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理论
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 豆瓣
Das Kunstwerk im Zeitalter seiner technischen Reproduzierbarkeit
8.3 (22 个评分) 作者: [德国] 瓦尔特·本雅明 译者: 王才勇 中国城市出版社 2002 - 1
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一书中主要论述了机械复制技术的发展给艺术领域带来的一系列变革。它把艺术人从一向被人们所崇敬的神圣的“祭坛”上拖了下来,在摧毁了传统的同时使现代艺术具有了新的特点、价值和接受方式。
声音中的另一种语言 豆瓣
L’Autre Langue à portée de voix. Essais sur la traduction de la poésie
9.4 (13 个评分) 作者: [法] 伊夫·博纳富瓦 译者: 许翡玎 / 曹丹红 拜德雅丨广西人民出版社 2020 - 3
- 编辑推荐 -
★瓦尔特·本雅明《译作者的任务》以来至为重要的翻译论著。
★法国当代举足轻重的世界级诗坛巨匠、著名翻译家、艺术评论家,龚古尔诗歌奖、卡夫卡文学奖得主,法兰西公学院院士,伊夫·博纳富瓦翻译论集首部中译本。
★一场生命诗学的盛宴:从但丁、莎士比亚、爱伦·坡、兰波、波德莱尔、马拉美到俳句,作者邀约我们亲赴诗的腹地。
★“一首诗歌(poème)的诗(poésie)以一种声音(voix)的方式走向读者。”
★通过诗的翻译,对虚幻的概念性言语提出质疑,在进一步自我批评的同时重新思考与异的关系,从而探寻真实的生活与场所,与自己真实的信念相遇。
- 内容简介 -
本书是法国著名诗人、翻译家、艺术评论家伊夫·博纳富瓦关于诗及诗的翻译的重要论集,是一部极具研读价值的诗学著作,堪称瓦尔特·本雅明《译作者的任务》以来至为重要的翻译论著。此外,它不仅是一部翻译论著,更是一场生命诗学的盛宴:从但丁、莎士比亚、爱伦·坡、兰波、波德莱尔、马拉美到俳句,作者邀约我们亲赴诗的腹地。
在本书中,我们会读到这位诗人翻译家从自己的写作和翻译经验出发,对诗及诗的翻译的特殊性与重要性的阐述,对某些诗歌译作的批评,对译者处境与任务的思考,以及对不同语言的诗歌的独特见解……总而言之,在博纳富瓦看来,诗,我们在声音中触及的另一种语言,是存在僭越概念性日常言语,书写生命真实“在场”的语言,诗的语言不同于世上其他一切语言,它斟酌词语,倾听节奏,“一首诗歌(poème)的诗(poésie)以一种声音(voix)的方式走向读者”。诗的翻译是可能的,但不同于其他任何翻译,只能以独特的方式进行:“诗歌唯一需要忠实的是‘在场’”,译者要保留诗意,便要倾听词语的音乐,重新经历诗人用声音勾起的关于“在场”的记忆,用自己的语言和存在经验去重构、去分享原诗的“在场”。诗的翻译应当受到重视,通过诗的翻译,处于两种语言间隙的译者和另一种语言的读者能够对虚幻的概念性言语提出质疑,在进一步自我批评的同时重新思考与异的关系,从而探寻真实的生活与场所,与自己真实的信念相遇。
文学术语词典(中英对照) 豆瓣
9.7 (6 个评分) 作者: 【美】艾布拉姆斯 译者: 吴松江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 6
《文学术语词典》一书于1957年出版,它用简短明快的文字概述了文学理论、文学史和文学批评方面的关键术语。现在的第7版包含了更多的新词条,其中一些是有关最新的文学批评理论的;所有早期的词条都进行了重新修订,有的进行了彻底重写;各个独立的词条中提到的相关作品也重新扩充了,把新近的作品包含了进来;在原有的“术语索引”的基础上新增了"人名索引"。这本文学词典历经广大师生和专业研究人员的考验,已经成了他们不可替代的必备工具书。
关于我们崇高与美观念之根源的哲学探讨 豆瓣
作者: [爱尔兰] 埃德蒙·伯克 译者: 郭飞 大象出版社 2010 - 3
《关于我们崇高与美观念之根源的哲学探讨》内容简介:埃德蒙·伯克,这位政治哲学界的保守主义代表,他在思考美洲问题和法国大革命之前,为后人留下了什么?《关于我们崇高与美观念之根源的哲学探讨》,一部让后世学人不断致敬的哲学著作,一部把经验主义发挥到极致的另类作品,一部还未引起国内学界足够重视的美学经典,以“实事求是”的经验主义精神,大胆挑战了自古希腊以降被普遍接受的美学、心理学传统观念,为“崇高”和“美”找到了贴近大地、贴近人本身的坚实基础,并因此深刻影响了后世的审美趋向与艺术创作方法。
《关于我们崇高与美观念之根源的哲学探讨》是“大象学术译丛”之一,该书从人的本能的角度来探讨美感和崇高感的心理根源,比起一般的经验分析,更具有一种方法论上的科学性与彻底性。具体内容包括论趣味、《探讨》一书的影响、崇高与美等。该书可供各大专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结构主义 豆瓣
作者: (比利时)布洛克曼 译者: 李幼蒸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 1
比利时哲学家布洛克曼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着重介绍了结构主义哲学产生的思想渊源,以及它与其他各哲学流派、各人文学科及自然学科之间的相互关系。作者在本书中相当忠实地采取思想史家本人的见解,并使不同的观点相互对照,以尽可能地呈现时代的全景画面。本书为扩大新版,新增第六章中作者评述了后结构主义思想,反映了30年来作者有关结构主义看法的前后演变。这部著作是组织严谨的结构主义思想史的概观,是关于当代结构主义不可不读的、权威性的导论。
结构主义运动为20世纪西方最重要的学术思潮之一,本书对此思想运动的来龙去脉作了深入浅出的介绍和分析,论及四个发展阶段:莫斯科文学形式主义、布拉格哲学和文学功能主义、巴黎人文科学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时代。《卢汶哲学评论》称此书为有关结构主义史的权威性著作之一。本书适合哲学、美学、文学、语言学、史学、社会学、人类学以及艺术理论各界读者阅读。
世纪新梦 豆瓣
作者: 李泽厚 1998 - 10
这个世纪末是一个无梦的世界。没有过去与未来,只有此刻的游戏和欢乐。但是,没有梦想没有意义没有魂灵的欢乐,还会是一种人的欢乐吗?人活着,总是有梦,人,特别是那些为人类制造幻梦的知识分子,又如何能活呢?尽管梦中有痛苦,有紧张,有恐怖,但也毕竟有希冀,有愿欲,有追求。梦是人活下来的某种动力。
图像的生与死 豆瓣
Vie et mort de l'image: Une histoire du regard en Occident
9.6 (5 个评分) 作者: [法]雷吉斯•德布雷(Régis Debray) 译者: 黄迅余 / 黄建华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六点分社 2014 - 8
《图像的生与死》是一部讲述图像在西方的起源、演进和死亡的历史,同时也是一部通过分析图像及其传播手段而建立的西方思想史。
《图像的生与死》是一部跨学科研究之作,在书中,雷吉斯•德布雷第一次解释了他所创设的一门新学科:媒介学。该学科处于艺术史、技术史、宗教史等多学科的交汇之处。全书论述了西方人视角下图像从魔幻的到艺术的再到经济的演变过程,对技术革命与集体信仰对于图像所产生的影响进行了深刻分析。作者从西方哲学、宗教、艺术、科技、媒体等方面,对图像起到的作用和反作用进行了详尽又深入的解读,许多观点都闪烁着思想的光芒。
文学文体学 豆瓣
作者: 侯维瑞 编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8 - 9
《文学文体学》介绍了文学文本分析的一些基本理论,涉及语域、句法、修辞、意象、音韵等方面,并通过大量的实例展示文学文本分析的具体办法。《文学文体学》内容深入浅出,通俗易懂,适合英语语言文学专业高年级学生和研究生使用。
日本现代文学的起源 豆瓣
日本近代文学の起源
8.5 (8 个评分) 作者: [日本] 柄谷行人 译者: 赵京华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3 - 7
《柄谷行人文集:日本现代文学的起源》是日本著名学者柄谷行人20世纪70年代中期发表于文艺杂志上的批评随笔结集。1980年成书以来,这部代表日本后现代批评水准的经典著作受到高度评价,同时随着英文版、德文版、韩文版、土耳其文版等的陆续问世,更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
《柄谷行人文集:日本现代文学的起源》由八章构成,分别探讨了风景、内面(内心)、自白、病态、儿童及结构力(文学叙事)等日本现代文学独有观念和方法的形成过程,并从明治20年代的日本文学和19世纪的西方文学中挖掘出文学现代性的“起源”。这种对文学现代性的解构分析,揭示了日本现代文学的诞生与民族国家建制的共谋关系,以及其本身的制度化性格。这种通过对文学现代性的批判来解构现代性文化的写作策略,显示了批评家柄谷行人卓越的才智和敏锐的洞察力,为我们重建文学研究的思考方式和阐释构架,提供了珍贵的参考。
文学批评原理 豆瓣
Principles of Literary Criticism
作者: 艾·阿·瑞恰慈 译者: 杨自伍 2010 - 5
《文学批评原理》内容简介:二十世纪是战争、革命此起彼伏的时代,也是科技、经济突飞猛进的时代。时代的激变给予人们思想意识以巨大震荡,思想意识的震荡又促进了文学艺术和文学理论的千变万化。任何一个世纪没有涌现过如此变化多端的文学流派,任何一个世纪也没有出现过如此层出不穷的文学理论。
拉伯雷研究 豆瓣
作者: 巴赫金 译者: 李兆林 夏忠宪等 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8 - 6
本书是巴赫金最缺乏信心然而也是他最重要的文学批评专著。巴赫金认为,在世界文学的所有伟大作家之中,拉伯雷在俄国最不著名,最缺乏研究,对他的理解和评价也最为不够。巴赫金敏锐的注意到,在近代文学的创建者当中,拉伯雷是最民主的一个,他与民间源头的联系比其他人更紧密、更本质。在这部专著当中,巴赫金极为深刻的注意到民间文化的诙谐问题。
摹仿论 豆瓣 Goodreads
9.7 (14 个评分) 作者: [德] 埃里希·奥尔巴赫 译者: 吴麟绶 / 周新建 商务印书馆 2014 - 5
本书是德国当代著名学者埃里希•奥尔巴赫(1892-1957)的经典之作。在西方学术界具有广泛影响,曾再版九次,被译成西方主要文字在许多国家出版。作者从美学角度出发,用文学史家的眼光,对西方三千年来最具影响的经典文学作品,如荷马史诗、教会文学、骑士小说以及法国、西班牙、德国、英国文学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中各种写实风格及其发展,做了精辟的分析。其着重于表现严肃性、冲突性或悲剧性的尺度和方式问题,已经广为学术界重视。奥尔巴赫的拉丁系语文学研究,通过仔细考察语言和文学的形象化描述,指明了自罗马帝国一脉相承而来的欧洲各民族文化的各自特点和发展,对欧洲从古代史诗到现代长篇小说的艺术革命中人类的自我认识提供了全方位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