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文学
欧也妮·葛朗台 豆瓣 Goodreads
8.3 (16 个评分) 作者: [法国] 巴尔扎克 译者: 张冠尧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3 - 1
《欧也妮.葛朗台》的故事是在家庭内部日常生活中展开的,没有耸人听闻的事件,没有丝毫传奇色彩,正如作者本人所说,这是一出“没有毒药,没有尖刀,没有流血的平凡悲剧”,而其惨烈的程度却不亚于古典悲剧
Huis clos 豆瓣
作者: Jean-Paul Sartre Pearson 1962 - 5
No exit, unabridged. Edition of Sartre's well known existentialist novel.
2021年9月7日 已读
因为话剧,回去看了中文版,补
法国文学
红与黑 豆瓣
Le Rouge et Le Noir
8.5 (50 个评分) 作者: [法国] 司汤达 译者: 罗新璋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16 - 10
【内容简介】
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奠基者、“现代小说之父”司汤达经典传世名作
军职与圣职,梦想与现实,用红与黑的色彩谱写一首“灵魂的哲学诗”;
自尊与自卑,野心与彷徨,雄浑笔力描摹“少年野心家”跌宕起伏的人生。
【编辑推荐】
于连,英俊非凡又聪慧过人。
他出身低微却野心 勃勃,一心想冲上战场建功立业,显赫扬名。
视拿破仑为偶像的他,在第一帝国覆灭后只能选择当教士以提升社会地位。
命运让他爱上小城市长夫人,又把他带到了巴黎侯爵之女身边。
两个女人会怎样与他的上升之路纠结起来,又会以怎样的方式成就他的人生巅峰……
《红与黑》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之作
主人公于连是19世纪欧洲文学中一系列反叛资本主义社会的英雄人物的“始祖”
海明威开列的必读书
毛姆认为《红与黑》是真正的杰作的文学书
习主席推荐的阅读书目
【名人推荐】
司汤达的《红与黑》已显示了20世纪小说的方向,进入这本书中,我们就会感受到只有第一流的心理小说家才能给予的震撼,因为它带给我们的是更富真实感的精神内涵。——美国教授费迪曼 斯当达的《红与黑》中的于连是19世纪欧洲文学中一系列反叛资本社会主义的英雄人物的"始祖"。——高尔基
小说以深刻细腻的笔调充分展示了主人公的心灵空间,广泛运用了独白和自由联想等多种艺术手法挖掘出了于连深层意识的活动,并开创了后世“意识流小说”、“心理小说"的先河,是一首"灵魂的哲学诗”。--《外国文学史》
2021年5月25日 已读
比郭宏安译本强很多,弃暗投明了。非常好的译本,三订其稿,注释精当准确有学术性。至于内容本身,已另做笔记
外国文学 文学 法国 法国文学 睡前
伪币制造者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法] 安德烈·纪德 译者: 盛澄华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3 - 9
安德烈·纪德(1869—1951)是法国二十世纪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也是法国乃至整个现代西方文学史、思想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因其“内容广博和艺术意味深长的作品——这些作品以对真理的大无畏的热爱,以敏锐的心理洞察力表现了人类的问题与处境”而荣获1947年度诺贝尔文学奖。
《伪币制造者》在纪德全部作品中占据一个非常特殊的地位:这是纪德最后也是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是他思想和艺术最成熟时期的产物。纪德在日记中坦承他是用毕生积累写成的这部作品,这是他一生最重要的使命,写成以后,死而无憾。因此,可以说它代表了作为思想家与艺术家的纪德的最高、最总和性的成就。作品思想深邃细腻,文笔清丽精湛,视野宏阔,内容丰厚。它既是一部成长小说、伦理小说,也是一部心理小说,甚至还是一部表现如何提炼生活、进行艺术创作的“元小说”,在文学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Sarrasine 豆瓣
作者: Honoré de Balzac LGF - Livre de Poche 2001 - 5
2021年4月16日 已读
读了中文版,但是没有相关目录。绑架情节看得人害怕,一点也不同情雕塑家,偏执狂和犯罪分子。巴尔扎克写了这么一个恐怖的犯罪故事,就是为了证明这一句结论:所有人类感情都以痛苦失望而告终。因此为了激情而犯罪就显得毫无必要。
巴尔扎克 法国文学 符号学
茶花女 豆瓣
La Dame aux Camélias
8.7 (41 个评分) 作者: [法] 小仲马 译者: 王振孙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0 - 8
与其父大仲马一样,小仲马也是法国著名作家,本书是他的代表作。作品以作者自述的口气,叙写了男主人公阿尔芒和名妓玛格丽特赤诚相爱的感人故事。在我国读者中,读过小说《茶花女》的很多,而看过话剧《茶花女》和歌剧《茶花女》的则很少,对这三部《茶花女》之间的差异知之更少。这次奉献给读者的是将三种体裁的《茶花女》合在一起的译本。读者还可以从译本序中了解到作者与小说原形之间的一段真实的爱情故事。
2020年8月9日 已读
玛格丽特因为阿尔芒是唯一爱她而不为自己的,到头来,阿尔芒爱的也是他自己。小时候读得很痛苦,对开头的拍卖印象尤其深。重读发现以前根本没读懂。小说对人物心理的把握太妙了,爱情悲剧里的主要责任人都是出于爱的动机,造成无解的困境。另一方面,这一切也像是自证寓言,当两人都对爱情充满怀疑的时候,所怀疑的一切就将发生。玛格丽特太崇高了。因为赌气而仇恨永远要追悔莫及……看来舔狗比其他人更容易嫉妒和欲求不满,远离舔狗
名著 外国文学 小仲马 法国文学 爱情
九三年 豆瓣
Quatre-vingt-treize
9.2 (20 个评分) 作者: (法)雨果 译者: 叶尊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1 - 1
雨果在小说中塑造了旺代叛军首领朗德纳克侯爵及其侄孙、镇压叛乱的共和军司令郭万,以及郭万的家庭教师、公安委员会特派员西穆尔丹这三个中心人物,围绕他们展开了错综复杂的情节,描绘了资产阶级和封建势力在一七九三年进行殊死搏斗的历史场面。小说结尾:朗德纳克因良心发现,返回大火焚烧中的城堡救出三个孩子,郭万为叔祖的人道精神所感动,情愿用自己的头颅换取朗德纳克的生命,西穆尔丹则在郭万人头落地的同时开枪自杀。
2020年7月6日 已读 革命七十年后对革命的回望,充满了复杂的矛盾和反思。人物塑造非常成功,场面生动。每次不说人物和地点,先描述一番再揭开真相的写法有些故弄玄虚了。希望我们的革命有一天也能酝酿出如此细腻的人性之作。
名著 外国文学 小说 法国大革命 法国文学
萨朗波 豆瓣
作者: [法国] 居斯塔夫·福楼拜 译者: 郑永慧 重庆出版社 2007
故事发生在公元前三世纪,迦太基战败后拖欠雇佣军的军饷无法支付。雇佣军在利比亚人马托的带领下举行哗变,包围了迦太基城。马托爱上了迦太基统帅阿米尔卡的女儿萨朗波,在希腊奴隶斯庞迪斯的帮助下潜入迦太基城,盗走了保佑迦太基城的神衣。阿米尔卡回师解救迦太基城,初战失利,亏得萨朗波只身走进马托的营盘,取回神衣,才扭转了战争局势。阿米尔卡用计包围了起义军,又用分化瓦解、收买叛徒的办法对起义军逐个击破,彻底消灭。马托被俘且被残忍地处死,萨朗波的眼光同马托的眼光相遇后,如受雷击一般,也倒地而死。
鼠疫 Goodreads 豆瓣
La Peste
9.1 (436 个评分) 作者: [法] 阿尔贝·加缪 译者: 刘方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3 - 8
阿尔贝•加缪(1913—1960)是法国声名卓著的小说家、散文家和剧作家,“存在主义”文学的大师。1957年因“热情而冷静地阐明了当代向人类良知提出的种种问题”而获诺贝尔文学奖,是有史以来最年轻的诺奖获奖作家之一。
加缪在他的小说、戏剧、随笔和论著中深刻地揭示出人在异己的世界中的孤独、个人与自身的日益异化,以及罪恶和死亡的不可避免,但他在揭示出世界的荒诞的同时却并不绝望和颓丧,他主张要在荒诞中奋起反抗,在绝望中坚持真理和正义,他为世人指出了一条基督教和马克思主义以外的自由人道主义道路。他直面惨淡人生的勇气,他“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大无畏精神使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不仅在法国,而且在欧洲并最终在全世界成为他那一代人的代言人和下一代人的精神导师。
2020年3月14日 已读
与其说是小说,更像是哲学笔记。在真正的瘟疫中,非常缓慢地阅读它,使书中的内容和身边发生的一切,大体上同步:疫情爆发时候的难以置信和延误战机;中期的疲劳;后期的突然收束,少部分人的死亡被遗忘,大规模狂欢开始。
作品非常敏锐地观察到,在大规模胜利和小范围死亡之间的矛盾:原本共享命运的人们,在这一刻走向分裂。失败和恐惧会被遗忘,而终有一天,瘟疫会再次到来。
甚至里厄医生坚持记录、忘记个人痛苦的行为,也非常感同身受。他“毫不犹豫地站在受害者一边”。
小说刻画了各种不同的人,在瘟疫中的反应,毫不重复,非常有趣。
不过对比现实,小说还是显得简单了,把瘟疫归为一种自然的灾害,各种政治上的因素、人祸都不考虑。现实世界会比这更复杂。不过柯塔尔可以部分代表这一因素:有人会借助瘟疫,得到好处。
2020年3月14日 评论 瘟疫中的个人价值选择与实践 - 与其说是小说,更像是哲学笔记。在真正的瘟疫中,非常缓慢地阅读它,使书中的内容和身边发生的一切,大体上同步:疫情爆发时候的难以置信和延误战机;中期的疲劳;后期的突然收束,少部分人的死亡被遗忘,大规模狂欢开始。 作品非常敏锐地观察到,在大规模胜利和小范围死亡之间的矛盾:原本共享命运的人们,在这一刻走向分裂。失败和恐惧会被遗忘,而终有一天,瘟疫会再次到来。 甚至里厄医生坚持记录、忘记个人痛苦的行为,也非常感同身受。他“毫不犹豫地站在受害者一边”。 小说刻画了各种不同的人,在瘟疫中的反应,毫不重复,非常有趣。医生、塔鲁、格朗、柯塔尔、朗贝尔,医生母亲、喂猫的老人……… 不过对比现实,小说还是显得简单了,把瘟疫归为一种自然的灾害,各种政治上的因素、人祸都不考虑。现实世界会比这更复杂。不过柯塔尔可以部分代表这一因素:有人会借助瘟疫,得到好处。 不过不管怎样,小说展示了非常冷静和克制的态度:拒绝英雄主义,站在受害者一边,忘记个人痛苦地行动,冷静地观察、思考和记录。
加缪 外国文学 存在主义 法国文学 诺贝尔文学奖
塞纳河畔的沙龙 豆瓣
作者: [法]狄德罗 译者: 陈占元 金城出版社 2012 - 3
从1759年起,狄德罗为《文学通讯》撰写两年一度在巴黎塞纳河畔的卢浮宫举行的画展的报道,本书是以上报道的汇集,作者以明晰如画的想象力,对绘画、雕塑和版画都作了详尽、精细的分析。从最高尚的思考到最粗鲁的描述,时如闲谈,时如雄辩……
****************************************
狄德罗的名字与他主持编写的《百科全书》分不开,在这之后,狄德罗成为一个伟大的启蒙哲学家,除此之外,他还是一个具有卓越鉴赏力和艺术修养的艺术批评家,乔治•桑在讲到狄德罗的《沙龙》时说:“只有那些着眼于增进读者对伟大事物的感觉,从而抬高和恢弘读者的情感的评论艺术著作,才是值得我们重视的。”狄德罗作为一个启蒙思想家、哲学家、小说家而为人所熟知,狄德罗作为一个美学家,尤其作为艺术批评家的身份却鲜为人知,本书是对狄德罗这一身份的确认,为读者提供一个了解狄德罗的新的视角。
****************************************
当我想象这些文章就足以贬低这些可怜的艺术家的声誉,使他们失去生计……于是我甘让我的作品默默无闻,我本来不难用这些作品去谋取荣名和好处的。
我把这些画给你们描写出来,你们如果有点想象和品位,就可以在空间想见这些画,几乎就像我们在画布上看到的那样把物体安放在上面,我的画评最后谈到一些有关绘画、雕塑、版画和建筑的见解,使读者对于我的批评或称誉的根据有所认识。请你们读我的画评就像读古代作家的著作一样,只要有一行文字写得不错,就不要计较一页平庸的文章了。
——狄德罗
窄门 豆瓣
8.1 (15 个评分) 作者: [法] 安德烈·纪德 译者: 马振骋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11 - 8
《窄门:纪德 道德三部曲》内容简介:杰罗姆与表姐阿丽莎自小青梅竹马,偷偷地彼此爱恋着,他们的爱情也得到了周围人的支持,他们以全部的纯真与热情,一心只想为对方而变成更好的人。但爱得愈深,愈不能忍受现实生活中的任何不完美,尤其是当阿丽莎目睹了母亲与他人私奔、妹妹过着平淡而又毫无爱情可言的婚姻生活后,而愈加不能忍受任何阻碍通往完美爱德的崎岖,她甚至将自己的存在看做杰罗姆穿越“窄门”、接近上帝的最大障碍。于是她转向迷狂的宗教信仰,为了让爱人更加自由地到达天国彼岸、获得比爱情所能给与的平凡幸福“更好的”东西,她选择了逃离,最终孤独死去……
莫班小姐 豆瓣
作者: [法国] 泰奥菲尔·戈蒂耶 译者: 艾珉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8 - 1
主人公莫班小姐出身富贵人家,父母相继去世。到了该出嫁的年龄,她仍然对男人一无所知。她隐约感到男人在女人面前和在男人之间表现得不一样,她想在真正了解男人之后再把自己的心奉献。于是,她穿上男装开始游历,以男人的身份观察男人,以两种眼光、两个自我去看待世上的男人和女人,——为了找到理想中的男子。途中她遇到了罗赛特和诗人达尔贝特,一次独特的感情经历,莫班小姐收获了一份独特的感情体验,更收获了一份独特的发现,同时她本人也代表了女性中一种独特的对待自己、对待生活、对待情感的行为方式。
2017年12月3日 已读
从各种对美的阐释的角度来说,这当然是很重要的一部小说。可是也因此,理念先行,设计粗糙处很多。情节上,写到后来就有点无聊了,完全是可以预见的结局。而且有点辜负一开始的种种设计和惊心动魄——最后也就是找了个人嫁了啊……
唯美主义 外国文学 法国文学 泰奥菲尔·戈蒂耶
艾吕雅诗选 豆瓣
作者: [法] 保尔·艾吕雅 译者: 罗大冈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0 - 7
《艾吕雅诗选》精选了法国著名超现实主义诗人艾吕雅歌颂爱国主义、自由与和平的诗歌。他的诗题材广泛,内容充实,情感都达到一定的浓度。艾吕雅认为应当在生活的平凡的一面去挖掘真正的诗;在平凡中发现不平凡,通过平凡表现伟大。平凡的表现使我们的感情更容易接近伟大,了解伟大,接受伟大。平凡的诗句才能最“忠实”地、最“纯”地表达伟大;在这意义上,平凡的诗句是伟大感情的钥匙。艾吕雅甚至说诗的任务就是使“不平凡的事物平凡化”,也就是说使人对于异常的事物发生亲切的感觉。艾吕雅常常企图通过“朴素”和“平易”来抓住最真挚的情感,用“朴素”与“平易”来提炼“平凡”的题材,使之成为通到不平凡的感情去的钥匙。《艾吕雅诗选》中流传甚广的一首诗是《自由》,他深刻地表达了对于自由的极其固执的向往,以及在向望中的迫切与焦急不安的心情。他还在诗中用了超现实主义的手法,即梦与现实的交错,把一些毫无关联的事物,故意放在一起,使之发生突兀的印象,以及“此中有深意,欲辩已忘言”的奥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