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史
胡适许怡荪通信集 豆瓣
作者: 梁勤峰 杨永平 粱正坤 整理 2017 - 2
相比胡适的鼎鼎大名,许怡荪是鲜为人知的。然而在胡适早年的人生轨迹中,却有着后者深深的印记。无论是胡适的由堕落而奋发振作,应考赴美,还是流传至今的《胡适留学日记》,都与他密切相关。故许怡荪英年早逝后,胡适专门写了近七千字的《许怡荪传》,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胡适与许怡荪的通信开始于1909 年,结束于1919 年。这正是胡适一生中的重要时期,其中留美七年是他人生观、文学观形成及演变的重要时期,其开文学革命之先河的《文学改良刍议》即发表于1917年1 月。回国后的三年,也正值他首倡新文学革命的高峰期。《胡适许怡荪通信集》从一个侧面真实反映了胡适在这一时期的所思所想,为胡适研究提供了极为珍贵的第一手资料。此通信集为首次公开出版,堪称胡适研究的重大发现,具有很高的文献和史料价值。
晚清民初的知识转型与知识传播 豆瓣
作者: 张寿安主编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 - 6
如何诠释中国的近代性,是学术界关怀已久的大议题。尤其是20世纪以来,各种地域文化的近代性特质,正积极在各个历史悠久的佛教文明、伊斯兰文明和儒教文明等国家中逐渐形塑出各自有别的独特面貌。此一转向的深刻意义,绝不只是内涵、形制或进程上的差异,也是地域文明再生与多元文明共存的人类前景。本书关注西方近代科学式知识在中国的建构,并与中国传统学问相接榫时产生的再造与变革,以及知识生产与消费、出版、阅读,专业人士、专业社群、新型文化人的出现,还兼顾近代复杂的政治、经济变化,试图呈现中西知识交会的复杂情景,并追问传统中国是否有一知识体系。
德语文学研究与现代中国 豆瓣
作者: 叶隽 2008 - 9
本课题选择中国的德语文学研究史作为治学对象,兼及学科史研究与学术史研究。全书追溯"德语文学"在现代中国作为一个学科的形成,考镜源流,既注重对机构的历史考察,也注重对人物的个案研究。尤其关注的是,作为一门相对边缘的学科,德语文学研究是如何在现代中国语境中生成,并由此生发出与此相关的学术史、文学史、教育史与思想史课题,进而探讨其在中国现代学术史上的意义,努力呈现较为完整的现代中国语境内的德语文学学科史景观。
晚清士人的西學閱讀史 豆瓣
作者: 潘光哲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2014 - 9
《晚清士人的西學閱讀史(1833~1898)》 本書是漢語世界的第一部閱讀史專著。作者以具體的個案,「濃描細寫」晚清士人尋覓接受「西學」的讀書歷程。在西力東漸的大背景下,有心知悉世事時局的晚清士人,開展追求「世界知識」的事業,追索與「西學」相關的書報,猶如進入一方積蘊豐富的「知識倉庫」。士人的閱讀實踐,從此大有改變。然而,士人讀書世界的變化擴展,往往遭遇「書本地理學」的障礙;意欲建立「讀書秩序」的努力,又承受既存價值系統的挑戰反擊。閱讀致知的理由,更與士人的功名之路息息相關,自然和「文化市場」的運作邏輯脫離不了關係。本書以閱讀史取向而描摹展示的圖像,不僅扭轉了既存的歷史成見,更為如何認識理解晚清中國的歷史世界,提供了另一個思考方向。
清华园日记 西行日记 豆瓣
作者: 浦江清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9 - 11
《清华园日记西行日记(增补本)》收录浦江清先生1928-1949年间的全部日记,为存原貌起见,未加删削窜改。从中既可看到一位现代学者真实的生活、感情记录与教学、研究工作,又能时见陈寅格、吴宓、钱穆、朱自清、冯友兰等学人的言行风神,对理解或研究中国现代教育史,尤其是清华与西南联大的校园文化,颇多史料价值。其中“西行日记”提供了一位文弱学者不顾关山阻隔,置生命安危于不顾,历尽磨难,千里迢迢地自上海投奔昆明,赴任西南联大教学岗位的坎坷经历,显示出现代知识分子坚毅、执著、爱国的感人精神。
中国近代思想与学术的系谱 豆瓣
9.3 (9 个评分) 作者: 王汎森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011 - 1
本书探讨了从道光到1930年代约一百年间的思想学术变化中的几个问题,对这一段历史中比较为人所忽略的层面做了一些研究。
全书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 “旧典范的危机”,作者考察了方东树、邵懿辰、汪士铎、太谷学派等各层知识分子的种种变化,以描绘出晚清内部的思潮变动,作者对这一时期的细察说明“从道光以来,中国思想界便进入不安定期,每一种学问都因内外的挑战,而产生了分子结构的变化。它们催化了后来一些范畴性的转变。”以此为张本,作者在第二部分“传统与现代的辩证”深入剖析了中国近代思想中的传统和反传统的复杂关系,在第三部分 “新知识分子与学术社群的建立”中,讨论了后科举时代从“士”到现代“知识分子”的转变,这些知识分子建立新“学术社会”的努力以及这个新“学术社会”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