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学
知识论 豆瓣
作者: 金岳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 - 4
金岳霖是中国哲学知识沦研究领域的开拓者。《知识论》围绕“以经验之所得还治经验”这一主旨,自觉地将逻辑分析方法严格而系统地运用于哲学研究,特别注重思想的清晰性和论证性,系统地论述了知识的来源、知识的形成以及知识的可靠性、衡量真假的标准等问题。弥补了中国知识论不发达的缺陷,改变了中国传统哲学文本的写作模式。
逻辑学导论(第13版) 豆瓣
Introduction to Logic
9.2 (5 个评分) 作者: 欧文·M·柯匹 (Irving M.Copi) / 卡尔·科恩 (Carl Cohen) 译者: 张建军 / 潘天群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4 - 10
《国外经典哲学教材译丛:逻辑学导论(第13版)》是导论性逻辑教科书中最完满的一部:既有演绎逻辑亦有归纳逻辑,既有古典逻辑亦有现代逻辑。《国外经典哲学教材译丛:逻辑学导论(第13版)》是当今逻辑教科书的标准范本,是清晰性与准确性的典范,它能够使学生理解、把握并应用古典三段论逻辑和更为强有力的现代符号逻辑技术。
书中所选用的有关政治、哲学、科学及多领域当代论争的鲜活的论证实例,展示了许多严肃的学者和思想家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对逻辑原理的应用,使逻辑学习既内容充盈又富有生活气息。
逻辑与哲学 豆瓣
作者: [美] 保罗·蒂德曼 (Paul Tidman) / [美] 霍华德·卡哈尼 (Howard Kahane)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7 - 6
《逻辑与哲学:现代逻辑导论》是迄今为止国际上最畅销的现代逻辑基础教程(没有“之一”)。该教程是面向那些需要关于逻辑学既严格而又亲切的全面介绍的学生面编写的。教程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通过伴以清晰阐释的循序渐进式训练,带领学生从语句逻辑通达带等词的一阶谓词逻辑。第三部分则覆盖逻辑畛域其他内容的比较稳固的范围,包括亚里士多德逻辑、归纳逻辑、模态逻辑、认知逻辑和道义逻辑。全书以清晰、准确的理论阐释见长,并辅以精心搜集、设计的例题、习题及部分习题解答,生动体现了逻辑学在哲学及相关学科中的应用价值,同时也通俗地阐释了当代逻辑与逻辑哲学领域的一些前沿问题。全书体现了“理论严整性”与“学生友好性”的完美结合,因而受到读者欢迎与好评。
逻辑新引·怎样判别是非 豆瓣
9.1 (7 个评分) 作者: 殷海光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18 - 6
《逻辑新引》作为一部通俗逻辑学著作,是殷海光先生多年从事逻辑教学与研究的结晶。本书以独创性的对话体裁,使逻辑初学者免于枯燥无味和不得门径之苦,循序渐进,深入浅出;对每一命题、每一推理之对错,均有例证,清晰易懂;同时注重严格的推论训练和逻辑的应用功能。殷海光先生认为,唯有在中国大力普及和发展现代逻辑,才能把人们的认知能力从泛道德主义、泛情绪主义、泛经验主义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促进真正的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的昌明。
语言、真理与逻辑 豆瓣
作者: [英] A.J·艾耶尔 译者: 尹大贻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5 - 2
《二十世纪西方哲学经典:语言、真理与逻辑》在1936年出版之后,博得英国哲学界的普遍好评,但同时也遭到一些尖锐的批评。《语言、真理和逻辑》是艾耶尔25岁时写的,但它至今仍然是20世纪一部被广泛阅读的名作。他从坚决反偶像论的观点出发,运用流畅的语言,把充满新鲜血液的逻辑实证论介绍到英国哲学界。艾耶尔这《二十世纪西方哲学经典:语言、真理与逻辑》还吸引了许多青年读者,为他们所喜爱。
总的说来,《二十世纪西方哲学经典:语言、真理与逻辑》不仅曾在哲学界轰动一时,而且成为当时社会上的畅销书,一直到今天仍然在世界范围内拥有众多的读者。对于哲学著作来说,这是很少见的。
世界的逻辑构造 豆瓣
作者: [德]鲁道夫·卡尔纳普 译者: 陈启伟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8 - 6
卡尔纳普是20世纪著名的分析哲学家,维也纳学派的领袖之一。《世界的逻辑构造》是他早期的代表作。本书运用弗雷格、罗素肇始的逻辑分析方法,将一切科学领域的概念都分析、还原到直接经验的基础,用“原初经验的相似性记忆”这个基本关系的概念,逐步地给所有其他概念以定义,有层次、有等级地把各个科学领域的概念重新构造出来,即所谓“理性的重构”。卡尔那普认为,这样一个概念的构造系统不仅揭示了概念的逻辑次序,而且体现了认识的次序;同时这种构造也是一种有力的武器,可以将不能还原到经验基础亦即不能加以构造的一切形而上学的概念和命题从哲学中驱逐出去。
符号逻辑讲义 豆瓣
作者: 徐明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8 - 9
这份讲义是当代逻辑入门课程的教材,内容大约是一阶逻辑的前部,可作为教科书或参考书,用于哲学、数学、计算机科学和语言学等院系的当代逻辑课程。希望了解一点当代逻辑的各科学生,也可以把它当作课外读物。
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可用于一阶逻辑课的教材不少,导论性的教材更多;但两类教材的脱节是个老问题。国外一些教材在导论性内容后增加些一阶逻辑的内容(如完全性定理),其中有的已被国内学者介绍或模仿。但这类教材通常仍只能用于导论课。编写《符号逻辑讲义》的目的之一,就是想把脱节的教材连起来。说到西方人写的当代逻辑入门教材,不能不提一种现象:越来越多的这类教材是由逻辑界之外的人撰写的。有一次,美国哲学界的几位同事谈起部分学生逻辑水平很低,其中一人开玩笑说,那是你们逻辑学家的过错——谁让你们不写几本好的初级教科书呢?西方人写的逻辑教科书,有的很好,有的也很糟。所以,选用这类教材时要慎重,决不是西方人写的就一定好。
作为学科和知识体系,当代逻辑并没有理科当代逻辑、上科当代逻辑和文科当代逻辑之分。任何人着想掌握当代逻辑的基础知识,应该学习的决不会比其他学科的人更少。编写《符号逻辑讲义》时,在基本内容的选择上对各学科读者一视同仁,但为了使没经过理论数学的严格训练的人也能学好,在写法上力求从接近直观的东西入手,循序渐进。
战时笔记:1914-1917 豆瓣
作者: [奥]维特根斯坦 译者: 韩林合 编译 商务印书馆 2019 - 1
《战时笔记》是维特根斯坦的1914—1917年写的笔记。该书是维特根斯坦写作《逻辑哲学论》时所作的笔记。包括哲学笔记和私人笔记两个部分。哲学部分主要探讨了语言、心灵和世界的关系;私人部分主要记录了写作期间维特根斯坦的心路历程及其人生经历。
递归与偶然 豆瓣
Recursivity and Contingency
作者: 许煜 译者: 苏子滢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0 - 9
●继《论数码物的存在》《论中国的技术问题》之后,许煜技术哲学反思系列第三本著作;在令人不安的人类世困境中,审慎而充满希冀地重启技术之思。
●以递归和偶然两个概念,勾勒自康德以来有机性概念的历史脉络,涵盖自然哲学、有机主义、控制论、系统论、器官学和生态学;对海德格尔的技术预言进行批判性分析,提出超越当前技术范式,走向多元宇宙技术的方法和途径;
生活在深受技术影响的21世纪,“如何理解技术”是每一个现代人无法逃避的问题。本书从递归和偶然这两个概念出发,运用系统论和有机论的思想资源,重启了中西思想资源中对技术的思考与反思,深入地讨论了欧洲现代和当代哲学,同时也以李约瑟为中介,来讨论中国思想的相关性。为我们面对人工智能时代,如何提供具有中国原创性的思考答案,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本书采用递归和偶然作为两个基本概念来研究自然与技术,机器与生物,系统与自由之间的关系。它从康德所阐述的有机思想开始,经过自然哲学,到20世纪的有机主义(organicism) 和器官学(organology)重构了思想的进程。它质疑了在算法偶然性、生态学和算法灾难时代哲学思考的新条件,而这一条件海德格尔称之为哲学的终结。本书围绕以下思辩性的问题:如果在哲学传统中,偶然性的概念总是与自然法则相关,那么我们将如何理解与技术系统相关的偶然性?这本书视递归性作为与笛卡尔机械主义的割裂以及系统构造的驱动;它详细阐述了在这个认识论断裂中偶然性的必要性,在当中自然结束而系统出现了。在这一发展过程中,我们将看到德国观念主义是控制论的先驱,而人类世和灵知圈指向一个巨大的控制论系统的实现,这迫使我们回到自由的问题。它质疑绝对偶然性此一概念并提出宇宙技术多元主义。本书深入地讨论了欧洲现代和当代哲学,同时也以李约瑟为中介,来讨论中国思想的相关性,本书涉及控制论,数学,人工智能和非人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