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史
性别麻烦 豆瓣 Eggplant.place
Gender Trouble: Feminism and the Subversion of Identity
9.0 (43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朱迪斯·巴特勒 译者: 宋素凤 上海三联书店 2009 - 1
1990年面世的《性别麻烦》是女性主义理论和性别研究的重要著作,一经出版即引来赞誉和争议无数,并被奉为开创“酷儿理论”的经典文本。巴特勒因此书而一举成为当代思想界最闪耀的学术明星之一。
巴特勒在《性别麻烦》开篇,首先对“女性”作为女性主义的主体提出了质疑。她对波伏瓦、克利斯特娃、维蒂格、伊里格瑞等法国女性主义理论家的主要观点分别进行了梳理,并追溯到她们各自所依据或所反对的阳具逻格斯中心主义理论源头。她借用后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和女性主义的分析框架,通过对斯特劳斯结构主义人类学、福柯的管控性生产、拉康的原初禁制理论和弗洛伊德的性抑郁的解读,从哲学本体论层面重新追问语言、主体、性别身份等关键性概念,深刻阐述了异性恋框架下的性别身份和欲望关系是如何形成的,从而颠覆了霸权话语对性、性别、性欲的强制性规定。
巴特勒在本书中提出的、现已成为她的个人标记的“性别操演”理论,为性与性别开启了一个具有多种文化可能性的未来。
女性主义理论的必读书。
Hypatia
《性别麻烦》对性别的“自然性”提出了迄今为止最有说服力的质疑。这是一部富有创见的精彩论著。
Aandra Lee Bartky
巴特勒的作品改变了我们思考性、性别、性欲和语言的方式。她对性别身份的探问已对当代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启发了在多个层面上对“主体”的批判性反思。
萨拉·萨莉
十年前我完成《性别麻烦》的稿子......我不知道这本书会有这么广大的读者,也不知道它会对女性主义理论构成具有挑衅意味的“介入”,并被引为开创酷儿理论的文本之一。这本书的生命超出了我的意图。
朱迪斯·巴特勒在1999年此书再版时附加了长篇序言,回应并澄清了针对此书的一些问题。
2022年7月12日 已读
翻译得很好,帮助我理解了英文本困惑的地方。亦因此决定暂时搁置自己的翻译了,技不如人。
gender queer 性别 文化史 文化研究
假想的"满大人" 豆瓣
The Hypothetical Mandarin: Sympathy, Modernity, and Chinese Pain
作者: 韩瑞 译者: 袁剑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3 - 4
《凤凰文库·海外中国研究系列·假想的“满大人”:同情、现代性与中国疼痛》通过对小说、医案、游记、照片、绘画的解读,揭示出西方同情与人道之间的内在关联,以及这种西方式对华“同情”的来龙去脉,并力图通过这些分析展现出关于“中国”的整体印象。作者在该书中的这种分析开启了思考西方过去与当今对华关系的新的可能性,而且通过对同情、受苦、经济交流以及再现式交换这四个术语的专门论述,进而建立起分析中国历史话语、同情与现代性的新网络。在结合了文化研究、亚洲研究、美国研究以及医疗史观念的基础上,作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关于中西方关系的独特视角。
2021年9月12日 已读
翻译实在太差了,非常难读,虽然原文也是这种风格。好多错误,比如Sympaesthetics不是“同情”。/读了这个才知道,广博的世界性和哲学视野,才是写出一部典范性学术作品的关键。仅仅了解某一领域,当然也可以完成工作,但是永远不可能产生更大的影响。作者理论架构真漂亮,清晰而简洁。坚定了自己的路。序言说偶然遇到这个选题的那一段也很动人,学术种子有时候真的要几年才能开花,要有耐心,要认真去做那些无法立刻生效的事情。
中国近代史 文化史 海外中国研究
西中有东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编 / [美]包华石 主讲 译者: 王金凤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0 - 1
两届列文森奖得主 包华石 首部中文专著
国际知名汉学家 卜正民 诚意推荐
以视觉艺术追溯政治思想,反思启蒙运动以来西方对中国的误读
——————————
包华石的写作是一部关于思想迷宫的卓越沉思,不论是欧洲还是中国,正是这些历史思想指引我们走到了今天。这部作品最强有力的贡献在于指明,自由的历史并非一个全然封闭的西方工程,而是人类经验的外观表现,可以冷静并合乎逻辑地逐步获得,不论是从中国还是从任何其他地方。
——卜正民
——————————
内容介绍:
1.美国著名汉学家、艺术史家,两届列文森奖得主——包华石,首部中文论著
包华石曾于1993和2008年两次获得列文森奖,是世界顶*的汉学家、中国思想与艺术史学者。《西中有东》是包华石首部中文专 著,也是他聚十年研究之成果的又一力作。
《西中有 东》充分体现了包华石艺术史 与思 想史并重的独特研究路径,不仅论述逻辑完整,而且在方法上颇富新意,采用了跨语际、跨视觉分析。
—————————————
2.以视觉艺术等文本追踪政治抽象概念的发展历程,探究中国悠久的正义传统
包华石使用了大量视觉材料,如欧洲肖像画、版画、印刷小册子和中国园林、山水画、石刻、扇面等。他认为某一时代视觉艺术的典型特征,意味着创作者和观看者双方对整个社会的认知水平存在某种共识。因此,他视艺术作品为政体、人民、施政权力、平等、自由等政治抽象概念的形象化,依此探讨思想的接受与普及程度。
同时,包华石通过比对西方著作对中国文献的翻译引用与中国思想论著原文,譬如18世纪杜赫德《中华帝国全志》翻译的宋代奏章,或凯夫翻译的《孟子》,为中西政治思想正本清源,确认了启蒙运动期间存在经翻译实现的智力交换,驳斥了自由与平等始终是西方文明核心价值,以及中国历来缺乏社会公义的观点。
—————————————
3.反思启蒙以来西方对于中国思想的误读,复原历史的趋同共存
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亦如同一文化内部的交流一样,是极度复杂精巧的过程。启蒙运动时期的智力交换,通过翻译过程调解、改造。因此,受18世纪启蒙运动影响形成的、作为现代社会建构基础的政治理念,不是西方独有的,中国也有相似的讨论。它们为中国和西方有自觉意识的知识分子所共享。权利平等或言论自由等基本的社会价值,是一定历史条件下人类理性发展的产物,而非某种文明的原生价值。
通过在比较视角下对所谓“西方价值”观念进行批判性分析,本书表明,政体的差异是结构性的,而非文化性的。对于社会正义的追求深植于每个人的内心,只要给予适合的历史土壤,理性的种子便可生根发芽。
异国事物的转译 豆瓣
9.3 (6 个评分) 作者: 张宁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启微 2020 - 8
为了探究文化移转时可能发生的诸多现象及其背后的历史动力,本书以“异国事物的转译”为题进行探讨,且另辟蹊径将考察重心由文化的复制与移植,移至其间“看似相同、实则有异”的暧昧转变,希望借由近代中国的案例,探索不同文化互动时的若干原则。全书主要以当时鼎盛的英帝国与力图振作的中国为载体,以中西往来频繁的上海为地理空间,借检视具有丰富文化意涵的跑马、跑狗、回力球赛这三项西式运动,分析文化移转过程中产生的变化。
狼的文化史 豆瓣
Le Loup: Une histoire culturelle
作者: Michel Pastoureau 译者: 白紫阳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1 - 4
在欧洲文化界关于动物世界的想象中,总有几种动物比其他的咖位更加重要一些,久而久之因习成俗,就形成了一种所谓的“动物中心圈”。狼不仅位列其中,而且地位还斐然超群。 自从上古神话传说时代始,狼的形象就在各种重要场合层出不穷,从哺育了罗马奠基者罗慕路斯和雷穆斯的母狼、北欧神话中摧毁神宫引发“诸神黄昏”浩劫的芬尼尔巨狼,到带来无尽杀戮的狼、变化多端的狼妖以及神秘的狼人。在主流的动物圈中,狼所扮演的也通常都是些专门树立负面形象的角色。然而,20世纪的文学、童书与卡通影视终于成功地将以往“大坏狼”的形象转变成了不再具有威胁,甚至相当讨喜的角色。我们现在只有在某些古老的地名、寓言以及绘卷传说中才能重新体会到这种凶兽祸乱千年的嗜血与残暴本色。
催眠术与法国启蒙运动的终结 豆瓣
Mesmerism and the End of the Enlightenment in France
作者: 罗伯特·达恩顿 译者: 周小进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1 - 4
法国大革命之前的1780年代,知识分子发现催眠术可以作为对自然现象进行解释的一种方式,并能够治病,于是发展为一项社会运动。本书是达恩顿教授第一部法国史论著,以历来为史家所忽略的催眠术这一科学时尚为切入点,通过大量书信、手稿、手册、报刊等史料,追寻催眠术运动在法国大革命前后的变迁轨迹,探讨催眠术与激进思想、政治运动、民众心态、启蒙运动的终结之间的关联,为揭示法国大革命爆发的起因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什么是文化史 豆瓣
作者: [英]彼得·伯克 译者: 蔡玉辉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20 - 11
文化史的实践已经不限于英语世界,它在欧洲大陆、亚洲、南美洲以及世界上的其他地区也蓬勃发展。关于文化史的研究对象及其研究方法,《什么是文化史》一书提供了关键性的指引。在全新修订的第三版中,杰出的文化史学家彼得·伯克用通俗易懂的表述,再次引导我们进入文化史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伯克首先讨论了雅各布·布克哈特和约翰·赫伊津哈文化史的“经典”阶段,考察了从弗雷德里克·安塔尔到爱德华·汤普森等马克思主义者做出的反拨;随后,勾勒文化史近期兴起的概貌,重点介绍了上一代人写作的、常常被称为“新文化史”的著作。他将新文化史放在其自身的文化背景下进行考察,重视历史思考和写作的新方法与女权主义、后殖民主义研究以及日常生活话语的兴起之间的关联。在此新版中,伯克还介绍了该领域的最新发展,并思考文化史在21 世纪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这本里程碑式的著作,不仅是历史学专业读者的入门手册,也是关心文化研究、人类学研究和文学研究的读者的必读书。
清末的下层社会启蒙运动:1901-1911 豆瓣
作者: 李孝悌 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1 - 11
本書主要是利用報紙等資料,勾勒出二十世紀初期的一個文化、思想與社會運動。全書除了從一個比較不同的角度重新觀察「舊王朝」末年的一些新興事物與現象外,也試圖說明世紀初「啟蒙志士」的主張、作法和日後中國歷史發展的關係。
明清之际西学文本(全四册) 豆瓣
作者: 黄兴涛 / 王国荣 编 中华书局 2013 - 6
明清之际,西方天主教传教士在来华过程中出版了大量的中文著作。这些著作涉及到宗教神学、教育学、伦理学、逻辑学、语言学、心理学、哲学、美术学、文艺学、地理学、历史学、天文学、地理学、物理学、医学、数学(主要是几何学)、植物学和动物学等众多学科,是各个学科史追根溯源必须涉及到的内容,在中西文化交流史、清代思想史和学术史上,都具有着不容忽视的价值。
迷信与暴力 豆瓣
Superstition and Force
作者: [美] 亨利·查尔斯·李 译者: X. Li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 - 7
为撰写《迷信与暴力》一书,亨利•查尔斯•李从欧洲购买了数量惊人的古籍、文献和手稿等资料,现由宾夕法尼亚大学图书馆的“亨利•查尔斯•李”分馆作为特殊藏品(special collection)珍藏。
作者旁征博引,记述了西欧各主要民族和国家的法律中对宣誓断讼、决斗断讼、神 判断讼、刑讯逼供等各种古老司法程序的规定,并介绍了相关著名案例,同时对西方法学充斥着迷信和暴力的、不为人知的黑暗过往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比以往更加清晰地阐明一些渐趋消亡的旧俗和迷信的来源。
尽管作者已逝世一百多年,但作为历史和法学的重要参考书,《迷信与暴力》依然不断被再版和重印,其学术和文化价值可见一斑。
◎ 编辑推荐
◆ 梅特兰:我们彻底地信任亨利•查尔斯•李及他的作品;
◆ 轰动一时的宏篇巨作,美国历史学会主席亨利•查尔斯•李代表作,百年来不断再版和重印;
◆ 诠释人类从原始野蛮向文明开化迈进的过程,揭示人类思想中某些最离奇的迷思;
◆ 中文首译本,文辞典雅风趣,底本为1878年表达更清晰、内容更丰富的英文第三版。
◎ 名家推荐
李博士的荣誉就在于,他是少有的勇于挑战欧洲大陆的法律及法律文献的非英国学者之一。他用肉眼直视它们而不是透过眼镜来评判它们,后者是一种更为简单的工作。我们彻底地信任他,是因为他仅把视角固定在中世纪,而且他也从不引用那些带有冲突和争议的观点。我们不能把这种研究方法推荐给一般人而只能推荐给意志坚定者,而李博士正是一个拥有坚定信念、冷静客观、谨慎细心的人。
——费雷德里克•威廉•梅特兰(剑桥大学教授)
他在美国最有名的著作是《迷信与暴力》。大部分律师都熟知这本书,因为受到职业的影响,他们对这本书比那些执法者有更多的兴趣。这本书已经再版四次并仍在继续再版。
——查尔斯•霍默•哈斯金斯(哈佛大学教授,中世纪史权威)
◎ 译者推荐
恐怕在那个时代,对宗教、神明、权威者等等的任何质疑,哪怕有理、有据、有节,都还是有风险、有争议的。然而,作者的先进性正在于此,我们在今天,仍可看到,这本写于百年前的书,几乎没有任何屈从于“时代局限性”的错误评论,甚至哪怕用今人的眼光看,都依然有点未卜先知的意思。——这或许才是真正的历史学者的样态。
——X. Li(《迷信与暴力》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