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中国研究
中國現代小說史(新版) 豆瓣
作者: 夏志清 译者: 劉紹銘 等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2015 - 1
《中國現代小說史》是夏志清教授名著A History of Mordern Chinese Fiction的中文譯本。在中國現代小說的研究上,本書可謂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經典之作。夏教授以其融貫中西的學識,論述了中國自五四運動至六十年代初小說的發展;他致力於「優美作品之發現和評審」(夏志清語),並深入探求文學的內在道德情操。也是憑著這一股精神,夏教授以過人的識見,對許多現代小說家重新評價;其中最為人所稱道的,便是他「發掘」了不少當時並未受論者注意的作家,如張愛玲和錢鍾書等。
A History of Modern Chinese Fiction的學術地位,歷久不衰。本書之英文版初刊於1961年,中文翻譯本於1979年出版後,隨即成為港台大專院校中文系師生案頭必備的參考書。2001年由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印行之版本,增收王德威教授〈重讀夏志清教授《中國現代小說史》〉一文及劉紹銘教授的新序。2013年底,夏先生離世,本社特邀劉教授相助,對本書進行全面勘誤和訂正,並收入緬懷夏先生的文字數篇,推出《中國現代小說史》新版,以茲紀念。
2022年7月18日 已读
为了动物和自然观,读了左翼、沈从文、张天翼。最近一直读理论,突然读到这样的新批评著作,眼前一亮。之前读过前言、郁达夫章节。笔力深厚,判断精准果决,实为大家。
海外中国研究 现代文学 现当代文学
万历十五年(增订本) 豆瓣
9.2 (90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黄仁宇 中华书局 2007 - 1
《万历十五年》是一部改变中国人阅读方式的经典,是美籍华裔历史学家黄仁宇的成名之作,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这部作品融会作者数十年人生经验与治学体会于一体,首次以“大历史观”分析明代社会之症结,观察现代中国之来路,发人深思。
《万历十五年》英文本被美国多所大学采用为教科书,并两次获得美国书卷奖历史类好书的提名;中文本问世后,好评如潮,成为众多作家、学者、企业家、高校师生的案头书,并入选《新周刊》和《书城》“改革开放20年来对中国影响最大的20本书”。另有日文、法文、德文、韩文等版本。
万历十五年,亦即公元1587年,在西欧历史上为西班牙舰队全部出动征英的前一年;而在中国,这平平淡淡的一年中,发生了若干为历史学家所易于忽视的事件。这些事件,表面看来虽似末端小节,但实质上却是以前发生大事的症结,也是将在以后掀起波澜的机缘。在历史学家黄仁宇的眼中,其间的关系因果,恰为历史的重点,而我们的大历史之旅,也自此开始……
2022年5月11日 已读
久闻盛名,如今终于读了。大历史观下,对历史和当下的意见自然和深刻,但是也不如想象中那样精彩。前几章有些欲罢不能之感,写李贽时多少感到有些纠缠不清。
但是全书思路很清楚,上到皇帝,下到县官,中央地方,一一陈列,勾连起整个的政治版图。《明朝那些事儿》大概沿用了这种写法,趣味增加,但见识远不及此,废话极多/
回望今日,确实种种情形一如当初。十年以来的衰颓,早有预兆,由此亦不必再抱幻想了。/写万历一朝,却能透见整个明代的得失,由此方为见微知著,笔力深厚。每一个力图改变的人,最终都困死在时代里了。/万历理想的破灭,张居正改革的失败,申时行调和努力的无效,海瑞的执拗。上上下下每一个改变都难以为继,最终只能灭亡了。如今的共产理想,一如当日的儒家教条,镜花水月,缺乏制度和组织的支撑,只剩下空泛的道德教
历史 明清 海外中国研究 近现代
When China Rules the World 豆瓣
作者: Martin Jacques Penguin Books 2012 - 8
2022年4月26日 已读
rey的课上读了一学期,惊讶于她对中国的深情和留恋,所以才会推荐这么温和亲中的声音。很通俗的书,比较有用的观点是civilization-state,对抗nation-state。/写在最promising的2008,可是很多事情如今回看,也是不胜唏嘘。
历史 海外中国研究
去帝國 豆瓣
8.2 (10 个评分) 作者: 陳光興 行人出版社 2006 - 10
1994年,總統李登輝提出南向政策,許多重要的知識分子,從理論、歷史或自然等面向,著文為「南進」背書。學者陳光興由此感受到台灣思想及學術界的局限:在這塊被日本殖民五十年的土地上,大多數人竟閃爍著相同的帝國主義慾望。

由此出發,美國學術訓練出身的他,開始將視角轉向亞洲,檢視同樣遭受殖民歷史的地區,是否也產生相同的思想局限。

在十餘年闖蕩亞洲的思想實踐中,陳光興指出幾個曾經影響亞洲的重大歷史事件(帝國主義、殖民、冷戰體系),依舊發揮強大的影響力,牢牢地控制我們對世界的想像。

於是陳光興發展出去帝國、去殖民、去冷戰三位一體的的問題意識,並且明確指出,要逃離這種歷史宿命,就必須以「亞洲作為方法」:透過亞洲視野的想像,亞洲間的各個社會可以相互看見,轉化自身,提出根植亞洲經驗的世界觀。

在英國跨國出版社Routledge出資的狀況下,陳光興開始參與創辦 Inter-Asia Cultural Studies國際刊物,希望發展出亞洲知識分子的思想交流平台。對他來說,這就是「亞洲作為方法」的實踐。
2022年1月30日 已读
说实话不是很读得进去,但有些主张是赞同的,比如地区联合,新的亚洲研究观念,都还挺有启发的
全球化 后殖民 海外中国研究
Chinese Grammatology 豆瓣
作者: Yurou Zhong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19 - 11
Today, Chinese characters are described as a national treasure, the core of the nation’s civilizational identity. Yet for nearly half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reformers waged war on the Chinese script. They declared it an archaic hindrance to modernization, portraying the ancient system of writing as a roadblock to literacy and therefore science and democracy. Movements spanning the political spectrum proposed abandonment of characters and alphabetization of Chinese writing, although in the end the Communist Party opted for character simplification.
Chinese Grammatology traces the origins, transmutations, and containment of this script revolution to provide a groundbreaking account of its formative effects on Chinese literature and culture, and lasting implications for the encounter between the alphabetic and nonalphabet worlds. Yurou Zhong explores the growth of competing Romanization and Latinization movements aligned with the clashing Nationalists and Communists. She finds surprising affinities between alphabetic reform and modern Chinese literary movements and examines the politics of literacy programs and mass education against the backdrop of war and revolution. Zhong places the Chinese script revolution in the global context of a phonocentric dominance that privileges phonetic writing, contending that the eventual retention of characters constituted an anti-ethnocentric, anti-imperial critique that coincided with postwar decolonization movements and predated the emergence of Deconstructionism. By revealing the consequences of one of the biggest linguistic experiments in history, Chinese Grammatology provides an ambitious rethinking of the origins of Chinese literary modernity and the politics of the science of writing.
2021年12月14日 已读
好像算是第一本完整读过的英文专著。/刚刚一点点关掉了写作时用的网页和论文,才发现自己这十天里走了好多路啊,许多新知。/知道为何欧美学者平均几年才能写出来一本书了,太扎实了。为了写书评,听两遍,中英文各读一遍,写评论的时候回顾再简单过一遍,算五遍吧。
真是好书,语言流畅、框架宏大、选题新颖、讨论细致丰富,对各种理论和相关思潮的腭引申恰到好处,收放自如。
不过确实有些地方的讨论还不够完全,有点浅尝辄止(比如第二章讨论三个思潮对拉丁化的影响)。
总而言之,这本书回答了我很多很多关于中国现代语言问题的困惑,在知识上堪称非常有用;而它的写作方式和论文框架,无疑构建了一个优秀研究的典型,让我不断地思考应当如何构建自己的文章框架。语言诗意优美。总之,瑕不掩瑜,一个学者的才华和机锋,真是隐藏不住的
中国现当代文学 海外中国研究 语言学
Dialect and Nationalism in China, 1860-1960 豆瓣
作者: Gina Anne Ta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20 - 4
Taking aim at the conventional narrative that standard, national languages transform "peasants" into citizens, Gina Anne Tam centers the history of the Chinese nation and national identity on fangyan - languages like Shanghainese, Cantonese, and dozens of others that are categorically different from the Chinese national language, Mandarin. She traces how, on the one hand, linguists, policy-makers, bureaucrats and workaday educators framed fangyan as non-standard "variants"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subsidiary in symbolic importance to standard Mandarin. She simultaneously highlights, on the other hand, the folksong collectors, playwrights, hip-hop artists and popular protestors who argued that fangyan were more authentic and representative of China's national culture and its history. From the late Qing through the height of the Maoist period, these intertwined visions of the Chinese nation - one spoken in one voice, one spoken in many - interacted and shaped one another, and in the process, shaped the basis for national identity itself.
2021年11月14日 已读
课上读了第一章,对晚清传教士和语言改革的梳理非常有趣——某老师写的文章我反复看都看不懂,到这里一下子就全懂了。只能说作者对语言、语境的把握都很好,思路流畅贯通。写“史”不容易,就应该这样写
中国研究 方言 民族主义 海外中国研究 语言学
Not Like a Native Speaker 豆瓣
作者: Rey Chow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14 - 10
Although the era of European colonialism has long passed, misgivings about the inequality of the encounters between European and non-European languages persist in many parts of the postcolonial world. This unfinished state of affairs, this lingering historical experience of being caught among unequal languages, is the subject of Rey Chow's book. A diverse group of personae, never before assembled in a similar manner, make their appearances in the various chapters: the young mulatto happening upon a photograph about skin color in a popular magazine; the man from Martinique hearing himself named "Negro" in public in France; call center agents in India trained to Americanize their accents while speaking with customers; the Algerian Jewish philosopher reflecting on his relation to the French language; African intellectuals debating the pros and cons of using English for purposes of creative writing; the translator acting by turns as a traitor and as a mourner in the course of cross-cultural exchange; Cantonese-speaking writers of Chinese contemplating the politics of food consumption; radio drama workers straddling the forms of traditional storytelling and mediatized sound broadcast.
In these riveting scenes of speaking and writing imbricated with race, pigmentation, and class demarcations, Chow suggests, postcolonial languaging becomes, de facto, an order of biopolitics. The native speaker, the fulcrum figure often accorded a transcendent status, is realigned here as the repository of illusory linguistic origins and unities. By inserting British and post-British Hong Kong (the city where she grew up) into the languaging controversies that tend to be pursued in Francophone (and occasionally Anglophone) deliberations, and by sketching the fraught situations faced by those coping with the specifics of using Chinese while negotiating with English, Chow not only redefines the geopolitical boundaries of postcolonial inquiry but also demonstrates how such inquiry must articulate historical experience to the habits, practices, affects, and imaginaries based in sounds and scripts.
2021年10月14日 已读
暂时告一段落吧,后面的先不看了。/本以为周老师要控诉殖民记忆中的创伤部分,但她却是由此延伸开去,寻找治疗的可能性,把创伤轻轻地放下和化解了。这是无比的智慧和温柔,是这本书最动人的部分。她不仅教会我们要珍惜和体察个人的生活经历,也教会我们如何运用理论的智慧去思辨这种经历,进而从创伤中得到解放。理论的聪颖和情感的细腻敏锐,在此融合得浑然天成,坚定自在而不见锋芒。这可能才是了不起的批评者,值得终生学习的榜样。
后殖民 文化研究 比较文学 海外中国研究 美国
中国女性主义思想史中的妇女问题 豆瓣
作者: 汤尼•白露 译者: 沈齐齐 译 / 李小江 审校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2 - 3
《中国女性主义思想史中的妇女问题》一书作者以“词语误用”作为研究方法,从“女性”和“妇女”关键词入手,解读并梳理了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女性主体的思想史。作者阐述了各种理论和概念范畴,论述了中国启蒙知识分子对妇女整体不断发展的描述,涵盖了优生学、社会性别、性意识、精神分析思想、文学批评、道德伦理以及革命政治意识形态等诸多方面,以一定的深度和广度阐述中国女性主义理论所关注的性别平等问题。
The Hypothetical Mandarin 豆瓣
作者: Eric Hayot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U.S.A. 2009 - 4
Why has the West for so long and in so many different ways expressed the idea that the Chinese have a special relationship to cruelty and to physical pain? What can the history of that idea and its expressions teach us about the politics of the West's contemporary relation to China? And what does it tell us about the philosophy of modernity?
The Hypothetical Mandarin is, in some sense, a history of the Western imagination. It is also a history of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Enlightenment philosophy, of globalization, of human rights, and of the idea of the modern. Beginning with Bianchon and Rastignac's discussion of whether the former would, if he could, obtain a European fortune by killing a Chinese mandarin in Balzac's Le Pere Goriot (1835), the book traces a series of literary and historical examples in which Chinese life and European sympathy seem to hang in one another's balance. Hayots wide-ranging discussion draws on accounts of torture, on medical case studies, travelers tales, photographs, plasticized corpses, polemical broadsides, watercolors, and on oil paintings. His analyses show that the historical connection between sympathy and humanity, and indeed between sympathy and reality, has tended to refract with a remarkable frequency through the lens called "China," and why the story of the West's Chinese pain goes to the heart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language and the body and the social experience of the modern human being.
Written in an ebullient prose, The Hypothetical Mandarin demonstrates how the network that intertwines China, sympathy, and modernity continues to shape the economic and human experience.
2021年9月12日 已读
回想这本书,它最牛的地方是,作者展示了同情之美德,如何被转换成残忍的驱逐乃至杀戮。借用法国大革命的名言:同情,多少罪恶假汝名以行!/
中文译本不行,原文也异常晦涩。作者说是故意采用特别的语言风格,各种从句嵌套巨长无比,读起来不容易。但是选题、观察视角都很好,尤其是关联起苦力和现代性关系的分析,太喜欢了,久久难忘。情感史、身体研究、现代性、形象学,诸多话题之间,收放自如,信手拈来。还是佩服。
情感史 海外中国研究 身体 近现代
假想的"满大人" 豆瓣
The Hypothetical Mandarin: Sympathy, Modernity, and Chinese Pain
作者: 韩瑞 译者: 袁剑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3 - 4
《凤凰文库·海外中国研究系列·假想的“满大人”:同情、现代性与中国疼痛》通过对小说、医案、游记、照片、绘画的解读,揭示出西方同情与人道之间的内在关联,以及这种西方式对华“同情”的来龙去脉,并力图通过这些分析展现出关于“中国”的整体印象。作者在该书中的这种分析开启了思考西方过去与当今对华关系的新的可能性,而且通过对同情、受苦、经济交流以及再现式交换这四个术语的专门论述,进而建立起分析中国历史话语、同情与现代性的新网络。在结合了文化研究、亚洲研究、美国研究以及医疗史观念的基础上,作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关于中西方关系的独特视角。
2021年9月12日 已读
翻译实在太差了,非常难读,虽然原文也是这种风格。好多错误,比如Sympaesthetics不是“同情”。/读了这个才知道,广博的世界性和哲学视野,才是写出一部典范性学术作品的关键。仅仅了解某一领域,当然也可以完成工作,但是永远不可能产生更大的影响。作者理论架构真漂亮,清晰而简洁。坚定了自己的路。序言说偶然遇到这个选题的那一段也很动人,学术种子有时候真的要几年才能开花,要有耐心,要认真去做那些无法立刻生效的事情。
中国近代史 文化史 海外中国研究
西中有东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编 / [美]包华石 主讲 译者: 王金凤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0 - 1
两届列文森奖得主 包华石 首部中文专著
国际知名汉学家 卜正民 诚意推荐
以视觉艺术追溯政治思想,反思启蒙运动以来西方对中国的误读
——————————
包华石的写作是一部关于思想迷宫的卓越沉思,不论是欧洲还是中国,正是这些历史思想指引我们走到了今天。这部作品最强有力的贡献在于指明,自由的历史并非一个全然封闭的西方工程,而是人类经验的外观表现,可以冷静并合乎逻辑地逐步获得,不论是从中国还是从任何其他地方。
——卜正民
——————————
内容介绍:
1.美国著名汉学家、艺术史家,两届列文森奖得主——包华石,首部中文论著
包华石曾于1993和2008年两次获得列文森奖,是世界顶*的汉学家、中国思想与艺术史学者。《西中有东》是包华石首部中文专 著,也是他聚十年研究之成果的又一力作。
《西中有 东》充分体现了包华石艺术史 与思 想史并重的独特研究路径,不仅论述逻辑完整,而且在方法上颇富新意,采用了跨语际、跨视觉分析。
—————————————
2.以视觉艺术等文本追踪政治抽象概念的发展历程,探究中国悠久的正义传统
包华石使用了大量视觉材料,如欧洲肖像画、版画、印刷小册子和中国园林、山水画、石刻、扇面等。他认为某一时代视觉艺术的典型特征,意味着创作者和观看者双方对整个社会的认知水平存在某种共识。因此,他视艺术作品为政体、人民、施政权力、平等、自由等政治抽象概念的形象化,依此探讨思想的接受与普及程度。
同时,包华石通过比对西方著作对中国文献的翻译引用与中国思想论著原文,譬如18世纪杜赫德《中华帝国全志》翻译的宋代奏章,或凯夫翻译的《孟子》,为中西政治思想正本清源,确认了启蒙运动期间存在经翻译实现的智力交换,驳斥了自由与平等始终是西方文明核心价值,以及中国历来缺乏社会公义的观点。
—————————————
3.反思启蒙以来西方对于中国思想的误读,复原历史的趋同共存
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亦如同一文化内部的交流一样,是极度复杂精巧的过程。启蒙运动时期的智力交换,通过翻译过程调解、改造。因此,受18世纪启蒙运动影响形成的、作为现代社会建构基础的政治理念,不是西方独有的,中国也有相似的讨论。它们为中国和西方有自觉意识的知识分子所共享。权利平等或言论自由等基本的社会价值,是一定历史条件下人类理性发展的产物,而非某种文明的原生价值。
通过在比较视角下对所谓“西方价值”观念进行批判性分析,本书表明,政体的差异是结构性的,而非文化性的。对于社会正义的追求深植于每个人的内心,只要给予适合的历史土壤,理性的种子便可生根发芽。
Projecting A Nation 豆瓣
作者: Jubin Hu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2003 - 7
This is the first major work on pre-1949 Chinese cinema in English. As such, it represents a major contribution to existing discussions of both Chinese cinema and national cinema, and is an indispensible basic resource for scholars interested in Chinese film history. The book analyses the wide variety of conceptions of "Chinese national cinema" between the early years of the 20th century and 1949, and contrasts these to conceptions of national cinema in Europe and China.
After years of exhausting primary historical research, the author has been able to bring to light sources hitherto not widely available. The author argues that questions and debates about the status and meaning of the "national" in "Chinese national cinema" are central to any consideration of cinema during this period, and addresses the issue of Chinese nationalism as part of a complex history of cinema within the early modern Chinese nation.
前朝梦忆 豆瓣
Return to Dragon Mountain: Memories of a Late Ming Man
7.5 (40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史景迁 译者: 温洽溢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 9
张岱是公认的明代散文大家,其传世名著《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堪称晚明小品文的代表。他出身仕宦家庭,早年衣食无忧,性喜游山玩水,深谙园林布置之法。但四十九岁那年,清兵入关,张岱的人生遭逢重大转折。他带着幸存的家人逸隐于绍兴龙山,务农为生,余生力修明史,八十八岁方成,是为《石匮书》,书成后不久亡故。
个人历史与家国历史相互映照、无法切割。面对挡不住的历史洪流,还归龙山是张岱的一个选择,能自主画下的一条人生界线。不论是怀志一生纂修的《石匮书》,还是《陶庵梦忆》里一幅幅简约、多情善感的前朝旧事,镶框着家族轶事与大时代的层层跌宕与悲喜交错──张岱一生的浮华与苍凉,在梦与忆的交错摆荡之间,隐隐浮现。
史景迁认为张岱不仅是史家,也是热爱历史的文人。他书写张岱的一生、内心转折及过往追忆的同时,更深层探讨张岱身为知识分子,是如何借由回忆以及修史确立自身的存在价值。在得与失之间,唯有捕捉消逝的回忆,以书写对抗遗忘,才能坦然面对、甚或抵抗世事的变迁与生命的无常;这一点,无疑反映了历史与书写的本质与关系。
2021年7月13日 已读
只看了第四章,为了找一处引文。很通俗,基本属于故事转述——这样的写作最受西方读者欢迎,不过对外行来说挺有趣了
传记 历史 史景迁 晚明 海外中国研究
Jade Mountains and Cinnabar Pools 豆瓣
作者: James M. Hargett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2018
First-hand accounts of travel provide windows into places unknown to the reader, or new ways of seeing familiar places. In Jade Mountains and Cinnabar Pools, the first book-length treatment in English of Chinese travel literature (youji), James M. Hargett identifies and examines core works in the genre, from the Six Dynasties period (220-581), when its essential characteristics emerged, to its florescence in the late Ming dynasty (1368-1644). He traces the dynamic process through which the genre, most of which was written by scholars and officials, developed, and shows that key features include a journey toward an identifiable place; essay or diary format; description of places, phenomena, and conditions, accompanied by authorial observations, comments, and even personal feelings; inclusion of sensory details; and narration of movement through space and time.
Travel literature's inclusion of a variety of writing styles and purposes has made it hard to delineate. Hargett finds, however, that classic pieces of Chinese travel literature reveal much about the author, his values, and his view of the world, which in turn tells us about the author's society, making travel literature a rich source of historical information.
玉山丹池 豆瓣
Jade Mountains and Cinnabar Pools: The History of Travel Literature in Imperial China
作者: (美) 何瞻 (James M. Hargett) 译者: 冯乃希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1 - 3
石听泉、卜正民、王立群、梅新林、徐永明等海内外学者联袂推荐
英语世界首部综述中国传统游记文学的专著
展现古代文人的自然、地理和社会空间观念
探寻寄情山水时亦喜亦悲的幽微情感世界
~~~~~~~~~~~~~~~~~~~~~~~~~~~~~~~~~~~~~~~~~~~~~~~~~~~~ ~~~~~~~
上迄魏晋南北朝下至晚明,中国古代游记文学数量众多,写作风格多样,其写作目的又因时代、个人视角变化而差异巨大。深入挖掘游记文学的文学史、文化史意义,既是一个古典文学研究的重要议题,又是一个方法论与文学史观上的挑战。
通过对众多经典游记作家及其作品的细腻文本解读,结合各时代社会文化风潮的变迁,知名汉学家何瞻剖解经典游记作品中看似平淡的散文叙事结构,勾勒了游记文学的体裁演变,结合真实自然环境的空间特征,还原游记作者的行旅过程和观览体验,并在此过程中讨论游记作家与读者观众、文学环境和社会文化机构之间的微妙互动。
~~~~~~~~~~~~~~~~~~~~~~~~~~~~~~~~~~~~~~~~~~~~~~~~~~~~~~~~~~~~~
何瞻先生对中国古代游记史的研究极具开拓性,他对中国古代游记的推介可以让更多的国外读者了解中国,了解一个个中国历代学人对自己国家各地的风土人情、山川景物的记述。
——王立群,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百家讲坛》主讲人
游记散文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瑰宝之一。它把中国名胜风景的真实描绘与独具诗意的艺术眼光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同时也成为自传文学的主要形式。何瞻教授历时几十年研究中国古代游记散文,颇有深造独得之见。通过对悠久中国游记散文创作历史的介绍,作者向我们展示了这一文学体裁风格不断翻新、形式多样化演进的动态历程。他还进一步讨论了不同文本互相影响的重要性,并对古代游记文学的主要作品进行了分析评价。本书的读者可以充满信心地迈开脚步,与著者一起游览中国最为重要的名胜风景。
——石听泉 (Richard E. Strassberg),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亚洲语言文学系荣休教授
山水不仅启发了中国画家,也启发了中国作家。何瞻是位优秀的导览,带我们跨越山水,前往未知之地——在这一路上,他慷慨地与我们分享着这些文学瑰宝中闪烁的愉悦。
——卜正民(Timothy Brook),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历史系教授,《哈佛中国史》主编
游记可谓是空间诗学与心灵地图相互交融的产物,这一独特文体发端于魏晋六朝,恰与中国山水审美意识自觉相契合,然后又在不同时代的时间流程与空间流向中向着诗化与科学两个维度不断得以深化和美化。《玉山丹池》的创新之处不仅仅在于将游记文学作为一种别具一格的文学载体加以重新定位,而是更加关注游记文学最为本质、最具特色的核心元素与独特品质,关注不同游记作家个体如何不断作出调整和改变,使之更加符合个人趣味与内在需求,从而将游记文学研究推向新的境界。
——梅新林,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中国游记文学史》作者
本书的作者何瞻教授是著名的美国汉学家,他撰写出版了英语世界第一本中国游记文学史作品《玉山丹池》。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阅读本书,我们会发现,西方学者对中国游记文学的关注点和视角与中国学者还是有很大差异的,这也正是本书的价值所在。作者是我的老朋友,少年时代生活在台湾,汉语相当了得,是个中国通。一次我们一起逛书店,恰逢俩女孩在讨论是否要买《庄子》一书,其中一个说:“庄子太老了。”何瞻教授听闻,便道:“庄子不老,老子才老。”我听了,不禁为何瞻教授的幽默和学识所折服。
——徐永明,浙江大学中文系教授,《文臣之首——宋濂传》作者
2021年7月4日 已读
读了挺久的,不过因为自己是小白,跟着书仔细地梳理了一遍游记文学史,收获不少,写了一万字的读书笔记。稍后开始整理一下。总体上来说,新意和让人惊喜的地方不是太多,常识性的论述偏多,可能也真的说明游记文学不好研究、或不容易出色吧!作者只写到明朝部分,这简直就像是一种诱惑,邀请人写下去。这也意味着,崔颢的诗尚未写到我所见的“景”,而借助Hargett的表述,眼前的景色似乎也愈发清晰了一些。
/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有诗在上头。
旅行 海外中国研究 游记
中国文学中所表现的自然与自然观 豆瓣
作者: [日]小尾郊一 译者: 邵毅平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4 - 11
《中国文学中所表现的自然与自然观:以魏晋南北朝文学为中心》作者小尾郊一是日本著名汉学家。以中国魏晋南北朝文学为研究中心,广泛探讨了这一时期文学的各个方面和文人生活,肯定了这一时期文学中所表现的人的自我意识与审美意识的觉醒,以及由此带来的内容与技巧的进步。书中探本溯源,对中国文学中所表现的自然与自然观作了系统详实的论述,并将此与日本文学等作了比较。
2021年6月13日 已读
太棒的研究了,扎实厚重,非一日之功。此书不仅在具体话题上有帮助,也确立了我心中理想的研究范本。应该励志写这样好的作品。值得做完整笔记的书。翻译得真流畅。非常值得学习的论述特点:在概括文学史流变时,从来不忽略里面的特例,不做绝对性的断语,也能做漂亮的分析。
中国古典文学 日本汉学 海外中国研究 自然 风景
兴隆场 豆瓣
Prosperity's Predicament
作者: [加拿大] 伊莎白(Isabel,Crook) / (美)柯临清(Christina Gilmartin)著 译者: 俞锡玑 顾问 / 邵达 译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8 - 11
《战时中国农村的风习、改造与抵拒——兴隆场(1940—1941)》是加拿大人类学家伊莎白(Isabel Crook)和国际著名汉学女性主义者、美国东北大学(Northeastern University)历史系教授柯临清(Christina Gilmartin)合著的关于兴隆场(今属重庆市璧山县大兴镇)的人类学调查专著。伊莎白生于四川成都的一个加拿大传教士家庭;1939年,经晏阳初介绍,参加兴隆场的乡村建设实验,并进行人类学调查;1948年,应中共中央外事组邀请,参加外事学校(北京外国语学院前身)的创建工作。
书稿以抗战时期在兴隆场挨家挨户的调研、访谈为基础,全面、客观地记录了有关当地历史沿革、政治、经济、婚姻、妇女、法律诉讼、民间信仰等方方面面的信息,保存了大量的鲜活事例,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学术调研与分析,读来让人仿佛置身于历史的现场。
记忆的性别 豆瓣
The Gender of Memory:Rural Women and China's Collective Past
9.4 (76 个评分) 作者: [美] 贺萧(Gail Hershatter) 译者: 张赟 人民出版社 2017 - 4
20世纪五六十年代,集体化给中国农村带来了巨大变化,后世著作也对此多有研究论述。然而,中国女性,特别是农村女性,却对此鲜有发声。本书开创性地从性别研究和集体记忆的角度切入了中国当代史研究。作者用历时15年收集的口述史资料,向我们描述了陕西省某农村的72位老年妇女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人生变迁。通过深入分析这些被访者的人生故事,作者从女性视角出发,记载了农村社会变迁对于妇女生活产生的影响。作者让我们看到,在集体化的过程中,中国农村女性突破了小家庭的范畴,*次走向社会,融入社会。不少女性通过扫盲,获得初步知识文化,甚至获得成为农村助产士的工作机会。也有不少农村女性在集体化过程中,突破家务劳动的小圈子,进入集体劳动过程,甚至成为劳动模范,在其中获得自尊与自信的提升。集体化的过程,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中国社会逐渐走向男女平等,提升妇女家庭地位和社会地位的过程。作者通过性别差异这个权力轴线,切入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农村的集体化,探讨了社会主义的性质以及性别在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作用。著作通过女性视角,丰富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历史,让我们能够更加深刻、客观地认识那一段历史。
2021年4月14日 已读
很好的性别史写作,很有启发。从一个微观的角度了解到军阀和土匪。作者不断把正史和口述史的记录对读,展现其中各自的张力。如果有人能把这些拍成电影或纪录片,想必会很精彩。了解到历史的多面性,比如关于节育的问题,其实是一种妇女福利了。分析中很可以看见作者的历史学分析能力,不过也进一步证明了我不愿意做史学了。
中国史 历史 女性 妇女史 性别史
妇女与中国现代性 豆瓣
7.7 (6 个评分) 作者: 〔美〕周蕾 译者: 蔡青松 上海三联书店 2008 - 9
1990年代以来,从事中国文学研究的人,不仅要认知文学作品,还要顾及理论上的种种问题。《妇女与中国现代性》即是用一些之前没有尝试过的方法,理论化地来研读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大家熟悉的文本与问题。
本书通过可见的形象、文学的历史、叙事的结构和感情的接受这四种批评的途径,牵涉到中国现代性的各个方面:种族观众的构成、通俗文学中的传统的断裂、由叙事引发的一种新的“内部”现实的可疑结构以及性别、感伤主义与阅读之间的关系。
该书也从电影影像、大众文化、主流文学及心理学等多重角度,剖析女性主义理论的洞见与不见,并检讨中国现代化的过程中,女性主体的建立与反挫。作者进一步对“妇女”、“中国”、“现代性”等既定观念的合理性及合法性提出质疑。
它并非对现代中国文学的概括性的研究,也不是面面俱到包罗万象,全书提供讨论的都是以现代中国在文本中的主体性为议题,并把作者本人的阅读方式作为这种主体性的一个例证。
这是一本在海内外影响深远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名著,尤其是在如何用西方理论解读中国现代文学文本方面,这本书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周蕾是美国从文化研究的立志进行文化政治批评的一位非常成功的学者。我认为《妇女与中国现代性》是她写得最好的一本书,她用一种书写的行为来达到文化的批判,非常坚定地站在第三世界、站在边缘来对抗主流。
——哈佛大学荣休教授 李欧梵
《妇女与中国现代性》对现有批评典范的反驳,对女性主义、心理分析、后殖民批判,以及广义左翼思潮的兼容并蓄,在在树立一种不同以往的论述风格,也引起中国研究以外的学者的注意。
——哈佛大学东亚系Edward C.Henderson 讲座教授 王德威
中国叙事 豆瓣
Chinese Narrative: Critical and Theoretical Essays
作者: 浦安迪 译者: 吴文权 上海远东出版社 2021 - 4
★ 12位知名汉学家的集大成之作
★ 致力于中国传统叙事脉络之发现和比照
★ 深入探寻中国小说的诞生与兴起
★ 首次正式授权大陆简体版本
《中国叙事:批评与理论》由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系和比较文学系教授浦安迪(AndrewH. Plaks)主编,召集了高友工、芮效卫、欧阳桢、何谷理等(包括他本人)十二位欧美代表性的汉学家,系统考察了中国从《左传》、六朝志怪,到《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儒林外史》《红楼梦》等的叙事作品,用叙事学中的各种概念、理论、视角来考察与剖析中国叙事文学的结构特点、视角特点与深层的中国审美精神与宇宙观的内在联系,读来既令人时时有豁然之感,也令人深觉文学研究的乐趣所在。浦安迪同时也意在为中国传统叙事文学建立一种属于中国小说美学的叙事方法论。
------------------------------------------------
名人推荐
浦安迪:
公认的最为优秀的汉学家。——钱钟书
一位罕逢的博通中华文化的学者,尤其他能以汉语文撰写高层次的学术论著,窃以为这是一个奇迹。——周汝昌
韩南:
欧美汉学界明清小说研究第一人。——王德威
夏志清:
文笔之雅,识力之定,迥异点鬼簿、户口册之论,足以开拓心胸,澡雪精神,不特名世,亦必传世。——钱钟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