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实
坂本龙一:终曲 (2017) 豆瓣 IMDb TMDB 维基数据
Ryuichi Sakamoto: CODA
8.6 (572 个评分) 导演: 史蒂芬·野村·斯奇博 演员: 坂本龙一
其它标题: Ryuichi Sakamoto: CODA / Ryuichi Sakamoto: Coda
这部关于日本顶级作曲家坂本龙一的纪录片,主要按照2012年到2017年的时间顺序,剪辑了坂本龙一30年前参与《末代皇帝》等电影以及40年前作为YMO乐队成员活动的宝贵片段。Coda在音乐术语中是,Coda是一个乐章最后的段落里强调终止效果的乐段。正如有着匠人精神的坂本龙一,愿将每部作品都当做生命中的最后一部进行创作。
中国在梁庄 豆瓣
7.7 (31 个评分) 作者: 梁鸿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0 - 11
《中国在梁庄》内容简介:作者多年深入农村,用自己的脚步丈量家乡的每一寸土地,用自己的眼睛记录下那些惊人的故事:王家少年强奸了八十二岁的老太、昆生把自己的家安在了墓地里、即使火化了,也要把骨灰在棺材里撒成人形……通过这些真实的“个人史”,展现了中国农村在城市化的进程中的现实危机。
该书再现了一个真实的乡村。农村留守儿童的无望,农民养老、教育、医疗的缺失,农村自然环境的破坏,农村家庭的裂变,农民“性福”的危机,新农村建设的留于“形式”……当代中国农民的生存现状在作者的笔下一一显现出来。
通过此书,村庄的过去与现在、村庄所经历的欢乐与痛苦、村庄所承受的悲伤,都将慢慢地浮出历史的地表,我们会由此看到一个真实的中国。
2021年10月24日 在读
因为王德威老师组织的会上梁鸿讲了很多这本书的写作问题,说她原始的写作冲动,就是要摆脱作为现代文学学者的虚无感,很有意思,就特别借来看看。加上了解到duke的一个口述史项目,感觉到二者有对话的空间。
怎么说呢,一开始读着很震撼,但是读了几章就觉得饿太散乱——那些伤痛和抒情,是很难书写和整理的,而这也正是口述史普遍的弊病。这本书的问题就是定位模糊,怀旧抒情抑或记录历史,有时候不容易调和,因此显现出错位。
由此再去反观贺萧的口述史写作,就真能见其功力了:如何在历史的现场,既保持真实的记录,又能在其中梳理出不滥情、不傲慢的叙述线索,的确是十分困难的。几年前自己也参与过两个口述史的项目,亦不能摆脱如此窠臼。所谓“史识”,的确是珍惜的品质。
不过,另一方面,如果无法一蹴而就,留下记录本身,也是有意义的。
三农 中国当代文学 中国现当代文学 乡村 农村
告别夹边沟 豆瓣 谷歌图书
9.7 (48 个评分) 作者: 杨显惠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3 - 8
《告别夹边沟》虽然大多有原型和真人真事做基础,但它们毕竟是艺术品,是小说——纪实性小说。作为一种艺术创作,由于事件本身长期的隐蔽性和一朝揭开真相带来的震惊,由于素材来源的特殊性和特定性,这部以夹边沟事件为原型的作品很难不采取纪实小说的方式,它甚至也无法摆脱采访体和转述体等等新闻手法的运用。应该承认,这部作品的感染力,有一半来自基本事实的惊人,但是,倘若没有作家主体的创造性重构,也绝不可能拥有现在这样强烈的震撼力。
2021年4月23日 已读
当年读过《记事》,没想到豆瓣已经没有条目了。我有时候很好奇,那些一心伟光正、相信一切的人们,读过这样的书吗?他们不会精神分裂吗?
反右 纪实
一席 (2012) 豆瓣
9.0 (38 个评分) 演员: 田沁鑫 / 丁丁张
其它标题: YiXi / 一席YiXi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一席鼓励分享见解、体验和对未来的想象。
一席做有价值的传播,2012年8月底起,一席将以每月一期的频率,邀请人文、科技领域有故事、有智识的嘉宾前来分享。
官网

官方微博

微信 yixiclub
一席现场NO.01 2012.08.26
王盛林《创客的世界》
王晓星《拯救缂丝》
余世存《失格》
韦凯元《普通人的音乐梦想》
小鹏《那束微光,就是梦想》
文大川《最后的漂流?》
布莱恩·温斯顿《「信息革命」可曾存在》
表演嘉宾:洛兵
一席现场NO.02 2012.09.22
楚人怀玉《一个创业者的妥协与希望》
杨鹏《没有纹身的纹身师》
丁丁张《人生需要揭穿》
汉字叔叔《生命的冒险》
庄羽《致我已逝去的青春》
耀扬《厨房的秘密》
一席现场NO.03 2012.10.28
何峰《最好的礼物》
范立欣《一种关注》
李博《本我的出口》
潘勋卓《最美丽的未来》
蒋程宇《回归:一公斤的创造》
郑杰《聪明的病人》
王秋杨《苹果十年:公益的脚步》
一席现场NO.04 2012.12.01
涂子沛《数据开放与公民精神》
吴元新、吴灵姝《守望蓝印花布》
任鑫《我的精益创业》
舒义《创业8年》
魏军《当船帆升起》
大冰《赶着音乐放牧》
顾森《追逐语言的规律》
表演嘉宾:赵雷 大冰 《南方姑娘》等
一席现场NO.05 2013.01.12
孙庆伟《草原的伤疤》
孙春龙《没有回家的士兵》
孙维泽《行动吧》
马良《我的移动照相馆》
张强《医·生》
蔡仕伟《守艺精神》
龙春林《花木间的神明》
朱赢椿《慢慢慢下来》
表演嘉宾:赵照 釜辰 《慢慢的》等
一席现场NO.06 上海场 2013.03.10
蔡朝阳《以自由看待教育》
洪启《歌声中漂泊的羊》
李大维《鱼便便的魔力》
孔祥东《音乐是什么》
成公亮《流动的传承》
苏运升《房子的革命》
陈能场《生病的土地》
一席现场NO.07 2013.03.30
晏礼中《享年》
张晓松《口袋里的蓝调》
姜振宇《微表情》
黄小山《垃圾里的哲学》
乔小刀《本真》
陈统奎《再造故乡》
魏明辉《废现》
胡家祺《无人机快递》
一席现场NO.08 2013.04.20
老锣《找到自己的声音》
王一扬《时装不装》
苏阳《土的声音》
黄继新《社交时,我们在干什么?》
贾伟《上上之道》
梁鸿《看见“看不见”的中国》
赵希岗《剪纸的故事》
切尔诺贝利的悲鸣 豆瓣 Goodreads
VOICES FROM CHERNOBYL
9.1 (105 个评分) 作者: [白俄] S·A·阿列克谢耶维奇 译者: 方祖芳 / 郭成业 花城出版社 2015 - 11
★获得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真实记录切尔诺贝利核灾难事件
★“她的复调书写,是对我们时代的苦难和勇气的纪念。”
★“每一页,都是感人肺腑的故事。”
------------------------------------------------------------ -------------
切尔诺贝利核灾难幸存者口述实录,每一页都是感人肺腑的故事
作者冒着核辐射危险,深入切尔诺贝利,采访当地幸存者
人类史上最惨烈的科技悲剧,今天的我们该如何避免灾难重演?
-------------------------------------------------------------------------
1986年4月26日,史上最惨烈的反应炉事故发生在切尔诺贝利。这是史上最浩大的悲剧之一。作者访问了上百位受到切尔诺贝利核灾影响的人民,有无辜的居民、消防员、以及那些被征招去清理灾难现场的人员。他们的故事透露出他们至今仍生活在恐惧、愤怒和不安当中。
本书将这些访谈以独白的方式呈现,巨细靡遗的写实描绘,使这场悲剧读起来像世界末日的童话。人们坦白地述说着痛苦,细腻的独白让人身历其境却又难以承受。
-------------------------------------------------------------------------
★《纽约时报》——每一页都是奇异而残忍的故事,就像那些残留在幸存者身上的辐射。
★《伦敦时报》——如同古希腊悲剧表演的合唱团,本书收录了众人的心声。短期之内,我们恐怕不会再有机会读到这般真实记录愤怒、愚昧、英勇和伤亡的文字。
★《每日电讯报》——从受访者的独白中,阿列克谢耶维奇创造了这样一种历史:无论离这些事件有多远,读者都能感同身受,如有切肤之痛。读完这本书,我才知道切尔诺贝利是欧洲的一场海啸,这场海啸不仅是由我们人类所造成的,而且还永无止尽。如果你对未来抱有好奇心,我强烈推荐这本书。书中的切尔诺贝利是个充满极端与未知的地方,一个现代科技发展造就的戏剧世界。
★《出版人周刊》——口语叙述的历史在脑海中挥之不去,充斥着面对命运时的无奈、艰苦卓绝的勇气,以及浓厚的黑色幽默……如同不可磨灭的X光透视着俄国人的灵魂。
★《国家》杂志——阿列克谢耶维奇的这本杰出著作,忠实地记录着她那些白俄罗斯同胞的生命与死亡。本书终于将在美国上架……这是无与伦比的见证。
★《书目杂志》——书中记录着受污染的世界里骇人的生活。这些典型的故事分别传达出不同的声音:愤怒、恐惧、无知、艰苦、英勇、同情和爱。阿列克谢耶维奇冒着损害健康的风险,深入前线收集这些见证,把故事转化成令人难忘的精辟著作,我们只能期盼书中的灾难不会重现。
地球脉动2 (地球脉动 第二季) (2016) 豆瓣 TMDB
Planet Earth Season 2 所属 电视剧集: 地球脉动2
9.7 (209 个评分) 导演: 伊丽莎白·怀特 / 贾斯汀·安德森 演员: 大卫·爱登堡
曾经惊艳世人的纪录片《地球脉动》,再次由来自BBC的制作团队倾力奉献出最新的第二季。在这一季里,观众们将继续见证地球各个角落动物、植物平凡而精彩的生命瞬间。本季总共六集,分为岛屿、山脉、丛林、沙漠、草原和城市,树懒、巨蜥、狐猴、海鬣蜥、帽带企鹅、雪豹、金雕、蜘蛛猴、美洲豹……大自然的神奇之手创造的万千生物以其各自的习性自幼生活在生身土地之上。他们顺应着严苛的自然环境,顽强追逐着明日的朝阳。然而人类肆无忌惮的活动则侵蚀着其他生物的生存环境。
它们渺小而伟大,通过BBC的镜头,生命的光辉得以放大,闪耀在地球的每一个角落。
大逃港 豆瓣 Goodreads
6.8 (34 个评分) 作者: 陈秉安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10 - 7
《大逃港》内容简介:共产主义曾经描绘了人类有史以来最为宏伟壮丽的图景,它曾承诺不仅将给社会带来平等、公正,而且将创造出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为人民群众带来比资本主义更为丰富的物质财富。正是因为这个原因,20世纪之后。社会主义无论在亚洲还是欧洲,都取得了广泛的胜利。
大路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9.1 (28 个评分) 作者: 张赞波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 - 11
一条中国式道路的诞生记;一部发展时代的观照记与沉思录。
大湘西,千年驿道旁的一个古老村庄,林则徐和沈从文足迹洒落之地,一条新规划的高速公路正待破土动工,引来大拨以修路为业的外地人和钢铁机械。在危机四伏的的寒来暑往里,在矛盾丛生的现实境遇中,他们为这条昂贵的通衢大道付出劳力与心智,甚至献上尊严与生命。随着修路者的到来,平静的家园也风起云涌,古老村庄难逃发展浪潮的裹挟:田地征收,房屋拆迁,古树凋零,庙宇重建,山河巨变……而人心和道德也一再经受微妙而持久的冲击。修路者和当地人——两个不同群体的生活和命运因这条大路紧紧相连,彼此交织和冲撞,或喜或悲或苦或乐。
作者张赞波既是纪录电影导演又是作家,他耗时三年多“潜伏”在故乡的筑路工地上,近距离接触路桥公司职工、修路民工、包工头、工程监理、当地村民与基层官员,用摄像机和笔同时记录下一条高速公路的从无到有,生动讲述了一群公路建设者的人生故事,细致描绘了一个基层村庄被时代改变的境遇,客观呈现了一个行业内部的真相与秘密,深刻展现了国家在高速发展过程中的光荣与代价。
本书繁体版一经亮相便成为台湾年度热门非虚构作品,获得2015年台北书展大奖“年度之书”、2014年台湾《中国时报》开卷年度好书奖之“十大中文创作”、2014年台湾《放映周报》“年度十大电影专书”、2014年度出版人“两岸议题选书”……马英九亲自向作者颁奖;蔡英文成为本书读者,将其列入私人书单公布;朱立伦邀请作者参加新北纪录片论坛。今在繁体字版基础上,《大路》简体字版增补数万字文字,首次披露数十幅纪实图片,构筑出一部更精彩的“纸上纪录片”。
人类 (2015) TMDB 豆瓣 IMDb 维基数据
Human
8.6 (92 个评分) 导演: 扬·阿尔蒂斯-贝特朗
其它标题: Human / 人类 (2015年纪录片)
每个人背后都有一个足以撼动心灵的故事。法国知名的摄影师Yann Arthus-Bertrand就用了3年的时间,走访全球60个国家,让2,020位不同肤色、种族、性别的人,在镜头前诉说自己的故事。由乌克兰的自由战士、马里的农民,到美国的死囚,各人的故事集结成一部纪录片《HUMAN》。
纪录片中,受访者只站在纯黑色的背景中细诉自己的故事,没有花巧的剪接,甚至不多赘述受访者的身份。每个人自身的经历,足以为观众带来震撼。
我父亲是恐怖分子 豆瓣
6.3 (6 个评分) 作者: 扎克•易卜拉欣 / 杰夫•盖尔斯 译者: 张秋晴 中信出版社 2015
《我父亲是恐怖分子》讲述了一个从小被灌输偏见与仇恨,并本可能追随父亲脚步的男孩,如何成长为一个男子汉,并选择走上不一样的道路。1990年11月5日,扎克•易卜拉欣年仅7岁时,他的父亲埃尔-塞伊德•诺塞尔枪杀了犹太保卫同盟会的领袖。在狱中,诺赛尔参与策划了震惊世界的世贸中心爆炸案。在一段臭名昭著的视频录像中,本•拉登曾经号召世界要铭记“埃尔-塞伊德•诺塞尔”这个名字。
易卜拉欣在恐怖主义的阴影中度过了童年。在父亲锒铛入狱后,他和家人搬家二十余次,却始终在精神上受父亲罪行的困扰,并因此受他人的排挤与控诉。尽管思想极端的父亲试图将他的狂热信仰灌输到易卜拉欣的脑中,这个羞怯而笨拙的男孩却从未与仇恨产生共鸣。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了解父亲恐怖主义行为的易卜拉欣,开始了自己的逃亡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