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s
蚱蜢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The Grasshopper:Games, Life, and Utopia
9.0 (8 个评分) 作者: Bernard Suits 译者: 胡天玫 / 周育萍 心靈工坊 2016 - 9 其它标题: 蚱蜢:遊戲、生命與烏托邦
「遊戲是未來的線索;趁現在認真培育遊戲,或許是我們唯一的救贖。」


哲學家維根斯坦提出一個廣為人知的主張:遊戲無從定義,遊戲之間沒有共同的線索可連結。本書作者伯爾納德•舒茲卻說:「胡扯。所謂遊戲,即是自願接受挑戰去面對非必要的障礙。」


《蚱蜢:遊戲、生命與烏托邦》的主角是伊索寓言裡的那隻蚱蜢,一個遊手好閒但思維縝密的哲學家;透過他那詼諧風趣的語言,舒茲不僅證明了為遊戲提出一個有意義的定義確實可行,更進一步主張遊戲是理想人類存在狀態的重要部分,因此遊戲正是任何烏托邦願景的核心——想像烏托邦:那裡衣食無缺、心靈富足,活在那裡的人類已心想事成,無事可做,剩下唯一能做的事,將是玩遊戲,玩遊戲將變成人類存在理想的全部。


本書沒有一般哲學書籍的艱澀、枯燥,而是兼具哲學的洞見、寓言的智慧、文學的趣味與令人絕倒的想像力。跟著作者的奇想,我們彷彿悠遊於書中的對話風景,變身為蚱蜢、螞蟻、搭電扶梯登上聖母峰的記者、裝有導航器的高爾夫球、史上最強的間諜……


《蚱蜢》的題材豐富多元,天馬行空的想像大膽犀利,讓人讀來暢快淋漓,驚艷不已。舒茲不僅僅是挑戰維根斯坦,為遊戲提出一個高度可信的定義,同時也在蚱蜢及其追隨者的對話中,觸及了生命本身最為深層、難解的問題。


名家推薦(按姓氏筆劃排列)


  威廉.約翰.摩根(William John Morgan,南加大傳播與新聞學院合聘教授)
  陸達誠(耕莘青年寫作會會長)
  常光哲(北美中國傳統醫學會主席、東西方醫學大學教授)
  許義雄(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名譽教授)
  許立宏(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
  馮同瑜(國際籃球裁判)
  劉一民(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教授)
  龔卓軍(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所副教授)


  「這是一本可以帶上飛機、放在床頭、吹著海風悠閒閱讀的『哲學書』,我強烈推薦給喜歡遊戲、愛好思想、亟欲探訪西方心靈祕境的朋友。」――劉一民(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系教授)


  「《蚱蜢》在哲學領域得到很高的評價,被譽為哲學歷史上的經典之作。推出中文版,是件讓我開心的事,因為這意味著更多讀者有機會讀到這本讓人驚艷的著作,沉浸在其中哲思的美好與欣喜。好好享受吧!」――威廉‧約翰‧摩根(William John Morgan,南加大傳播與新聞學院合聘教授)


  「這本獨特的書讓我驚呆了,這是知識的衝擊,也是華麗的文學饗宴。伯爾納德•舒茲讓哲學展現出本該有的歡愉,而且完全兼顧到其中的深長寓意。他在最高層次的論述中處理的不僅僅是維根斯坦的學說,而是人的生命本身;透過這樣一本挑戰哲學正統的著作,他的文字像蜂蜜一般流注。」――西門.布萊克本(Simon Blackburn,劍橋大學教授、三一學院院士)


  「《蚱蜢》是一本令人驚異的書,有淵博的哲學意涵,卻也實在有趣。這本書的主力在於針對遊戲提出一個高度可信的定義,並且為之辯護;但作者同時也在其中觸及了有關生命意義的一些最為深層、難解的問題。這一切都透過大蚱蜢和他的追隨者之間的對話來呈現。你找不到另一本這樣的書。」――雪萊.卡根(Shelly Kagan,耶魯大學教授、《令人著迷的生與死》作者)


  「有趣而深奧。一本令人愉快的書,鮮為人知的經典著作。」――奈傑爾・沃伯頓(Nigel Warburton,自由哲學家、Philosophy Bites網站共同主持人
别睡,这里有蛇 豆瓣
Don't Sleep, There Are Snakes
7.3 (7 个评分) 作者: [美] 丹尼尔·埃弗里特 译者: 潘丽君 新世界出版社 2019 - 3
1977年,丹尼尔·埃弗里特携妻子和三个年幼的孩子来到亚马孙丛林中皮拉罕人的部落,他想要传教,改变皮拉罕人的宗教信仰。但他发现皮拉罕语违背了所有现存的语言理论,并反映出一种远离当代认识的生活方式。例如皮拉罕人没有记数系统,没有统一的颜色的称谓,没有战争和个人财产的概念,没有过去与未来,完全活在当下。埃弗里特开始痴迷于他们的语言、文化,并沉溺于他们的生活方式,久而久之,他最终失去了传教的信念。
这本书是埃弗里特30多年客旅丛林的生活记录。在这30多年里,埃弗里特的妻儿差一点因疟疾病死他乡,埃弗里特也曾因触犯皮拉罕人的自由而被群起攻之,但更多的是,埃弗里特分享了他与皮拉罕人共处时的种种幸福的点滴:打鱼、捕猎、修房子、教他们算数和制造独木舟……
埃弗里特以放弃现代文明生活的代价换来书中与皮拉罕人一起生活的奇闻轶事。同时,这本书也是对现代语言和文化的和探索。皮拉罕人让埃弗里特反思现代文明,并试图让我们思考,除了我们理解的生活方式外,人生还会有怎样的可能。
階級、符碼與控制 豆瓣
Class, codes, and control
作者: 巴索.伯恩斯坦 译者: 王瑞賢 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2007 - 1
《教育傳遞理論之建構》是《階級、符碼與控制》系列研究的第三卷。這本書的出版象徵伯恩斯坦的符碼理論的完成。《第一卷》、《第二卷》旨在探索符碼的家庭起源,分析家庭的社會關係結構與溝通體系如何生成限制型與精緻型符碼。《第三卷》則將研究範圍擴及到學校。它關心的是,去脈絡化、意義獨立的精緻型符碼作為學校教育的主要符碼類型,是如何被傳遞的──亦即,教育傳遞模式的建構。
伯恩斯坦在《教育傳遞理論之建構》一書裡,是以極具創意的分類、架構和界線等概念,將涂爾幹思想中的社會分工原則、有機和機械連帶與社會控制等觀點加以納入,同時摒棄當代教育社會學將他歸類在結構功能論裡,及鉅觀和微觀二分的習慣作法。本書既分析教室、學校的組織結構、傳遞原則、教育知識的類型,同時又論證教育傳遞模式與社會分工和社會控制之關係。另外,我們更能見識到,伯恩斯坦是如何將涂爾幹思想溶入馬克思的階級論裡,發展出不同以往的涂爾幹式衝突論觀點,建構所謂的中產階級教育實踐理論,彰顯中產階級內部變化與現代教育制度變遷的關聯。
周禮研究 豆瓣
作者: 侯家駒 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1987
《周禮》一書自漢代以後,對於中國的政教財經各方面的思想與制度,都有相當大的影響。然而其書內容龐雜,來歷成謎,因此後世學者對之或毀或譽,議論紛紜,莫衷一是。本書作者以歷史之眼光、敏銳之辨識、客觀之分析,就《周禮》一書有關之種種重要問題,作廣泛而深入的探討與批判,見識閎通,議論精詳。
暴民法 豆瓣
When All Else Fails: The Ethics of Resistance to State Injustice
作者: Jason Brennan 译者: 劉維人 聯經 2020 - 6
強國不強? 豆瓣
Can China Lead?
作者: 瑞吉娜-艾布拉米,柯偉林,沃倫-麥克法蘭 译者: 林添貴 遠見天下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16 - 6
反民主 豆瓣
Against Democracy
作者: 傑森‧布倫南(Jason Brennan) 译者: 劉維人 聯經出版公司 2018 - 8
★本世紀最危險的書,看了會崩潰,不看會後悔
★政治大學教授葉浩老師萬字導讀!
★撼動現代社會的根基、挑戰你我的信仰
★世上最宜居之處大多是民主的。為維繫民主,首先要反對它!
在這價值混亂、制度失衡,民主神話即將破滅的年代
人人都應該要有投下神聖一票的權利,錯了嗎?
民主其實很無能?
民主是現代社會最普遍的政治形式。
我們相信,人人有同等的政治參與權,有權利參與選舉、投下神聖的一票。掌握參與政治的權利則讓每個人擁有權力,決定什麼法案是我們所需,什麼人物非我們所用,而這一再抉擇的過程,會讓公民更成熟、社會更建全,但本書《反民主:選票失能、理性失調,反思最神聖制度的狂亂與神話!》作者傑森‧布倫南卻說,我們都錯了!
布倫南指出,就現行實施民主政治的結果來看,這個制度顯然不夠好,而且人人有權參與、決定政治的結果,是社會被無知與非理性的選民牽著走,導致我們往往無法得到對社會來說最好的政治結果。民主,其實是效率低下的制度。
‧你是無知的「哈比人」、意識形態主導的「政治流氓」,還是完美選民「瓦肯人」?
布倫南將選民依資訊掌握度的高低分為三類:
哈比人──無知、資訊掌握量低,容易被煽動並選擇支持對自己並無好處的一方。
*例如:投票給政治承諾會發放高額補助,不知道此舉會拖垮縣預算,造成後續連串問題之人。
政治流氓──資訊掌握量高於哈比人,但支持政策與候選人的根據為個人認同的道理,會罔顧事實與真相,支持與自己意識形態相合的一方。
*例如:舉著認同的道理大旗,四處遊說、參與社運、熱烈表達支持看法,往往看似公正、有憑有據地長篇大論,但選擇忽略不利於個人認同之道理的證據。
瓦肯人──資訊掌握量高,深具社會科學知識,對政策的看法不受個人看法影響,而以客觀的方式選擇結果最良好的一方。
*例如:選舉時仔細衡量各候選人政策,投票時不分黨派、不受候選人個人魅力影響、不計任何鄉里人情壓力,主動蒐集相關資訊,審慎而公正。
布倫南認為,瓦肯人為最理想、最不受情緒、意識認同影響的政治參與者,但現實的情況卻是無知的哈比人與偏頗的政治流氓當道,整體政治走向被民粹引向歪路。實際的社會科學研究更表明,政治參與以及審議制度會讓公民更加劣化、更無理性、偏見更加嚴重。
‧反對民主,才有修正體制的可能?
面對發展至此陷入僵局的民主制度,布倫南提出一個遭可能萬人撻伐的解決方法:知識菁英制。他認為此時此刻,我們真正該思考的是新政治體制的可能,不能再毫無限制地讓人們自由參與政治。由知識淵博的理性菁英運行政府、做決策,才是現在我們應該認真考量、實驗是否可行的方法。
民主的缺陷並不足以構成支持權威、走回頭路的理由,為了追求更建全的社會,我們有義務面對迫切待解的民主問題。
布倫南指出了當前社會最重要的難題,來自民主政治的失調。在這樣的情況下,未來我們該何去何從?民主這看似現代社會最珍貴的價值,難道真的是過度吹噓的神話嗎?
國內外熱烈討論閱讀
傑森‧布倫南是個奇蹟:他在講道德之前仔細研究了現實情況。在《反民主》一書中,他優雅地導出結論,認為民主參與讓人類忘卻常識與公共行為準則。投票一事並未使我們變高尚;它檢驗的是最佳的美德,並帶出其它最糟的面相。──布萊恩‧卡普蘭,《理性選民的神話》作者
政治哲學的當中的巨大誘惑在於將政治神聖化,而我們迫切需要能教我們倖免於此的方法。在這本寶貴且強而有力的書中,作者挑戰待在舒適圈中的人們和一般人熟悉的政治生活神話,尤其是關於民主統治。相信大多數讀者會讀到許多自己不認同的觀點──我也是──但同時也會發現布倫南的論點難以抗拒,無法確實地反駁。──雅各‧T‧列維(Jacob T. Levy),邁吉爾大學(McGill University)教授
布倫南做了診斷,也開了處方,並要求我們立即切除普選制度的毒瘤。不過,畢竟茲事體大,是否該貿然以身試藥,也許還得再考慮一下……──葉浩,政治大學政治系副教授
本書同時適合自由民主的支持者與反對者來讀。對自由民主的支持者來說,本書的許多論點都是很好的練習題,我們可以去思考民主政治到底出了什麼問題,各種民主理論背後的假設和推論過程是否都應該再思量,以及更重要的,去思考該怎麼樣修正現狀下的問題。──陳方隅,《菜市場政治學》共同編輯、鳴人堂專欄作家
人人都該有投票權,過去黑人和女人不能投票,那是因為過去我們錯了。在現代,全民民主理所當然到你不會意識到它的存在。然而,在《反民主》裡,哲學家布倫南(Jason Brennan)主張這種看法才是錯的,而且它會讓民主更糟。你有理由看看布倫南的說法,因為如果他是對的,我們麻煩就大了。──朱家安,「哲學哲學雞蛋糕」部落格格主、自由寫作者
似水無形,李小龍的人生哲學 豆瓣
Be water, My Friend: The Teachings of Bruce Lee
作者: 李香凝(Shannon Lee) 译者: 廖桓偉 大是文化 2021 - 3
「水,永遠都是放鬆卻做好準備的。就像有句俗話叫「一發不可收拾」。
「光有知識是不夠的,你得學以致用;光有決心也不夠,你得付諸行動。」
「如果你熱愛人生,那就別浪費時間,因為人生就是由時間構成的。」
★亞馬遜傳記暢銷第1名,讀者狂讚:「現代人最需要的正念方法」!
★《華盛頓郵報》、《新聞週刊》、《紐約時報》等暢銷作家專文推薦!
★一出版即入選《今日美國》不可錯過書單!
★至今已售出英、日、法、德等20國版權!
「Be Water,My Friend !」
意思是武者不被形式所拘,要像水一樣流動,既柔軟又剛強;
既能適應萬物,又能匯聚為強大的力量。
為什麼這句話能夠流傳至今,影響無數世人?
因為這是香港已故武打明星李小龍的人生哲學。
李小龍是誰?為什麼逝世已近半世紀,還是有不少狂熱的追求者?
他師承葉問,在美國創立截拳道,被尊稱綜合格鬥之父(Mixed Martial Arts)
世界拳王泰森(Mike Tyson)對他的評價是:「在拳擊臺之下,我沒有勝算。」
除了格鬥技術,李小龍在影史的地位也相當傑出,
1970年代拍攝的《唐山大兄》、《精武門》、《猛龍過江》震撼世界影壇,
甚至邀請他的徒弟,NBA知名球星「天勾」賈霸(Abdul-Jabbar)一起拍攝電影。
他是武術家?演員?哲學家?或三者都是?
本書由李小龍之女李香凝執筆,解析武打巨星李小龍的人生哲學。
◎李小龍的「水之道」,從詠春開始
李小龍年少輕狂脾氣差,師父葉問總是教導他要溫和,
「脾氣溫和是要怎樣打贏別人?」李小龍一直很納悶。
直到有一回,他從香港的港口划小船出遊,突然使勁槌了海水好幾下,
海水竟毫髮無傷,他突然理解師父的用意:
水既柔軟又堅韌,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力量。
◎阻礙從來不是重點,重點在於你怎麼對待
當水被某種障礙物擋住時,它會平靜等待,卻又伺機而動;
一旦移開障礙物,就會立刻奔流過去,毫不遲疑。
所以,李小龍說,面對競爭與阻礙,
「水,永遠都是放鬆卻做好準備的。就像有句俗話叫「一發不可收拾」。
◎功夫,是怎麼訓練出來的?靈魂與肌肉一樣,沒操過就不會變壯
數學功力、演講功力、帶小孩的功力……任何事都可能練出一身好功夫。
那麼,李小龍的功夫又是怎麼練出來的?
他說:「我不怕練過一萬種招式的人,我只怕把一種招式練過一萬遍的人」。
許多參觀過李小龍作品檔案室的人都會驚訝於
這個只活到32歲的人(1940—1973),怎麼可以留下這麼多作品?
李小龍的答案很簡單,卻值得你花一輩子來體悟:
「請記住,我的朋友,杯子何時能發揮用處?只有當它是空著的時候。」
各界推薦
人渣文本/周偉航
長榮大學應用哲學系助理教授/洪菁勵
「台灣截拳道總館」首席教練/連峰祥
「台灣李小龍迷 Taiwan Dragon Collector」會長/陳宗榮
精神疾病製造商 豆瓣
Politics of the Mind: Marxism and Mental Distress
作者: 伊恩‧弗格森 Iain Ferguson 译者: 宋治德 時報出版 2019 - 10
二○二○年,憂鬱症將成為最主要的精神障礙
全球受憂鬱症所苦的人口已上升到三點五億!
是誰讓我們墜入痛苦深淵?
心衛工作者必讀的啟蒙之作,
拆解精神痛苦的社會根源
「罷工糾察線不見了,全都變成勞工額頭上的皺紋。」
在心理疾病高度汙名化的時代,無論是職場、校園霸凌,或是工作身心創傷,我們幾乎都忘了致病的最大成分不是自己的大腦,而是社會。特別是社會貧富不均加大,有錢人不工作就可以累積財富,我們發現自己越工作越窮,最後身心俱疲。根據衛福部的最新統計,臺灣在二○一七年中有將近二百六十四萬人曾因精神疾患相關困擾而尋求醫療協助,比起十年前的數據大約提增三成。
這是不斷提高生產率和盈利的必然結果。中國大陸富士康工廠的年輕工人自殺,世界各地的工人也在苛刻的勞動條件下掙扎求存。此外,若政府以撙節為名刪減社福預算,壓縮民眾的生存空間,孤獨和社會孤立蔓延,憂鬱症和焦慮症就更會攀升。從歷史上看,供水與汙水系統建立後,才能解決下階層的傳染病問題;同樣地,改善工作環境、增加照顧措施,也會有助於改變勞工的身心困境。
英國著名的社工系教授弗格森也是社會運動者,他嘗試著將一般人不易懂的社會主義、精神分析理論,套入現代人的生活困境,於是有了這本導讀的小書。近年來臺灣爭取勞動權益的訴求越來越頻繁,這時我們更需要充實相關的知識背景。他深入精神醫學內部,一路從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連恩的反精神醫學主張,梳理到晚近的批判精神醫學以及「倖存者運動」。透過此書我們才瞭解,與其找尋不明的大腦致病原因,瞭解社會運動以及提出倡議,也是健康的重要解方。
名人推薦
黃涵榆(臺灣師範大學英語系教授)、曾凡慈(中研院社會所助研究員) 專文推薦
林宗弘、(中研院社會所研究員)、盧郁佳(作家)、萬毓澤(中山大學社會學系教授)一致好評
好評推薦
「這本書不僅適合精神醫學和照護從業人員,若有讀者對人文思想有興趣、希望能更嚴肅思考我們所處的世界,也能獲益良多。」臺灣師範大學英語系教授,黃涵榆
「如何一步一步地,從挑戰主流生物醫療模式開始,到爭取更符合理想的精神照顧服務,乃至於打造一個更有益於集體心理健康的世界,這本書無疑是很好的起點。」中研院社會所助研究員,曾凡慈
「弗格森這本傑出的研究帶我們探索這些複雜的問題,他文筆極佳又充滿人性關懷,最重要的是具有社會主義者的政治視角。這是專屬我們時代的著作。」約翰.莫利紐(John Molyneux),愛爾蘭馬克思主義評論(Irish Marxist Review)編輯
「本書最獨特的貢獻就是讓我們瞭解精神痛苦。我們活在一個讓人難以清醒的瘋狂世界。作者解釋了來龍去脈,也告訴我們其實有別種生活方式。強烈推薦給所有的心理相關工作者。」莎樂娜.威廉斯(Salena Williams),布里斯托皇家醫院(Bristol Royal Infirmary)聯合精神醫學護理師
「本書充滿了洞見,讓我們深入瞭解個人與社會經驗的相互作用。它將會發揮影響力,支持我們全體一起去爭取更多、更好的心理健康服務,以實現更好的世界。」蓋.沈南(Guy Shennan),英國社會工作者協會主席
「在作者清晰而細膩的思考中,可看出他想跟精神痛苦者站在一起解決問題。他強烈地控訴這個瘋狂世界,而本書來得正是時候,讓我們即時得到啟發去爭取實現更好的世界。」羅迪.斯洛奇(Roddy Slorach),英國社會主義作家
「本書讓讀者從最重要的唯物論角度去思考問題,避免踏入生物醫學與後現代主義一些前提上的陷阱。」大衛.皮爾格里姆(David Pilgrim),利物浦大學社會政策與健康學(Health and Social Policy,University of Liverpool)教授
铃木大拙禅论集之一 豆瓣
作者: 铃木大拙 海南出版社 2017 - 2
《铃木大拙禅论集》是世界禅学权威铃木大拙先生的重要著作,被世界各国学者、专家视作权威而广泛援引。本书为论集系列之一,主要从历史源流分析禅的根本精神和发展轨迹,彻底分析从中国起源的禅宗如何一步步融入到日本文化之中,进而演变成独具日本民族特性的禅学传统,可作为后面两个系列的基础。铃木先生试图通过系统梳理禅学在日本的发展脉络,破除人们对于禅的一些误解。本书结构布局合理均衡,分析深刻透彻,语言生动富含哲理,适合作为禅学基础理论读物。
我的学识渊博的朋友——前日本京都大谷大学教授铃木大拙博士,近30年来,一直都在做着向西方人士解说和介绍禅的工作…… 作为他的一个朋友和研究中国思想的历史学者,我一直以热烈的兴趣注视着铃木的著作。
——胡适一代文化巨匠
铃木大拙说的每一句话,都是我想表达的。
——马丁•海德格尔 20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
《大学》言: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知止静定即天台之止,禅家之定,铃木谓之禅那。虑是天台之观,禅家之慧,铃木谓之般若。
——钱穆 当代著名国学大师
铃木大拙只手将禅带到了西方,这个移植的历史重要性,可媲美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
——理查德•贝克 美国禅宗研究者
铃木大拙是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一位思想家。作为一个现代人,他是一位少见的坚持到底的人物。他用九十年的生涯专注于把握人的整体性,这不是一般哲学家、思想家所能做到的。他通过自己的局部探究,完成了他的人生任务,走完了他应走的历程。他不是所谓的学者。但是,他按照自己的意图,从根本上彻悟了一般学者所不能做到的一切。
——玉城康四郎 日本学者
通往世界的禅 豆瓣
作者: [日] 铃木大拙 译者: 高海阳 雅众文化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1 - 8
世界禅者铃木大拙阐释禅学第一书
高海阳博士首次对照日、英双语翻译
阅读东方禅之本质
回归思想的清凉世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编辑推荐】
1、世界著名学者铃木大拙,因以浅显易懂的语言介绍东方的禅学和文 化,闻名于西方的人文学界,被誉为“世界的禅者”。他关于禅学的著作具权威性与易读性,是读者理解日本文化、了解禅学的不二之选。
2、本书集结整理了铃木大拙面向欧洲世界弘扬禅学的讲稿,是铃木大拙的集大成之作之一,浅显易懂地解明了东方禅的概念与深厚内涵。
3、装帧精美别致,带有禅意的同时极富现代气息,带来舒适的阅读体验。
【内容简介】
铃木大拙是国际著名学者,世界禅学权威。他将其一生都投入禅的研究,向西方弘扬禅宗的佛教思想和文化。他基于自己实际开悟的经验,运用圆熟的欧美语言,将禅的思想嫁接其上,取得了极高的成就。
本书集结了铃木大拙面向欧洲世界所撰写的英文讲稿,以“何为禅”为主线,精心编纂,浅显易懂地解明了东方禅的概念与深层内涵,是禅学入门之不朽名作。
民族的重建 豆瓣 Goodreads
The Reconstruction of Nations: Poland, Ukraine, Lithuania, Belarus, 1569-1999
8.8 (15 个评分) 作者: [美]蒂莫西·斯奈德 译者: 潘梦琦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20 - 1
◎2003年美国历史学会乔治·路易斯·比尔奖、2003年东部书评奖、2004年美国学会乌克兰研究图书奖 获奖作品
◎知名政治思想史学者塞缪尔·P. 亨廷顿,《国际历史学评论》《外交事务》《泰晤士报文学增刊》 赞誉推荐
···
【内容简介】
“在波兰、立陶宛、白俄罗斯和乌克兰,人们可以找到所有能想象到的造成民族冲突的原因:帝国瓦解、不具有历史合法性的国界线、挑衅的少数族群、扬言复仇者、恐惧的精英人群、新建立的民主政治体制、种族清洗的记忆以及长期冲突的民族迷思。”
维尔纽斯,维尔尼亚,抑或维尔纳?在本书中,这些指涉着同一座城市的区别微妙的名字以看似不动声色的方式出现在同一个句子的两端。它们是本书所述故事的背景音符,指示着一整套有关“我是谁”“我的祖国在哪里”“什么是民族”的记忆、理念和话语。跨越四个世纪,四个国家,通过将目光落在这片有着复杂民族混居背景、经历过极其多元的政体模式,被几度撕裂乃至摧毁的土地上,斯奈德试图为我们揭示民族理念转变的奥秘,追踪概念如何被解释、扭曲、发明和滥用,如何在与更为复杂的外部力量相互衍生的过程中酿成深重苦难,又焕发出崭新光辉。更为重要的是,作者试图为有关通往国家的路径的终极问题寻找回答:我们如何才能避免这条路上的苦痛经验?
···
【媒体及名人推荐】
《民族的重建》对东欧民族演化中的微妙性、复杂性和重重矛盾做了精彩的、引人入胜的分析。若想理解发生在这个世界上的国家崩溃和民族建构的过程,本书可谓意义深远。
——塞缪尔·P. 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作者
到目前为止,在有关东北欧多元文化历史的英语研究作品中,本书是独树一帜的。斯奈德向我们提供了关于波兰、立陶宛和乌克兰的悠久历史的有别于传统叙事的解读,探索和解释了民族认同的议题,并且没有掉进民族主义历史学的陷阱之中。
——布赖恩·波特,密歇根大学历史系教授
蒂莫西·斯奈德的风格令人愉悦地提醒我们,历史写作确实可以,也应该在文学上有所追求。
——《泰晤士报文学评论增刊》
···
【编辑推荐】
★东欧史重量级学者蒂莫西·斯奈德独立著作首次引进。欧美学界东欧历史及民族主义研究的代表性作品。
★再造民族叙事,见证“想象共同体”流变中的残酷与光明。
“在波兰、立陶宛、白俄罗斯和乌克兰,人们可以找到所有能想象到的造成民族冲突的原因:帝国瓦解、不具有历史合法性的国界线、挑衅的少数族群、扬言复仇者、恐惧的精英人群、新建立的民主政治体制、种族清洗的记忆以及长期冲突的民族迷思。”
这是一次有关民族性生成的重检与注疏,斯奈德大胆地将研究对象置于四个世纪的历史演变之间,从而揭示了这条道路上的不同走向与路径。
★超乎寻常的珍贵一手史料,叙事精湛的学术佳作。
作者通晓东欧诸国6种语言,使得本书所引第一手材料包罗万象,并首度在英文学术研究中完整描述了1943—1947年乌克兰人和波兰人相互实施的种族清洗事件。全书含600余条脚注,另附图像资料和表格说明。
斯奈德的写作结构缜密又清晰易读,穿插以人物线索的讲述方式,带领读者走入历史的关键情境。
★战后欧洲史的有益补充。
全书第三部分详尽地研究了“二战”后作为东欧成功案例的波兰如何通过精妙而及时的东部政策,不仅促成了与乌克兰、立陶宛等国的和解,还达成了“重返欧洲”的目标,成为欧盟成立前夕政治、经济和社会状况的旁证。
★是民族主义导致了种族清洗,还是种族清洗给不同人群贴上了民族标签?
现代民族观念的诉求,能否找到一种更加和平的表达方式?
本书正是对于以上问题的一次回应的努力。
帝國何以成為帝國 豆瓣
Empires in World History: Power and the Politics of Difference
作者: Jane Burbank 珍.波本克 / Frederick Cooper 弗雷德里克.庫伯 译者: 馮奕達 / 鄭天恩 校訂 八旗文化 2020 - 9
◎本書初版《世界帝國二千年:一部關於權力政治的全球史》(八旗文化)
為什麼身在二十一世紀的民族國家裡,卻對帝國大唱讚歌?
帝國難道不是殖民、侵略、種族歧視、宗教壓迫、不平等條約的化身嗎?
不!——
本書以權力運作、差異政治與互動交流為分析核心,
直探兩千年來各大帝國的權力政治,徹底顛覆你對帝國的負面認知。
★2010年《擇萃》(Choice)傑出學術研究獎
★2011年世界史協會(WHA)書籍獎
美國大學歷史系通識課程必備!
探索「帝國是什麼」及「帝國如何運作」的經典之作!
*****
人們總是將擁有國民與主權的「民族國家」視為人類歷史發展的歸趨,而認定「帝國」最終都將發展成為民族國家;因此,人們的帝國書寫也是從民族國家角度出發,而將帝國的種種標籤化——事實上,帝國反而是一種包容性較強的政治形式。
在《帝國何以成為帝國》一書中,歷史學者珍.波本克與弗雷德里克.庫伯在全球範圍內探討不同帝國的多元運作型態,試圖跨越二千年的時空、窺視不同的帝國在不同的脈絡中如何治理和演變,並且分析它們各自的優勢與局限。兩位作者以此直指民族國家的弊病,強調相對於排外、對內追求一致、且有明確領土邊界的民族國家而言,帝國是種更值得探究的政體。他們也指出「帝國必然會分裂、發展成為民族國家」這種觀點的謬誤。
◎羅馬帝國政治文化的核心是什麼?為何成為後世帝國的永恆典範?
◎中華帝國歷經多次分合,為何總能一再復興?它和蒙元、滿清帝國之間的關係是什麼?
◎穆斯林如何將虔誠的宗教社群步步擴張為橫跨歐亞非的伊斯蘭帝國,伊斯蘭勢力至今又如何影響全球政治面貌?
◎蒙古帝國如何處理「差異政治」,促進各區域政權的互動交流,並深深影響奧斯曼帝國、俄羅斯帝國和中華帝國?
◎葡萄牙、荷蘭、不列顛如何橫跨大洋,以設置「貿易飛地」或「公司」的多元權力形式,建立全球殖民帝國?又如何崩解?
◎美國的終極目標其實是以民主自由為名,行帝國擴張之實嗎?
◎帝國時代是否已然終結?當前中國、美國、歐洲與俄羅斯四強鼎立,均以民族國家為政權形式的外衣,與古代帝國有何異同?
◆帝國實為中心與邊緣不再固定的多元政體!
我們對於帝國的傳統印象為何?是侵略,是殖民,是殺伐。不過,作者波本克與庫伯卻告訴我們,自西元前三世紀的羅馬與秦漢帝國,再到十三世紀的蒙古汗國,以至近代殖民帝國,帝國從不只是侵略和占領。
無論是「中間人」的派任與監督(如奧斯曼帝國的奴隸官員),還是形成中央官僚(中華帝國),或者是建立「貿易飛地」(葡萄牙帝國)及設置「東印度公司」(荷蘭與不列顛帝國),都不是單純的領土控制,而皆仰賴帝國多元的權力形式。
帝國也不只是殖民剝削,帝國必須協調其治下各民族、族群的宗教與文化「差異」,以有效運作「差異政治」。如羅馬人創造了三種不同方式將土地、人民與其帝國緊緊連在一起:一、對於鄰近的拉丁人,先是併吞、給予有限的公民權,最終則完全同化;二、給予非拉丁城市與部落有限的自治權;三、用拉丁人屯墾地來改造邊境地區。
再如蒙古人,他們在大多數情勢下,都任用了被征服地區的「中間人」執行他們的命令,同時收取、分配歲入與實物。但「到了中國,由於漢人有相當發達的行政傳統,蒙古人對於利用漢人當中間人一事可說是小心翼翼」。元的統治者將地方稅收的重責大任留給低階的官員負責,但把高官的位子留給非漢人,如來自中亞或中東的穆斯林、回鶻人以及蒙古小部落的成員。為了打擊漢文化裡蒙古人認為不重要的官僚勢力,並強調蒙古人重視的個人忠誠,曾在一二三八年到一三一五年間停辦科舉。
帝國更不只是殺戮征伐,帝國間的互動也帶來了統治手法的模仿與創新,不僅對不同民族與國家造成影響(如俄羅斯帝國承繼了拜占庭與蒙古汗國的統治套路),也轉變了思想(啟蒙思想)與意識形態(民族革命)。
可以說,帝國在世界史上長期扮演著關鍵角色,不僅自覺地維持其征服的各民族的多樣性,更在全球範圍內讓人們在移民、殖民、奴隸及貿易網絡中,透過民族或宗教社群相互交流。
◆分析帝國「差異政治」核心,與民族國家的不同之處
本書精彩地描述和分析了各大帝國所運用的「差異政治」類型。許多帝國利用「差異」作為統治工具,確保帝國的最高統治者和來自不同文化的菁英、各個團體(商團、教團、部落)之間的關係,強過帝國內的臣民彼此之間的聯繫。其他帝國則努力讓帝國內的人保持一致,並驅逐或詆毀那些不同於己的人。總之帝國會混合並調整這些策略,對帝國人口的不同部分採用不同手段的能力,或許這就是它們在政治上歷久不衰的原因。
探討帝國,並不代表要讓不列顛帝國、奧斯曼帝國或羅馬帝國復活。探討帝國,是要讓我們去思考跨越空間行使權力的形式,以及其形式的可能與局限;去思考用什麼樣的方式把人們併入政體,以及人群之間的差異,又是如何被想像與制定;去思考獲得中間人對帝國勢力有條件服從的方式;去思考移民、原住民、官員、學者、被迫離鄉背井的奴隸、宗教領袖與跨越國境的商人們能夠發展出哪些代替帝國勢力的選擇。
《帝國何以成為帝國》為全球帝國政治史的經典之作,不僅顛覆了「民族國家合乎自然且不可或缺」的迷思,更以「權力、差異與互動」為論述核心,闡明了世界史上各帝國對於權力的爭奪、運作與鞏固,如何塑造社會與國家,激發野心與想像力,開啟或終結政治的可能性,影響力持續至今。
好評推薦
「以探討帝國與國家關係的書來說,我腦海裡最好的就是這一本。」──彭慕蘭(Kenneth Pomeranz),《大分流》(The Great Divergence)作者
「本書對許多研究帝國的論著提出了重大修正,也因此注定成為經典之作。書中處理的主題龐大又切合當代需要,筆調流暢,從羅馬與漢代中國一路寫到今天,包羅萬象、不偏不倚。了不起的成就。」──傑瑞米.阿德爾曼(Jeremy Adelman),普林斯頓大學歷史系教授
「本書面世的時間恰到好處,內容也很重要,強調帝國自古以來的經久不衰,跨越各個歷史時期來到今日。兩位作者力陳非西方帝國經驗的重要程度,藉此模糊了前近代、近代,以及去歐洲化的歷史之間的界線。」──羅伯特.提格諾(Robert Tignor),普林斯頓大學歷史系教授
「這本傑出的作品重新界定了帝國與殖民研究的領域。作者小心翼翼,沒有為了死板狹隘的定義問題削足適履,減損帝國經驗的複雜與多樣性,而是另闢新徑重述帝國的故事,點明帝國如何千秋萬世,帝國如何造就,以及帝國如何崩潰。無人能出其右。」──羅納德.格里戈.薩尼(Ronald Grigor Suny),密西根大學歷史學教授
「這部鉅著探討的主題相當龐大。要是有誰以為帝國史只跟不列顛,以及十九世紀時一些模仿不列顛的歐洲國家有關,那麼本書可是會讓他大吃一驚。在波本克與庫伯眼裡,帝國史就是世界史。兩位作者也指出,不同的人群因為海納百川的理想所組成的邦聯,也能算是帝國;有些學者對國界的概念非常反感,因為國界讓窮人進不了富國,作者的論點在這些學者間也大為流行。他們如是說,『主權可以分享、可以分層,也可以徹頭徹尾地轉變』。」──《澳洲人報》(The Australian)
「兩位作者以『帝國如何處理差異』的問題為宗旨,分析最為多樣的帝國支配布局,靠著對既有文獻的浩瀚知識,就世界史來了一回全面探討。」──《法蘭克福匯報》(Frankfurter Allgemeine Zeitung)
「帝國與民族國家、國民與公民,包容與排擠間的關係,有時既不穩又複雜,若想用文字呈現出這樣的關係,《帝國何以成為帝國》可說是提供了相當有效的表達方式。」──《世界史通訊》(World History Bulletin)
讲谈社·兴亡的世界史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森谷公俊等 译者: 徐磊等 理想国丨北京日报出版社 2020 - 1
这套聚焦于兴亡的世界史,由日本一流的历史学者撰写,在“世界”和“历史”两个方面刷新着我们的认知。这里有教科书中不会记载的世界和时代,也能看到非历史学家眼中的历史,正是由于这样的安排,让这套书成为一部“动态的世界史”。在首辑推出的九本中,杉山正明的蒙古史讲述世界从蒙古时代 开始真正全球化,林佳世子的奥斯曼帝国史则分析多民族共存的伊斯兰世界如何实现长期安定,石泽良昭笔下的东南亚仿佛一个自给自足的世外桃源,森安孝夫眼中的安史之乱也成为整个欧亚大陆的转折点,等等。这些不同的历史视野,融入一个共同的文明系谱,成为人类能够安心共享的知识体系。
过去的历史全集大多是涵盖整个时代、历史分期清晰的作品,换句话说,是非常静止的历史。与此相对,就像“兴亡”这个词所象征的,我们希望本系列一定要讲出世界的动态历史。在此意义上,希望它会让读者感受到很新、很有野心的题目。
——青柳正规(《兴亡的世界史》主编)
讲谈社邀请了日本一批顶尖学者,试图写出一部日本学者——通过世界史呈现日本的立场和角度——眼中的世界史。世界太大,历史太长,每卷只能叙述世界史的一个断面,聚焦全球变迁的一个时段,不过,就是这些精心选择的断面,也呈现了世界史的一些“重大时刻”和“关键事件”,因而使整个世界的历史因果链得以理解。
——葛兆光(复旦大学教授)
今天越复杂,越该回头看看历史!潮起潮落,盛衰轮转,帝国的时代一一过去,但是经验与教训却并没有过时。新的篇章正在开始,历史并未终结,这个时候,回望历史,或许会让现在与未来变得清晰,至少,让更多的人清醒。
——白岩松(著名主持人)
日本人愿意称自己为“边境”人,在很长的时间内,是世界历史的“边民”。他们身处世界尽头,千年以降遥望东西海平线上轮番上演的海市蜃楼,心有戚戚焉。由他们书写的世界史尤其是古代史,与亲身创造人类恢弘历史的那些民族的后人书写的,带有使命与愿景的历史不同——他们缺少体感,但也正因了缺少体感而少了许多偏见。
——高晓松(著名文化人、主持人)
这是一部东方视角的世界帝国史,它写出了飞速变化的时代潮流,让你感受那种在恰当的时机勃然兴起的畅快,也能看到每个帝国在漫长的衰亡过程中,其实蕴含着向下一个出口突围的机遇——很遗憾,它们基本上都错过了。
——罗振宇(罗辑思维创始人)
狂熱份子 豆瓣
作者: Eric Hoffer 译者: 梁永安 立緒
「愈作不好一般事情的人,就愈膽大妄為」--賀佛爾要說本書是探討群眾之書,還不如說它是一本探討人性之書。例如:「無私者的虛榮心是無邊無際的」「愈作不好一般事情的人,就愈膽大妄為」。
本書於1951年出版即被譽為是社會科學領域的經典之作,書中充滿冷雋機智一針見血的譬喻,風格猶如16世紀散文家蒙田。至今,其名言佳句仍不斷被引用、輯錄。在初版的短期內即行銷50萬冊以上,被譯成十餘種語言,是當時許多大學政治系必讀之書,艾森豪總統還大量買來送人(不過作者賀佛爾對此舉卻說:「這表示每個小孩都念得懂這本書」)。
賀佛爾的一生也十分傳奇,他終身從事碼頭工人搬運工作,直至退休。7歲失明,15歲復明,父母早逝,靠自學成就學問,1964年成為加州柏克萊大學政治科學高級研究員。但他仍喜歡碼頭搬運工作,他的許多思惟,都是在那個環境中獲得啟發。
賀佛爾發現美國一般的勞動群眾是相當優秀的,他認為美國是由佔總人口數60%的勞動民眾所創造的,但是他從未看過有哪一本書談過他們。他對於當時自命清高的知識份子,反而不信任。
賀佛爾對群眾運動的思考,大都是從生活中觀察而來,他與柏克萊那些大學生們的接觸,使他了解「今天願意創造歷史的只有那些年輕人」1964年柏克萊校園學生爭取言論自由,學生喊出:「我們不要研究歷史,我們要創造歷史」。
賀佛爾發現,在某種程度上,成人在面對環境的大轉變時,其心態猶如少年人,都是一種無著落的人,前途茫茫,為了生存,都必須在某種意義上死亡然後再生,其與群眾運動中的狂熱份子心態同質。人不癲狂枉少年,其實都是一種冀望毀滅之後的再生。
賀佛爾的創見在本書中比比皆是,再舉一例證之,他說:
「每一個群眾運動在某一種意義下都是一場移民,追隨者會覺得他們正向一片應許之地邁進。那些在一個群眾運動初起時會急急投入的人,往往也是樂於得到移民機會的人。」以下是他對本書的說明:
「在這個時代,我們大部份人都必須對『The True Believer」(忠實信徒)』的動機和心理有一些認識。因為我們的時代雖是無神的時代,卻不是無信仰的時代。這些『忠實信徒』無處不在,他們昂首闊步、列隊前進,要透過勸說和激烈手段,按他們的形象捏塑世界。不管我們是打算加入他們還是反對他們,都應該盡所能多了解他們的特質與潛勢。」
雜訊 豆瓣
Noise: A Flaw in Human Judgment
作者: 丹尼爾·康納曼 译者: 廖月娟 天下文化 2021 - 5
★博客來、誠品一致選書推薦
★與英美同步出版
諾貝爾獎得主、《快思慢想》作者
康納曼 醞釀十年
探測人類決策的最大黑洞
社會充斥很多不合理的情況,像是不同法官對同一個案件卻有截然不同的判決、不同醫師對同一個病人的診斷有很大的差異、不同面試官對於是否錄取求職者意見大不相同,甚至就連同一個法官、醫師與面試官在不同的時間也會做出不同的判斷。為什麼會這樣?
因為,只要有判斷,就會有「雜訊」
而且在日常生活中,雜訊比你以為的還要多
丹尼爾.康納曼、奧利維.席波尼、凱斯.桑思汀三位行為科學家發現,在醫學、法律、經濟預測、法醫鑑識、保釋、兒童保護、策略、績效評估、個人選擇等領域,都看得到雜訊,但是一般人和組織都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結果是付出高昂的代價、公共安全與衛生受到影響、社會還會出現極端不公平的情況。
本書中,作者從各領域的實例中拆解雜訊出現的原因,並提供幾項決策保健策略,幫助讀者預防決策雜訊。
雜訊與偏誤一樣,都是人類必須迫切正視的問題
唯有正視雜訊與偏誤的存在,並做好決策保健工作
才能迎向決策錯誤更少、更公平、更健康的社會
2022年5月5日 想读
js
災難超前部署手冊 豆瓣
Prepping 101: 40 Steps You Can Take to Be Prepared: Protect Your Family, Prepare for Weather Disasters, and Be Ready and Resilient when Emergencies Arise
作者: Kathy Harrison 译者: 林郁芳 PCuSER電腦人文化 2020 - 8
超實用!一定要會的防災指南!
超完備!食衣住行育樂全攻略!
超安心!專家傳授該怎麼進行!
這世界還不到末日,但是有太多災難需要提前預防!不管是大地震、颱風、水災、病毒、戰爭或是世界末日…
例如:如何長期存放食物、飲用水不足的克服方式、危難時的烹飪處理、解決照明需求、親人/寵物的照顧方法、個人衛生的處理方式、酷熱與極寒的抵禦方法、災難時如何保持對外聯繫、維持身體與心理健康、如何打造安全房……
如何在生死存亡之際面對各種突發狀況,如何在大難中臨危不亂,同時保護好家人,做出最好的準備,面對危機就不再恐懼!
特點
★超圖解簡單易懂的生存知識,不跟你說太多無意義的廢話。
★40招事前準備,當災難發生時,能夠從容保護家人、搞定防災物資,並適應緊急危機。
★買了備而不用也放著安心,預想最壞的情況做出最好的準備,面對危機就不再恐懼。
★這本是書籍形式的家庭急救箱,家家戶戶都要有一個。
★美國「家庭危機生存應對」專家親自講解,各界一致實用度滿分推薦!
萬全準備X生存技能X具體計畫,step by step完全解析!本書提供各種令人安心的協助與計劃周密的指引,教你遠離急難與困境,從食物儲備、保暖禦寒、人身安全、居家環境、對外聯繫到社群建立,全部搞定!
●長期停水停電,如何處理水電的需求?
●如何估算食物需求量與儲備存放計畫?
●居家修繕及環境的防災準備怎麼進行?
●在危難非常時期該怎麼保持對外聯繫?
●如何建立社群間相互連絡的溝通管道?
●在災難時期怎麼保持個人的清潔衛生?
●遇難時該如何保護自身及家人的安全?
●如何制訂緊急撤離計畫做好逃生準備?
●不幸的是如果危機時期延長該怎麼辦?

你是否曾經想像過這種情況:一覺醒來後,你發現不但停電了,而且超市全都大門深鎖,然後加油站也全部停止營業。在那個當下,你該如何面對這種狀況呢?你依然能夠正常的處理各種日常生活的大小事嗎?你可以照顧一家大小,讓他們不致於挨餓受凍嗎?你,準備好了嗎?
人們必須想辦法在危機中存活早已不是新鮮事了。事實上,由歷史的角度來看,危機是一個普遍存在的現象。因為經濟大蕭條導致生活十分艱苦的那幾年,我的祖母必須用盡辦法拼命地維持一家的溫飽;二戰的那段時期,因為我的父親被分派到海外作戰,留下嗷嗷待哺的稚子給我的母親獨自照顧,她也必須靠著有限的物資養活自己和孩子。
截至我目前所見,恐怖主義(terrorism)已經成為一個家喻戶曉的名詞,同時經濟大衰退也剝奪了一些我所認識的人的家園以及生計。此外,政治紛亂的景象有增無減,氣候變遷的速度更是快得讓人措手不及,再加上全球舉債正威脅著全世界的金融市場這個可怕事實。美國疾病管制中心(U.S.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甚至指出,四通八達的國際旅遊,幾乎可以保證大規模的全球流行性傳染病必定會發生;網路戰(Cyberwarfare)更是我們現實生活中的另一個新隱憂。
能夠便捷的獲取新聞與資訊雖然有其優點,但缺點之一是讓我們超載了太多的負面報導,使我們的內心很容易受到衝擊,同時對整個系統的脆弱感到沮喪不已。儘管如此,地平線那一端已經出現希望的曙光!目前已有更多的社群組成「環境恢復組織」,並且共同投入心力將公眾空間做更好的利用。太陽能板如雨後春筍般的出現,同時式微已久的志工主義也再度興起,而當人們開始面對鮮食沙漠(food deserts)這個問題時,針對食物的倡議行動,例如社區菜園(community gardens)和社區農場(community-supported agriculture farms)也開始在城市裡出現蹤跡。
將求生準備從家庭層面提升到社群的層次,對所有人而言都是個好現象,而且得知自己不用在這方面孤軍奮鬥後,我的內心充滿了無限感激!能為生存做好準備的群體一定是關係緊密的群體;能為生存做好準備的家庭,也一定有著緊緊相繫的家人。
我完全可以理解因為這些話題太過沉重,所以只會讓人強烈地想把念頭轉到別的事物上。事實上,某些日子我拒絕看任何新聞,而把時間花在品茶、在園子裡除草、在樹林裡散步、或乾脆悠閒地睡個午覺。但正是因為我可以預見未來可能發生的狀況,所以對於逃避的念頭並沒有持續多久。
當年聯邦緊急事務管理署(Federal Emergency Management Agency,簡稱FEMA)的署長對颶風卡崔娜災情的處理方式,為大部分的人所詬病,小布希總統(George W. Bush)讚揚他的那句「布朗尼,幹得好!」(Brownie, you’re doing a heck of a job),也已流為對政府與私人機構無能應付重度危機的反諷語。所以我目前的職責便是做好準備,讓我的家人能在災害中度過難關。
有關末日生存的種種電視節目,往往將因關注危機而開始提前部署的人們,描繪成過度妄想、擁槍自重、住在暗不見日的地下碉堡等的偏執狂。而且正是因為這種負面的描寫,讓大眾無法嚴肅與深度的正視、甚至探討每個家庭都應該有的災難應變計畫。
我的目標就是開始談論這個話題,不論這個話題讓人感到多麼不自在。我並不是要求你必須就我們所知的世界末日做準備,但是你即將學到的生存技巧與思維方式,不但可以用在短期的緊急生活需求,也同樣能應用在對抗長期的自然災害上。
你和小孩為了科展所做的濾水器,可以獲得乾淨的飲用水;而太陽能爐也可在缺電的情況下,讓你烹煮美味的一餐(但你仍必須在有日照的地方才能夠開伙)。我絕不是建議你應該建個地下碉堡(說實在,我對地下碉堡真的沒什麼興趣),或者要你把小孩的教育經費拿去買一年份的冷凍乾燥食品以供一家人餬口。看完這本書後,你也不會因此成為荒野求生的專家,我無法教你如何將捕獲的野鹿去皮放血,或者如何執行緊急的闌尾炎手術。
但是我真心建議你花一點時間仔細思考,關於你家和鄰里環境的系統運作方式,以及評估一下,假如發生長期停電,或者因人身安全而只能躲避在家的這種情況,該如何讓你的生活機能變得更有彈性。
我在這本書裡建議你所採取的行動,不但都是可以具體核實的準備步驟,而且當緊急狀況發生時,照著這些事項來打理的生活,也會過得更安心與舒適。你將需要購買一些物資、動手做一些東西,同時也得學一些知識和技巧,但是不必擔心這整個過程會占據你全部的生活;其實在磨練危機當下保護家人能力的同時,你的生命也會因為自信心增加而變得更美好。
你真的會用到在這本書裡所學的一切嗎?答案是應該不會。但有件事我可以很肯定的告訴你:未來在任何毫無預警的重大事件發生過後,你將不可能聽到這句話:「哎呀,真希望當初有做準備!」
比较政治分析 豆瓣
作者: 王沪宁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7 - 5
提起王沪宁的名字,中国学术界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王沪宁是改革开放以后第一代政治学研究生,他在政治学界是一位有影响的人物。一九五五年十月六日出生于上海,祖籍山东莱州,少年时期即表现出喜好哲学和政治思考的倾向。 一九七一年初中毕业,由于体弱多病,没有上山下乡,留在家里自学。一九七四年夏,被推荐到华东师范大学西语系学法语。三年后,王沪宁成为上海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研究生,也是改革开放后第一代政治学研究生,导师是研究资本论的权威陈其人。王沪宁曾任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一九九五年进入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先后担任政治组组长、副主任,十六大上被选为中央委员,2003年四月出任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学者从政,而且是如此知名的青年学者从政,在我国学术界、政界都引起了不小的震动。王沪宁的政治学方面的才华,早在党的十三大之前就已经被党和国家的领导人看中。在改革开放之初,党和国家特别需要一套完整的有见地的政治学理论作参考,而王沪宁的学术理论总被看好。他的著作之丰,治学之刻苦勤奋,成为80年代学术界的一大景观。王沪宁的政治学著作有一个很大的特点,那就是能够深入浅出地讲明一些比较重要的理论观点,让一般的读者都能看懂。同时,他还注重自己理论的实用性,可以说,他的每篇文章、每部著作(包括译著)都不是毫无目标,而是针对我国当前存在的问题或需要借鉴的理论。同时,王沪宁通过对我国现行政治制度的研究认为:“推行政治体制改革和推进民主政治,必须有统一和稳定的政治领导”,“以党内民主带动和推进全社会的民主”,这些有力有理的论述为我党的政冶改革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参考。王沪宁的《比较政治分析》是一本很有代表性的作品。王沪宁是聪明而且有预见的,他说:“历史告诉我们,人类正处在政治时代,政治活动和政治关系日益决定着人类各政治共同体和人类全体的发展。”王沪宁同时意识到:“政治研究的科学化,政治研究的充分发展,已经成为人类各政治共同体发展的一个必要前提,已经成为人类共同进步的一个共同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