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
寻找亚洲 豆瓣 Goodreads
8.2 (8 个评分) 作者: 孙歌 一頁folio | 贵州人民出版社 2019 - 10
【编辑推荐】
亚洲是什么?谁的亚洲?我们为什么要寻找亚洲?
一部中国知识界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
寻找亚洲,也是寻找中国,更是寻找真正多元的认识论。
寻找亚洲,并不仅仅是在抵抗西方霸权的意义上是必须的,更重要的是突破欧洲中心论的约束,重新解释被单一化的历史。
全面梳理关于“亚洲”“亚洲原理”“亚洲主义”的来龙去脉。
东亚和亚洲未来的历史与思想变迁究竟会呈现怎样的图景?
描摹大批思想家的“亚洲”性格:冈仓天心、福泽谕吉、孙中山、李大钊、和辻哲郎、竹内好、宫崎市定、滨下武志、梅棹忠夫、沟口雄三、丸山真男
【内容简介】
亚洲不仅是政治概念,也是文化概念;不仅是地理空间位置,也是价值判断尺度。亚洲被西方作为他者加以命名的起点、亚洲的多样性与开放性、亚洲在近代以来不得已接受的西方内在于自身的被殖民过程、亚洲无法以自足的逻辑整合为统一体的现实,这一切一直是困扰着人们的理由。
本书为孙歌教授多年研究东亚和亚洲的思想与现实复杂问题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也可以说是记录了孙歌迄今为止“寻找亚洲”的全部过程。从思索亚洲意味着什么,到从东亚的历史与现实中去寻找认识亚洲的方法,再到对跨文化的新的普遍性的寻求,最后落脚对一种新的认识世界的方式,即亚洲原理的寻找,实实在在是极具原创性的思想锤炼,同时也是一种全新的创造,创造有别于西方中心论、中国中心观的全新认识论。
2022年1月15日 已读
上课,只读了第一章。第一次读日本近代思想史,很陌生,但是也看到很多可能性。关于Asianism,如何与世界主义等思想形成对话?中日不同的世界性理想图景,究竟又体现了怎样的思想根基?不得不说,孙歌作为一个联通者,具有独特的学术意义
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国近代史 思想史 日本 近代史
追寻现代中国 豆瓣
The Searching For Modern China
8.4 (9 个评分) 作者: [美]史景迁 译者: 温洽溢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19 - 5
一个“现代”国家既可融汇一体,又能兼容并蓄,既有明确的自我认同,也能以平等的地位竞逐新市场、新技术、新观念。本书以16世纪末作为叙述的起点,展现了中国的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变迁,怀着同情之心回顾中国走向现代过程中遭遇过的机遇与挫折,认清中国问题的缘由,以及中国人该凭恃何种知识、经济、情感来解决这些问题。
假想的"满大人" 豆瓣
The Hypothetical Mandarin: Sympathy, Modernity, and Chinese Pain
作者: 韩瑞 译者: 袁剑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3 - 4
《凤凰文库·海外中国研究系列·假想的“满大人”:同情、现代性与中国疼痛》通过对小说、医案、游记、照片、绘画的解读,揭示出西方同情与人道之间的内在关联,以及这种西方式对华“同情”的来龙去脉,并力图通过这些分析展现出关于“中国”的整体印象。作者在该书中的这种分析开启了思考西方过去与当今对华关系的新的可能性,而且通过对同情、受苦、经济交流以及再现式交换这四个术语的专门论述,进而建立起分析中国历史话语、同情与现代性的新网络。在结合了文化研究、亚洲研究、美国研究以及医疗史观念的基础上,作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关于中西方关系的独特视角。
2021年9月12日 已读
翻译实在太差了,非常难读,虽然原文也是这种风格。好多错误,比如Sympaesthetics不是“同情”。/读了这个才知道,广博的世界性和哲学视野,才是写出一部典范性学术作品的关键。仅仅了解某一领域,当然也可以完成工作,但是永远不可能产生更大的影响。作者理论架构真漂亮,清晰而简洁。坚定了自己的路。序言说偶然遇到这个选题的那一段也很动人,学术种子有时候真的要几年才能开花,要有耐心,要认真去做那些无法立刻生效的事情。
中国近代史 文化史 海外中国研究
白璧德与中国文化 豆瓣
作者: 段怀清 2006 - 11
《白璧德与中国文化》在关注到白璧德与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传统和现代中国知识分子之间所存在着的客观联系的基础之上,对白璧德与中国之间的关系在西方汉学历史语境中的地位与意义、白璧德与中国文化的关系形态、白璧德与中国文化关系的认识论与方法论意义等进行了前所未有的阐述,并对国内学术界一直很少直接涉及的白璧德的人文思想的核心要义,结合对白璧德主要著作的读解,予以了提纲挈领式的揭示说明。不仅如此,《白璧德与中国文化》还对陈寅恪、汤用彤等与白璧德思想学术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独到的解释发阐,而且,对于梁实秋的文学批评与白璧德的人文批评之间的关联以及现代中国保守主义或者人文主义批评与白璧德思想之间的内在契合,作了历史性的勾勒与理论上的阐明。
2021年9月12日 已读
学术态度不严谨,也不改正错误,不继续读了,说实话比较拉。直觉就是作者对人文主义和西方思想史缺乏真正的理解。/为了了解人文主义,读了前两章。废话有点多,所以读起来比较快。
时代特征明显,思想史背景的叙述基本依靠白自己的著作,旁证不足;文献追溯有局限,很多都没引文。这思想史写得真不行,完全是印象式的概括总结,越看越生气。阿诺德的一章全部来自于一本二手文献,真敢写啊。
中国近代史 传记 思想史 新人文主义 比较文学
离异与回归 豆瓣
作者: 章开沅 2010 - 5
传统文化与近代化的关系问题长期以来聚讼未决。全盘西化派与国粹派往往各执一端,认为传统文化与近代化水火不相容,要么全盘接受,要么拒之门外。本书则另辟蹊径,从文化动力学的角度探讨传统文化与近代化的关系,提出了“离异”与“回归”的命题。认为无论是西方文化还是东方文化,在其近代转型过程中都存在离异与回归的现象,只不过在东方,离异更多地表现为向西方近代文明模仿、学习与趋近;回归则主要表现为从传统文化中寻觅本民族的主体意识,避免被外来文明同化。在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过程中,这种离异与回归都是不可避免的,尺度在于:“离异不可忘本,回归不可复古。”
晚清史探微 豆瓣
作者: 孔祥吉 巴蜀书社 2001 - 1
本书收录孔祥吉的文章23篇,其中包括“甲午战争中北洋海军上层心态”、“光绪皇帝维新思想溯源”、“晚清政治改革家的困境”等。
花甲录 豆瓣
作者: (日) 内山完造 译者: 刘柠 九州出版社 2021 - 1
◎ 内容简介
《花甲录》作为一部重要汉学著作,不仅是内山完造的个人史——自出生到从上海回国的六十年回忆,从中也折射了从十九世纪末至“二战”结束的日本现代史、社会世相史和中日关系史。
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战云密布,扼守公共租界战略要津的内山书店,吸引了中日两国各界视线,其影响力远远溢出文化圈。书店“往来无白丁”,陈望道、欧阳予倩、田汉、郁达夫、郭沫若、沈雁冰、柔石、萧军、萧红……
最著名的书客,当属鲁迅——他把书店当成自家客厅和便利店,连寓所的房租、水电费都由内山书店代缴。在鲁迅结识的日本友人中,经内山引荐者,超过一百六十人。鲁迅去世前一天,以日文致信内山,请他帮助安排日医救治。“八·一三”淞沪抗战时,内山出面搭救被捕的许广平。郭沫若、陶行知、夏丏尊等进步文化人,都曾得到过内山的营救。
毫不夸张地说,内山完造和他的书店,不啻为严峻时代中日关系最坚实的桥梁。
◎ 编辑推荐
★ 鲁迅挚友,视中国为“第二故乡”的日本传奇人物——
内山完造(1885—1959),鲁迅的挚友,日本人,视中国为“第二故乡”,1917年至1945年在上海经营内山书店,自起汉名“邬其山”。晚年从事日中友好工作,1959年9月应邀来中国出席建国十周年庆典,因为脑溢血,在北京协和医院病逝,葬于上海万国公墓。内山夫妇的墓志铭由夏丏尊题写:“生为中华友,殁作中华土,吁嗟乎!”
★ “东洋文库”经典之作,“硬货”登场——
1960年,内山完造回忆录《花甲录》由岩波书店出版。2011年,由平凡社再版,并编入权威的“东洋文库”。问世逾半个世纪,早已沉淀为日本现代汉学经典。过去十余年来,内山完造的诸种著作陆续落地中国,独不见这部“硬货”登场。此番付梓,聊补遗珠之憾。
★ 打磨多年,译稿终于亮相——
这是一部几乎翻译到“地老天荒”的书,分别完成于京、沪、深、日、美等地,也是“屐痕处处”了。刘柠译者说,一部母亲留下的、我一向爱用不已的旧版《新日汉辞典》,因被我塞在行囊中四处携带,早已脱线、散架,后多亏友人帮忙,拿到日本横须贺的修书业者处修复,才重新“屹立”在书架上,散发出“古本”的墨香。
◎ 名人推荐
“不卖血”,这是父亲对内山先生的评价。即是说,他不出卖朋友。内山先生对鲁迅和中国人民的友谊,在当时是遭到中日两国黑暗势力的反对的……现在看起来也许很平常,但在当时确是一种危险的友谊,保持这种友谊是需要一种人格和勇气的。内山先生对鲁迅说过:“不出卖朋友的人,在日本人中也是有的。”
——周海婴(鲁迅之子)
内山书店销售的中国书籍,很多都是中国当局查禁的……创办初期,内山完造就“发誓要为日中两国架一座桥”,内山完造的一切努力,其实都是围绕这一誓愿的。这也就是为什么当1947年上海内山书店被关闭后,内山完造喟叹自己梦的破灭。这梦,就是架一座日中文化桥梁的梦。
——王锡荣(中国鲁迅研究会副会长)
1936年10月18日,鲁迅病情突然恶化,内山几乎是全天跟许广平一起守在鲁迅身边,晚上才回到书店。这天晨6时,鲁迅生命垂尾时给内山写信求助:“老板几下:没想到半夜又气喘起来。因此,十点的约会去不成了,很抱歉。拜托你给须藤先生挂个电话,请他速来一下。草草顿首L拜十月十八日。”这成了鲁迅的绝笔。过了不到一天,即10月19日凌晨5时许,鲁迅便停止了呼吸。
——江枫(学者)
《花甲录》并非历史书,而是历史本人,是内山完造的人格。对思考日中关系的人来说,是一个无限的未开拓的,或者半开拓的宝库。
——竹内好(日本学者)
中国近代外交的形成 豆瓣
作者: [日] 川岛真 译者: 田建国译 / 田建华校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 - 2
本书充分利用日本及中国大陆、台湾所藏档案史料,体察清末民初的时代语境,以华盛顿会议等影响深远的历史事件为案例,梳理、剖析当时外交活动的表象、特点及其本质。对晚清至民国北京政府时期外交制度的形成、外交政策的制定、外交机构的兴衰、外交人才的培养,以及重要事件中中央政府、外交官僚、社会舆论所起的作用等问题进行了详尽分析。全书力求摆脱以往民初外交史研究中重评价、轻实证的痼疾,还原以往研究中未能注意到的细节和时代特点,并追索民初外交与其前后时代外交的关系。
洋务运动史 豆瓣
作者: 夏东元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 1
本书是我国最权威的研究洋务运动的著作,于1992年5月由我社出版,在学界反响很好。此次作者进行了修订,修正了原书中的部分内容,并增加了:修订本前言、洋务运动发展论(代序),附录中也增加了若干评述。
历史三调 豆瓣 谷歌图书
History in Three Keys: The Boxers as Event, Experience, and Myth
9.3 (17 个评分) 作者: 柯文 译者: 杜继东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5
历史是什么?到底应该如何看待历史?人们经历的历史、历史学家笔下的历史和神话化的历史三者之间存在什么样的互动关系?本书以义和团运动为例,对上述问题进行了如此探讨和解释:第一部分是历史学家笔下的义和团运动的史实,以叙事为主;第二部分考察直接参与义和团运动的中外各类人物当时的想法、感受和行为,指出他们对正在发生之事的看法与后来重塑历史的历史学家的看法大为不同;第三部分评述在20世纪初中国产生的关于义和团的种种神话。作者认为,就上述三条认识历史的不同途径而言,后两条途径对普通读者具有更大的说服力和影响力。作为时间的义和团,代表的是对过去的一种特殊的解读;作为神话的义和团,代表的是以过去为载体对现在进行的一种特殊的解读,对现在仍发生深刻的影响。
图像晚清 豆瓣
作者: 陈平原 / 夏晓虹 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6 - 4
本书截选了《点石斋画报》中160多幅图画,以图解说晚清,这些图的内容均涉及当时的生活状态。尽管这些内容与我们今时今日对历史的认识及结论不无差距,但为使我们能更客观地认识历史,本书基本保留了所选图文。此外,本书还收录了相关图画的史料,供各位相关爱好者参考阅览。
本书从《点石斋画报》四千幅图像中,“摘取其关于生活状况者”约 160幅,再加以阐释与补充,使晚清生活的各个层面在其中均有绝佳的展现。书中的某些内容与我们今日对历史的认识及结论不无差距,但编辑尊重本书编注者“为历史打开一扇奇妙小窗”的编选宗旨,在审稿中基本保留了所选图文。
中国纪行 豆瓣
A journey to China. or, Things which are seen
作者: [英]阿诺德·汤因比 译者: 司佳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9 - 7
本书是汤因比于1929—1930年横穿亚欧大陆的游记。汤因比从伦敦出发,自西向东穿过欧洲、西亚、南亚、东南亚多地,到达东方的中国和日本,随后通过西伯利亚大铁路横穿苏联回到英国。他先后使用了私家汽车、客车、蒸汽船、火车等多种交通方式,游览了各地的自然景观、历史遗迹、新式建筑。他尤其重视亚洲各国的“西方化”问题,以生动的文字、深刻的思考,对20世纪二三十年代亚欧大陆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面貌进行了描绘和洞察。尤其要指出的是,中国是汤因比此行中重要的一站,他将中国称为“新世界”,对中国的历史底蕴、崭新面貌、时代危机进行了揭露。这次从旧世界前往新世界的深度旅行,使汤因比目睹了一个历史悠久、拥有新的发展活力的中国,更对他加深对亚洲各文明的理解带来了重要帮助。
学术江湖 豆瓣
7.6 (5 个评分) 作者: 桑兵 理想国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 - 8
1. 破除今人对民国学人、学术的不实“想象”,还晚清民国学术一个本来面貌——今人或是对民国学术无限憧憬留恋,或是认为当下的学术总体上已经超越民国时期学术发展的水准。本书所收十篇文章,以扎实的史料为基础,深入、全面地展示了民国学人及其学术的真实样貌,为我们理解近代中国学术思想变迁提供了重要的读本。
2. 考究学人间的往来交游与人事联系,回归晚清民国的具体时空,重新解读张之洞、梁启超、王国维、傅斯年、顾颉刚、金毓黻等人的学术思想——运用记录学人言行的直接材料,参酌其他报刊、档案、回忆录等资料,大体还原这些学人的历史轨迹,在全面还原事实的基础上,力求探寻各说各话背后的隐情真意;民国学人身处千载不遇的大变局之中,世风与学风相互激荡下,张之洞、梁启超、王国维、马裕藻、金毓黻、陈寅恪、胡适、傅斯年等学人如何自处?
3. 重新梳理陈寅恪、傅斯年等学人的史学思想及其关联,回应思想史上的重要议题——“了解之同情”能否全面反映陈寅恪的史学思想?如何理解胡适提出的 “白话文学为中国文学之正宗”,以及陈寅恪所说 “中国文学当以文言为正宗”?傅斯年如何看待西学?这一观念是否发生了变化,变化的动因何在?傅斯年、陈寅恪对宋代和清代学术有何看法?傅斯年与陈寅恪二人关系究竟如何?傅斯年留学后学术观念的突变与陈寅恪有何关系?陈寅恪、傅斯年、冯友兰等人对新儒学产生的观点分歧是什么?……。
4. 探讨影响中国近代思想、学术变迁的重要议题,把握学术风气的流转和学界世态的炎凉——《教会学校与西体中用》从教会学校切入,探讨近代世界一体化进程后发展国家民族的普遍难题:中学、西学,何为体、何为用?全盘西化还是中西汇通融合?在西学与中学将近半个世纪的争夺中,教会学校扮演了怎样的角色?《“中国哲学”探源》梳理“中国哲学”概念的发生及入华过程,探讨跨文化传通与权力渗透的深层关系。《文与言的分与合:重估五四时期的白话文》在整个近代汉语言文字演变的历史进程之中,重估白话文的成败得失……把握中国近代社会历史的重要关节,理清中国近代思想脉络及流风遗泽。
本书是桑兵教授多年来发表于各种学术期刊上的文章结集,共计十篇。这些曾在学界引起重大反响的文章,现统摄在“学人与学风”这一主题下,文章间有机结合,既有对学风产生的历史条件、社会环境的高明洞彻之把握,又有对学人的学术成就、治学方法的客观条理之辨析,同时寄寓作者本人的治学心得于其中,亦对当下的学人与学风有着借鉴和针砭意义。是史学专门领域研究的一部力作。
桑兵对晚清民国学术生态的剖析和呈现,一是有助于读者对当时的学人及其学术有全面深入的了解,获得恰如其分的整体判断和具体把握,并借鉴反思陈寅恪、傅斯年、金毓黻等学人的治学态度和方法;同时,书中也寄托了作者对当下学术生态的批判和期望,使人反思当下重指标、重名利的学术乱象。
名家谈教育 豆瓣
作者: 蔡元培 辽宁人民出版社 2015 - 1
《蔡元培谈教育》共收蔡元培关于教育和人生的文章36篇。前大部分文章均为蔡元培先生以一个教育家身份所撰写的关于教育的心得文章,主要收录了能够代表蔡元培教育思想的全部重要文章,如《美育与人生》《以美育代宗教》《美育》《学生的责任和快乐》等,也包括一些为师生做的演讲稿;后面部分的文章是蔡元培所写其他方面的文章,包括北京大学、谈文化、他读书、谈孔子等方面的文章。
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修订版) 豆瓣
作者: 熊月之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 - 3
西学东渐是发生在近代中国的大事,影响广泛、持久而深刻。熊月之编著的《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修订版)》独辟蹊径,对晚清西学传播全过程进行了分析,从了解世界、求强求富、救亡图存、民主革命、科学启蒙这五大主题逐一进行梳理讨论。除了国内重要图书馆,作者还广求史料于英国、美国与日本等地,利用众多著名研究重镇的相关图书和档案,史料根基扎实,分析细致,对西学东渐史上许多重大问题提出了独到见解。全书逻辑严密,文字清新,图片丰美,便于读者全面、深入地理解那段波澜壮阔、色彩斑斓的历史。
晚清七十年 豆瓣 Goodreads
8.5 (8 个评分) 作者: 唐德刚 岳麓书社 1999 - 9
《晚清七十年》这部著作,原是海外史学家、胡适先生的高足唐德刚教授用英文写成的中国近代史的一个“导论篇”,后经不断增删和改写而成一部中国近代史著作。本书由于作者观照历史的角度非同一般的历史学家,也因其极富个性和魅力的语言而在海外有极大影响;也正是因作者的历史观点与一般的历史学家晚清观点大不相同,《晚清七十年》在中国大陆迟迟未得出版。本版为国内首版,全书由“中国社会文化转型综论”、“太平天国”、“甲午与戊戌变法”、“义和团与八国联军”、“袁世凯、孙文与辛亥革命”五部分构成,并附有数十幅相关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原始照片,极富历史震撼和可读性。
中国的军阀政治 (1916-1928) 豆瓣
6.7 (6 个评分) 作者: (美) 齐锡生 译者: 杨云若 / 萧延中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 - 4
本书是众多海外中国研究独树一帜的政治史力作。其原创性贡献在于,并未囿于传统的史学描述范式——把“军阀政治”视为由拥兵自重的武夫所组成的军政集团,聚焦于军阀的逸闻趣事;而是在占有丰富史料的前提下,以“权力均势系统”和“角色行为规则”为观照,试图在政治、经济、军事、思想和社会心理等多重历史要素中,勾勒出全方位政治运作的多元图景。研究思路独特,创见迭出,融历史与理论于一炉。读者既可从中感知军阀个体的特殊行为惯习,又能从中把握政治生态演变背后的北洋式逻辑,堪称一部跨学科研究的经典之作。
军绅政权 豆瓣
作者: 陈志让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 8
本书为北洋军阀史研究的经典论纲性著作,深入浅出地分析了军绅政权的形成及军阀时期社会的种种变迁,重点讨论了政治的离心力、军阀的地区与派系斗争、宪法与传统、财政与军费等问题。作者认为,1895年以前,中国是绅军政权,这之后到1949年以前,是军绅政权。军绅政权因为派系与地区两方面的矛盾,不能统一中国。在思想上,他们对近代文化最大的让步不过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在行动上,互相混战,横征暴敛,摧残新兴事业,阻碍了中国的现代化发展。
晚清士人的西學閱讀史 豆瓣
作者: 潘光哲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2014 - 9
《晚清士人的西學閱讀史(1833~1898)》 本書是漢語世界的第一部閱讀史專著。作者以具體的個案,「濃描細寫」晚清士人尋覓接受「西學」的讀書歷程。在西力東漸的大背景下,有心知悉世事時局的晚清士人,開展追求「世界知識」的事業,追索與「西學」相關的書報,猶如進入一方積蘊豐富的「知識倉庫」。士人的閱讀實踐,從此大有改變。然而,士人讀書世界的變化擴展,往往遭遇「書本地理學」的障礙;意欲建立「讀書秩序」的努力,又承受既存價值系統的挑戰反擊。閱讀致知的理由,更與士人的功名之路息息相關,自然和「文化市場」的運作邏輯脫離不了關係。本書以閱讀史取向而描摹展示的圖像,不僅扭轉了既存的歷史成見,更為如何認識理解晚清中國的歷史世界,提供了另一個思考方向。
文化殖民与都市空间 豆瓣
作者: 王升远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7
明治维新以降,日本各界人士出于各种不同目的纷纷来华访游,文化人是其中一个庞大且重要的群体。至1945 年日本战败,他们创作的中国题材游记超过450种,此外还有大 量各种题材涉华作品。日本文化人怀着何种目的来华,在那些与近代日本国家、日本人的存在方式有着各种复杂关联的中国都市 中,如何书写近现代的中国甚至直接/间接参与对华行动,与日本作为侵略者“闯入”中国有何种内在联系等,都是中日文学关系研究领域尚未厘清的问题。以都市空间为视角,1937年日本发动的全面侵华战争使幕末以降上海之于日本人的“近代”意义随之消散,继起成为意义的则是北京。1937—1945年,北京沦陷成为日本所谓“东亚建设的基地”,日本文学中北京题材创作陡增;这一“东洋”身份与中国政治文化语境中的中华故都、首都南迁背景下的文化古都三重身份交错,使北京在日本文学中的书写呈现出多维交杂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