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记
西行书简 平绥沿线旅行记 豆瓣
作者:
郑振铎,冰心著
2002
- 3
本书以生动的笔触记述了60多年前的一次文人大旅行,饱蘸深情地介绍了平绥沿线的古迹、物产、风俗及沿途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可使读者有幸领略文学大家笔下的塞外风光、逸闻趣事,耳目为之一新,心胸为之一廓。本书根据文章内容,配以大量珍贵的老照片,与优美的文字相得益彰。双色印刷,使全书散发出淡淡的怀旧气息。仿佛带领我们回到从前,做了一次美妙的文化旅游。
意大利的黄昏 豆瓣
作者:
[英]劳伦斯
译者:
李菲
2016
- 10
20世纪英国文学中最重要也最具争议的作家之一,D.H.劳伦斯最知名的游记作品精装精译意大利——劳伦斯流浪生涯中三次停留的地方,漂泊者的精神家园▲本书是劳伦斯的第一部域外游记,被作者自称为一次“原野朝圣”,记录了作者在意大利旅居期间的种种见闻与感思,文笔流畅,思考发人深省;▲在劳伦斯笔下,意大利乡间仿佛世外桃源,是工业化尚未浸透前的原始世界, 这里山清水秀,民风淳朴;▲跟随作者走进人迹罕至的角落,感受大自然的神圣与静谧,认识缄默的保罗、神秘的“硬汉”、懵懂的约翰,重新思考自然、人性与现代文明的关系。
劳伦斯“的游记在描写风土人情方面非常出色,令人难忘”。
——《不列颠百科全书》他(劳伦斯)似乎并不是为了文学本身而对文学感兴趣,所以他不附和任何人,也不继承任何传统。他无视过去,也不理会现在,除非它影响到未来。
——伍尔夫劳伦斯是一个天才,居于英国文学的中心,在世界文学中也有他稳定的位置。
——多丽丝·莱辛(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意大利的黄昏》是英国作家D.H.劳伦斯青年时期的一部域外游记,也是其最知名的一部游记作品。记录了劳伦斯1912-1916年间从奥地利、德国、瑞士到意大利徒步旅行时的所见所闻。本书的特色在于,它具有“画的描绘、诗的抒情、哲理的沉思”。《不列颠百科全书》评论说:“劳伦斯的游记在描写风土人情方面非常出色,令人难忘”。
劳伦斯“的游记在描写风土人情方面非常出色,令人难忘”。
——《不列颠百科全书》他(劳伦斯)似乎并不是为了文学本身而对文学感兴趣,所以他不附和任何人,也不继承任何传统。他无视过去,也不理会现在,除非它影响到未来。
——伍尔夫劳伦斯是一个天才,居于英国文学的中心,在世界文学中也有他稳定的位置。
——多丽丝·莱辛(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意大利的黄昏》是英国作家D.H.劳伦斯青年时期的一部域外游记,也是其最知名的一部游记作品。记录了劳伦斯1912-1916年间从奥地利、德国、瑞士到意大利徒步旅行时的所见所闻。本书的特色在于,它具有“画的描绘、诗的抒情、哲理的沉思”。《不列颠百科全书》评论说:“劳伦斯的游记在描写风土人情方面非常出色,令人难忘”。
宋代士人阶层女性研究 豆瓣
作者:
铁爱花
2011
- 8
从唐到宋,中国社会发生了显著变化。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即宋代打破门第观念,任何社会阶层的人,只要读书为学,都有可能改换门第,成为士人,士人阶层的队伍空前膨胀,与之相应的是,宋代士人阶层女性群体的数量也随之扩大。本书明确界定“宋代士人阶层女性”的概念,从秩序、规范与女性的实际生活入手,按照从社会到家庭、到个人三个层面的逻辑顺序进行组织,广泛考察宋代国家、士人社会、地方乡里以及士人家庭等对女性的规范,系统研究宋代士人阶层女性的生活实然,并从多角度、多层面透视宋代社会秩序、规范与士人阶层女性生活之间的关系,不仅能从新的角度丰富我们对宋代历史的认识,也能进一步拓展妇女史研究的空间,具有一定的开拓意义和学术价值。
玉山丹池 豆瓣
Jade Mountains and Cinnabar Pools: The History of Travel Literature in Imperial China
作者:
(美) 何瞻 (James M. Hargett)
译者:
冯乃希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1
- 3
石听泉、卜正民、王立群、梅新林、徐永明等海内外学者联袂推荐
英语世界首部综述中国传统游记文学的专著
展现古代文人的自然、地理和社会空间观念
探寻寄情山水时亦喜亦悲的幽微情感世界
~~~~~~~~~~~~~~~~~~~~~~~~~~~~~~~~~~~~~~~~~~~~~~~~~~~~ ~~~~~~~
上迄魏晋南北朝下至晚明,中国古代游记文学数量众多,写作风格多样,其写作目的又因时代、个人视角变化而差异巨大。深入挖掘游记文学的文学史、文化史意义,既是一个古典文学研究的重要议题,又是一个方法论与文学史观上的挑战。
通过对众多经典游记作家及其作品的细腻文本解读,结合各时代社会文化风潮的变迁,知名汉学家何瞻剖解经典游记作品中看似平淡的散文叙事结构,勾勒了游记文学的体裁演变,结合真实自然环境的空间特征,还原游记作者的行旅过程和观览体验,并在此过程中讨论游记作家与读者观众、文学环境和社会文化机构之间的微妙互动。
~~~~~~~~~~~~~~~~~~~~~~~~~~~~~~~~~~~~~~~~~~~~~~~~~~~~~~~~~~~~~
何瞻先生对中国古代游记史的研究极具开拓性,他对中国古代游记的推介可以让更多的国外读者了解中国,了解一个个中国历代学人对自己国家各地的风土人情、山川景物的记述。
——王立群,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百家讲坛》主讲人
游记散文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瑰宝之一。它把中国名胜风景的真实描绘与独具诗意的艺术眼光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同时也成为自传文学的主要形式。何瞻教授历时几十年研究中国古代游记散文,颇有深造独得之见。通过对悠久中国游记散文创作历史的介绍,作者向我们展示了这一文学体裁风格不断翻新、形式多样化演进的动态历程。他还进一步讨论了不同文本互相影响的重要性,并对古代游记文学的主要作品进行了分析评价。本书的读者可以充满信心地迈开脚步,与著者一起游览中国最为重要的名胜风景。
——石听泉 (Richard E. Strassberg),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亚洲语言文学系荣休教授
山水不仅启发了中国画家,也启发了中国作家。何瞻是位优秀的导览,带我们跨越山水,前往未知之地——在这一路上,他慷慨地与我们分享着这些文学瑰宝中闪烁的愉悦。
——卜正民(Timothy Brook),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历史系教授,《哈佛中国史》主编
游记可谓是空间诗学与心灵地图相互交融的产物,这一独特文体发端于魏晋六朝,恰与中国山水审美意识自觉相契合,然后又在不同时代的时间流程与空间流向中向着诗化与科学两个维度不断得以深化和美化。《玉山丹池》的创新之处不仅仅在于将游记文学作为一种别具一格的文学载体加以重新定位,而是更加关注游记文学最为本质、最具特色的核心元素与独特品质,关注不同游记作家个体如何不断作出调整和改变,使之更加符合个人趣味与内在需求,从而将游记文学研究推向新的境界。
——梅新林,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中国游记文学史》作者
本书的作者何瞻教授是著名的美国汉学家,他撰写出版了英语世界第一本中国游记文学史作品《玉山丹池》。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阅读本书,我们会发现,西方学者对中国游记文学的关注点和视角与中国学者还是有很大差异的,这也正是本书的价值所在。作者是我的老朋友,少年时代生活在台湾,汉语相当了得,是个中国通。一次我们一起逛书店,恰逢俩女孩在讨论是否要买《庄子》一书,其中一个说:“庄子太老了。”何瞻教授听闻,便道:“庄子不老,老子才老。”我听了,不禁为何瞻教授的幽默和学识所折服。
——徐永明,浙江大学中文系教授,《文臣之首——宋濂传》作者
英语世界首部综述中国传统游记文学的专著
展现古代文人的自然、地理和社会空间观念
探寻寄情山水时亦喜亦悲的幽微情感世界
~~~~~~~~~~~~~~~~~~~~~~~~~~~~~~~~~~~~~~~~~~~~~~~~~~~~ ~~~~~~~
上迄魏晋南北朝下至晚明,中国古代游记文学数量众多,写作风格多样,其写作目的又因时代、个人视角变化而差异巨大。深入挖掘游记文学的文学史、文化史意义,既是一个古典文学研究的重要议题,又是一个方法论与文学史观上的挑战。
通过对众多经典游记作家及其作品的细腻文本解读,结合各时代社会文化风潮的变迁,知名汉学家何瞻剖解经典游记作品中看似平淡的散文叙事结构,勾勒了游记文学的体裁演变,结合真实自然环境的空间特征,还原游记作者的行旅过程和观览体验,并在此过程中讨论游记作家与读者观众、文学环境和社会文化机构之间的微妙互动。
~~~~~~~~~~~~~~~~~~~~~~~~~~~~~~~~~~~~~~~~~~~~~~~~~~~~~~~~~~~~~
何瞻先生对中国古代游记史的研究极具开拓性,他对中国古代游记的推介可以让更多的国外读者了解中国,了解一个个中国历代学人对自己国家各地的风土人情、山川景物的记述。
——王立群,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百家讲坛》主讲人
游记散文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瑰宝之一。它把中国名胜风景的真实描绘与独具诗意的艺术眼光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同时也成为自传文学的主要形式。何瞻教授历时几十年研究中国古代游记散文,颇有深造独得之见。通过对悠久中国游记散文创作历史的介绍,作者向我们展示了这一文学体裁风格不断翻新、形式多样化演进的动态历程。他还进一步讨论了不同文本互相影响的重要性,并对古代游记文学的主要作品进行了分析评价。本书的读者可以充满信心地迈开脚步,与著者一起游览中国最为重要的名胜风景。
——石听泉 (Richard E. Strassberg),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亚洲语言文学系荣休教授
山水不仅启发了中国画家,也启发了中国作家。何瞻是位优秀的导览,带我们跨越山水,前往未知之地——在这一路上,他慷慨地与我们分享着这些文学瑰宝中闪烁的愉悦。
——卜正民(Timothy Brook),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历史系教授,《哈佛中国史》主编
游记可谓是空间诗学与心灵地图相互交融的产物,这一独特文体发端于魏晋六朝,恰与中国山水审美意识自觉相契合,然后又在不同时代的时间流程与空间流向中向着诗化与科学两个维度不断得以深化和美化。《玉山丹池》的创新之处不仅仅在于将游记文学作为一种别具一格的文学载体加以重新定位,而是更加关注游记文学最为本质、最具特色的核心元素与独特品质,关注不同游记作家个体如何不断作出调整和改变,使之更加符合个人趣味与内在需求,从而将游记文学研究推向新的境界。
——梅新林,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中国游记文学史》作者
本书的作者何瞻教授是著名的美国汉学家,他撰写出版了英语世界第一本中国游记文学史作品《玉山丹池》。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阅读本书,我们会发现,西方学者对中国游记文学的关注点和视角与中国学者还是有很大差异的,这也正是本书的价值所在。作者是我的老朋友,少年时代生活在台湾,汉语相当了得,是个中国通。一次我们一起逛书店,恰逢俩女孩在讨论是否要买《庄子》一书,其中一个说:“庄子太老了。”何瞻教授听闻,便道:“庄子不老,老子才老。”我听了,不禁为何瞻教授的幽默和学识所折服。
——徐永明,浙江大学中文系教授,《文臣之首——宋濂传》作者
本杰明行纪 豆瓣
作者:
〔西〕本杰明
译者:
李大伟
商务印书馆
2021
- 4
☆记录中世纪历史、地理和民族的珍贵史料,鲜有与之匹敌者
☆早于《马可波罗行纪》和《伊本•白图泰游记》一两百年
☆大量研究译注,既是心得,也是导引
【编辑推荐】
本杰明历经11年,行程上千公里,游历过上百个城市,记录了所到之处的地理环境、风土人情、历史文化,及许多重要的逸闻趣事。经后世多位学者考证,其所记载的大部分均为事实,并非虚妄传说。他并非流水账记叙,而是有详有略。对某些地区和城市,一笔带过,对重要地区和城市则不惜重墨。尽管有人怀疑他是否到过中国,但他提及了与印度的贸易,及东方的诸多事项,包括到达中国的海程时间等,却是准确无误的。因而,他的游记,对于我们了解当时人对于世界各地的认识有参考价值,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所游历之地的相关事实,这些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内容简介】
该书是中世纪著名的犹太旅行家拉比本杰明(Rabbi Benjamin)的行纪。12世纪,他游历了欧洲、亚洲和非洲。较为完整地记载了12世纪犹太人所生活的国家与地区与犹太人流散状态,记载了当时代欧、亚、非诸地著名历史事件以及大量有趣、真实的历史信息。是研究12世纪中后期,尤其是十字军东征时期,欧洲、亚洲与非洲诸地关系与商业贸易史极为详实、宝贵的文献史料。尤其是作者首次提到与印度的贸易,第一位明确地提到中国,并详细记述到达中国的海路行程,为研究此时中国与西方交流的重要文献。
本书早于《马可波罗行纪》和《伊本•白图泰游记》一两百年,与中世纪其他同类文献相比,它提供了更多的事实与较少的传说,鲜有与之匹敌者。
【专家推荐】
在蒙古时代众多欧洲旅行家所作游记出现以前,阿拉伯世界留下的许多游记是研究东西交流的重要资料,图德拉的本杰明的游记是其中比较重要的一部,可惜尚未得到充分重视。汉译本的出现可谓恰逢其时。李大伟的翻译颇为用心,他增加的大量译注是其研究心得的重要部分,给读者的阅读带来了方便。
——张绪山 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
【媒体推荐】
这本书绝对是非常有趣的,任何一个分散在海外的十二个部落的兄弟姐妹,肯定希望收藏这本书。 这本书是各种研究的遗物。 本杰明在十一世纪的真正的犹太人身上揭示了很多光明。
——亚马逊
本杰明的旅行是一项重要的工作,不仅是对犹太人社区的描述,也是中世纪地理和民族志的可靠来源。一些现代史学家认为本杰明能够准确地描述中世纪的日常生活。他的行程原本是用希伯来语写成的,后来被翻译成拉丁语,后来被翻译成欧洲主要的语言。它受到16世纪文艺复兴学者的高度重视。
——维基百科
☆早于《马可波罗行纪》和《伊本•白图泰游记》一两百年
☆大量研究译注,既是心得,也是导引
【编辑推荐】
本杰明历经11年,行程上千公里,游历过上百个城市,记录了所到之处的地理环境、风土人情、历史文化,及许多重要的逸闻趣事。经后世多位学者考证,其所记载的大部分均为事实,并非虚妄传说。他并非流水账记叙,而是有详有略。对某些地区和城市,一笔带过,对重要地区和城市则不惜重墨。尽管有人怀疑他是否到过中国,但他提及了与印度的贸易,及东方的诸多事项,包括到达中国的海程时间等,却是准确无误的。因而,他的游记,对于我们了解当时人对于世界各地的认识有参考价值,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所游历之地的相关事实,这些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内容简介】
该书是中世纪著名的犹太旅行家拉比本杰明(Rabbi Benjamin)的行纪。12世纪,他游历了欧洲、亚洲和非洲。较为完整地记载了12世纪犹太人所生活的国家与地区与犹太人流散状态,记载了当时代欧、亚、非诸地著名历史事件以及大量有趣、真实的历史信息。是研究12世纪中后期,尤其是十字军东征时期,欧洲、亚洲与非洲诸地关系与商业贸易史极为详实、宝贵的文献史料。尤其是作者首次提到与印度的贸易,第一位明确地提到中国,并详细记述到达中国的海路行程,为研究此时中国与西方交流的重要文献。
本书早于《马可波罗行纪》和《伊本•白图泰游记》一两百年,与中世纪其他同类文献相比,它提供了更多的事实与较少的传说,鲜有与之匹敌者。
【专家推荐】
在蒙古时代众多欧洲旅行家所作游记出现以前,阿拉伯世界留下的许多游记是研究东西交流的重要资料,图德拉的本杰明的游记是其中比较重要的一部,可惜尚未得到充分重视。汉译本的出现可谓恰逢其时。李大伟的翻译颇为用心,他增加的大量译注是其研究心得的重要部分,给读者的阅读带来了方便。
——张绪山 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
【媒体推荐】
这本书绝对是非常有趣的,任何一个分散在海外的十二个部落的兄弟姐妹,肯定希望收藏这本书。 这本书是各种研究的遗物。 本杰明在十一世纪的真正的犹太人身上揭示了很多光明。
——亚马逊
本杰明的旅行是一项重要的工作,不仅是对犹太人社区的描述,也是中世纪地理和民族志的可靠来源。一些现代史学家认为本杰明能够准确地描述中世纪的日常生活。他的行程原本是用希伯来语写成的,后来被翻译成拉丁语,后来被翻译成欧洲主要的语言。它受到16世纪文艺复兴学者的高度重视。
——维基百科
中国古代山水游记研究 豆瓣
作者:
王立群
2008
- 5
《中国古代山水游记研究(修订本)》研究的是中国古代散文的一个分支——游记散文中的山水游记,作者倾注了大量心血.增加近百幅照片,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山水游记研究力作,是山水游记文学爱好者的必读之本。
漫游随录图记 豆瓣
作者:
王韬
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4
- 6
本书作者王韬是中国近代著名思想家,清道光年间生于书香门第。毕读群经,博学多才,在哲学、教育、新闻、史学、文学等许多领域都有杰出成就,著书四十馀种,如《弢园文录外编》。《漫游随录》、《法国志略》、《普法战纪》、《蘅华馆诗录》等。《漫游随录》是王韬的一部游记集。以时间为序,追忆一生游踪,既有在乡里时的雅集游观,又有赴昆山县试时的登山,赴金陵乡试时的冶游,篇幅最多也是最重要的,是他的欧洲之行。他从香港南下,经新加坡、槟榔屿、锡兰,入红海亚丁湾,至苏伊士运河,然后乘火车至埃及、意大利、法国,在英国居住了两年。每至一地,他总要“览其山川之诡异,察其民俗之醇漓,识其国势之盛衰,稔其兵力之强弱”。他当时就将自己的见闻观感笔录下来,十几年后再整理成《漫游随录》。本书详细记载了他的欧洲之行,真实反映了他的思想变化,且行文生动,描摹细致。具有相当的可读性。
今重印《漫游随录图记》。影印点石斋本原图五十幅;以点石斋本为底本,参校钞稿本和《小方壶斋舆地丛钞》本,标点排印全书文字,并据钞稿本补入《屡开盛宴》一篇。以窥全貌。
今重印《漫游随录图记》。影印点石斋本原图五十幅;以点石斋本为底本,参校钞稿本和《小方壶斋舆地丛钞》本,标点排印全书文字,并据钞稿本补入《屡开盛宴》一篇。以窥全貌。
中国纪行 豆瓣
A journey to China. or, Things which are seen
作者:
[英]阿诺德·汤因比
译者:
司佳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9
- 7
本书是汤因比于1929—1930年横穿亚欧大陆的游记。汤因比从伦敦出发,自西向东穿过欧洲、西亚、南亚、东南亚多地,到达东方的中国和日本,随后通过西伯利亚大铁路横穿苏联回到英国。他先后使用了私家汽车、客车、蒸汽船、火车等多种交通方式,游览了各地的自然景观、历史遗迹、新式建筑。他尤其重视亚洲各国的“西方化”问题,以生动的文字、深刻的思考,对20世纪二三十年代亚欧大陆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面貌进行了描绘和洞察。尤其要指出的是,中国是汤因比此行中重要的一站,他将中国称为“新世界”,对中国的历史底蕴、崭新面貌、时代危机进行了揭露。这次从旧世界前往新世界的深度旅行,使汤因比目睹了一个历史悠久、拥有新的发展活力的中国,更对他加深对亚洲各文明的理解带来了重要帮助。
The Songlines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Bruce Chatwin
Penguin (Non-Classics)
1988
- 6
Part adventure story, part philosophical essay, this extraordinary book takes Bruce Chatwin into the heart of Australia on a search for the source and meaning of man's restless na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