳存仁 199
香港半年 / 楊彥歧 207
深水埗之戀 / 胡春冰 213
到香港的那一天 / 李廉俊 217
歐戰變動中的香港 / 屠仰慈 221
香港中秋之夜 / 加因 231
給'香港學生'--給殖民地根下的一羣之一 / 彭耀芬 233
百年來的第一聲砲 / 加因 237
太平洋序詩--動員起來,香港! / 徐遲 239
附錄:國父於香港大學演講紀略
誰的城市 豆瓣
作者: 羅永生 編 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1997
香港文化研究叢書之一
CITIZENSHIP 問題是當今文化研究領域探討「公共文化」的核心課題,它所探討的正是現代社會及其成員的關係。公民文化的議題,可以歸結為這樣的一個問題:不是問住在這個城市的是誰?或誰有資格住在這城市?而是要問:這是誰的城市?
要回答這個問題,就必須批判和檢討這城市與它所體現的價值所作出的行為、論述和實踐,指陳行動者和論說者的動機及其背後的假設。
在今日標榜一旦談論香港,所用的文化論述假設好像都要超出殖民主義和民族主義話語的時候,卻正好是我們透過香港的歷史經驗深入了解和反省之時:甚麼是殖民主義?甚麼是民族主義?這些文化想像與實踐與我們所追求的屬於「我們」的城市,究竟有甚麼相干?
文化是一個杜群共有的生命。文化經驗與日常生活綿密的歷史脈絡息息相關。「香港文化研究叢書」的目的是致力發掘和重組香港文化歷史的種種面貌,深入研究文化身份的建構過程,探索文化與社會及政治之間的複雜關係。我們期待抱著批判的態度:從歷史出發,重新認識、掌握及撰寫我們這個群體的共同經驗。
香港人的身份認同和價值觀 豆瓣
作者: 周永新 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 2015 - 6
“我們得承認,過去六十多年來,港人的身份不時改變,不只一次,是多次的改變,連帶他們對事物的價值觀也不斷改變:什麼是對?什麼是錯?六十多年來,港人的價值判斷就這樣前後出現差異:往日是尊卑有序,今天講的是平等、自由。或許有人慨嘆:今不如古、世風日下,但改變了的身份和觀念是無法挽回的,我們就算不能欣然接受,也必須明白箇中變化的原因。”
── 周永新
香港社會的種種演變,原來離不開香港人對自己的身份認同和價值觀!
這是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榮休教授周永新對香港社會的長期體察和研究心得。
近七十年來,香港人的身份不時在改變,從開埠最初的難民身份,到港英政府治下的香港市民身份,到九七後至今的中國公民身份,一次又一次的身份改變,使香港人對人對事的價值觀也在不斷改變,從而亦影響了整個社會的人事變遷。無論我們如何看自己,作為這個城市的市民、居住在這裏的香港居民、擁有中國公民身份的香港人,我們都會對自己的身份有不同的體會,也會調整自己的想法和觀念。
今天港人身份上的迷失,不再有共同的生活追求目標,社會就顯得煩躁不安,個人也常感到困惑和無奈。為什麼這樣?本書所述事實,可為你提供答案。
那似曾相識的七十年代 豆瓣
作者: 呂大樂 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 2012 - 7
「七十年代香港」的確有着一種神話般的色彩。「麥理浩時代」是否就如此美好?是否就從此發展出香港的「光輝歲月」?1974年究竟發生了什麼影響深遠但又不為人知的事?國共之爭如何在當時的香港足球反映出來?當時的海運大廈原來已經不屬於香港人… …
對不同社會背景的人來說,都會有不一樣的「七十年代香港」的傳奇故事。
呂大樂教授親臨書展現場,為大家講述不一樣的七十年代香港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