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德格尔
海德格尔思想与中国天道 豆瓣
作者:
张祥龙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
- 8
《海德格尔思想与中国天道:终极视域的开启与交融(修订第3版)》揭示中西哲学的一个交点,它可能是一颗种子,孕育未来的思想。这个揭示要求原本地领会海德格尔,包括准确把握原初文献,厘清有关的哲学史脉络,发现隐藏着的思想源头,以及贴切地理解这位哲学家的晦涩的思想方式和表达风格,乃至这种方式与风格的相互需要。对于中国和印度古代哲理的解释,则要求突破流行的概念化方法,以现象学的柔性方式直接感受它们生动卓越的思想特性。
由此,才能探测到中国古代哲理与海德格尔思想的内在相关性。这种相关性既有事实(包括作者独自发现的事实)的支持,又有来自某种哲学的亲缘联系。这亲缘性不仅表现为家族的相似,还显现为一些相映成趣的区别。
这本书是否做到了这些?回答只在读者的阅读体验中。如果它毕竟在这些方面迈出了真实的步子,那么在几重意义上,此书都是一个原初的发现。海德格尔独特的思想方式,中国古代哲理的时机化、终极境域化的特性,海德格尔与中国古哲特别是老庄道家的内在关联,以及东西方对话的潜在场域,等等,都由于这个发现而进入被多重阴影映衬着的澄明。
由此,才能探测到中国古代哲理与海德格尔思想的内在相关性。这种相关性既有事实(包括作者独自发现的事实)的支持,又有来自某种哲学的亲缘联系。这亲缘性不仅表现为家族的相似,还显现为一些相映成趣的区别。
这本书是否做到了这些?回答只在读者的阅读体验中。如果它毕竟在这些方面迈出了真实的步子,那么在几重意义上,此书都是一个原初的发现。海德格尔独特的思想方式,中国古代哲理的时机化、终极境域化的特性,海德格尔与中国古哲特别是老庄道家的内在关联,以及东西方对话的潜在场域,等等,都由于这个发现而进入被多重阴影映衬着的澄明。
在世 豆瓣
Being-in-the-World: A Commentary on Heidegger’s Being and Time, Division I
作者:
[美] 休伯特·L.德雷福斯
译者:
朱松峰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8
- 8
休伯特·L.德雷福斯著的《在世(评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第1篇)(精)》是对于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部分的经典解读,作者用大量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解释这个二十世纪*重要的哲学文本,试图把海德格尔哲学观念与分析哲学(语言哲学心灵哲学认知科学)中耳熟能详的关于存在和心灵的观念联系起来,从而被誉为一部首次让英语世界读懂海德格尔的著作。本书是社会科学方法论问题上的实践转向的奠基之作。实践转向的要义在于把维特根斯坦和海德格尔哲学融合在一起,用前者解释后者,从而让二十世纪*重要的两个哲学家为这个转向“背书”。
真理、时间与自由 豆瓣
作者:
[德]安东·科赫
译者:
陈勇
/
梁亦斌
人民出版社
2016
- 4
《真理、时间与自由:一个哲学理论的导论》共有11节,可分为三个部分:第1部分1—6节,内容是真理理论;第二部分7—8节,内容为主体性理论;第三部分9—11节,内容为时间理论和自由理论。书稿紧扣哲学史的脉络,综合了古希腊哲学、近代哲学、德国古典哲学、现象学和语言分析哲学,是作者治学三十年的结晶,为当代西方哲学研究中不可多得的很好学术著作。
哲学是一门古老的学问,从轴心时代算起,在东西方大概都有2500年左右的历史。古老绝不意味着权威与真理。假如没有经过理性天平的衡量就接受某种学说,只能说明我们的思想还停留在前现代。哲学不是真理的化身,哲学家们总是在批判前人中更新着学说,不断进步。但哲学也不仅仅是个人领悟、感想、意见,而是作为一门学问揭示了某些方面的真理,这些真理都禁得起理性天平的衡量。那么哲学揭示的究竟是哪些真理呢?科赫在本书中给出的答案是:真理、主体性、时间、自由。
书稿紧扣哲学史的脉络,综合了希腊哲学、近代哲学、德国古典哲学、现象学和语言分析哲学,是作者治学三十年的结晶,为当代西方哲学研究中不可多得的优秀学术著作。
哲学是一门古老的学问,从轴心时代算起,在东西方大概都有2500年左右的历史。古老绝不意味着权威与真理。假如没有经过理性天平的衡量就接受某种学说,只能说明我们的思想还停留在前现代。哲学不是真理的化身,哲学家们总是在批判前人中更新着学说,不断进步。但哲学也不仅仅是个人领悟、感想、意见,而是作为一门学问揭示了某些方面的真理,这些真理都禁得起理性天平的衡量。那么哲学揭示的究竟是哪些真理呢?科赫在本书中给出的答案是:真理、主体性、时间、自由。
书稿紧扣哲学史的脉络,综合了希腊哲学、近代哲学、德国古典哲学、现象学和语言分析哲学,是作者治学三十年的结晶,为当代西方哲学研究中不可多得的优秀学术著作。
时间与永恒 豆瓣
作者:
黄裕生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2
- 2
《时间与永恒:论海德格尔哲学中的时间问题》内容简介:时间问题既是物理学里的核心问题,也是哲学里的基本问题,同时又是最艰难的问题之一。时间观的每一次变革,不管是在物理学里的变革,还是在哲学领域中的变革,都会给本学科带来根本性的变化。《时间与永恒:论海德格尔哲学中的时间问题》是国内第一部专门从时间这一艰深问题着手,对上个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海德格尔的思想进行阐释的专著。这部专著最具特色与价值的是,它在哲学层面上深入刻画了传统物理学时间观的形成与实质,以及物理时间观对塑造西方哲学的根本性影响,并在此基础上阐释了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对时间问题的全新理解,以及由此带来的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全新解答。
还原与给予 豆瓣
Réduction et donation:recherches sur husserl, heidegger et la phénménologie
作者:
[法] 让-吕克·马里翁
译者:
方向红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9
- 8
自笛卡儿以降的近代西方哲学,以意识哲学占据主导地位。而海德格尔的横空出世,则让存在论几乎成为现代哲学的代名词。
与此同时,以德里达、勒维纳斯、H·亨利为代表的一批法国哲学家,不约而同地以现象学的方法踏上了超越存在论的道路。
马里翁以独特而全新的眼光,重新审视了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的早期思想,以及前者对后者在微观意义上的影响。通过严格的文本学考察,马里翁指出,胡塞尔在《逻辑研究》中所做出的突破,被海德格尔正确地理解为“被给予性”。
然而在此基础上,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所进行的还原的努力,却以失败而告终。这种失败的原因,恰在于海德格尔没有认识到“还原越多,给予越多”。
与此同时,以德里达、勒维纳斯、H·亨利为代表的一批法国哲学家,不约而同地以现象学的方法踏上了超越存在论的道路。
马里翁以独特而全新的眼光,重新审视了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的早期思想,以及前者对后者在微观意义上的影响。通过严格的文本学考察,马里翁指出,胡塞尔在《逻辑研究》中所做出的突破,被海德格尔正确地理解为“被给予性”。
然而在此基础上,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所进行的还原的努力,却以失败而告终。这种失败的原因,恰在于海德格尔没有认识到“还原越多,给予越多”。
《存在与时间》释义 豆瓣
作者:
张汝伦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4
- 8
20世纪最重要、最有影响、最具开创性的哲学著作,也是被人读得最多、讨论得最多、评论得最多和争论得最多的著作《存在与时间》的释读之作。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张汝伦,以中国古典注疏方式逐字解读。以海解海,句句细读,逐章逐节,字字有着落。
《存在与时间》被国际学术界公认为“难治”,一般读者以及学界人士都需要一部可靠的释义加导读的著作。国外从20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陆陆续续出版了一些解释注疏《存在与时间》的导读性著作,但在我国,至今还未有这样的著作出版。这部的出版,就是为了填补这个空白,而且其丰富和详尽,超过了许多西方学者的同类著作。
本书借鉴中国古代传统的经典章句的典范,采取逐章逐节逐句解释的方法,对《存在与时间》这部经典著作进行释义。作者张汝伦先生在广泛阅读西方大家、名家解读《存在与时间》的诸多文本和专著基础上,用中国古人注疏经典的办法,逐节逐段解读,力图将这样一部晦涩、复杂的作品的文本意义和背后复杂的深意都揭示出来。
《存在与时间》被国际学术界公认为“难治”,一般读者以及学界人士都需要一部可靠的释义加导读的著作。国外从20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陆陆续续出版了一些解释注疏《存在与时间》的导读性著作,但在我国,至今还未有这样的著作出版。这部的出版,就是为了填补这个空白,而且其丰富和详尽,超过了许多西方学者的同类著作。
本书借鉴中国古代传统的经典章句的典范,采取逐章逐节逐句解释的方法,对《存在与时间》这部经典著作进行释义。作者张汝伦先生在广泛阅读西方大家、名家解读《存在与时间》的诸多文本和专著基础上,用中国古人注疏经典的办法,逐节逐段解读,力图将这样一部晦涩、复杂的作品的文本意义和背后复杂的深意都揭示出来。
理解海德格尔 豆瓣
Making Sense of Heidegger: A Paradigm Shift
作者:
托马斯·希恩
译者:
邓定
译林出版社
2022
- 2
这项详细而严谨的研究针对的是学界围绕海德格尔产生的困惑。希恩穿透了与“存在”问题相关的种种模糊思想,揭示出“前期”与“后期”海德格尔的现象学基础,尤其关注他对亚里士多德的继承与超越。希恩的论点就其核心而言是有说服力的:他认为,对存在的痴迷掩盖了如下事实,即海德格尔整个计划的中心乃是“澄明之境”,而“存在”于“澄明之境”中发生。……总而言之,这是一项必不可少的研究。
——《选择》
希恩的作品令人钦佩地展示出海德格尔如何给亚里士多德、柏拉图和苏格拉底前的古希腊哲学家注入生命,并由此汲取自己的哲学灵感。这部作品是对海德格尔研究的有益补充,值得一读。
——《形而上学评论》
近几十年关于海德格尔最重要的作品。
——迈克尔·E. 齐默尔曼,科罗拉多大学哲学教授
《理解海德格尔》是对海德格尔复杂艰涩的全集作品的全新解读。本书论述清晰,严谨地植根于海德格尔的全部著作,论证了其思想的严格统一,提出了三个主要论点:海德格尔的工作从始至终都是现象学的;“存在”意指事物在人类关切的世界中的意义显现;使这种可理知性得以可能的是人的实存论结构,即“开抛”或本有的“澄明之境”。
希恩为过去半个世纪主导海德格尔研究的经典范式提供了一种令人信服的替代方案,同时,他对海德格尔的关键术语进行了有价值的重新翻译。这部重要的著作开辟了海德格尔研究的新道路,不仅将激发海德格尔研究内部的对话,而且将引起与现象学传统之外的哲学家以及神学、文学批评、存在主义精神病学领域的学者的对话。
——《选择》
希恩的作品令人钦佩地展示出海德格尔如何给亚里士多德、柏拉图和苏格拉底前的古希腊哲学家注入生命,并由此汲取自己的哲学灵感。这部作品是对海德格尔研究的有益补充,值得一读。
——《形而上学评论》
近几十年关于海德格尔最重要的作品。
——迈克尔·E. 齐默尔曼,科罗拉多大学哲学教授
《理解海德格尔》是对海德格尔复杂艰涩的全集作品的全新解读。本书论述清晰,严谨地植根于海德格尔的全部著作,论证了其思想的严格统一,提出了三个主要论点:海德格尔的工作从始至终都是现象学的;“存在”意指事物在人类关切的世界中的意义显现;使这种可理知性得以可能的是人的实存论结构,即“开抛”或本有的“澄明之境”。
希恩为过去半个世纪主导海德格尔研究的经典范式提供了一种令人信服的替代方案,同时,他对海德格尔的关键术语进行了有价值的重新翻译。这部重要的著作开辟了海德格尔研究的新道路,不仅将激发海德格尔研究内部的对话,而且将引起与现象学传统之外的哲学家以及神学、文学批评、存在主义精神病学领域的学者的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