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
儿童艺术大书:白色版 豆瓣
Art Book for Children White Book
作者: 英国费顿出版社 编 译者: 汪瑞 / 浪花朵朵 编译 后浪丨湖南美术出版社 2018 - 8
世界公认的儿童艺术启蒙读物,全球销售百万余册
世界知名艺术出版机构英国费顿出版社倾力打造
父母和孩子一起享受美妙的纸上艺术旅行
...................
※编辑推荐※
◎世界公认的儿童艺术启蒙读物
世界艺术出版领域的百年王牌——英国费顿出版社——倾力打造的这两本书,是世界公认的儿童艺术启蒙读物,全球销售100余万册。每本书各选出从第十四世纪一直到当代艺术中最著名的30位艺术家以及他们最有名的作品呈现给读者,带领小孩走进艺术的殿堂。
◎父母和孩子一起享受艺术之旅的完美之选
对于大部分不会鉴赏、不懂艺术的家长来说,这本简单、清晰、有趣的书非常适合家长和孩子一起阅读。跟随书中直白有趣的讲解、引人思考的问题,家长和孩子一起细致地了解艺术家以及他们的作品。阅读这套书时,就好像跟着一个懂孩子的艺术老师细致、专业地逛了一圈美术馆。
◎五大艺术门类,116件打动人心的艺术名作
书中包含了绘画、雕塑、装置、摄影、行为艺术这五大艺术门类,其中还细分了版画、油画、丝网印刷、角色扮演、集成艺术、行为艺术、欧普艺术等不同的艺术形式。在这两本书的60位艺术家中,不仅有凡·高、马蒂斯等经典艺术巨匠,也有辛迪·舍曼和珍妮·克劳德等先锋艺术家。既能欣赏到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或凡·高的《向日葵》,也能看到前卫的装置艺术作品。
◎独特的排版方式、巧妙的问题,启发孩子的思考与观察能力
全书采用问答的形式,用一个个巧妙且引人深思的小问题请小读者进行思考和回答,唤醒他们的思考能力与观察能力,最终拨开一个个艺术谜题。同时采用了有重点、有主次,错落开来的排版方式,打破了一般图书自上而下的文图结构,希望读者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循序渐进地了解作品,激发读者对作品更深层次的感受力。
.....................
※内容简介※
这套世界公认的儿童艺术启蒙读物就像一块有魔力的宝石,吸引孩子“进入”到经典作品之中,让他们与艺术家和作品进行互动。《儿童艺术大书:白色版》中精选了30位艺术家以及他们的代表作品,不仅有凡·高、马蒂斯等经典艺术巨匠,也有辛迪·舍曼和珍妮·克劳德等先锋艺术家,通过精心设置的问题,这本书巧妙地邀请孩子与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或凡·高的《向日葵》进行互动,体验30位艺术家创作时的情感与智慧。
...................
※媒体推荐※
每个孩子都能从书中这些美丽、惊人的艺术作品中获得乐趣和启迪,它们将会成为孩子童年珍贵的宝藏,让孩子满怀着对艺术的热爱进入成年。
——英国《皇家艺术学院》杂志
简洁、清晰、有趣!《儿童艺术大书》是教师和家长的理想工具,是孩子认识艺术的理想入门读物。
——英国《卫报》
一个小孩可能会不满父母没有给他买《哈利·波特》全集,而是给了他一本有关莫奈和毕加索的书,但如果这本书是幽默又极具创意的《儿童艺术大书》,那么他的回答肯定变成“我愿意”!小心呦,你的孩子也许会趁你不注意,用土豆泥和番茄酱在厨房天花板上创作出杰克逊·波洛克风格的作品。
——英国《卫报》
《儿童艺术大书》首先吸引了小读者关注蒙娜丽莎和沃霍尔的玛丽莲·梦露等作品,然后巧妙地引导孩子关注作品的理念和技法。
——英国《泰晤士报》
这是一本令人愉快的书,它鼓励读者——无论是小孩子还是成年人,通过表象看到本质。
——英国《好书指南》
费顿出版社的《儿童艺术大书》是一块真正的宝石,让人不敢相信艺术书也可以这么有趣。
——英国《独立杂志》
至爱梵高·星空之谜 (2017) 豆瓣 TMDB
Loving Vincent
8.4 (929 个评分) 导演: 多洛塔·科别拉 / 休·韦尔什曼 演员: 道格拉斯·布斯 / 罗伯特·古拉奇克
其它标题: Loving Vincent / 至爱梵高
影片用一封无法投递的信件串联起梵高在去世前最后六周里与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三个人物之间的秘密,带观众穿越回十九世纪末的欧洲,并陪伴梵高走完他最后的人生。影片采用梵高原画作品中的人物原型还原梵高的艺术人生,让观众在享受美得令人窒息的视觉盛宴时,抽丝剥茧地发现隐藏了一个半世纪的秘密。
2017年12月16日 看过
创意和技法一流,故事情节单薄。结尾歌曲感人。
2017 动画 影院 艺术
与古为徒和娟娟发屋 豆瓣
8.3 (7 个评分) 作者: 白谦慎 荣宝斋出版社 2009 - 6
以“娟娟发屋”作为话头,讨论古与今的关系,名家书法与无名氏书刻的关系,财富与收藏的关系,学术与艺术的关系,艺术与社会体制的关系,平民与精英的关系,经典化与修辞策略的关系。
作者从清代以来的碑学观念切入,通过对“所有出土文字遗迹都是书法”这一逻辑的廓清,探讨了书法经典化过程中文化、心理、体制等多重原因。该书花费大量笔墨,展现古代与今天“素人之书”的不同命运,指出当代书法界所标榜的“民间书法”概念名实不符,实际上只是提倡者的一种修辞策略,“平民性”的诉求看似开放,却有相当的局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