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
野兽冒险乐园 (1973) 豆瓣
Where the Wild Things Are
导演: 吉恩·戴奇 演员: Allen Swift (original version) / Peter Schickele (1988 version)
其它标题: Where the Wild Things Are / 野兽出没的地方
Explore the fascinating world of imagination in the company of master illustrator and storyteller Maurice Sendak. In this animated version of Where the Wild Things Are, Sendak's striking illustrations spring to life as the wild boy Max magically metamorphoses into the King of the Wild Rumpus right before viewers' eyes. Carole King lends a folksy, sometimes jazzy sound to Nutshell Library stories "Pierre," "One Was Johnny," and "Chicken Soup with Rice" as viewers learn about the alphabet, counting, and months of the year. Finally, Mickey's nighttime discovery In the Night Kitchen culminates in an impressively rendered ride through space. Sendak's original artwork is faithfully preserved in this animated presentation and Peter Schickele's narration, and original musical compositions add richness and depth to the stories.
Ozu's Tokyo Story 豆瓣
作者: David Desser (Editor)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 - 4
Ozu's Tokyo Story is generally regarded as one of the finest films ever made. Universal in its appeal, it is also considered to be 'particularly Japanese'. Exploring its universality and cultural specificity, this collection of specially commissioned essays demonstrates the multiple planes on which the film may be appreciated. The introduction outlines Ozu's career as both a contract director of a major studio and as a singular figure in Japanese film history, and also analyses the director's cinematic style, particularly his narrative strategies and spatial compositions. Other essays situate Ozu's cinema in its relationship to Hollywood film-making: his relationship to aspects of Japanese tradition, situating the film within artistic modes, religious systems and beliefs, and socio-cultural and familial formations. Also included is an analysis of how Ozu has been misunderstood in Western criticism.
2021年10月14日 已读 电影课,晴天写得好
电影
Reorienting Ozu 豆瓣
作者: Jinhee Choi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8 - 1
Considered by many film critics and scholars as a master of Japanese Cinema, director Ozu Yasujiro still inspires filmmakers both within and outside of Japan. This book presents new perspectives on Ozu's aesthetic sensibility and his influence on global art cinema directors. With twenty never before published chapters by contributors from the US, England, and Japan, The Cinema of Ozu explores the Japanese director's oeuvre and his lasting impact on global art cinema. Divided into three sections, this edited volume highlights several of the major theoretical frameworks that have come to characterize studies devoted to the director. In doing so, chapters consider the various cultural factors that influenced the director's cinematic output, such as the anxiety of middleclass Japan in the 1930s, the censorship imposed by the US-occupation after World War II, and women's rights in 1957's Tokyo Story. Ultimately, chapters illuminate Ozu's influence on the directors of Japan and beyond. With the recent restoration and re-release of Ozu's early and late work, this volume provides an opportunity to examine not only the auteur's major works but also the relationships-both cultural and aesthetic-that are forged among directors across the world.
导演小津安二郎 豆瓣
監督 小津安二郎
作者: [日本] 莲实重彦 译者: 周以量 中信出版社 2012 - 4
构成小津电影魅力的真正原因是什么?这部划时代的著作将人们的目光从固有的小津风格的神话中解放出来,使小津在当下复活。以小津诞生百年为契机,作者增写了三章的内容。本书还收录了作者与著名摄影师厚田雄春和《美人哀愁》的女主角井上雪子的访谈等其他资料。
Ozu 豆瓣
作者: Donald Richi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77 - 3
2021年9月14日 已读
电影课作业,看了intro部分。日本电影研究先驱。优美顺畅。Richie说,尽管看起来重复,Ozu电影的一个核心是关于离家,关于人与人之间的期望与失望。如此就决定了他片中淡淡的忧伤基调吧,人与人之间的期望,毕竟总是要落空的。但是日本人看清了这一切,就反而赞美世事的无常和丰盈,所以ozu的作品,就是哀而不伤。电影真好,能把生死、离别这样重大的事情看得透彻,也削弱它的忧伤。
小津安二郎 日本 电影 电影研究
小津 豆瓣
8.7 (14 个评分) 作者: [美] 唐纳德·里奇 译者: 连城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9 - 4
这本书是西方首部系统研究和介绍小津安二郎电影艺术的专著,也是著名日本电影专家唐纳德·里奇的代表作。里奇通过对小津电影的主题、编剧、拍摄、剪接之深入分析,窥探其电影文法与美学风格,并以此展现了蕴藏在小津作品中的日本历史、社会及文化意涵。
2021年9月14日 已读
看了intro,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小津电影的重复性,但是解释得不太到位。第一代关注日本电影的西方学者。
小津安二郎 日本 电影
中国无声电影史 豆瓣
作者: 郦苏元 / 胡菊彬 中国电影出版社 1996
这是一本专门研究中国无声电影的专著,它对中国无声电影的发展作了历史性的描述。作者提出无声电影在中国经历了五个阶段,它孕育于二十年代之前,繁荣发展于二十年代和三十年代前半期,其后逐渐为有声片所取代。书中对每一时期的发展情况和历史特点,作了较详细的分析和介绍。全书史料翔实,分析具体,观点明确,评价客观。 书中插有珍贵图片百幅,供参考、欣赏。
【目录】
第一章 史前时期 (1896一1904) (1)
第一节 电影传入与影片放映 (2)
第二节 外国人在华拍摄影片 (9)
第二章 萌芽时期 (1905一1921) (13)
第一节 丰泰照相馆的拍片试验 (13)
第二节 亚细亚影戏公司 (16)
第三节 兴办制片业的尝试 (23)
一 “新民”、“华美”和“幻仙” (23)
二 “商务”活动影片部 (28)
三 独立影片公司的出现 (32)
第四节 早期影片创作 (36)
一 发展概况 (36)
二 最早的戏曲片 (37)
三 早期纪录片 (40)
四 《难夫难妻》和《庄子试妻》 (45)
五 “亚细亚”与“商务”的短片创作 (50)
六 《黑籍冤魂》及其叙事特点 (58)
七 梅兰芳的早期戏曲片 (62)
八 三部长故事片的摄制 (66)
1 《阎瑞生》 (67)
2 《海誓》 (71)
3 《红粉骷髅》 (75)
第三章 探索时期 (1922—1926) (79)
第一节 蓬勃发展的制片业 (80)
一 发展概况 (8O)
二 明星影片公司的成立 (82)
三 “大中华”、“百合”及其合并 (86)
四 天一影片公司 (87)
五 长城画片公司和神州影片公司 (9O)
六 其他影片公司 (93)
七 港台地区的制片业 (96)
八 外国资本的侵入 (100)
第二节 发行放映业的兴起 (102)
一 外国人垄断下的影院业 (103)
二 民族发行放映业的起步 (104)
第三节 电影创作的新生面 (108)
一 新闻纪录片 (109)
二 滑稽短片与《劳工之爱情》 (114)
三 关注现实的社会片 (121)
1 《孤儿救祖记》 (122)
2 郑正秋、张石川的前期创作 (128)
3 侯曜的“问题剧” (141)
4 《人心》及其他社会片 (145)
四 追求幸福的爱情片 (147)
1 颂扬纯真的爱情 (148)
2 谴责感情之不专 (151)
3 抨击社会的罪恶 (154)
4 洪深及其早期爱情片 (157)
5 《玉洁冰清》和欧阳予倩 (160)
五 劝人向善的伦理片 (163)

1 对传统美德的赞颂 (163)
2 《儿孙福》与史东山 (165)
3 《忠孝节义》与旧道德 (168)
六 主张非战的战争片 (169)
1 反映非战思想 (170)
2 宣扬爱国主义 (173)
七 回叙过去的稗史片 (175)
第四节 早期电影理论的生成 (178)
一 顾肯夫、郑正秋论电影 (180)
二 徐卓呆的《影戏学》 (181)
三 《昌明电影函授学校讲义》 (184)
四 侯曜的《影戏剧本作法》 (187)
五 《电影艺术》及其他 (189)
第四章 发展时期 (1927—1931) (192)
第一节 规模经营的制片业 (193)
一 此消彼长之制片公司 (193)
二 联华公司的崛起 (198)
1 制片与发行的一体化 (198)
2 “复兴国片”的宗旨 (202)
3 特殊的后台背景 (204)
4 一鸣惊人的制片成绩 (204)
第二节 繁荣发展的发行放映业 (205)
一 影院及发行机构概况 (205)
二 影院业与制片业之关系 (207)
三 “六合”与“天一”之争 (208)
第三节 以商业片为主体的电影创作 (209)
一 古装片 (210)
1 摄制古装片的起因 (211)
2 古装片的四种类型 (214)
3 古装片创作之总结 (220)
二 武侠片与神怪片 (222)
1 《王氏四侠》等武侠片 (223)
2 “明星”首拍武侠神怪片 (225)
3 武侠神怪片兴起的原因 (229)
4 其他公司的武侠神怪片 (233)
5 孙瑜的两部武侠片 (240)
6 武侠神怪片的衰落 (241)
7 武侠神怪片创作之总结 (242)
三 妇女、爱情、婚姻题材影片 (244)
1 郑正秋的中期妇女题材影片创作 (245)
2 洪深的三部新颖之作 (249)
3 欧阳予情、程步高、张石川在妇女题材上的新开拓 (252)
4 中小公司的妇女题材影片 (254)
5 具有浓厚知识分子情调的爱情片 (257)
四 “联华”初期的电影创作 (260)
1 《故都春梦》、《野草闲花》 (260)
2 《恋爱与义务》、《一剪梅》、《桃花泣血记》 (264)
3 蔡楚生及其《南国之春》 (267)
4 原大中华百合公司的出品 (268)
5 但杜宇的《东方夜谭》 (270)

五 侦探片 (271)
六 以北伐为背景的纪录片和故事片 (273)
第四节 有声片时代的到来 (274)
一 外国有声片的放映 (275)
二 关于有声片的讨论 (277)
三 中国有声片的试制 (279)
第五章 成熟时期 (1932一1934) (283)
第一节 逆境中求发展的制片业 (284)
一 艺华公司的诞生及发展 (285)
二 面临经济困难的明星公司 (288)
三 危机四伏的联华公司 (292)
四 灵活经营的天一公司 (295)
五 香港的电影事业 (297)
六 其他公司的情况 (298)
七 无声片创作仍居主导地位 (300)
第二节 异彩纷呈的电影创作 (301)
一 左翼电影运动及创作 (302)
1 左翼电影运动的历程 (302)
2 左翼电影创作 (307)
二 “联华”以都市题材为主的电影创作 (324)
1 蔡楚生的电影创作 (324)
2 孙瑜的电影创作 (329)
3 费穆的《城市之夜》 (336)
4 吴永刚的《神女》 (339)
5 吴村、史东山、袁丛美的作品 (342)
三 “月明”、“天一”的进步电影创作 (344)
四 妇女、爱情题材影片 (345)
1 纯洁爱情的颂歌 (346)
2 妇女地位的探讨 (349)
3 全方位的考察 (350)
五 伦理片 (355)
六 喜剧片 (358)
七 战事纪录片和动画片 (361)
第三节 电影评论和理论之争 (362)
第六章 衰落时期 (1935一1936) (372)
第一节 调整中的制片业 (373)
一 权力更替的“联华” (373)
二 革新中的“明星” (374)
第二节 以“联华”为主的电影创作 (376)
一 《大路》及其他抗日题材影片 (376)
二 《新女性》及其他妇女题材影片 (379)
三 《天伦》及其他伦理片 (381)
四 儿童片《迷途的羔羊》 (383)
五 喜剧片 (385)
中国电影史 豆瓣
7.2 (12 个评分) 作者: 李少白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 7
由李少白主编的《中国电影史》史论结合,尚变求新,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把握评述的公正性,是目前对中国电影史研究最为完整和规范的一本教材。把中国电影史看作是一部由电影艺术、电影工业等多维体系组成的综合史,系统地介绍了中国电影的发展流变,分时期、分阶段地对中国电影史中的电影作品、电影现象进行细致人微的论述和阐释,勾勒出了一条清晰的中国电影史发展脉络。 《中国电影史》内容充实,观点明确,适用于普通高校本专科影视专业学生使用,同时也可作为普通高等学校美育课的通用教材。
外国电影理论文选(修订本) 豆瓣
作者: 李恒基 / 杨远婴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6 - 11
本书是现代西方学术文库之一,全书分上下两大部分对电影理论的进行了详细分析,并收入了包括于果·明斯特伯格,巴拉兹·贝拉,爱森斯坦,吉加·维尔托夫,鲁道夫·爱因汉姆等电影大师的知名电影理论,适合电影研究人员参考学习。
电影符号学质疑 豆瓣
La sémiologie en question : langage et cinema
作者: [法] 让·米特里 译者: 方尔平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012 - 8
本书对电影符号学进行了客观地认识和分析:从电影符号与表意,直接符号或“中性”影像,影像与被感知的现实物,电影镜头,图像符号的表意系统,指示符号表意系统的内在关系,客观阐释了电影蒙太奇,组合段,符码与编码,影像与言语,电影的叙事结构与表意,深入剖析了电影的象征 与隐喻,电影的节奏与韵律,符号的意义与“无意义”,论述了电影影像、电影语言与意识形态的关系;而作者对电影符号学的批评,甚至比电影符号学的建构者思路更清晰。从这种意义上而言,这部专著是电影符号学的终结之作。
《电影符号学质疑:语言与电影》是“电影的黑格尔”让•米特里的最后杰作
他对电影符号学的科学认识及合理批评,比电影符号学的建构者思路更清晰
如果电影是一种语言,那么以语言学的方法和模型对其进行分析,能否把握电影的运作机制?
作者以克里斯蒂安•麦茨的著述为例,试图指明电影符号学的局限:电影符号学能够阐明“它是怎样表意的”,却无法解释“它为什么要表意”,更无法制定出适用于所有影片的有效法则。它没能抓住电影的特性……
结构主义电影叙述学 豆瓣
作者: 吴迎君 2013 - 6
《结构主义电影叙述学》主体部分的两章——“电影时空双重叙述研究”和“电影视听双重叙述研究”,深入到电影混合符码的构成肌理之中,兼顾电影时空和叙述角度的双重属性,对深刻把握电影独特表意方式的特性和规律做出了有益探索。而本书最大的理论贡献恐怕也正在于此。在电影非清晰叙述时空研究当中,作者概括总结出电影艺术的五种模糊时空——视听模糊时空、视觉模糊时空、听觉模糊时空、言语模糊时空和叙述逻辑模糊时空;在电影叙述的视觉聚焦研究中,作者分析了八种聚焦方式——不变镜头/变化镜头零视觉聚焦、不变镜头/变化镜头原生内视觉聚焦、不变镜头/变化镜头次生内视觉聚焦和不变镜头/变化镜头外视觉聚焦;在电影叙述的听觉聚焦研究当中,作者独出机杼地将听觉聚焦命名为“听点”,并尝试界定了四种“听点”——零听觉聚焦、原生内听觉聚焦、次生内听觉聚焦和外听觉聚焦;在此基础上,作者又以视觉信息为参照,开拓性地建构了电影叙述的视听交叉总体聚焦,具体包括四种方式——视听交叉零聚焦、视听交叉内聚焦、视听交叉外聚焦和视听平行聚焦。这些都是颇具独创性的“一家之言”,初步搭建起了结构主义电影叙述学的研究框架,显示了研究者强大的逻辑思辨能力和敢于创新的理论勇气。四川大学教授马睿先生在该书序言中对此做出了公正的评价:“这既是对电影叙述学的贡献,也是对一般叙述学的发展。”
玫瑰人生 (2007) 豆瓣 IMDb TMDB 维基数据
La Môme
8.1 (278 个评分) 导演: 奥利维埃·达昂 演员: 玛丽昂·歌迪亚 / 西尔维·泰斯蒂
其它标题: 라 비 앙 로즈 / エディット・ピアフ~愛の讃歌~
  有着“小麻雀”之称的法国国宝级歌手艾迪特•皮雅芙(玛丽昂•歌迪亚饰),她有着传奇的一生。皮雅芙的童年颠沛流离,先是被母亲抛弃,然后被父亲送到妓院由祖母抚养,随后在父亲从军队退役后,又被强行带走随马戏团演出生活。再之后皮雅芙跟随父亲卖艺为生,街头初啼并到成为一名酒吧卖唱的少女。   正式登台的皮雅芙顺利成为一名歌喉迷人的明星,演唱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歌曲。然而她的情感却一再受挫,尤其是和拳击手马塞尔(让-皮埃尔·马丁斯饰)的情感经历。她的晚年每况愈下,最后死于肝癌。
原初的激情 豆瓣
8.0 (7 个评分) 作者: 周蕾 译者: 孙绍谊 遠流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2001 - 1
在本书中,周蕾考察了令世界各地观众称羡的中国当代电影。她认为,中国电影属于某种从书写文字到技术化视觉意像的符号系统转型史,这一转型伴随着现代性历史,但却总是被压抑了。
在具体分析吴天明、陈凯歌和张艺谋的《老井》、《黄土地》、《孩子王》、《红高粱》以及《大红灯笼高高挂》等影片前,作者以视觉性为切入点,清晰而令人信服地重新解读了二十世纪中国的主要事件。
当代中国导演们究竟是如何对待诸如社群、国族、工作、爱恋、学习、革命、自然以及性别等问题的?更重要的是,他们是如何对待电影制作经验本身的商品化这一问题?这些导演们的作品组成了周蕾所称的「新民族志」,它填补了本土与大都会市场之间的沟壑。
本书除了提供给读者以从未尝试过的对当代中国影片的分析之外,还对当代某些最紧迫争论的响应,这些争论包括跨文化研究、性别关系、民族性、身分认同、真确性以及商品拜物主义等。
理论性地徜徉在文学与视觉呈述之间、精英与大众文化之间以及第一和第三世界之间,作者勾划、批判了目前文化政治中各种流行的阐释类型根深蒂固的偏见和歧视,以及它们的实际用途。
最后,周蕾通过对华特·本雅明的论文《翻译者的任务》(The Task of the Translator)的特别解读,认为中国当代电影乃是后殖民世界文化翻译这一普遍议题内的某一事件。
《原初的激情》不仅是对中国文化和文化间「翻译」的及时民族志探索,也是对当代电影作了一番批判性考察,超越了任何单一学科的界限。作者将电影、文学、后殖民史、文化研究、女性研究以及民族志中的问题编织在一起,提供给读者跨学科的视野。本书不仅吸引对当代电影的理论问题感兴趣的人,而且能引起任何试图理解中国文化之复杂性的人的兴趣。
绿皮书:自由的指南 (2019) 豆瓣 IMDb TMDB
The Green Book: Guide to Freedom
导演: Yoruba Richen 演员: Yoruba Richen / Delbert Hunt
其它标题: The Green Book: Guide to Freedom / Green Book, le guide de voyage des Noirs d'Amérique
Filmmaker Yoruba Richen's documentary, The Green Book: Guide to Freedom, tells the story of the manual that helped African-Americans find safe places to stay, eat, shop and do business on the road.
Yoruba Richen on Fresh Ai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