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学
Precarious Japan 豆瓣
作者: Anne Allison Duke University Press 2013 - 11
In an era of irregular labor, nagging recession, nuclear contamination, and a shrinking population, Japan is facing precarious times. How the Japanese experience insecurity in their daily and social lives is the subject of Precarious Japan. Tacking between the structural conditions of socioeconomic life and the ways people are making do, or not, Anne Allison chronicles the loss of home affecting many Japanese, not only in the literal sense but also in the figurative sense of not belonging. Until the collapse of Japan's economic bubble in 1991, lifelong employment and a secure income were within reach of most Japanese men, enabling them to maintain their families in a comfortable middle-class lifestyle. Now, as fewer and fewer people are able to find full-time work, hope turns to hopelessness and security gives way to a pervasive unease. Yet some Japanese are getting by, partly by reconceiving notions of home, family, and togetherness.
2021年11月9日 已读
读了前三章,第三章就读了个开头。比较类似于新闻风格的人类学著作。从方法论上来说,网络时代,各种media当然都可以作为人类学的对象,而不仅仅是“访谈”。
Allison主要观察到的现象,就是日本在经济衰落和小泉政府上台后,迅速由一个强家庭-公司关系网,蜕变为个体生存模式,由此产生出大量缺乏社会关系的个体,即所谓"social withdrawal"。相应的问题由此而生:老年人无法承担医药费、年轻人恶性犯罪极高、全国生育率极低,70%女性缺乏稳定工作……最重要的是,这是一种全球现象,只不过现在日本体现。至于中国,可能只会更惨吧。
而这一切,就造成了极度的不稳定感——人的生命和生活如此脆弱,无法负担任何偏差。正如封面图片所显示的,就是世界历史的愁云密布。而此中最困难的,还是女性。好书
人类学 历史 日本 民族志 社会学
把自己作为方法 豆瓣 Goodreads Eggplant.place
8.1 (390 个评分) 作者: 项飙 / 吴琦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0 - 7
两代学人,跨越北京、牛津、温州、杭州、上海五地,历时三年完成了这场谈话。从项飙教授的个人经验切入,追索一系列超越自我的问题,其中涉及对中国社会半个世纪以来的变化、知识共同体、全球化与民粹主义、人类学方法论等题目的思考。这本书提供了一份对话实录,也给出了一种审视问题、 思维操练的方法——在自我泛滥的潮流中,如何给自己定位,在全球化的年代,如何创造性地建设身边的小世界,在思想受困的社会,如何回答宏大的命题。
2021年6月28日 已读
重建对话性,用乡绅精神平衡知识分子的弊病,反思80年代,在地性与世界视野,如何做比较研究……非常多的启发。最打动我的还是项老师的诚恳,原来老老实实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和局限,就可以这么可爱。
人类学 史学理论 社会学 谈话录
空间与地方 豆瓣
Space and Place : The Perspective of Experience
9.1 (11 个评分) 作者: 段义孚 译者: 王志标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7 - 2
本书阐述了场所与空间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这是一个完全不同的文化的、经验的观点。作者认为,一个地方依赖于空间从一个地方向另外一个地方的移动,而空间依赖于地方从一个地方向另一个地方移动。因此,他们是相互依赖的。然后作者加入了时间,描述了地方、空间和时间这三者是如何的相互作用的。书中阐明了无论我们源自哪里,我们的所处的文化是如何的深入地影响着我们对于地方、空间和时间的理解。
金枝 豆瓣
Golden Bough
7.5 (12 个评分) 作者: [英]詹姆斯·乔治·弗雷泽 (James George Frazer) 译者: 汪培基 / 徐育新 商务印书馆 2013 - 4
本书着重研究原始人的宗教、巫术、仪式、心理与它们的教源,以及它们在人类思想方式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作用。弗氏在这部作品中阐述的基本观点是:“人类较高级的思想活动,大体是巫术发展到宗教,更进而到科学的这几个阶段。”虽然随着这个社会学领域研究范式的更新,弗氏的一部分观点已经显得陈旧,但正如他自己所说:“这部书作为一部古代习俗和信仰的集录,会依然保留其效益。”
金枝 豆瓣
8.7 (6 个评分) 作者: [英]J.G.弗雷泽 译者: 汪培基 / 徐育新 商务印书馆 2019 - 10
《金枝》是现代人类学的奠基之作。自它问世以来,就受到了来自各方的质疑,但它出色地经受了时间的考验。时至今日,它仍是一部阐述巫术和宗教起源的权威之作。 《金枝》缘起于一个古老的地方习俗:一座神庙的祭司被称为“森林之王”,却又能由逃奴担任,然而其他任何一个逃奴只要能够折取他日夜守护的一棵树上的一节树枝,就有资格与他决斗,就能杀死他则可取而代之。 这个古老习俗的缘起与存在疑点重重,为此,作者目光遍及世界各地,收集了世界各民族的原始信仰的丰富资料,运用历史比较法对之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从中抽绎出一套严整的体系,并对巫术的由来与发展作出了令人信服的说明和展望。
萨满教 Eggplant.place 豆瓣
Shamanism:Archaic Techniques of Ecstasy
7.7 (6 个评分) 作者: [美]米尔恰·伊利亚德 (Mircea Eliade) 译者: 段满福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8 - 9
《萨满教:古老的入迷术》此次被“内蒙古民族文化通鉴”选中,即将首次翻译成汉文。与本书题材类似的《金枝》很久以前就成为中国人类学、民族学、宗教学的必读书目,本书的翻译也必将填补业内的空白,可以将此书丰富多彩的萨满世界推给更多中国读者。本书稿由内蒙古大学外国语学院的段满福教授翻译,段教授在教学的同时,译著颇多,曾翻译出版《地球上的庄园:土著人如何塑造澳大利亚》《小王子》《后一课》等图书。该书共分14章。总体上看,该书结构有些类似西方音乐中的奏鸣曲式,可分为三大部分:呈示部, 即开头八章,为全书的基础;展开部, 第9章至第12章, 充分发挥开头八章所呈示的各主题中所具有的特征;再现部,即第13、14章,这后的两章基本上复现呈示部,再次回到对全局性特征的论述。
天真的人类学家 豆瓣 Goodreads
The Innocent Anthropologist
8.8 (206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奈吉尔·巴利 译者: 何颖怡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 7
本书诚实但又不失风趣地记录了作为人类学家的作者在非洲喀麦隆多瓦悠人村落两次进行田野工作的经历,将人类学家如何克服乏味、灾难、生病与敌意的真实田野生活拍案叫绝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不同于一般的人类学研究报告,这是一部令人捧腹不止的人类学笔记,透过幽默的笔调,读者看到了人类学者如何与研究对象进行互动,在互动中如何调整他的学术成见,以及田野工作上的琐事如何影响后来研究结果、研究的盲点与反思。因此不管是严肃的读者、无聊地只想打发时间或者是向往非洲原始部落的异国情调而蠢蠢欲动的旅人,巴利这本书绝对是一个有趣的选择。
古代艺术与仪式 豆瓣
Ancient Art and Ritual
8.8 (5 个评分) 作者: [英] 简·艾伦·哈里森 译者: 刘宗迪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8 - 9
哈里森是西方神话学史上剑桥学派的代表人物,她提出的“神话——仪式”学说主要关注对于古希腊艺术和神话的宗教与民俗渊源的探索,认为所有的神话都源于对民俗仪式的叙述和解释;而原始仪式在褪却了巫术的魔力和宗教的庄严之后,就演变为戏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