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
從經濟發展到民主:現代亞洲轉型之路的不同面貌 谷歌图书
作者: 丹.史萊特(Dan Slater) / 黃一莊(Joseph Wong) 春山出版 2024 - 05
**威權統治者為什麼願意讓步轉向民主?
**

**是抵擋不住,是心懷慈善,還是另有盤算?
**

我們曾經以為,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起來,民主也將隨之發展出來。然而真實情況卻十分複雜,與這樣樂觀的期待相距甚遠。中國與新加坡是特別明顯的例子:儘管經濟有驚人的發展,政治上卻並非民主。

然而,原本是威權體制的臺灣與南韓,卻在經濟起飛之後踏上民主轉型之路。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差別?儘管在一九八○年代,國民黨的威權統治者遭遇美國施加的壓力以及臺灣內部追求民主的呼聲,但它的統治權力仍舊非常穩固,是什麼樣的因素讓它願意進入另一種政治架構,來應對上述的壓力?

本書作者認為,原因並非政權即將崩潰所以不得不妥協,也不是威權統治者善心大發,反而正是因為統治基礎十分穩固,讓威權政黨有信心在全面開放選舉之後,仍然可以穩操勝券,掌握政權。

這個相當特別的解釋角度十分具有啟發性,讓我們對「為什麼有些國家邁向民主,有些卻沒有」這個政治經濟領域的重大謎團有進一步的理解。兩位作者深入比較亞洲十二個國家的經濟與政治發展路徑,解釋他們從這樣的視角如何看待這些國家的民主發展,包括日本、南韓、臺灣、中國、新加坡、泰國、香港、越南、柬埔寨、緬甸、印尼、馬來西亞。


史萊特與黃一莊運用精要的分析與全方位的實證研究,為理解亞洲的民主化軌跡提供了新的架構。保守派的掌權者有可能化身為出人意料的民主化源頭──對於比較政治學的研究者,這是重要的一課。
──齊布拉特(Daniel Ziblatt),哈佛大學政府學系教授,《民主國家如何死亡》(How Democracies Die)共同作者。


獨裁者為什麼會放棄他們的威權權力?對於這個關鍵問題,史萊特與黃一莊這兩位比較政治學頂尖學者提出新穎而令人信服的詮釋,並深入研究亞洲民主化與威權現況的案例作為佐證。《從經濟發展到民主》一方面與當今世局的析論密切相關,一方面為理解民主化提供了新穎而恆久的貢獻。
──史宗瀚(Victor C. Shih),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政治學系教授


共同推薦──

王宏恩/內華達大學拉斯維加斯分校政治系副教授

李宗榮/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林明仁/臺灣大學經濟學系教授

林宗弘/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

吳介民/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

陳方隅/東吳大學政治系助理教授

陳翠蓮/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黃長玲/臺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

(依姓名筆畫排列)
民主与政党组织 豆瓣
La Démocratie et l'organisation des partis politiques
作者: 莫伊塞·奥斯特罗果尔斯基 译者: 黄浩 / 王漪清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23 - 10
本书从观念、组织、制度等方面全景式展现了英美两国的政党政治和民主运作过程。在工业革命与思想变革不断行进、旧统治阶级与新兴势力持续博弈、利益集团互相勾结之下,政党组织、大会与代表制度、选举制度等民主政治的要素不断形成和发展。在这样一种政治演进中,政党组织利用公民精神的疲软和人们对政党的狂热,操纵选民从而攫取权力,成为最大赢家。
作者在书里批判了渗透在英美民主制中的政治形式主义,认为政党政治下的民主,以对政党的虔诚取代个人良知,释放出普遍的依赖心理,束缚了公共精神,让懦弱裹挟了民主政府的生命。他提出,如果民主制有未来,那么应该将其建立在理性与自由之上,而不是在情绪与煽动之上。
由于例证扎实、论述详尽、分析透彻,本书成为民主与政党制度研究领域的奠基性巨著,并对后来马克斯·韦伯和罗伯特·米歇尔斯的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未竟的快樂時代: 香港民主回歸世代精神史 Goodreads 谷歌图书
BOOK REPUBLIC 2023 - 1
左岸文化香港民主運動從一開始,就基於一九六、七○年代的社運思潮,一直奉「民主回歸」為主流論述。即使不斷遭受中國共產黨的背信、甚至目睹北京政權的殘酷鎮壓,直到二○一九年的反送中起義爆發前,民主回歸世代始終迴避一國兩制日益崩壞的真相。 探討香港民主運動前輩們的執迷不悔,就必須爬梳他們世代成長的歷史。民主回歸世代在爭取民主、打造公民社會的路途上,為何執著與「文化中國」和「現實中國」建立情感的連結,無法看見腳下已然成形的國族共同體? 獨力開拓了香港國族史寫作的醫生學者徐承恩,繼《香港,鬱躁的家邦》書寫香港共同體有異於中國的綿遠過去,新書《未盡的快樂時代》則將焦點放在香港一段令人困惑的近代史,對民主回歸世代的功過作出了率直的診斷與公允的評價。 這是一冊具有深度歷史社會學視野的戰後史著作,以鮮明的理論意識組織全書敘事,同時反映了徐承恩長年積累的香港史功力和中大社會學碩士的背景訓練。……這本書是「洪水之後」的書寫書寫,它在浩劫之後,驚魂甫定之時,思索這場悲劇的起因。換句話說,這是一本關於失敗的反省之作。……徐承恩這冊書不是對這段歷史的蓋棺定論,而是歷史反省的開端,而且是一個勇敢的,甚至是挑釁的開端。挑釁的勇氣是必要的,因為此刻的香港──包括本土與海外香港──需要經歷一次由全體香港人參與的「史家的論爭」,不是為了操控、擁有這段歷史,而是為了理解,為了前進。──吳叡人,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一個世紀前,大德國種族國族主義將種族、文化與國家等同,視一切德裔足跡所到之地為德國神聖領土,連鎖引發慘絕人寰的侵略、大戰與種族清洗。今天,大中華種族國族主義為印太地區帶來不安與衝突的陰霾。徐承恩的新作,勾畫了過去香港部份華裔精英怎樣被大中華種族主義召喚與利用,成為極權葬送自由的共犯,當中的慘烈教訓,臺灣讀者必須銘記。──孔誥烽,《邊際危城:資本、帝國與抵抗視野下的香港》作者、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社會學系講座教授 一國兩制已經徹底坍塌。現在要考慮的問題是:一開始怎麽會有人相信中共會履行一國兩制的承諾?徐承恩的新書《未竟的快樂時代》爬梳香港民主運動的世代史,為我們找出令人信服的答案。從「文化中國」到「民主回歸」,本書仔細地描述與批判近代香港社會一系列離地的「中國幻想」。同時,此世代史精彩地解釋一種曾被徹底排斥的概念——香港獨立——如何逐步變成了唯一出路。誰想了解香港民主自治運動的歷史與將來,都應該仔細研究這部新書。──凱大熊(Kevin Carrico),澳洲蒙納士大學中國研究系系主任 2015年時,香港本土思潮在大學校園裡興起,自此以後,幾乎每間大學的學生會均由本土派學生執掌,當中轉變之大、兩方怨懟之深,使不少學運份子與傳統泛民決裂。當年固然有種種分歧,但正如徐承恩《未竟的快樂時代》末章所論,在赤色陰霾下,民族、自決、民主等光譜不同位置的抗爭者終於放下昔日成見、合而為一。本書重提舊事,並非出於派系私怨之緣由,而是為了讓後來的抗爭者緊記「兄弟爬山,各自努力」的格言,為自由到來的那天做好準備。──羅子維,香港中文大學學生會第51屆外務副會長
拯救民主 ——扬长避短的新方案 谷歌图书
作者: 邓峰 Bouden House 2024 - 03
选举民主的高质量运行须以多数选民的理性为前提,因为只有多数选民 理性,对现实政治知情懂行,才不至于被忽悠和欺骗,才有希望选出无愧于 此的贤能政治家,才能让政府既公平又行之有效地协调多数普通人和少数强 者之间的矛盾,推行致力于化解深层次危机的结构性改革。然而这经常是一 场梦。寄希望于多数选民具有公民精神、对现实政治知情懂行,与寄希望于 清官、明主来拯救苍生,并无本质区别,都是对复杂人性和社会现实视而不 见的政治幻想,区别在于寄希望多数选民或多或少包含民主精神,而幻想清 官、明主来拯救苍生容易滑向威权主义。 ——邓峰(本书作者,民主理论研究者、香港媒体工作者)虽然我不看好历史上的“贤能制”,但鉴于美国民主暴露出来的危机,现 在是正视民主和贤能之间关系的时候了。本书提出了许多值得深思的问题, 证明贤能和民主是可以兼得的,很具有启发性。 ——张千帆(北京大学宪法学教授) 本世纪以来民主国家出现的种种问题,终结了历史终结论。但其所终结 的,可能是对自由民主制度的某种特定理解。邓峰的著作,超越对民主模式 的狭隘理解,在对不同层面与不同形式的民主考察的基础上,试图探寻一种 理想的政治模式,拯救民主。这一工作在理论探索上是重要的,在实践上也 是急迫的。 ——白彤东(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导,宗座社会科学院院士)
南山的部长们 (2020) IMDb 豆瓣 TMDB
남산의 부장들
7.7 (567 个评分) 导演: 禹民镐 演员: 李秉宪 / 李星民
其它标题: 남산의 부장들 / The Man Standing Next
电影"南山的部长们"以韩国中央情报部(KCIA)的部长们(副总理级)与他们所主导的政治阴谋为素材, 原作为揭露韩国政治内幕的同名小说,以历代中央情报部的部长金载圭和金炯旭的故事为中心重新创作而成。1979年下半年,YH贸易女工笼城事件、新民党总裁金泳三的国会议员除名事件以及10月的釜马事件先后爆发,政局不定。中央情报部金载圭和强硬派总统警卫室室长发生摩擦,朴正熙对他逐渐反感和不信任。1979年10月26日,在汉城钟路区宫井洞中央情报部官邸中,朴正熙和总统警卫室室长在宴会酒席中被金载圭用手枪枪杀。
百年追求:民主的浪潮 Goodreads 豆瓣
作者: 胡慧玲 衛城出版 2013 - 10
一九三一年臺灣民眾黨遭總督府下禁止結社令,一九六○年中國民主黨尚在籌組階段,組黨人士就被國府逮捕,直到一九八六年九月,在一波波的黨外運動中,臺灣第一個合法的反對黨終於成立了,組黨人士準備三梯次「待補名單」,表明前仆後繼的決心。當時的總統蔣經國發表談話,「世事在變,局勢在變,潮流也在變」,要像美麗島事件一樣全面逮捕,確實已經不可能了。
百年追求:自由的挫敗 Goodreads
作者: 吳乃德 衛城出版 2013 - 10
這個運動的外省籍知識分子和政治人物,在自由主義於中國潰敗後,試圖在臺灣新領域中做最後的嘗試。思想的敵人共產主義雖已阻隔於海峽對岸,可是卻為蔣氏父子的法西斯主義所籠罩。本土政治人物則是日據時期反殖民運動的殘存。殘酷的二二八事件剛過不久,記憶猶新。他們一直努力在地方政治中維持最起碼的、有尊嚴的存在。兩群人多已過生命中最熱情、進取的階段。這個運動或許可以視為,他們在生命晚期共同寫下的政治遺囑。
百年追求:自治的夢想 Goodreads
作者: 陳翠蓮 衛城出版 2013 - 10
一八九五 到 一九八六
這是一份臺灣的民主履歷
三個世代追尋的民主之花
從一八九五年成為日本殖民地到一九八六年民進黨成立,臺灣用不到百年的時間,跨越了民主的門檻,擁有了合法反對黨的存在和公平競爭的選舉。這是民主轉型最核心的關鍵。
臺灣第一波民主運動發生於日本殖民統治之下。這一波民主運動是臺灣人追求現代性的起步,臺灣人透過殖民者,睜開了眼睛,認識了世界。隨著殖民者戰敗,臺灣第一波以啟蒙為主的民主運動也宣告結束,且在政權轉換的階段中,發生了二二八事件。
國府來臺後的獨裁統治,開啟了第二波民主運動。初期以外省籍自由主義知識份子為中心,透過《自由中國》雜誌,對蔣介石的威權獨裁提出言論挑戰。後來更與本土菁英合作企圖成立反對黨,可惜這次的匯流最後以遭整肅宣告失敗。
然而隨著戰後世代的成長,第三波民主運動很快到來,以「黨外」的身分繼續挑戰威權體制,黨外人士繼續辦雜誌,並開始參與選舉。不同於上一波民主運動,全面性的整肅和處罰未能讓民主運動消逝,反而讓獨裁政權失去正當性。更多人的參與讓民主運動更為茁壯,而人民的支持也更熱烈。當強力壓制無效,獨裁政權只有讓步。
和其他民族相較,臺灣的民主運動並不特別壯烈,不特別曲折,也不特別艱難。不過這卻是我們自己的故事。
一九二○年代日本大正時期,解放的思潮影響著亞洲各國青年,在那個臺灣識字率只有三.九%的年代,已有一批在日本留學的知識青年,喊出「臺灣是臺灣人的臺灣」,成立臺灣文化協會,發起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從日治到二戰後的二二八事件,是臺灣追尋自治之夢的時期。
遞進民主 谷歌图书
作者: 王力雄 大塊文化 2006 - 02
中國的民主化,無疑是所有華人、全亞洲,乃至於全世界關注的焦點。面對未來包括全球化在內的種種嚴峻考驗,中國得透過民主化才能有所因應嗎?未能及時轉型又會有何後果?以及最重要的,中國需要的是哪一種民主,才能在這全世界幅員最廣、人口最多的國家,順利推動幾千年來未曾成功過的民主機制,而又不爆發流血革命、動盪衝突?作者主張在西方民主與中共現有體制之外,必須另闢「第三條路」,也就是所謂的「遞進民主」──一個可以幫助中國從專制過渡到民主,既能避免社會轉型對中國社會造成震盪,又能最終實現自由、民主與共和的理想制度。憑藉對於現代中國政治的嫻熟以及社會結構變化的長期觀察,作者大膽預測中國未來朝向民主化發展乃勢之所趨,並藉由此書勾勒出他心目中更適合中國的全新政治藍圖,以及解決兩岸衝突的有效規劃。

實驗當然是我的夢寐以求,也應該是中國所需。中國現在不是選擇太多而是太少,只有從各方面同時探索才能為未來做好準備。連慈禧聽到無法理解的維新想法時都會說「找個不打緊的地方先試試」,有些問題靠爭論可能永遠不會有結果,只有通過實驗才能看明白。

王力雄談遞進民主:
遞進民主制的一些基本問題,通過一個鄉鎮的實驗就能看出大概。中國有四萬多個鄉鎮,一個鄉鎮的實驗即使徹底搞砸也影響不到「穩定」。梁漱溟當年的鄉村建設具體內容今天幾乎無人記得,他的可貴正在於實驗,在於中國知識分子不僅動口還去動手,因此才成為後人榜樣。當然梁的前提是韓復?拿出一個縣(後來擴大到十三個縣)給他實驗。而今日偌大中共,還沒有當年一個太后或山東軍閥的度量,才是悲哀所在。 想、說、做是三個不同階段。「想」的階段我已進行了近三十年,主要部分基本完成。「說」的階段剛開始不久。我的準備是再「說」上三十年。「做」的階段目前還看不到起點,因為那不是靠個人努力能推動的,需要社會條件和歷史契機,還需要甘於寂寞的等待和順應天命的平常之心。藏族諺語說「人的一生,貓的哈欠」,每一代人能做的都非常有限。我對此生看到結果並不抱多少希望。

遞進民主制概述:
遞進民主制中的「遞進」二字,不是指時間的循序漸進,而主要是指民主的一種形式──既不是大規模的直接民主,也不是代議制的間接民主,而是在逐層遞進過程中將直接民主和間接民主、參與式民主和代議制民主結合在一起而實現的一種新型民主。因此「遞進」二字在這裡更多描述的是一種結構。

中國農村組織的最基本單元是「自然村」,由村中每個家庭出一位代表,組成自然村管理委員會。委員會以協商方式並按照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決定自然村所有重要事務,同時選舉出委員會主任作為委員會決策的執行者。當選的委員會主任同時自動成為上一級組織──「行政村」的管理委員會委員,代表本自然村參加行政村事務的協商和決策,並且參加選舉行政村委員會的主任。 (chinesenewsnet.com)

我提出一個「層塊」的概念。「層塊」是由直接選舉者和當選者構成,也可以說,上述每個委員會都是一個「層塊」。自然村的家庭代表和當選的村民組長構成一個層塊。行政村各村民組長和當選的村委會主任又構成一個層塊。其中村民組長具有雙重身份,他同時屬於自然村委員會和行政村委員會;是自然村委員會的主任,是行政村委員會的委員;是自然村層塊的當選者,是行政村層塊的選舉者。遞進民主制的層塊之間,正是靠這種雙重身份相互連結起來。行政村主任也是一樣,鄉管理委員會由下屬各行政村主任組成,決定本鄉大事和選舉鄉長;依此類推,鄉長們組成縣委員會,選舉縣長……一直到各省省長組成國家管理委員會,決定國家大政方針,選舉國家元首。這種層塊從最基層一直搭建到最高層,構成整個國家的管理體系。 (chinesenewsnet.com)

可以看出,在上述結構中,「逐層遞選制」和「遞進委員會制」其實完全是一體。遞進委員會在逐層遞選過程中產生,而逐層遞選又由遞進委員會完成。二者相互支撐和互為因果。從實現民主的角度,遞進民主制首先保證每個層塊之內實現「直接民主」和「參與式民主」,再把這樣的層塊利用「間接民主」和「代議制民主」遞進地搭建在一起,最終組合成整個社會的民主。
通向現代選舉之路  谷歌图书
作者: 何俊志 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2022 - 11
《通向現代選舉之路》為中山大學粵港澳研究叢書之一種。本書對於英國、美國、日本、墨西哥、法國、德國、俄羅斯、印度、中國港澳台等國家和地區選舉制度的變遷模式展開研討,探究其在通向現代選舉的道路上,分別如何處理直接化、包容化、自由化、平等化的發展趨勢。 無論是現代選舉原生模式還是次生模式,在選舉制度逐步展開的過程中,都需要處理現代選舉內在要求的普遍、平等、直接、自由、定期選舉的原則,並設立以理性和效率為原則的選舉管理機構。除定期選舉原則外,由於各個國家啟動選舉的前提不同,處理上述問題的先後順序就不同。不同的先後順序就導致選舉制度自身構成要素之間的關係和組合模式不同,從而也就出現了通向現代選舉的不同道路。
国际桥牌社 (2020) TMDB IMDb
國際橋牌社
7.7 (6 个评分) 演员: Yang Lieh
其它标题: 國際橋牌社
国际桥牌社(英语:Island Nation)是台湾第一部政治剧集,故事改编自1990-1994年间台湾的政治局势。描述解严之后主要政治势力之间的斗争,以及推动民主化的过程。

第一季由杨烈、林在培、周孝安、马力欧、李杏、廖苡乔、夏腾宏、陈妤、陈家逵、吴定谦、唐从圣、汤志伟领衔主演。更有知名政治人物客串演出,如前AIT处长司徒文饰演美国外交人员、赵少康饰演新闻主播、台北市议员邱威杰(呱吉)饰演抗议民众。故事以二月政争后主流、非主流派的斗争为主轴,串起时代中重要的历史事件。剧中影射众多真实政治人物,如李登辉、郝柏村、宋楚瑜、陈水扁等,再透过虚构桥段叙述台面下的攻防。

内容因影射真实人物,描述政治交换、媒体操控、社会运动、主权认同、转型正义等敏感议题。因此在2020年大选之前,传出因有政治考量,找不到平台愿意上架。后由远传电信friDay影音,于2020年1月20日全球独家播映。播出前适逢选举热潮,引起广泛讨论。首播收视近百万人次观看,为friDay影音新春收视冠军。

第一季于2020年1月20日,在远传电信friDay影音平台独家播出,电视台将由公视于2020年5月3日起播映。第一季获得好评后,也随即展开第二季的筹备,预计于2020年7月开拍,将赴高登岛、康乃尔拍摄。
民主與市場 豆瓣
Democracy and the market
作者: 普沃斯基 译者: 張光 / 馬俊峰 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1998 - 7
本書開始於一齣序幕:共產主義的崩潰。這個誰也沒有預料的事件,在幾周之內,為成千上萬的東歐人民開闢了一個新的世界。但是這將是一個什麼樣的世紀呢?那些後共產主義的國家會找到一條通往民主和繁榮、通往「西方」的道路嗎?或者他們將會發現他們是在貧困和壓迫中掙扎,就像億萬生活在「南方」的人民那樣?悲觀主義也許正如波蘭人所說的,是一種盲目的樂觀主義。本書作者以冷靜的、或許是低沈的筆調,辯證民主與經濟制度之間的關係。但是作者的用意不在於提供預言,而是在闡明建構民主和轉變的經濟體制道路上,所具備的典型性障礙;儘管每個國家有著不同的出發點,但是由於她們都有著相同的目標,因此,向民主過渡時所遭遇到的障礙都是相同的。那麼決定結局的因素是什麼?本書作者在內文中有精闢的分析。
黑眼睛看世界 谷歌图书 豆瓣
作者: 杨恒均 南方出版社 2011 - 7
本书作者用最生活的眼光,最普通的事例,阐释民主,自由,平等是如何在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体现的.通过与民生息息相关的分析评论,指出支撑民主制度得以建立,维持和运行的各种因素,以及使其得以生长的社会民情.
公共理性与民主理想 豆瓣
作者: 谭安奎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5 - 11
本书讨论了公共理性的出现、概念、应用,慎议民主与公共理性的关系,公共理性与能力缺陷,公共理性与公民美德,公共理性与公民友爱,公共理性与民主思想等八个主题。作者试图提供一个清晰的公共理性理念,并将其解释为一种更高阶的慎议民主理论,进而探讨公共理性与民主思想之间的内在逻辑与相互关系。
在一个价值追求趋于多元的社会里,可以通过一种怎样的合理方式或何种性质的理性来寻求对重大政治议题(包括基本的制度安排和正义原则)的讨论和处理?在一个民主呼声大倡、民主潮流势不可挡的时代里,可以抱有怎样的一种既值得追求,又具有可行性的民主政治理想?作者深入当代政治哲学的最前沿,借助对相关
思想家理论的缜密讨论,以及对热议中的“慎议民主”理论对“公共理性”观点所提出的批评的分析和辩护,相当有说服力地解释和回答了这些问题。⋯⋯这是很有分量、不可多得的一本政治哲学专著,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一种深刻有力的思想演进和严谨细致的学术论证,即不仅表现出思想的旺盛活力和独特创见,又能将这些思想纳入细致和清晰的分析论证的层次。——何怀宏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政治正义及其原则的确证构成了当代政治哲学的核心,有关这个问题的讨论和研究中,公共理性是一个核心概念,审议民主(谭著译为“慎议民主”)则代表人们在经验基础之上关于民主及其正当性的最新理论探索。谭安奎的著作直接以这个复杂的问题为主题,通过与此领域具有代表性的理论家们的对话,⋯⋯独立地提出了作者独特的原创性观点,又有分析的条理和明晰,是一部具有较高价值的政治哲学研究著作。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对公共理性问题的研究,隐含着对我国社会转型的现实关怀。基于学理的论证,作者表明,公共理性与一种审议民主的理想而不是业已完成的民主背景相关联,这为人们思考转型社会中的公共理性问题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韩水法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台湾民主转型的经验与启示 豆瓣
作者: 朱云汉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1
本书稿对台湾民主转型过程的经验从各个角度进行了客观总结与分析,第一编涉及台湾的民主转型与经济发展、民主转型与政商关系重组、政治民主化与“公民社会”的发展、民主转型与宪政选择以及民主转型与政党竞争和国民党与台湾民主转型等议题。第二编主要是台湾学者与大陆学者对话的内容,包括经济自由化与政治民主化应孰先孰后、台湾民主化的路径依赖、民主化中网络的作用、宪政转型与民主法治的关系、台湾的选举以及政党在宪政转轨中的作用等。
作者在肯定台湾民主经验的同时,对其不足也提出了批评,对于美国式民主的局限与“假民主”的弊病也进行了批判、分析与探讨。这些都具有启发意义。另外,特别可贵的是,作者多对社会主义民主持肯定与同情态度,认同社会主义民主对于台湾的自由民主或者宪政民主具有参考与借鉴的价值。同时,各位学者在研讨的过程中也有交锋,对于深入认识民主的本质也具有启发作用。
由于各位学者观察的角度与不同程度具有自己的政治甚至党派立场,所持论点因此也各异,我们虽然不同完全同意作者的所有观点,但是作为学术研究,这应该是允许了。
民主新论 豆瓣
The Theory of Democracy Revisited. Part One: The Contemporary Debate
8.4 (5 个评分) 作者: [美]乔万尼·萨托利 译者: 冯克利 / 阎克文 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5 - 8
我们生活在民主观混乱的时代,错误的民主观将导致民主的错误
当代最清澈犀利的民主理论著作,开启政治反思旅程的权威首选
~~~~~~~~~~~~~~~~~~~~~~~~~~~~~~~~~~~~~~~~~~~~~~~~~~~~~~~~~~
每个真正对民主理论感兴趣的人都会欢迎《民主新论》一书的问世。它会在几十年的时间里一直对读者保持清新与活力。
——罗伯特•A. 达尔
萨托利重新检视了我们这个时代的重要民主理论,并对其中的突出议题进行了机敏且细致的考察。他那尖锐犀利且抽丝剥茧的论证,巧妙地出入于各种竞争性的思想派别之间。这部博学多识的著作以其清晰性和惊人的力量足可成为大学本科生的入门佳作。
——威廉•T. 布卢姆
这是一部对政治学研究有重要贡献的杰作,可以说是“二战”以来关于民主最为重要的理论分析。作者以尖锐的妙语和讽刺感出色地营造出一种写作风格,清晰的洞察不时闪现。就学术书准而言,这样一位对政治科学的实证结果与政治哲学的经典文献同样熟稔的作者实属罕见,他将哲学分析与历史视角完美地结合起来。
——塞缪尔•S. 芬纳
~~~~~~~~~~~~~~~~~~~~~~~~~~~~~~~~~~~~~~~~~~~~~~~~~~~~~~~~~~~~~
《民主新论》是美国当代著名政治思想家萨托利耗费十年心血撰写而成的经典之作,一经问世便得到了广泛赞誉。学术界盛赞萨托利在民主学说上“堪称我们时代最为强大的头脑”,“他的论证没有真正的对手”。该书至今仍是民主理论研究的权威著作。萨托利希望以西方传统政治理论为基础,恢复其所谓的“主流民主学说”。
在上卷“当代论争”中,萨托利回顾了当代重要的民主理论,并以清晰的思路彻底检视了其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由此综合而成他向读者提出的所谓一种新的主流观点,其犀利的论说与敏捷的思维巧妙地穿梭于不同的思想派别之间。本书最大的魅力在于,萨托利认为,规范性(理想的)理论与描述性(现实的)理论必须被结合成一个整体,才能在民主可能的理论中行之有效。这部博识之作的清晰和生动,对于大学本科生而言,非常具有可读性。
民主新论 豆瓣
The Theory of Democracy Revisited
作者: [美] 乔万尼·萨托利 译者: 冯克利 / 阎克文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9 - 1
本书是美国著名政治思想家萨托利耗费十年心血撰写而成的经典之作,一经问世便得到了广泛赞誉。学术界盛赞萨托利在民主学说上“堪称我们时代最为强大的头脑”,“他的论证没有真正的对手”。该书至今仍是民主理论研究的权威著作。萨托利希望以西方传统政治理论为基础,恢复其所谓的“主流民主学说”。书中对民主观念作了抽丝剥茧的说明,不但阐明了西方古代民主同及断奶民主的区别,而且论证了自由主义民主通非自由主义民主的重要区别。
打造新世界 豆瓣
9.3 (6 个评分) 作者: 杨照 理想国 | 台海出版社 2016 - 6
从2004年起,杨照持续开设“现代经典细读”课程,希望经由这些现代经典,让活在当下社会的人,有机会摆脱许多理所当然产生的麻木,重新思考、认知:我是谁?我为什么如此生活?我习以为常的生活有着怎样的来历?我喜欢什么、讨厌什么、接受什么、拒绝什么,究竟为何如此喜欢、讨厌、接受、拒绝?我该如何面对这样宰制我、决定我的现代观念与价值呢?
《打造新世界》是系列课程的第二种。本书中,作者深入浅出地讲解美国宪法的条款,讲解了以这套宪法为依据的美国政治制度是怎样、如何运作,并讲述美国宪法制定背后的思想渊源、历史情境、现实利益考量和斗争妥协,宛如讲故事一般。讲故事的同时,作者也分析了这套背景下诞生的美国宪法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它和传统欧洲民主思想的差异,以及美国宪法和美国的现代民主精神如何互相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