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
掬水月在手 (2020) TMDB 豆瓣
掬水月在手
7.2 (225 个评分) 导演: 陈传兴 演员: 叶嘉莹 / 白先勇
其它标题: Like the Dyer's Hand
《掬水月在手》记录了中国古典诗词大师叶嘉莹(1924-)传奇的人生。她一生历经战乱、政治迫害、海外飘零,晚年回归改革开放的中国,持续创作、传承教学,重系文革中断的古典诗词命脉。影片交织了叶嘉莹个人生命和千年中国古典诗词,表现她在诗词长河中寻求存在的意义轨迹。《杜甫〈秋兴〉八首集说》为叶嘉莹最重要的研究代表作,〈秋兴〉八首描绘中国盛唐兴衰,本片借此隐喻叶先生经历的动荡岁月,并邀请音乐家佐藤聪明以〈秋兴〉八首为本,结合雅乐及现代乐,创作电影音乐,为杜甫诗歌带来新的生命。
我偏爱读诗的荒谬 豆瓣 谷歌图书
8.0 (27 个评分) 作者: 廖伟棠 一頁folio | 北京燕山出版社 2022 - 2
本书从策兰,米沃什,奥登,到北岛,张枣,西西等,以诗人的第一视角,探索现代诗的群星闪耀,围绕着对新诗的十种误会,以二十种现代诗意为注脚,挑选七十余首杰出诗作,与你一起重新发现独属于我们时代的诗心.
进入诗歌 豆瓣
作者: 王志军 2022 - 4
本书是诗人、评论家王志军在北大的诗歌讲稿。新诗从诞生以来,误解和偏见颇多,这部讲稿围绕诗歌的基本问题——内容、抒情、声音、语言、结构和境界六个层面展开,澄清常见的误解,提出独到的认识。在作者看来,诗歌入门问题,也是根本问题,是现代诗歌观念的根基,理解了这些问题才能建立对现代诗歌乃至全部艺术最基本的审美意识。不同于当前不少诗论的晦涩、空泛,本书尤其注重对当代优秀诗作深度细读,力图通过下学而上达的经验主义进路,更具体、生动地阐明幽微之义。对于广大诗人和爱好者而言,这无疑是“进入诗歌之门”的一部带有启发和指南性质的读本。正如作者所说,“诗不是一种简单的体裁,而是对世界理解的方式,是关于我们自己和这世界恒久又新鲜的知识”。
诗的八堂课 豆瓣
8.1 (33 个评分) 作者: 江弱水 商务印书馆 2017 - 1
诗人写诗都写些什么?是怎样写出来?又如何去读?本书以系列讲座的形式,征引古今中外的诗作与诗论,就博弈、滋味、声文、肌理、玄思、情色、乡愁、死亡等话题,来展开有意义也有意思的讨论。每一讲都以独具魅力的作品,用别开生面的分析,给读者感性与知性的双重满足。既能用于学诗入门,也可作为诗学进阶。
古典诗的现代性 豆瓣
作者: 江弱水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7 - 6
本书以现代诗学的观点对中国古典诗加以重读、复述与再解释,论证了自南朝文学起,经唐诗里的杜甫、李贺、李商隐,到宋词中的周邦彦、姜夔、吴文英,已然形成了一个有别于连贯叙述及说教倾向的独特传统,体现出文学精神的颓加荡,艺术理念的讹而新,语言形式的断续性与互文性。而这些历久弥新的现代性品质,为中国古典诗在现代语境里的转生提供了契机。
秘响旁通 豆瓣
作者: 江弱水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6 - 5
《秘响旁通:比较诗学与对比文学》共分四辑,前两辑立足中国现代文学,讨论卞之琳以及徐志摩、闻一多、戴望舒、穆旦等中国现代诗人所援引的西方资源;后两辑纵观外国文学,评论王尔德、巴别尔、永井荷风、茨维塔耶娃、米尔斯基等人及其作品,兼及翻译问题。全书试图在比较的视野中展现中西文学融会的微妙情状和复杂亲缘。
染匠之手 豆瓣
The Dyer’s Hand and Other Essays
8.9 (13 个评分) 作者: [英] W·H·奥登 译者: 胡桑 / 梵予 校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8 - 3
《染匠之手》收录了一代文学巨匠W.H.奥登精彩纷呈的散文作品,包括他作为牛津大学诗歌教授发表的著名讲演录。书中的文章题材广泛却又互有关联,对诗歌,对艺术,对人生的种种境况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这些所思、所感独出机杼,不落窠臼,核心的关注点虽然是文艺,立论的背后却是作者在二十世纪中的全部经验。
文艺杂谈 豆瓣
9.6 (5 个评分) 作者: [法] 保罗·瓦莱里 译者: 段映虹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7 - 2
作为杰出的诗人,瓦莱里在文艺批评和诗歌理论领域同样卓有建树,《文艺杂谈》即是他重要的论文集。这部论文集根据1957年“七星文库”的两卷本译出,所选的24篇文章,分别出自“文学研究”和“诗歌和美学理论”两个部分。在“文学研究”部分,诗人对维庸、魏尔伦、歌德、雨果、波德莱尔、马拉美等诗人、作家进行了独到而令人信服的评述。在“诗歌和美学理论”部分,诗人并没有刻意建立某种新的诗学或美学体系,而是着重对“创造行为本身,而非创造出来的事物”进行分析,从中我们可以充分领略瓦莱里严谨的思维方式和对于诗歌的独特理解。
永恒之间 豆瓣
作者: 李炜 译者: 袁秋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0 - 7
一部与众不同的诗歌史。
一部引人入胜的诗人列传。
一部不设文体藩篱的才华之作。
以诗性文字,写丰赡灵魂——
本书采用由人及史的方式,选取在西方诗歌发展历程中产生深远影响的诸多诗人,通过叙写他们各自的人生遭遇和精神历程,展现其所处时代的诗歌与文学风貌,由此连缀成一部纵贯三千年的诗歌简史。全书采用“倒叙”形式,分章回溯了1930年代的西班牙语诗歌、20世纪初的法国诗歌、19世纪末的美国诗歌、普希金时期的俄语诗歌、歌德时期的德语诗歌、莎士比亚时期的英语诗歌、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语诗歌、中世纪的波斯语诗歌、古罗马和希腊化时代的诗歌,以及古希腊时期的诗歌。本书所写的,既是一部有关诗歌、有关文学的历史,也是那些肩负天才的人们在生活与历史中的沉浮遭际。
中国诗学之现代观 豆瓣
作者: 陈伯海 2006 - 11
《中国诗学之现代观》目录
代序 对话·交流·会通
——兼论中国诗学的现代诠释 ……………………………………………………(1)
导言 一个生命论诗学范例的解读
——中国诗学精神探源………………………………………………………………(1)
上编 情志篇:中国诗学的人学本原观……………………………………………………(23)
释“诗言志”
——兼论中国诗学的“开山的纲领”………………………………………………(25)
释“缘情绮靡”
——兼及传统杂文学体制中的“文学性”标志……………………………………(48)
释“情志”
——论诗性生命的本根……………………………………………………………(70)
中编 境象篇:中国诗学的审美体性观……………………………………………………(93)
释“感兴”
——论诗性生命的发动……………………………………………………………(95)
释“诗可以兴”
——论诗性生命的感通作用………………………………………………………(123)
释“意象”
——论诗性生命的审美显现………………………………………………………(143)
释“意境”
——论诗性生命的精神境界………………………………………………………(166)
“气”与“韵”
——兼探诗性生命的人格范型……………………………………………………(197)
“味”与“趣”
——试析诗性生命的审美质性……………………………………………………(220)
释“妙悟”
——论诗性生命的超越性领悟……………………………………………………(244)
下编 言辞体式篇:中国诗学的文学形体观………………………………………………(269)
“言”与“意”
——诗性生命的语言功能论………………………………………………………(271)
“文”与“质”
——诗性生命的文辞体性论………………………………………………………(297)
“声”与“律”
——诗性生命的音声节律论………………………………………………………(320)
“体”与“式”
——诗性生命的形体组合论………………………………………………………(343)
释“诗体正变”
——中国诗学之诗史观……………………………………………………………(371)
结语 “生命之树常青”
——论中国诗学精神之返本与开新………………………………………………(401)
附录 生命体验的审美超越
——《人间词话》“出入”说索解……………………………………………………(411)
“变则通,通则久”
——论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432)
从古代文论到中国文论
——21世纪古文论研究的断想…………………………………………………(443)
参考引用书目…………………………………………………………………………………(449)
后记……………………………………………………………………………………………(464)
理解一张照片 豆瓣
Understanding a Photograph
8.8 (13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约翰·伯格 译者: 任悦 理想国丨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2018 - 3
约翰·伯格被誉为20世纪摄影领域最有原创性的评论家之一。他的文章,如同瓦尔特·本雅明的《摄影小史》、珊·桑塔格的《论摄影》和罗兰·巴特的《明室》一样,启发了一代又一代爱好摄影的普通读者、摄影师和像他一样“写摄影”的人。
《理解一张照片:约翰·伯格论摄影》是伯格过去五十年“写摄影”的文章精华,由英国国宝级作家杰夫·戴尔悉心编选。本书以时间为序,不仅全面收录了伯格最有影响力的摄影名篇,如《摄影的使用》《外观》《故事》等,也将此前未见收录的、他为展览或图册撰写的评论纳入其中,其中涉及的人物极其广泛,从摄影大师奥古斯特·桑德、亨利·卡蒂埃-布列松、尤金·史密斯,到至今仍在活跃的摄影师伊特卡·汉泽洛娃、阿拉姆·谢卜利。很大程度上,这24篇文章代表了约翰·伯格有关摄影之写作的最高水准。
沉石与火舌:特朗斯特罗姆诗全集 豆瓣
Samlade dikter och prosa 1954-2004
8.9 (38 个评分) 作者: [瑞典] 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 译者: 李笠 雅众文化 |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20 - 9
★汲取日常中的奥秘,吐露冰雪般的凝思
★201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希尼、沃尔科特、布罗茨基推崇备至
★特朗斯特罗姆指定译者李笠 译文全新修订
【编辑推荐】
1.特朗斯特罗姆是201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其作品在世界范围内享有崇高的声誉,备受布罗茨基、希尼、沃尔科特等大师级诗 人的推崇。
2.本书是特朗斯特罗姆的诗歌作品全集,收录他创作生涯中发表过的所有诗歌作品,代表着特朗斯特罗姆一生的诗歌成就。
3. 本书译者李笠是特朗斯特罗姆指定的中文译者,此次版本对译文进行了全面的修订,以更精确的面貌呈现了特朗斯特罗姆的伟大诗艺。
【内容简介】
特朗斯特罗姆擅长运用各种意象,在通常互不关联的事物间建立起微妙的联系,创造相遇的机会。其作品多短小、精炼,用隐喻来塑造个人的内心世界,表达诗人对日常生活与自然体验的非凡反思。
本书收录了诗人自1954年以来出版的十三部诗集,囊括特朗斯特罗姆创作生涯的全部诗作,同时收录作者于1993年创作的自传作品《记忆看见我》及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词。译者此次对译文进行了全面修订,以更完美、更精确的面貌给中国读者呈现特朗斯特罗姆的伟大诗艺。
【名人推荐】
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的诗作令我们得以安于自身的不确定性。
——谢默斯·希尼
最重要的诗人,具有不可思议的智慧……我从他那里偷取了不止一个隐喻。
——约瑟夫·布罗茨基
万叶集 豆瓣
万葉集
7.0 (6 个评分) 作者: 佚名 / 宋再新、宋方洁整理 译者: 钱稻孙 浙江教育出版社 2020
本书是针对日本和歌《万叶集》的大众插图版选编。
《万叶集》是日本现存最早的一部和歌集,享有“日本《诗经》”的美誉。全本收录了从公元四世纪到八世纪六十年代末450年间长短诗歌4500余首。翻译家钱稻孙从中选出800余首,并加上详尽的注释和评语。以精准优美的语言重现了这一古典文化宝藏,深入浅出地介绍日本古代的社会制度、风土人情等。此译本兼美信达雅,被公认为日本文学翻译史上的经典。
本书邀请中国日本文学研究会理事宋再新教授担任文学顾问,搭配吉田博、川赖巴水等日本国宝级画匠的画作,兼具文学体验和美学享受。
编辑推荐:
1.日本版《诗经》,日本文学的入门必读!
◆日本现存最早的和歌集,被誉为“日本版《诗经》”;
◆跨越450年时空,涉及狩猎旅行、婚恋思归、悼亡追忆、四时风物等题材,记叙了古代日本在唐文化下迅速发展的社会文化;
◆作者上至天皇、皇妃、皇子,下至浪人、乞丐、妓女,是一部展现日本风土人情的风俗志;
2.超高好评!川端康成、夏目漱石、新海诚频频引用!
◆新海诚豆瓣热门电影《你的名字》《言叶之庭》纷纷引用!
◆日本“令和”年号的出处;
◆诺奖作家川端康的灵感来源,夏目漱石的美学渊源;
3.全新选编、绝美译本、精装典藏!
◆译本选自与周作人齐名的日本古典文学翻译大家钱稻孙先生作品,有“最美译本”的美誉;
◆由中国日本文学研究会理事宋再新教授汇编整理,并作专文导读,兼具专业性和可读性;
◆化繁为简,由专家将内容按主题分为“四季歌篇”“恋歌篇”“美景歌篇”“羁旅歌篇”“哀伤歌篇”“杂歌篇”六个部分,每部分前有简单的导读介绍,清晰易读;
◆本版收录吉田博、川濑巴水、土屋光逸、小原古邨、歌川国芳等多为日本国宝级画匠近500幅作品,随文彩插,兼具艺术感和美学享受;
4.特种纸四色彩印,五面体函套精装打造!
◆全书内文采用艺术纸象牙白四色彩印,锁线校订;
◆上下双册,五面体函套烫金设计,阅读、收藏、馈赠佳品!
千载有余情--周汝昌赏会古典诗词(上下) 豆瓣
作者: 周汝昌 2018 - 3
收入周汝昌先生《读词杂记》《“赢得青楼薄幸名”正解》《谈唐诗史上的“三李”》《关于古典诗词的鉴赏》等六十余篇讲论诗词的文字,熔铸了作者多年研究的心得体会,集中体现了作者在古典诗词方面的研究收获,兼顾内容的难易程度、读者的接受水平及阅读兴趣,全方位、多角度地对中国古典诗词、文字、对联等优秀文化做了细致深入的评点和分析。
十扇窗 豆瓣
Ten Windows: How Great Poems Transform the World
8.5 (8 个评分) 作者: [美]简•赫斯菲尔德 译者: 杨东伟 译 / 王家新 校 2022 - 4
一个真正的诗人,向真正的读者讲述诗歌的意义以及诗歌如何打动我们。美国国家艺术基金奖、古根海姆奖获奖者简•赫斯菲尔德最新诗学散文集,解读伟大的诗歌如何改变世界。大学问出品
著名诗人、翻译家王家新校译并作序推荐;著名诗人西渡、雷平阳、蓝蓝、张定浩、胡桑联袂推荐!
1.本书作者简•赫斯菲尔德获美国唐纳德•霍尔-简•肯庸诗歌奖、美国国家艺术基金奖、古根海姆奖、洛克菲勒基金奖和美国诗人学会奖金,在诗歌创作和诗歌研究领域均获得较高成就,在美国文学界声誉较高。
2.本书作者备受诗人米沃什和辛波斯卡推崇,米沃什评价她是“加州诗人同盟中最杰出的一位”,辛波斯卡评价她是“最贴近我心灵的诗人”,罗伯特•品斯基称她为“一个仍然令人惊讶的大师”。
3.国内首次引进出版,简•赫斯菲尔德亲为中国读者撰写新序言,对国内读者有很好的引导和普及作用。
4.著名诗人、翻译家王家新校译并作序推荐;华语诗界西渡、雷平阳、蓝蓝、张定浩、胡桑等联袂推荐!
5.十位诗人,了解伟大诗歌的十扇窗户。书中通过阐释切斯瓦夫•米沃什、艾米莉•狄金森、松尾芭蕉、辛波斯卡、毕肖普等成就卓著的诗人的创作,展示了世界上伟大的诗人如何运用诗歌描述和改变审美世界,为读者开启一场“释读诗歌”的盛宴。
【内容简介】
本书是美国著名诗人简•赫斯菲尔德的一本诗学散文集,向我们展示了伟大的诗歌是如何运作和改变世界的。书中通过十章阐释切斯瓦夫•米沃什、艾米莉•狄金森、松尾芭蕉、辛波斯卡等诗人的创作,告诉我们如何读诗、写诗,并为我们分析一首诗为什么了不起,以及这些伟大的诗人如何运用诗歌描述和改变审美世界。对每一个诗人的经历和诗作的特点,作者都有独到且深入的分析和见解。 本书就是一张导航图,跟随它的指引,我们既能细细品味好诗所蕴藏的变革之力,也能见证如何通过阅读诗歌和创作诗歌,来认识自己并实现我们生命的可能性。
【名家推荐】
在《十扇窗》中,简•赫斯菲尔德带领我们走进许多异彩纷呈的诗歌,在这里她不是一个给学生讲课的学者,而是作为一个真正的诗人,向真正的读者讲述诗歌的意义以及诗歌如何打动我们。她的结论——诗歌里潜藏着最丰富的人类多元性——异常简单,但她的论证——诗人对事物的言说究竟如何指涉那些事物和其他事物——如此复杂、令人惊奇、范围广泛,完全没有理论上的老生常谈,能让人们感到并确信诗歌的意义是多方面的,而且诗歌的重要性也在不断增强。你会发现放下这本书的唯一原因是想去重读更多你所喜爱的诗歌。
——美国《纽约客》杂志专栏作家 亚当•戈普尼克
《十扇窗》是闲暇时可以细细品味和欣赏的宝藏,才华横溢的简•赫斯菲尔德像导游一样,带领我们游览那些或闻名遐迩或鲜为人知的诗歌,而十周将会是最理想的游览时间。强烈推荐!
——美国著名作家、美国国家图书奖获得者 乔伊斯•卡罗尔•欧茨
简•赫斯菲尔德是一个开窗者(然后她会隐去自身,不会让她自己挡住那些珍贵的光线),是一个“伟大诗歌”的领受者、翻译者、转化者、赞颂者。这都是她身上最重要的品质。她永远是谦卑的、满怀敬畏的。她把一个艺术学徒永远带在自己身上。
——著名诗人、翻译家、评论家 王家新
【编辑推荐】
这本书通过十章阐释切斯瓦夫•米沃什、艾米莉•狄金森、谢默斯•希尼、松尾芭蕉、辛波斯卡、卡瓦菲斯、毕肖普等成就卓著的诗人的创作,展示了世界上伟大的诗人如何运用诗歌描述和改变审美世界。对每一个诗人的经历和诗作的特点,作者都有独到且深入的分析和见解。
作者知识渊博,经常触类旁通,加上她身兼诗人和诗歌研究者的双重身份,既有专业研究的学理性,也有艺术思维的感性思考和体会,行文具有感染力和引导性,正如诗人王家新所说,简•赫斯菲尔德“是一个开窗者,是伟大诗歌的领受者、翻译者、转化者”。
花朵与漩涡 豆瓣
Dickinson Selected Poems and Commentaries
作者: [美]海伦·文德勒 译者: 王柏华等 广西人民出版社 2021 - 5
【内容简介】
本书是哈佛大学诗歌教授文德勒,“最好的诗歌读者”(希尼语),对美国女诗人狄金森诗歌的细读之作。150首诗歌经文德勒挑选,有深受读者喜爱的代表作,也有鲜为人知的佳作,借助她剥茧抽丝的细读功夫,从封存的诗笺里复活,如花朵,如旋涡,以鲜活有力的形体,跃然纸上。作为一个无与伦比的诗歌向导,文德勒的细读让我们放慢了脚步,小心翼翼地沉入狄金森诗歌独具匠心的形式装置——突兀的词语、不规范的标点、颠倒的句法、古怪的韵律、迅疾的隐喻等,跟随她探测爱情、自然、思想、死亡、宗教的本质。本书以机智而严谨的诠释,立体化展现了狄金森冰火交织的诗歌演变,她眼中丰富而深邃的世界,以及她隐秘的内心生活;文德勒向我们证明,狄金森是一位当之无愧的“革命性的诗歌语言大师”,也是一位“栖居于可能性”的古怪精灵的天才。
玫瑰是沒有理由的開放 豆瓣
作者: 廖偉棠 新經典文化 2021 - 5
40堂詩意講座X 63首現代詩經典。
廖偉棠帶路,說新詩也說詩人的故事,
開啟人們對情感節奏的感知,走近文字蘊藏的詩意。
詩是什麼?是文字美感。
美感是肉體感受,不是理性判斷結果,
當波赫士要說明詩歌時,他引用了德語詩人西萊修斯(Angelus Silesius)的一句話做總結:玫瑰是沒有理由的開放。(The Rose is without an explanation; She blooms, because She blooms.)
「新詩」誕生超過一百年,人們熟悉胡適、徐志摩、余光中這些著名詩人,<人間四月天>、<再別康橋>、<鄉愁>也是許多人朗朗上口的名篇,為什麼人們還是對現代詩陌生,或是認定現代詩難懂呢?
這本書是熟悉古典詩文,又熱愛現代詩創作的廖偉棠,透過四十個角度與主題,深入淺出地帶領讀者重新認識「詩意」,認識現代詩與文字的美。全書含括近百年來的經典詩人和詩作:周夢蝶、瘂弦、洛夫、夏宇、北島、顧城、西西、梁秉鈞、黃燦然、張棗、余秀華、洛爾迦、宮澤賢治、保羅·策蘭、奧登、布考斯基、辛波絲卡、胡適、卞之琳、廢名、穆旦……廖偉棠文情並茂地引詩論藝,除了是一本了解詩歌的完整論述,也是展現廖偉棠豐厚詩歌教養的創作,是現代詩的入門書。
本書特色
★霧室封面設計
★整理自廖偉棠有聲詩歌課《詩意》
★深度廣度兼具的一次中外經典現代詩彙整
專文推薦
梁文道|評論家
「到底什麼叫作詩?什麼叫作好詩?尤其,什麼樣的詩才算是一首好的現代詩呢?這個問題至今都還有很大的爭論。香港著名詩人廖偉棠,左手寫詩,右手寫評論,一樣的精彩。他來談詩,會給大家較全面的認識,尤其是現代詩。」
駱以軍|作家
「我們說電影電影,其實現代詩感覺才更像那個一瞬之電、一瞬光影。許多現代詩,它在那電流通過的詩人體腔發出陌生如在人造衛星上看地球的光,那是廖偉棠可以把中文現代詩講得那麼迷人,讓人心醉之處。」
馬家輝|作家
「我曾經寫過一堆詩,沒有發表,我把它們列印了一部分給廖偉棠來看。他看完沒說好,我覺得他心裡覺得是不好。我是很遺憾,他那麼久才推出這個教大家欣賞詩、讀詩,甚至寫詩的講座,假如他早一點推出來,我一定會寫得好。」
周雲蓬|詩人 歌手
「廖偉棠是我所喜愛、敬重的當代好詩人。他的詩寫得非常好,並且有很深厚的詩歌學養。聽他講新詩,你一定會茅塞頓開、心領神會。」
七堇年|作家
「廖偉棠老師將為你揭示如何從意象的跳躍等角度去解讀新詩,還會以一些真正的新詩佳作為例,為你展示新詩的審美尺度。對任何一個有好奇心、對審美有追求的人來說,這都是一份非常珍貴的禮物。它也許能為你開啟一個獨特的視角,讓你重新看待新詩的美,讓你體會到生活裡詩意的普遍性。」
鍾立風|民謠歌手
「讀偉棠的詩,我也成了一個在途中的人,一個清醒而自由的漫遊者,在確定和不確定之間找到一種節奏。然而,正是因為它的不確定,反而給了我某種啟迪;而確定,又給了我開放和神秘的消逝。」
聯名推薦
楊佳嫻|教授 作家
祈立峰|教授 作家
吳懷晨|教授 詩人
宋尚緯|詩人
現代詩完全手冊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楊照 印刻文學生活雜誌出版有限公司 2016 - 7
「我對現代詩的喜愛,有著個人成長的感情因素。多麼幸運,誤打誤撞,我在十幾歲時,就接觸到現代詩,就跟隨著詩探入自己的不安與騷動。我讀到的現代詩教會我不要拒絕承認自己內在的不安,不要刻意去麻木、窒息自己內在的騷動。詩更替我找出一種誠實面對自己和別人不一樣,自己不屑和別人一樣的青春動盪的態度,進而讓我可以藉由他們的詩句,或藉由笨拙地模仿他們的詩句,獲得了向自己表達困惑、憤怒、疏離、與這個世界格格不入的感受。」
楊照在書中對著正苦惱著試圖想要讀詩的年輕的「你」,從詩、讀詩、對詩的好奇,進而對於寫詩產生興趣,探問詩人的靈感來源,還有詩和「我」之間的關係連結,與詩的相處,從自身經驗開始以一經驗長者娓娓道來一系列關於詩的筆記和註解,什麼是詩?為什麼要讀詩?怎麼讀詩和寫詩?而我們又要如何去探看那個字句簡省、語意隱蔽,滿布著不斷明滅的通透靈光,時而絕美動人、時而又殘酷冰冷如刺骨錐刃,詩意的剎那世界?
唯有詩才足以組構連繫生活日常與詩意靈光的介面,楊照以自身的經驗鋪展關於詩的方方面面,從一種遠望詩本身形成的美的引力,到逐步接近,感受詩意在語言中的流動,進而觸碰而引發最直接的反應與感同身受。在楊照的闡述中,隱隱浮現一道順應的脈絡,再經由這道脈絡為契機去發展出每個人生命中獨特的、屬於詩的本質。
這是一本給尚未讀詩、或是正要開始讀詩的人的閱讀指南;同時也是一位資深讀者探尋詩世界的思索筆記。
诗歌手册 豆瓣
A Poetry Handbook:A Prose Guide to Understanding And Writing Poetry
7.9 (27 个评分) 作者: [美]玛丽·奥利弗(Mary Oliver) 译者: 倪志娟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0 - 9
玛丽·奥利弗以一名教师的热情、一位诗人六十年写作践行而来的智慧和极好的常识,从声音、意象、诗行、节奏等等方面,深入浅出地讲述了一首诗是如何写出来的。她讲过去的诗,讲抑扬格,讲十四行诗,也讲现代诗——弗罗斯特、伊丽莎白·毕晓普等杰出诗人的诗歌。她告诉我们如何读诗、写诗,为什么读诗、写诗,并用微距为我们分析一首诗为什么了不起,以及作为一个诗人如何锤炼技艺,如何建立写作的纪律。本书有高屋建瓴的理论,同时又深入到具体的案例分析,集萃了英语诗歌中脍炙人口的名作,逐一细读。对当下汉语诗歌的阅读写作有很大的教益。
别去读诗 豆瓣
Don't Read Poetry
作者: [美] 斯蒂芬妮·伯特 译者: 袁永苹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0 - 7
一本教人如何读诗的书,为什么要叫“别去读诗”?
·
如果有人告诉你诗是什么、为什么要读诗或该如何读诗,通常来说,他们已经错了。诗歌不是艰涩的高门槛艺术,它表现人类共有的情感,在某个瞬间触动你的神经。
·
诗歌——不是“诗”,而是一首首的诗歌——能够庆祝新生、抚慰垂死之人,促使你辞职、找到新工作或根本不工作,给你带来如同猜字谜、缝纫、打篮球一般的快乐,最重要的是,它能让你感觉自己并不是孤身一人。
·
斯蒂芬妮·伯特用六个关键词,剖析了打开一首诗的正确方式。她消解了我们对诗歌这门艺术的紧绷状态,打破偏见,展现了不同时代的诗歌如何相互影响、交流,带领读者走进看似艰涩的当代诗歌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