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文学
生死疲劳 豆瓣
8.3 (18 个评分)
作者:
莫言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20
- 3
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特别提及的莫言代表作;
构思二十余年,手写四十三天,跌宕起伏五十万字,演绎人畜苦难与大悲;
六道轮回的民间想象撑起恢弘的小说结构;灵魂不死的动物视角透视五十年人世悲欢。
————————————————————
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经典畅销“莫言长篇小说全编”系列,全新修订升级
《生死疲劳》是莫言向中国古典小说和民间叙事的伟大传统致敬与回归的一部巨著,初版于2005年。在小说中,被冤杀的地主西门闹经历了六道轮回,变成驴、牛、猪、狗、猴,最终又转世为一个大头婴儿,滔滔不绝地讲述着自己每一世的离奇经历。小说通过六道轮回的想象跨越生与死,悲悯着历史变迁之中无常的命运,也歌颂着生存于这片土地上的农民们世代相继、生生不息的执着生命力。
小说入围2006年首届“曼布克亚洲文学奖”,荣获2008年“世界华文长篇小说奖•红楼梦奖”首奖、2009年美国纽曼华语文学奖、2011年韩国万海文学奖等奖项;2018年入选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最有影响力小说榜。
“‘生死疲劳’是来自佛经里面的一句话:‘生死疲劳,由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我之所以用它做书名,就是因为小说的主人公,他在畜生道里面不断地投胎,他一会儿变成驴,一会儿变成牛,一会儿变成猪,一会儿变成狗。”
“假如我能有两本书得以流传,《生死疲劳》肯定是其中之一。”——莫言
-------------------------
编辑推荐:
编辑推荐
这是一部中国乡村社会的庞杂喧哗、充满苦难的蜕变历史,也是莫言在艺术上向中国古典章回体小说和民间叙事的伟大传统致敬的鸿篇巨制。
本书获得2007年“‘福星惠誉杯’《十月》优秀作品奖”,2008年香港浸会大学“世界华文长篇小说奖‘红楼梦奖’首奖”;入围首届“曼布克亚洲文学奖”;入选中国小说学会“2006年度小说排行榜”(榜首),亚洲周刊“2006年十大好书”。
莫言用43天写就43万字《生死疲劳》,但这个故事在莫言心里积累了43年。
莫言透露,当初诺贝尔奖的评委们,主要就是因为读完了《生死疲劳》才把这个奖授给了他。
“小说中那位以一己之身与时代潮流对抗的蓝脸,在我心目中是一位真正的英雄。这个人物的原型,是我们邻村的一位农民,我童年时,经常看到他推着一辆吱吱作响的木轮车,从我家门前的道路上通过。我知道,我总有一天要把他的故事讲给天下人听,但一直到了2005年,当我在一座庙宇里看到“六道轮回”的壁画时,才明白了讲述这个故事的正确方法。”——莫言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奖演说。
“我没有把这本书写成布道词,我写的还是人的命运与人的情感,人的局限与人的宽容,以及人为追求幸福、坚持自己的信念所做的努力与牺牲。” ——莫言
莫言坦言:《生死疲劳》是我遗憾最少的作品。
----------------------------
《生死疲劳》具有说书人的声音,而这声音本身就是一种世界观———一种不同于西方传统的总体性路径:在中国古典小说中,一切如轮回转,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人不是与他的世界对抗或从他的世界出走。从根本上看,人是在承受、分担和体现世界的命运。人物带着他的整个世界行动和生死。——中国作协副主席 李敬泽
莫言携带的是远程核弹头,杀伤力更大。传统文化、地域特色、人性的怪异、历史的异化、民族认同……等等,莫言的小说可以找到当代国际学界最热门的所有的主题,既是现代性的表达,又充满后现代的蛊惑人心的意味。
——著名文学评论家 陈晓明
《生死疲劳》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其以非常怪诞的叙事形态展示了“家族”的元素,从而再进入了对历史的审美的描绘。——复旦大学教授 陈思和
我们要一个字一个字读, 生、死、疲、劳。而不是一个词一个词读:生死、疲劳。这小说不是把生死落在疲劳的问题上,而是相反。疲劳落在生死上,这是它乐观的地方。但是最后小说到底落在生还是死上?我一定要说,还是生。——纽约大学东亚系教授 张旭东
构思二十余年,手写四十三天,跌宕起伏五十万字,演绎人畜苦难与大悲;
六道轮回的民间想象撑起恢弘的小说结构;灵魂不死的动物视角透视五十年人世悲欢。
————————————————————
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经典畅销“莫言长篇小说全编”系列,全新修订升级
《生死疲劳》是莫言向中国古典小说和民间叙事的伟大传统致敬与回归的一部巨著,初版于2005年。在小说中,被冤杀的地主西门闹经历了六道轮回,变成驴、牛、猪、狗、猴,最终又转世为一个大头婴儿,滔滔不绝地讲述着自己每一世的离奇经历。小说通过六道轮回的想象跨越生与死,悲悯着历史变迁之中无常的命运,也歌颂着生存于这片土地上的农民们世代相继、生生不息的执着生命力。
小说入围2006年首届“曼布克亚洲文学奖”,荣获2008年“世界华文长篇小说奖•红楼梦奖”首奖、2009年美国纽曼华语文学奖、2011年韩国万海文学奖等奖项;2018年入选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最有影响力小说榜。
“‘生死疲劳’是来自佛经里面的一句话:‘生死疲劳,由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我之所以用它做书名,就是因为小说的主人公,他在畜生道里面不断地投胎,他一会儿变成驴,一会儿变成牛,一会儿变成猪,一会儿变成狗。”
“假如我能有两本书得以流传,《生死疲劳》肯定是其中之一。”——莫言
-------------------------
编辑推荐:
编辑推荐
这是一部中国乡村社会的庞杂喧哗、充满苦难的蜕变历史,也是莫言在艺术上向中国古典章回体小说和民间叙事的伟大传统致敬的鸿篇巨制。
本书获得2007年“‘福星惠誉杯’《十月》优秀作品奖”,2008年香港浸会大学“世界华文长篇小说奖‘红楼梦奖’首奖”;入围首届“曼布克亚洲文学奖”;入选中国小说学会“2006年度小说排行榜”(榜首),亚洲周刊“2006年十大好书”。
莫言用43天写就43万字《生死疲劳》,但这个故事在莫言心里积累了43年。
莫言透露,当初诺贝尔奖的评委们,主要就是因为读完了《生死疲劳》才把这个奖授给了他。
“小说中那位以一己之身与时代潮流对抗的蓝脸,在我心目中是一位真正的英雄。这个人物的原型,是我们邻村的一位农民,我童年时,经常看到他推着一辆吱吱作响的木轮车,从我家门前的道路上通过。我知道,我总有一天要把他的故事讲给天下人听,但一直到了2005年,当我在一座庙宇里看到“六道轮回”的壁画时,才明白了讲述这个故事的正确方法。”——莫言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奖演说。
“我没有把这本书写成布道词,我写的还是人的命运与人的情感,人的局限与人的宽容,以及人为追求幸福、坚持自己的信念所做的努力与牺牲。” ——莫言
莫言坦言:《生死疲劳》是我遗憾最少的作品。
----------------------------
《生死疲劳》具有说书人的声音,而这声音本身就是一种世界观———一种不同于西方传统的总体性路径:在中国古典小说中,一切如轮回转,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人不是与他的世界对抗或从他的世界出走。从根本上看,人是在承受、分担和体现世界的命运。人物带着他的整个世界行动和生死。——中国作协副主席 李敬泽
莫言携带的是远程核弹头,杀伤力更大。传统文化、地域特色、人性的怪异、历史的异化、民族认同……等等,莫言的小说可以找到当代国际学界最热门的所有的主题,既是现代性的表达,又充满后现代的蛊惑人心的意味。
——著名文学评论家 陈晓明
《生死疲劳》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其以非常怪诞的叙事形态展示了“家族”的元素,从而再进入了对历史的审美的描绘。——复旦大学教授 陈思和
我们要一个字一个字读, 生、死、疲、劳。而不是一个词一个词读:生死、疲劳。这小说不是把生死落在疲劳的问题上,而是相反。疲劳落在生死上,这是它乐观的地方。但是最后小说到底落在生还是死上?我一定要说,还是生。——纽约大学东亚系教授 张旭东
世纪末的华丽 豆瓣
7.6 (20 个评分)
作者:
朱天文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0
- 4
本书是台湾实力派作家朱天文的短篇小说集,收录其自1988到1990年间所写的8篇小说,附一篇序。作者围绕都市生活的主题,写都市中人的孤独和欲望的觉醒,人沉溺其中的欢乐、疲惫和痛苦。华丽的背景下演绎的绚极欲望,其背后透露着青春的完结、生命的倦怠和于衰老开始处暗笑的命运。作者于以往对生命的张扬和歌颂之外,更多了慨叹和反思。其中《世纪末的华丽》,是朱天文作品中的名篇,也是评论界公认的个人创作历程的里程碑,写出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台北都会的世象。作者文笔细致,细节精到,对人心的揭示鞭辟入里,展现了她成熟的文风和深厚的写作功力。
中国在梁庄 豆瓣
7.7 (31 个评分)
作者:
梁鸿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0
- 11
《中国在梁庄》内容简介:作者多年深入农村,用自己的脚步丈量家乡的每一寸土地,用自己的眼睛记录下那些惊人的故事:王家少年强奸了八十二岁的老太、昆生把自己的家安在了墓地里、即使火化了,也要把骨灰在棺材里撒成人形……通过这些真实的“个人史”,展现了中国农村在城市化的进程中的现实危机。
该书再现了一个真实的乡村。农村留守儿童的无望,农民养老、教育、医疗的缺失,农村自然环境的破坏,农村家庭的裂变,农民“性福”的危机,新农村建设的留于“形式”……当代中国农民的生存现状在作者的笔下一一显现出来。
通过此书,村庄的过去与现在、村庄所经历的欢乐与痛苦、村庄所承受的悲伤,都将慢慢地浮出历史的地表,我们会由此看到一个真实的中国。
该书再现了一个真实的乡村。农村留守儿童的无望,农民养老、教育、医疗的缺失,农村自然环境的破坏,农村家庭的裂变,农民“性福”的危机,新农村建设的留于“形式”……当代中国农民的生存现状在作者的笔下一一显现出来。
通过此书,村庄的过去与现在、村庄所经历的欢乐与痛苦、村庄所承受的悲伤,都将慢慢地浮出历史的地表,我们会由此看到一个真实的中国。
蛙 豆瓣
8.1 (97 个评分)
作者:
莫言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9
本书是莫言的最新长篇小说。
与莫言以往小说更注重历史幻想色彩不同的是,《蛙》更接近历史现实的书写,主要讲述的是乡村医生“姑姑”的一生。“姑姑”的父亲是八路军的军医,在胶东一带名气很大。“姑姑”继承衣钵,开始在乡村推行新法接生,很快取代了“老娘婆”们在妇女们心中的地位,用新法接生了一个又一个婴儿。“姑姑”接生的婴儿遍布高密东北乡,可丧生于“姑姑”之手的未及出世的婴儿也遍布高密东北乡。姑姑一面行医,一面带领着自己的徒弟们执行计划生育政策。让已经生育的男人结扎,让已经生育的怀孕妇女流产,成了“姑姑”的两件大事。
小说通过讲述从事妇产科工作50多年的乡村女医生姑姑的人生经历,反映新中国近60年波澜起伏的农村生育史,描述国家为了控制人口剧烈增长、实施计划生育国策所走过的艰巨而复杂的历史过程。
与莫言以往小说更注重历史幻想色彩不同的是,《蛙》更接近历史现实的书写,主要讲述的是乡村医生“姑姑”的一生。“姑姑”的父亲是八路军的军医,在胶东一带名气很大。“姑姑”继承衣钵,开始在乡村推行新法接生,很快取代了“老娘婆”们在妇女们心中的地位,用新法接生了一个又一个婴儿。“姑姑”接生的婴儿遍布高密东北乡,可丧生于“姑姑”之手的未及出世的婴儿也遍布高密东北乡。姑姑一面行医,一面带领着自己的徒弟们执行计划生育政策。让已经生育的男人结扎,让已经生育的怀孕妇女流产,成了“姑姑”的两件大事。
小说通过讲述从事妇产科工作50多年的乡村女医生姑姑的人生经历,反映新中国近60年波澜起伏的农村生育史,描述国家为了控制人口剧烈增长、实施计划生育国策所走过的艰巨而复杂的历史过程。
荒潮 豆瓣
7.1 (16 个评分)
作者:
陈楸帆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9
- 8
我们不负责任地依赖科技,科技就会不计后果地奴役我们!
--------------------------------
▼ 刘慈欣盛赞:近未来科幻的巅峰之作!
▼ 世界华人科幻协会会长陈楸帆极负盛名的代表作!
▼ 英国、美国、西班牙、德国、日本、俄罗斯、意大利等十国竞相 引进!
▼ 刘慈欣、韩松、严锋、麦家、宋明炜、王德威、大卫•米切尔等大神倾力推荐!
▼《出版人周刊》《科克斯书评》等海外主流媒体推崇备至!
▼ 作者斩获中国科幻银河奖、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世界科幻奇幻翻译奖等海内外奖项二十余次。
▼ 六周年作者修订珍藏版,作者修改98处!
▼ 特邀国际知名科幻插画师、赛博朋克插画教父Josan Gonzalez定制超大幅内文插图!
▼ 附赠纪念版别册,内容包括但不限于《荒潮2》独家抢先试读!
▼ 我们不负责任地依赖科技,科技就会不计后果地奴役我们!
--------------------------------
▶ 故事简介◀
一座被卷入全球化浪潮的电子垃圾之岛,污染肆虐,罪恶横行。
一台用途不明的危险义体,牵扯出一位女孩大脑的疯狂异变。
贪心的大家族、饱受歧视的劳工、暗藏其间的经济杀手……小小的孤岛之上暗流涌动。
▶▶▶ 而这一切,都指向一场尘封六十年的禁忌实验——“荒潮”计划…… ◀◀◀
--------------------------------
▶ 名家评价◀
▼复杂而充满张力的故事、真实而富有质感的细节,密集的信息量和精准的技术描写,汇聚为一体,如飓风般旋转升腾,带来前所未有的惊悚和迷茫,尽显科幻现实主义的震撼。实属近未来科幻的巅峰之作!
——刘慈欣(《三体》作者)
▼一部技艺高超的生态科技惊悚小说,不仅动人心魄也富有智慧。陈楸帆不仅睿智地洞悉了当下世界,也预见了下一代将继承的危险的未来世界。
——大卫•米切尔(《云图》原著作者)
▼《荒潮》代表了一种向着深刻的艺术前进的方向,对我们所存在的现实和未来有着入木三分的洞察力,让人感动而战栗。
——韩松(著名科幻作家)
▼《荒潮》用锋利的科幻之刃切开现实的血肉,让我们看到惊世的异景,在疼痛中警醒。
——严锋(复旦大学教授,著名科幻评论人)
▼当代中国科幻小说精锐辈出。刘慈欣、韩松之后,最受全球关注的作家是陈楸帆。
过去二十年里,陈楸帆打造了他自己的科幻世界。从《荒潮》到《后人类时代》,《未来病史》到《无尽的告别》,陈楸帆状写环境裂变,人类转型,未来终末,科技奇观。在后现代启示录般的叙述里,他紧紧逼问人类将何去何从。他的作品无不显示,科幻极致处,伦理成为最神秘,也最艰难的考验。
——王德威(哈佛大学教授,著名学者)
▼《荒潮》将科幻小说新浪潮与批判现实主义结合起来,在科幻文本实验性的框架下探索新的科幻诗学可能性。小说打破现实的成规、真实与虚拟的界限、人与机器的隔绝,塑造了第一位中国式、生于底层的赛博格形象。如果说《荒潮》有一个后人类的启示,它或许预示着新千年政治经济新秩序背后不可见的人类内在精神变化,后人类指向容纳他者在内的崭新自我意识的萌动,以及来自底层人民的身份认同政治的自觉。
——宋明炜(美国韦尔斯利学院东亚系副教授,科幻研究学者)
▼令人惊叹的新鲜感……一个充满道德复杂性与火爆动作的故事。这是当下每一个人都亟需的未来主义视野。
——查理•简•安德斯,星云奖与雨果奖得主,《群鸟飞舞的世界末日》作者
▼充满了奇妙发明,引人入胜的人物和漩涡般的故事,阅读《荒潮》是一次当下迫切需要,发人深省的小说狂野之旅。我爱不释手。
—— Lavie Tidhar,世界奇幻奖得主,《中央车站》作者
▼陈楸帆编织了一个令人惊叹的、关于贪婪的故事,巧妙地揭露了人类心灵所有隐藏之物的轮廓。
——Maggie Shen King,《多余的男人》作者
▼对近未来冷硬而毫不妥协的一瞥。
——阿德里安•柴可夫斯基(英国科幻作家)
▼如果石头会尖叫,他们的叫声听起来就会和陈楸帆的一样。《荒潮》是一部拥有邪恶、剧毒之美的作品,一个关于金钱、金属和轮回的故事,根植于全球市场支离破碎的现状。 它不仅仅是一本应景的生态惊悚片小说;它是一面黑暗的镜子,反映着人类世(最近代的世界)的我们。
——西蒙•英格斯,《数字与死水的重量》作者
▶ 媒体评价◀
▼陈楸帆的故事与当下时代极度相关:用完即弃的消费主义文化、日益悬殊的贫富差距、以道德伦理无法跟上的速度狂飙突进的科技。
——《出版人周刊》
▼扣人心弦的动作场面……纯粹的卓越。
——《科克斯书评》星级评价
--------------------------------
▼ 刘慈欣盛赞:近未来科幻的巅峰之作!
▼ 世界华人科幻协会会长陈楸帆极负盛名的代表作!
▼ 英国、美国、西班牙、德国、日本、俄罗斯、意大利等十国竞相 引进!
▼ 刘慈欣、韩松、严锋、麦家、宋明炜、王德威、大卫•米切尔等大神倾力推荐!
▼《出版人周刊》《科克斯书评》等海外主流媒体推崇备至!
▼ 作者斩获中国科幻银河奖、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世界科幻奇幻翻译奖等海内外奖项二十余次。
▼ 六周年作者修订珍藏版,作者修改98处!
▼ 特邀国际知名科幻插画师、赛博朋克插画教父Josan Gonzalez定制超大幅内文插图!
▼ 附赠纪念版别册,内容包括但不限于《荒潮2》独家抢先试读!
▼ 我们不负责任地依赖科技,科技就会不计后果地奴役我们!
--------------------------------
▶ 故事简介◀
一座被卷入全球化浪潮的电子垃圾之岛,污染肆虐,罪恶横行。
一台用途不明的危险义体,牵扯出一位女孩大脑的疯狂异变。
贪心的大家族、饱受歧视的劳工、暗藏其间的经济杀手……小小的孤岛之上暗流涌动。
▶▶▶ 而这一切,都指向一场尘封六十年的禁忌实验——“荒潮”计划…… ◀◀◀
--------------------------------
▶ 名家评价◀
▼复杂而充满张力的故事、真实而富有质感的细节,密集的信息量和精准的技术描写,汇聚为一体,如飓风般旋转升腾,带来前所未有的惊悚和迷茫,尽显科幻现实主义的震撼。实属近未来科幻的巅峰之作!
——刘慈欣(《三体》作者)
▼一部技艺高超的生态科技惊悚小说,不仅动人心魄也富有智慧。陈楸帆不仅睿智地洞悉了当下世界,也预见了下一代将继承的危险的未来世界。
——大卫•米切尔(《云图》原著作者)
▼《荒潮》代表了一种向着深刻的艺术前进的方向,对我们所存在的现实和未来有着入木三分的洞察力,让人感动而战栗。
——韩松(著名科幻作家)
▼《荒潮》用锋利的科幻之刃切开现实的血肉,让我们看到惊世的异景,在疼痛中警醒。
——严锋(复旦大学教授,著名科幻评论人)
▼当代中国科幻小说精锐辈出。刘慈欣、韩松之后,最受全球关注的作家是陈楸帆。
过去二十年里,陈楸帆打造了他自己的科幻世界。从《荒潮》到《后人类时代》,《未来病史》到《无尽的告别》,陈楸帆状写环境裂变,人类转型,未来终末,科技奇观。在后现代启示录般的叙述里,他紧紧逼问人类将何去何从。他的作品无不显示,科幻极致处,伦理成为最神秘,也最艰难的考验。
——王德威(哈佛大学教授,著名学者)
▼《荒潮》将科幻小说新浪潮与批判现实主义结合起来,在科幻文本实验性的框架下探索新的科幻诗学可能性。小说打破现实的成规、真实与虚拟的界限、人与机器的隔绝,塑造了第一位中国式、生于底层的赛博格形象。如果说《荒潮》有一个后人类的启示,它或许预示着新千年政治经济新秩序背后不可见的人类内在精神变化,后人类指向容纳他者在内的崭新自我意识的萌动,以及来自底层人民的身份认同政治的自觉。
——宋明炜(美国韦尔斯利学院东亚系副教授,科幻研究学者)
▼令人惊叹的新鲜感……一个充满道德复杂性与火爆动作的故事。这是当下每一个人都亟需的未来主义视野。
——查理•简•安德斯,星云奖与雨果奖得主,《群鸟飞舞的世界末日》作者
▼充满了奇妙发明,引人入胜的人物和漩涡般的故事,阅读《荒潮》是一次当下迫切需要,发人深省的小说狂野之旅。我爱不释手。
—— Lavie Tidhar,世界奇幻奖得主,《中央车站》作者
▼陈楸帆编织了一个令人惊叹的、关于贪婪的故事,巧妙地揭露了人类心灵所有隐藏之物的轮廓。
——Maggie Shen King,《多余的男人》作者
▼对近未来冷硬而毫不妥协的一瞥。
——阿德里安•柴可夫斯基(英国科幻作家)
▼如果石头会尖叫,他们的叫声听起来就会和陈楸帆的一样。《荒潮》是一部拥有邪恶、剧毒之美的作品,一个关于金钱、金属和轮回的故事,根植于全球市场支离破碎的现状。 它不仅仅是一本应景的生态惊悚片小说;它是一面黑暗的镜子,反映着人类世(最近代的世界)的我们。
——西蒙•英格斯,《数字与死水的重量》作者
▶ 媒体评价◀
▼陈楸帆的故事与当下时代极度相关:用完即弃的消费主义文化、日益悬殊的贫富差距、以道德伦理无法跟上的速度狂飙突进的科技。
——《出版人周刊》
▼扣人心弦的动作场面……纯粹的卓越。
——《科克斯书评》星级评价
持灯的使者 豆瓣
9.0 (6 个评分)
作者:
刘禾(编)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 4
在《持灯的使者》里,我们读到不仅仅是围绕《今天》那批有理想、有才华的诗人作家的故事,还能通过不同作者的手笔感受到一些实实在在的气氛,六十年代的气氛、七十年代的气氛和八十年代的气氛,以及这三个十年之间的不同。
这些气氛贯穿始终,让你产生幻觉,让你经历一次奇特的时间错位,眼前的实实在在一下子变得有点不真实,好像走在路上一不小心踩了个空,你突然对眼前熟悉的事物产生怀疑,不由得问:比起诗人和他们的朋友所经历的一切,我们当下的日常生活是否更真实?总体来看,这本集子像是一种自觉的写作尝试;而通常意义上的历史文献并不刻意经营写作。
《持灯》的写作迫使我们重新思考现代文学史一贯的前提和假设,因为它所代表的倾向是另一类的历史叙事,一种边缘化的文学史写作。
这些气氛贯穿始终,让你产生幻觉,让你经历一次奇特的时间错位,眼前的实实在在一下子变得有点不真实,好像走在路上一不小心踩了个空,你突然对眼前熟悉的事物产生怀疑,不由得问:比起诗人和他们的朋友所经历的一切,我们当下的日常生活是否更真实?总体来看,这本集子像是一种自觉的写作尝试;而通常意义上的历史文献并不刻意经营写作。
《持灯》的写作迫使我们重新思考现代文学史一贯的前提和假设,因为它所代表的倾向是另一类的历史叙事,一种边缘化的文学史写作。
“50-70年代文学”研究读本 豆瓣
作者:
贺桂梅 编
上海书店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8
- 6
本书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前沿问题读本丛书”之一种,丛书由来自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华东师范大学等学术机构的青年学人联手打造,分辑、分主题全面总结新世纪以来海内外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新进展、新突破,以期引发新的学科反思和学术争鸣,促进符合时代需求的新的研究范式的形成,重构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图景。本书名为《“50—70年代文学”研究读本》,编选的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有关“50—70年代”文学研究的代表性成果,较为全面地呈现90年代以来不同侧面、思路上展开的较新研究进展,以研究论文为主,兼顾相关的研究著作,对“新时期”的文学研究方法进行了反思,以期历史化地探寻当代文学发展的轨迹及其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