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
黑暗的闸门 豆瓣
作者:
夏济安
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
2015
本书所收之文章主要是对中国左翼作家作品的文学批评。它是作者过世后,由其弟夏志清教授编辑而成。本书所讨论之左翼作家包括鲁迅、蒋光慈、左联五烈士以及瞿秋白,他们都是1949年以前共产党理念的同情者。《黑暗的闸门》全面检讨中国左翼文学运动的文学审美和政治观点,是该领域的少数奠基性作品之一。
《黑暗的闸门》此前曾于1968年由华盛顿大学出版社出版过平装和精装本,并获得很高的评价。在东亚研究的顶级刊物上,几乎没有同类的研究可与之匹敌。
《黑暗的闸门》全面检讨中国左翼文学运动的文学审美和政治观点,是该领域的少数奠基性作品之一。它深入梳理了左翼文学运动的两难境地:一方面它是左翼作家自身理念的创作,另一方面它又严格地受二十世纪早期共产党宣传的意识形态条条框框限制。
夏济安的文章特别具有可读性,因为他的文学批评不仅有历史学的严谨,还特别有作家的感性眼光。同时此书还是研究鲁迅晚年文学最重要的学术论著之一,夏济安用自己的原创眼光和同情之感受,打开了鲁迅内心的『黑暗之门』,揭示出一个令人着迷的鬼神世界,社戏和民间迷信是它们的源泉。
「熔文学批评与传记、历史甚至是哲学于一炉─这是Sainte-Beuve,埃德蒙・威尔逊、雅克・巴赞和 George Steiner的传统。」
─李欧梵
(资料来源于中大出版社2015年秋新书目录)
《黑暗的闸门》此前曾于1968年由华盛顿大学出版社出版过平装和精装本,并获得很高的评价。在东亚研究的顶级刊物上,几乎没有同类的研究可与之匹敌。
《黑暗的闸门》全面检讨中国左翼文学运动的文学审美和政治观点,是该领域的少数奠基性作品之一。它深入梳理了左翼文学运动的两难境地:一方面它是左翼作家自身理念的创作,另一方面它又严格地受二十世纪早期共产党宣传的意识形态条条框框限制。
夏济安的文章特别具有可读性,因为他的文学批评不仅有历史学的严谨,还特别有作家的感性眼光。同时此书还是研究鲁迅晚年文学最重要的学术论著之一,夏济安用自己的原创眼光和同情之感受,打开了鲁迅内心的『黑暗之门』,揭示出一个令人着迷的鬼神世界,社戏和民间迷信是它们的源泉。
「熔文学批评与传记、历史甚至是哲学于一炉─这是Sainte-Beuve,埃德蒙・威尔逊、雅克・巴赞和 George Steiner的传统。」
─李欧梵
(资料来源于中大出版社2015年秋新书目录)
现实主义的限制 豆瓣
9.1 (9 个评分)
作者:
[美] 安敏成
译者:
姜涛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1
- 8
“现实主义”,最初是作为一项文化变革的工具被引入中国的,但它的美学前提与它所承诺的社会使命间存在着复杂的矛盾。《现实主义的限制:现实主义的限制》这部专著从这一角度入手,首先以“知识考古学”的方式检讨了“现实主义”在中国被使用的情况分析了其特殊的接受历史;继而,作者又以鲁迅、茅盾、叶绍钧、张天翼等作家的作品为样本进行深入的文本阐释,关注小说叙述中种种有争议的、断裂的层面,从而揭示出作为一种“形式因素”的现实主义在小说中的渗透、变形,以及由此激发出的独特的美学可能性。书的最后探讨了在一种新的集体主义话语面前,现实主义的终结。
中外郁达夫研究文选(上下) 豆瓣
作者:
陈力君等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6
本书的编选完全以《索引》掌握的资料为基础。这就意味着本文选所选49篇、近60万字的海内外郁达夫研究论作,是从近万篇(部)郁达夫研究论文和研究著述中精选出来的,内容涵盖了对于郁达夫从理论到创作、从思想到心理的各类研究,既是对以往郁达夫研究的全面检阅,更可以成为当下郁达夫研究的新的基础和起点。
本文选的编造原则大致有三:一,各体兼顾。鉴于郁达夫本人即是一位自觉的文体家,对各种文学样式都有从理论创作的实践,从而海内外郁达夫研究中,对于郁达夫小说、散文、游记、书信、日记、传记、旧体诗词、文学理论等各体写作的研究,都有颇具代表性的论述。这一特点在本文选的编造中得到了体现。二,众声兼备。一直以来,对郁达夫文学思想、个性心理和创作特征的评价就伴随着各种不同的观点、主张和声音,尽可能原声道保留和再现这样的众声喧哗,亦是本文选的编选初衷。三,历时共现。
本文选的编造原则大致有三:一,各体兼顾。鉴于郁达夫本人即是一位自觉的文体家,对各种文学样式都有从理论创作的实践,从而海内外郁达夫研究中,对于郁达夫小说、散文、游记、书信、日记、传记、旧体诗词、文学理论等各体写作的研究,都有颇具代表性的论述。这一特点在本文选的编造中得到了体现。二,众声兼备。一直以来,对郁达夫文学思想、个性心理和创作特征的评价就伴随着各种不同的观点、主张和声音,尽可能原声道保留和再现这样的众声喧哗,亦是本文选的编选初衷。三,历时共现。
现代性的想象 豆瓣
作者:
李欧梵
/
季进编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9
- 4
以《现代性的追求》一书驰名学界的李欧梵,其书其人传播甚广,从此以后,“现代性”与中国现代文学紧紧勾连,成为论说中国现代文学最重要的维度之一。
《现代性的想象:从晚清到当下》收入李欧梵近年关于“现代性”的研究文章,冠以《现代性的想象》之名,是彰显李欧梵一以贯之的“现代性”之内在理路和复杂意涵。本书以两个主要的研究领域,晚清和五四为主,收入十四篇文章(外加一篇访问稿),例如关于晚清翻译的近作,包括重探林纾翻译哈葛德和司各德小说;重探郁达夫的小说和徐志摩的新诗,这两方面的研究并置在同一本书中,大致依据历史的连贯性次序,可视作李欧梵个人研究历程的过去和现在的一个总结,一个自我反省和自我驳诘的记录。
关于晚清文学的研究,是李欧梵在《现代性的想象》一书里关心文本背后的“历史节点”,它以何种形式在文本中显现,抑或“缺席”?本书同时讨论五四文学的研究──特别关于郁达夫的旧诗,与胡适和徐志摩的新诗试验,专注于文本分析和比较,从另一个“跨文学”的角度来重新审视文本,引人深思。
《现代性的想象:从晚清到当下》收入李欧梵近年关于“现代性”的研究文章,冠以《现代性的想象》之名,是彰显李欧梵一以贯之的“现代性”之内在理路和复杂意涵。本书以两个主要的研究领域,晚清和五四为主,收入十四篇文章(外加一篇访问稿),例如关于晚清翻译的近作,包括重探林纾翻译哈葛德和司各德小说;重探郁达夫的小说和徐志摩的新诗,这两方面的研究并置在同一本书中,大致依据历史的连贯性次序,可视作李欧梵个人研究历程的过去和现在的一个总结,一个自我反省和自我驳诘的记录。
关于晚清文学的研究,是李欧梵在《现代性的想象》一书里关心文本背后的“历史节点”,它以何种形式在文本中显现,抑或“缺席”?本书同时讨论五四文学的研究──特别关于郁达夫的旧诗,与胡适和徐志摩的新诗试验,专注于文本分析和比较,从另一个“跨文学”的角度来重新审视文本,引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