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研究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Goodreads 豆瓣
9.2 (251 个评分) 作者: 钱穆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1 - 1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为作者的专题演讲合集,分别就中国汉、唐、宋、明、清五代的政府组织、百官职权、考试监察、财经赋税、兵役义务等种种政治制度作了提要勾玄的概观与比照,叙述因革演变,指陈利害得失。既高屋建瓴地总括了中国历史与政治的精要大义,又点明了近现代国人对传统文化和精神的种种误解。言简意赅,语重心长,实不失为一部简明的“中国政治制度史”。
2022年5月11日 已读
作者坚定地认为清代部族政治是私法术,毁掉了所有制度优越性,要区分封建和清代独裁制度。同时论及清帝国不同于西方帝国主义
本是高中历史老师推荐读物,当时没怎么好好读,如今重新看,发现钱老对很多问题都有洞见。比如明代制度的腐化是一种无奈的必然,比如明清如何区别于前代,成为真正的独裁统治(由此理解了“近世”的独特意义,且清代更加独裁),比如元清作为少数民族政权的独特利益所在。最重要的是,他指出制度和法术的区别,一个为公一个为私。
读了这些,加上《万历十五年》,才理解明代的特别性,以及中国历史政治的细微变化。阅读的初衷是理解当代,落脚点却最终联系到了晚清的变法与改革。黄仁宇和钱穆,都是在离岸的语境下书写中国历史,却也因此获得了对当代史的反思空间。
由此出发,对中国历史政治作一回顾,以期理解自我
中国研究 学术 政治史 近现代
当中国统治世界 豆瓣
When China Rules the World: The Rise of the Middle Kingdom and the End of the Western World
5.2 (5 个评分) 作者: [英] 马丁·雅克 / Martin Jacques 译者: 张莉 中信出版社 2010 - 1
本书是一部探讨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书。本书的开篇讨论的是全球的现代发展模式这个主题。第二章探讨了欧洲的崛起,以及欧洲成为第一个走向工业现代化的大陆,并享有现代化发展成果的原因。这里暗含着一个主要问题:欧洲的发展是机遇使然还是持续多个世纪的历史转变的积淀?世界的其他大陆能否有欧洲这样的发展机遇?第三章和第四章分别考察了日本和中国的发展模式,日本是个特例,它是19世纪开始工业化的唯一非西方国家。而中国却遭受了更多的欺凌与压榨。在第五章,我们看到亚洲现代化发展模式的特征以及为什么这种发展模式不同于西方世界。本章考查了东亚国家与西方世界的不同,主要考察点是食物、身体、语言和政治。而得到的结果却是令人吃惊的。在第一部分的这些章节里,我们从历史和现代的角度分析,得出了一个结论,东亚不可能遵从西方的发展模式,东亚将保持自己的特色来发展经济。而东亚最重要的国家是中国。本书的第二部分谈到中国的崛起,主要从经济方面。第八章探讨了中国经济的崛起,包括它有可能成为技术强国。第九章考察了中国与西方国家政治体制的不同之处。如果有人认为,中国在未来有可能像西方,那么就错了。因为它们的根是根本不同的。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这种文明的特征从现代中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也显现了出来。第十一章考察了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第十二章考察了中国与其他大陆国家之间的关系。
2022年4月14日 已读
中国情况简介。信息量不是很大。但正好搔到中国人痒处。这本书在中国的欢迎,恰好说明了马丁指出的那种superiority。/敏感的都删了,呵
中国研究
Dialect and Nationalism in China, 1860-1960 豆瓣
作者: Gina Anne Ta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20 - 4
Taking aim at the conventional narrative that standard, national languages transform "peasants" into citizens, Gina Anne Tam centers the history of the Chinese nation and national identity on fangyan - languages like Shanghainese, Cantonese, and dozens of others that are categorically different from the Chinese national language, Mandarin. She traces how, on the one hand, linguists, policy-makers, bureaucrats and workaday educators framed fangyan as non-standard "variants"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subsidiary in symbolic importance to standard Mandarin. She simultaneously highlights, on the other hand, the folksong collectors, playwrights, hip-hop artists and popular protestors who argued that fangyan were more authentic and representative of China's national culture and its history. From the late Qing through the height of the Maoist period, these intertwined visions of the Chinese nation - one spoken in one voice, one spoken in many - interacted and shaped one another, and in the process, shaped the basis for national identity itself.
2021年11月14日 已读
课上读了第一章,对晚清传教士和语言改革的梳理非常有趣——某老师写的文章我反复看都看不懂,到这里一下子就全懂了。只能说作者对语言、语境的把握都很好,思路流畅贯通。写“史”不容易,就应该这样写
中国研究 方言 民族主义 海外中国研究 语言学
国步艰难:中国社会主义路径的五次选择 (博源文库)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8.0 (5 个评分) 作者: 萧冬连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3 - 5 其它标题: 国步艰难
本书拟对当代中国的历史轨迹做一个逻辑梳理。作者认为,从执政党的建国方略、发展模式和基本政策角度考察,1949年以来,中国社会主义的实践路径经历了五次选择,即实行新民主主义、效苏联模式、追寻赶超之路、发动继续革命和转向改革开放。

试图说明以下问题:中共何以放弃原本认真考虑过的新民主主义,急于仿照苏联模式,向社会主义过渡?在觉察苏联模式弊端并尝试走中国自己的路之后,为什么引导出一场以“大跃进”和人民公社为标志的乌托邦运动?对大跃进的调整和反思,为什么又走上了“文化大革命”的不归之路?“文革”结束后,又是哪些社会力量推动中国走上了改革开放的道路?

这五次选择呈现两个过程,即从走进传统社会主义(或称苏联模式)到走出传统社会主义。前四次选择是传统社会主义内在的逻辑自然演进,第五次选择则具有根本的转向意义。中国的改革和社会转型尚未完成,但当下的中国无论如何定义,它都与传统社会主义相去很远了。

所坚守的学术态度是:力求每一判断都立于可靠坚实的材料之上,收敛过度解读的冲动,对历史的复杂性抱持一种敬畏;着重于发掘历史本身的逻辑,而不是做简单的道德和价值评判,拒绝用某种既成框架来框定历史。本书的考察自然要涉及领袖人物的意志和党内分歧,但更注重于分析在个人意志和党内分歧背后起作用的历史的、制度的和观念的因素。通过这种梳理,为人们思考中国未来走向提供某种历史经验的支持。
被埋沒的足跡 豆瓣 谷歌图书
作者: 小濱正子 / 下倉涉 译者: 姚毅 / 鄭威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2020 - 11
至今為止的中國史研究,往往有意無意地以男性──而且是用漢語讀寫的漢族知識男性──作為歷史的主體。一般情況下,依據漢語史料進行的中國史研究中,女性與男性相比,書寫與被書寫都占絕對少數,很少作為歷史研究的對象。挖掘歷史中被埋沒的女性的足跡,恢復其作為歷史主體的女性史研究,從1970年代開始大量出現,歷史中女性的多樣形態得到凸顯。同時,各社會的男、女性別被賦予何種意義以及是如何賦予的,這類的研究也取得進展,而對這類研究的深化,則有賴於超越女性史範疇的性別史研究。
本書第一編以家族/家庭結構為軸心,概括從先秦到現在的中國性別秩序變化的研究成果。當然,討論的不僅只限家族,更涉及到性別的各側面。第二編包含了對性別史來說非常重要的個別主題以及通史課題,例如王朝控制民眾關鍵之一的戶籍、中國「才女」的樣貌以及評價、LGBT在中國社會中是如何被認知、京劇和越劇等傳統戲劇中的性別越界和表象等等。希望讀者從這些論文中認識到,從多元領域關注性別,可以豐富歷史視野,也可以豐富生活在現在的我們的視野。
Locating China 豆瓣
作者: Wang, Jing (EDT) Routledge 2005 - 8
Locating China explores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place, space and popular culture in contemporary China. This multidisciplinary volume examines the mutual articulations between cultural imaginary and China's continuing drive toward urbanization. The consequences of this relationship are shown to be the development of new space and places, and new forms of spatial practices, thus weakening old concepts of the "local" and "locality."
The international group of scholars incorporate theoretical inquiries of space with grounded empirical work on multiple locals throughout China. From village discotheques in Guizhou to tourist villas, tea houses in Hainan to architectural extravaganzas in Shanshen the contributors argue that local places and local cultural practices are not constrained with the local scale. This therefore raises the question - how does the meaning transfer between the local, the national and the global?
转型中的地方政府(第二版) 豆瓣 Goodreads
9.7 (23 个评分) 作者: 周黎安 格致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7 - 8
中国在过去30年取得了经济增长的奇迹,其中,有些学者从政府的角度来解析经济发展之谜,尤其是关注于地方政府在发展中充当的角色以及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的博弈过程。然而当我们把目光转向发展中国家和转型国家时,不难发现许多国家的政府表现并不令人满意。为什么中国的地方政府有这么高的激励去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中国是如何解决地方官员激励与政府作为问题的?但是,中国的高速经济增长也导致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如粗放型增长、收入分配不公、地区差异、环境污染、官员腐败、地方保护主义等等,这些问题如何与官员激励和政府治理模式联系在一起呢?本书从地方官员激励与政府治理视角出发,揭示了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所依赖的政经条件和制度基础,提供了一种关于中国经济增长的政治经济学解释。
“山中”的六朝史 豆瓣 谷歌图书
9.7 (13 个评分) 作者: 魏斌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9 - 8
在六朝江南社会,“山中”这一地理空间发生了巨大的变迁。随着佛教山寺的兴起、道教洞天体系和山中修道的宫观化,一些山岳成为寺馆集中的宗教圣地,江南山岳完成“名山化”的过程,文化景观呈现出独特的面貌和地理格局。作者立足山岳,全面搜集正史以外的宗教文献、文学作品、石刻史料等,打通佛道二教,透过若干个案的“深描”,细腻地展现了山岳历史自身的发展脉络(从山神祭祀到佛道寺馆的过程),佛道与民间信仰在山岳中活动的复杂关系。名山,特别是江南洞天福地的出现与山中景观的变迁,因此得到了鲜活而饱满的解释。六朝时代,乃至秦到隋唐历史演进的丰富内涵与时代意义,从而更完整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德国与中国 豆瓣
作者: [德] 顾彬 2014 - 11
本书为“听顾彬讲汉学”第一辑的第二种,内容为顾彬教授2011年秋季学期的演讲集。演讲分十次介绍了德语世界对中国的认识进程,包括:一、东方与西方;二、巴伐利亚与中国;三、歌德与中国;四、郭实腊与中国;五、汉堡与中国;六、中国的image;七、布莱希特与中国;八、东方主义与汉学;九、格林童话与中国;十、与中国一起进行哲学思考,十章。作者从东西方概念的界定,德语国家对中国认识的历史,一直谈到他对东方主义与汉学的理解,最后提出要与中国一起进行哲学思考的结论。演讲所使用的文献资料都是最近出版相关领域的新著作,并对其中的新观点进行了评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