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
浮生一日 (2011) TMDB 豆瓣 IMDb 维基数据
Life in a Day
8.6 (459 个评分) 导演: 凯文·麦克唐纳 / 娜塔莉娅·安德烈亚斯 演员: 辛迪·巴尔 / Moica
其它标题: Life in a Day / 活在这一天(台)
由著名导演雷德利·斯科特(Ridley Scott)和托尼·斯科特(Tony Scott)牵线,全球最大的视频分享网站YouTube邀请全世界网民用摄像机纪录下2010年7月24日这一天自己的生活琐事以及对一些简单问题的回答。来自190个国家和地区的总计近4500小时的视频,展现了在同一天之中世界各地人们的日常生活。影片中每个人拍摄的内容迥异:除了将镜头对准自己之外,也有些人纪录下他人的有趣生活;既有完整的小事件,亦有无头无尾的片段;有些人的生活平淡无奇,而有些人却又刚好赶上了热闹非凡的大型活动。
如此纷繁复杂的素材,经过首席执行导演凯文·麦克唐纳(Kevin Macdonald)的构想与处理之后,究竟会整合出怎样的趣味来呢?
坂本龙一:终曲 (2017) 豆瓣 IMDb TMDB 维基数据
Ryuichi Sakamoto: CODA
8.6 (572 个评分) 导演: 史蒂芬·野村·斯奇博 演员: 坂本龙一
其它标题: Ryuichi Sakamoto: CODA / Ryuichi Sakamoto: Coda
这部关于日本顶级作曲家坂本龙一的纪录片,主要按照2012年到2017年的时间顺序,剪辑了坂本龙一30年前参与《末代皇帝》等电影以及40年前作为YMO乐队成员活动的宝贵片段。Coda在音乐术语中是,Coda是一个乐章最后的段落里强调终止效果的乐段。正如有着匠人精神的坂本龙一,愿将每部作品都当做生命中的最后一部进行创作。
天梯:蔡国强的艺术 (2016) 豆瓣
8.4 (351 个评分) 导演: 凯文·麦克唐纳 演员: 蔡国强 / 吴红虹
其它标题: 蔡国强:天梯 / Sky Ladder: The Art of Cai Guo-Qiang
《天梯:蔡国强的艺术》是当今世界最重要艺术家之一蔡国强的首部电影纪录片。既是一个从中国出发、成为具国际影响力艺术家的励志故事,也体现着新时代中国人的追求和精神。
本片由奥斯卡金奖导演凯文·麦克唐纳(Kevin Macdonald)耗时两年,从纽约、布宜诺斯艾利斯、上海、北京、浏阳到家乡泉州,遍访艺术家的工作现场及其亲友、工作伙伴和专家,无限度深入蔡国强的工作和生活,并从数千小时的珍贵历史影像素材撷取精华,讲述蔡国强 80 年代从泉州出发,30 年来在五大洲不同文化间成长,并走向国际舞台成为享誉全球的爆破艺术家。纪录片中也揭露他壮观艺术背后的另一个真实—内心的脆弱、挣扎、妥协,和对家人、故乡、祖国土地深厚内敛的家国情怀。
影片主线《天梯》—— 一座500米高的金色焰火梯子嘶吼着拔地而起,与无垠宇宙对话。这是蔡国强少年时代仰望天空、摸云摘星的梦想,二十多年来在世界不同地方屡试屡败,却从未放弃。2015年6月黎明,泉州小渔村惠屿岛海边,在国内技术专家和当地数百村民的帮助和见证下,他再次一搏,把《天梯》作为献给百岁奶奶和家乡的礼物……
2022年8月16日 看过
很喜欢蔡国强的焰火艺术,用最短暂、难以捉摸的媒介叙事,非常难得,而这种不确定性又和蔡的老实相得益彰。影片还是把蔡的性格传达得很好,看过后会产生比较深刻的共鸣。/
影片当然有不足,比如对泉州的宗教历史、家庭观念,可以再深入一些,为什么他要做天梯,为什么要献给奶奶天梯?/尽管如此,还是想给五星,谢谢它这么好地记录了蔡的好几场艺术。
第一次开English description看纪录片,效果还不错,但是英文朗读很不走心,错误很多。比如quanzhou念成了广州,cai念成了zai,很多次。不得不说,这些错误还挺有隐喻意味的。就像这部电影一样,准确也不准确地传递了蔡国强的艺术。/
在博物馆里看过他的装置艺术,第一次看他的烟花设计,非常震撼。
传记 纪录片 艺术
摇摇晃晃的人间 (2016) 豆瓣 TMDB
摇摇晃晃的人间
8.0 (212 个评分) 导演: 范俭 演员: 余秀华 / 周金香
其它标题: Still Tomorrow
余秀华,一个农村女性,从小患有脑瘫,在2015年成为中国最有名的诗人。她写出《穿越大半个中国去睡你》,强烈的情感与欲望引人注目。20年前,余秀华的母亲将懵懂无知的她嫁给了一个比她大十几岁的陌生男人,这段形同陌路的婚姻成为她一生的疼痛和遗憾。余秀华写诗,试图与自己的命运对话,写残缺的身体,写她对真爱的渴望。随着余秀华的成名和经济上的独立,她想通过离婚来重新掌控自己的命运,结束这段没有爱的婚姻。然而她的老公强烈反对离婚,她的父母和儿子也并不支持她。更糟糕的是她的母亲被检查出患有肺癌,余秀华面对的阻力越来越大,她能实现自己的心愿吗?
该条目为纪录长片,有别于纪录短片《一个女诗人的意外走红》,标记前请知悉!- 豆瓣电影团队
2022年8月8日 看过
七月看的,补标。头脑极其清醒。渴望和恐惧并存,摇摇晃晃、跌跌撞撞,不舍欲望。率直真诚,疾病掩藏她的智慧,却袒露出她的纯真。经历这么多的不幸,却没有被仇恨裹挟,她充满了对人间的爱。“我就是荡妇”“就是出了名要离婚”“任何人被模仿成另一个人都是失败的。”社交场合到处调情hhh“人活着就是胜利。”
纪录片
寻找兰斯顿 (1989) 豆瓣 IMDb 维基数据 TMDB
Looking for Langston
6.2 (6 个评分) 导演: 伊萨克·朱利恩 演员: Ben Ellison / Matthew Baidoo
其它标题: Looking for Langston / 寻找爱的永恒
哈莱姆文艺复兴时期上流社会男同性恋者的黑白奇幻再现,档案镜头和照片与故事穿插在一起。守灵正在进行中,哀悼者聚集在棺材周围。楼下是一个优雅的酒吧,穿着燕尾服的男人在那里跳舞和交谈。其中一个人做了一个梦,梦中他遇到了美女,美女似乎拒绝了他,尽管当他醒来时,美女正在他身边睡觉。他的故事和他对爵士乐和舞蹈俱乐部的访问都是由休斯和其他人的诗歌和散文朗读的声音构成的。
2022年7月19日 看过
Middle-class black gay. first time to know about black queer through Langston and Paris in burning. triggers me to consider the connections between black queer voguing and Smart subculture in China /"but could he understand the beauty of the people with freakish ways?homosexuality was a scene against the race, so it had had to be kept as a secret."
black lgbtq queer 历史 同性
来自上海的绅士 (1999) 豆瓣
The Gentleman From Shanghai
9.5 (12 个评分) 导演: Heather Greer 演员: 谭抒真
其它标题: The Gentleman From Shanghai
当年在“从毛到莫扎特”——斯特恩访问中国的影片里有一大段谭抒真的讲话,给许多人留下深刻得印象。同样也引起影片的制片人绍耶尔的极大兴趣。但是那影片是以斯特恩的访问为主线的,其他内容的篇幅不可能涉及过多。影片获奖后先后在欧美各国放映。与国内观众的反应不尽相同的是,外国人视线的角度是渴望对打开国门的中国的了解。感到一切都那么新鲜,好奇。谭抒真在八十年代到美国及英法等国出访时,在路上常有素不相识的人与他打招呼,认出他是在“从毛到莫扎特”影片中讲话的那位Professor Tan。告诉他看过此电影非常感动,并向他致意。
由此,身为大老板及制片人的绍耶尔觉得应该再拍一部单独的纪录片,介绍谭抒真带传奇色彩的不平凡经历。并作为朋友多次向谭提出建议。此事一直等到1998年5月,绍耶尔的摄制组终于在上海开始进行采访拍摄。但不巧的是此时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被炸,中美关系一度紧张。继续拍摄受到一些困难。摄制组也不得已匆匆回去了。尽管后期的工作作了弥补,但显然片子是不够完整的。
以后绍耶尔在美国先出版了单独内容的盒式录像带”The Gentleman from Shanghai”,随后又把此内容编入”from Mao to Mozart” 的DVD中发行出版。
2022年2月7日 看过
因为《从毛泽东到莫扎特》才知道他,印象深刻。信仰、教育、爱情、职业、战乱和迫害……如此丰富的人生。他说到自己没有给日本人表演,没有在文革中认罪,甚至原谅了所有伤害过他的人。始终面带微笑,风淡云轻,真令人敬佩啊。
纪录片
从毛泽东到莫扎特 (1981) 豆瓣
From Mao to Mozart: Isaac Stern in China
9.0 (76 个评分) 导演: 默里·勒纳 演员: 艾萨克·斯特恩 / 戴维·戈卢布
其它标题: From Mao to Mozart: Isaac Stern in China / 从毛泽东到莫扎特:1979年斯特恩在中国
艾萨克·斯特恩是世界著名的小提琴大师。在文革结束的1979年,斯特恩作为西方第一位来华演出的小提琴大师,在北京演奏了莫扎特的《G大调第三小提琴协奏曲》。他的此次中国之行被美国最负盛名的音乐家传记片、艺术纪录片导演艾伦·米勒拍摄成新闻纪录电影《从毛泽东到莫扎特》。
此电影获第77届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
2022年2月6日 看过
Stern的访问犹如一个多重的隐喻,压抑和尘封了太久的中国,需要由这样一个人来告诉大家,音乐要保持活力和生命,要听从内心、唤起感受,减少机械化的重复。这不正是改革开放的意思吗?这当然不是说Stern是一个启蒙者,恰恰相反,他是开始启蒙后的产物,他是一个标志,他带来了启蒙,却也是启蒙的结果。全片音符环绕,非常美妙。在1981年的转折点上,本片向世界展现了中国的改变、交流的愿望和努力、年轻一代的良好教育……真是充满希望和活力的80年代啊
纪录片
中国 (1972) TMDB 维基数据 IMDb 豆瓣
Chung Kuo - Cina
8.7 (219 个评分) 导演: Michelangelo Antonioni 演员: Giuseppe Rinaldi
其它标题: Chung Kuo - Cina / China
这部拍摄于中国文革时期的纪录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导演在北京对一些场景的捕捉,有著名的天安门广场、长城、故宫、王府井,有中国政府安排的参加小学可见课间活动、医院的针灸生产、工厂的工人家庭生活、生产合作社的状况等。 第二部分是导演被安排去河南林县参观红旗渠、集体农庄,古城苏州和南京,但他却将大量的篇幅放在了随意观察的中国人的面孔上。 第三部分是导演对上海的短暂观察,从街景到中国共产党诞生地,从新建的居民楼到殖民地时期的滚地龙,从茶馆到大工厂,从外滩到黄浦江上的船户,相对客观地反映了当时上海民众的生活。
2022年2月4日 看过
周老师的课。一开始过于关注电影中的政治元素,比如幼儿园儿童的政治歌曲。然而第二次看才明白,导演故意没有翻译那些歌词、对话,除了要表示一种distance,也是在淡化这些话语背后的政治隐喻——在1970s的语境下,呈现一个虽然难解,但是更日常化、更生活化、人性化的红色中国,是安东尼奥尼的独运匠心,是他作为一个Marxist的理解和同情,也是他的高超技术之所在。
诚然,今日中国已经不再需要聘请外籍导演来展现自己了,但是这种representivity的效果又如何呢?是否走向另一个极端?
单纯从观感来说,节奏太慢、太冗长了,非常熟悉的场景,不是很能吸引注意力——当然这也意味着,今日中国,并未如想象中变化剧烈。
作为一个艺术家,安东尼奥尼的出色之一,在于他从一开始就深刻认识到自己的局限,并且对此保持坦诚和坦然,既不掩饰,也不弥补。
纪录片
从《中国》到中国 (2019) 豆瓣
导演: 朱允 / 刘维夫 演员: 老高 / 斯坦尼斯拉斯
上世纪七十年代,在中国还没有全面开放之时,来自意大利、法国、美国和日本的四位纪录片大师不约而同地来到中国,用镜头记录下了中国和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留下了四部轰动世界的纪录影像——《中国》(意大利)、《愚公移山》(法国)、《从毛泽东到莫扎特》(美国)、《上海新风》(日本)。这些影像,不仅让世界第一次大范围了解中国,也为中国人回顾历史、回忆父辈祖辈,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四十年过去了,中国发生了哪些变化?影像中出现过的那些普通人,还能否寻觅?
今天,同样是来自意大利、法国、美国和日本的四位国际友人,再次来到中国。曾经的影像,让他们第一次模模糊糊地认识了中国,此刻,他们决定用自己的双眼,看看如今的中国,发生了那些巨变。难能可贵的是,他们重新找到了那些出现在过去影像中的普通人,通过贴近的观察、真实的记录,将中国四十多年的变化自然呈现在眼前。
我们用一部五集纪录片,一年的时间,记录下了四位寻访人的探索中国历程,在新、旧画面之间的切换自然流露出岁月的力量,巨大的变迁,就在这看似不经意的巧妙变换中,让人感慨、深思。
2022年1月29日 看过
看了第一集,重访安东尼奥妮之路。
纪录片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 (2020) 维基数据 IMDb 豆瓣 TMDB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
6.4 (394 个评分) 导演: 贾樟柯 演员: 贾平凹 / 余华
其它标题: 一个村庄的文学 / So Close to My Land
2019年5月,几十位作家来到山西汾阳的一个小村庄,他们在这里谈论乡村与城市,文学与现实。影片以此为序曲,交响乐般地以18个章节讲述出1949年以来的中国往事。出生于上世纪50年代、60年代和70年代的三位作家贾平凹、余华和梁鸿成为影片最重要的叙述者,他们与已故作家马烽的女儿一起,重新注视了社会变迁中的个人与家庭,让影片成为一部跨度长达70年的中国心灵史。
2021年11月25日 看过
大型作家采访合集,太散乱了。我不太觉得这是乡土叙述啊,作家讲的都是自己怎么逃离了乡土,真正在土地上生活、体验、沉浸的记述不算太多。最喜欢结尾余华描述的故事,自己在黄色的海水里游了整整一夜,想要一直游到海水变蓝。只有他是真正的诗人。
其实是某次贾科长出席的会议后才对此发生了兴趣。
2020 文学 村庄 纪录片 贾樟柯
人间世 第二季 (2019) 豆瓣
9.3 (116 个评分) 导演: 秦博 / 范士广
两年的时间,9个摄制组,50个人,陪着200多个拍摄对象一起哭,一起笑,一起经历了他们生命当中的重大时刻……东方卫视大型纪录片#人间世#第二季即将于2019年1月1日起每周二晚21:30震撼回归!生命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让我们放下浮躁,再次认真聆听这些生命中的爱与痛。
男生女相:华语电影之性别 (1998) 维基数据 IMDb 豆瓣 TMDB
男生女相:華語電影之性別
8.6 (80 个评分) 导演: 关锦鹏 演员: 张彻 / 陈凯歌
其它标题: 男生女相:華語電影之性別 / Yang ± Yin: Gender in Chinese Cinema
电影百年之关锦鹏作品《男生女相:华语电影之性别》。
差不多所有的关锦鹏作品都是以女性为主题,那么作为一个男性导演,他是怎样易地而处?他曾试由早年丧父的孩提岁月开始,把个人的成长与观影经验连结在一起,并且走访中、港、台导演、演员及幕后工作者,感性地以性别为话题,从而找寻个人及华语电影的本体身份。
下南洋 (2013) 豆瓣
导演: 周兵 / 祝捷
高清电视纪录片《下南洋》由马来西亚常青集团与中国中央电视台中央新影集团、香港东方之子国际事业有限公司联合出品,北京新影世纪影视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和周兵导演工作室联合承制。
此片拍摄制作历时三年,深入九国,纪录千年,试图向观众揭示一个与我们血脉相连的南洋。此片计划将于2013年底在中央电视台正式播出。
南洋,始终是我们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近代史的重要历史课题。南洋的华人阅历了整个中华千年和百年来的双重命运。探索南洋对于中国文化的自我理解,以及对当下中国人自省与思考的价值都越来越凸显。该片将展现华人在东南亚开拓发展的历程与各时期生存状态,以开放的全球视野梳理历史、关照当下,力求打造一部能够对华人社会未来发展的建构有所启示的历史人文纪录片。
总导演:周兵 祝捷
周兵:周兵任中央新影集团周兵导演工作室艺术总监;中国纪录片委员会学术研究院秘书长;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文物及博物馆系中国艺术史博士;同时兼任香港城市大学媒体传播系客座教授。九三年进入北京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先后担任《东方之子》栏目编导,《东方时空》特别节目《记忆》总编导,《东方时空》、《纪事》栏目制片人。零三年任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新闻评论部特别节目组制片人、大型系列纪录片《故宫》总导演。此后,拍摄及监制纪录片上百余部,包括《梅兰芳》《敦煌》《外滩》《当卢浮宫预见紫禁城》《台北故宫》《下南洋》等。他先后三次荣获中国纪录片年度导演,作品多次荣获金鹰奖、白玉兰奖、金熊猫奖、星光奖等几十项国家级以及国际性奖项。
祝捷:中央电影学院毕业,内地新锐青年导演。纪实类作品2005年 CCT V国际频道春节特别节目《丽江•过年》导演、2007年《TAXI——A MOVING LIFE WITH CHINESE》(CNEX委制)导演(入选加拿大新亚洲独立影像展)、2008年《台北故宫》导演、2009年《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导演、2010年纪录电影《外滩轶事》、2012年《下南洋》总导演。剧情类:2007年 电影短片《天堂的颜色》(第十届日本东京Shortshorts国际短片电影节(2008)亚洲竞赛单元最佳影片、意大利San Giò Video Festival of Verona(2009)DINO COLTRO AWARD)、2007年 电影短片《我自己的Malena》、2010年 纪录电影《外滩佚事》编剧、执行导演、2011年 电影《长江图》执行导演(荣获荷兰鹿特丹电影节剧本基金台湾金马电影节后期基金)
创意总监:麦天枢
作家、学者。报告文学代表性作家之一。其主要作品有《土地与土皇帝》、《西部在移民》、《爱河横流》、《天荒》等。曾获“人民文学奖”、“徐迟报告文学奖”等全国主要文学奖项。九十年代主要从事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主要著述有《昨天——中英鸦片战争》、《中国农民——关于九亿人的现场笔记》、《天国猜想——认识中国的一条新路径》等。截至2011年已总策划、创作指导参与《大国崛起》、《汉字五千年》等有重大影响的历史文化纪录片。
摄影指导:王昱
王昱是一名中国电影摄影师,曾与中国很多知名导演合作,合作者包括田壮壮、娄烨、李玉、贾樟柯等人。他参与摄影的第一部电影是2000年娄烨的电影《苏州河》。凭借电影《吴清源》,王昱获得2007年第10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最佳摄影,并获2007年亚太电影大奖(Asia Pacific Screen Awards)最佳摄影奖提名。
特约摄影:Luc Drion
著名导演、摄影师,摄影作品有《海洋》、《迁徙的鸟》。
制作人:周澜
周澜,2001年2月~2003年5月任中央电视台新闻节目中心新闻评论部《东方时空 · 纪事》栏目组编导;2003年6月~2007年6月任中央电视台新闻节目中心新闻评论部特别节目组编导,参与纪录片《癸未之战》、《沙尘暴》、大型直播《敦煌再发现》等特别节目的制作;2007年7月至今在中央电视台新影制作中心特别节目部任编导;2004年~2005年担任10集电视纪录片《梅兰芳》第7集导演,担任12集电视纪录片《故宫》第7集导演;2005年12月任2006年度贺岁直播节目《一年又一年》短片总导演;2006年12月任2007年度贺岁直播节目《一年又一年》联合总导演之一;2007年~2009年任12集电视纪录片《台北故宫》制片人,任10集电视纪录片《敦煌》第7集导演;2011年至今任10集电视纪录片《下南洋》制片人。
投资方:马来西亚长青集团——张晓卿 马来西亚华人 丹尼斯拿督
年庚77岁的马来西亚华人张晓卿是享誉东南亚的工商界翘楚,他曾被马来西亚《资本家》杂志推举为马来西亚十大富豪之一,并于1985年被选为马来西亚国会上议员,被马来西亚政府授予世界张氏总会创会会长丹斯里拿督张晓卿。他还多次陪同马来西亚首相马哈蒂尔出访中国、韩国、日本、欧美和拉丁美洲国家。作为一位深受中国文化熏陶的海外华人,张晓卿对自己的故土更有着一份深沉的挚爱。1990年,张晓卿出任世界福州十邑同乡会的创会会长;1994年,张晓卿创办了世界华人的文学奖——“冰心文学奖”(每两年颁奖一次)。张晓卿对促进世界华人、尤其是十邑福州人的团结,加强海外福州人与祖籍地的联系与交流,推动中国和马来西亚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等,做出了卓著的贡献。
纪录片《下南洋》分集内容简介:
第一集《华南之洋》 本集导演/撰稿:周兵、曾欣
对于中国的绝大部分观众,南洋只是一个十分模糊的地理概念,本集将向观众介绍何以本片将南洋的范围界定在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四国,并展示今天的南洋有着什么样的面孔、南洋的生活是怎样的景象、有着怎样独特的文化景观。这是一个多彩的南洋舞台,序幕刚刚拉开,接下来在这个舞台上,历史与当下都将陆续登场。
第二集《南下之帆》 本集导演/撰稿:张华
中国人从什么时候开始涉足南洋岛国?以当时的航海技术,人们是驾着怎样的船只经过怎样的航线,来到南洋?是什么推动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离乡背井、远涉重洋?帝国的思维传统与统治基调,与历时近千年的下南洋是否有着内在的联系?而一旦出洋,对于船舱中那一个个脆弱的生命来说,又意味着一趟多么凶险与艰难的旅途……
第三集《异乡家园》 本集导演/撰稿:张效
这是华人初到南洋之后,建立的新生活:他们如何适应新的环境?他们在什么行业工作?他们与当地原住民的关系怎样?在这个过程中,华人又展现了哪些来自其文化背景的品格特质?在一片几乎未被开发的处女之地,中国人是如何建立起异乡的家园?
第四集《血泪南洋》 本集导演/撰稿:张效蔡、美慧
当殖民时代开始,西方以国家行为组织化地进入南洋,他们不可避免地与已经在当地生存下来的华人产生协作及冲突。在南洋的不同地区,在不同殖民者的统治下,华人的命运亦呈现出巨大的差异,最极端的,是有规律的周期性屠杀。血流成河的背后,更深层的原因是什么?经历了血泪苦难之后,南洋社会是否已走向更健康理性的社会架构?
第五集《百年兰芳》 本集导演/撰稿:丁英锋
在南洋的历史上,曾经出现一个存在长达百年,叫作"兰芳"的政治体。它其实只是南洋先后出现过的众多华人政治体之一。但是因为曾经有学者把它称为"兰芳共和国"、"兰芳公司",而让它负载了更多意义。扑朔迷离的"兰芳"到底是怎样的组织?它与隔海相望的母国民间社会组织形态有着怎样的血缘关系?它是否真的负载了中国人的"现代国家"之梦?
第六集《千年家族》 本集导演/撰稿:丁英锋
在中华的传统中,家族的繁衍时间远远长寿于王朝的更迭周期。是什么赋予"家族"这一社会构成的基本单位如此顽强的生命力?这种生命力又是如何在南洋的舞台上扎根蓬勃?而这份蓬勃的背后,付出的又是什么?血缘——这既是中华最大的宗教,也是中华走向现代社会不得不面对的最根本问题。
第七集《母国春秋》 本集导演/撰稿:董力
在早年下南洋的华人心里,故乡只是以留在家乡的亲人为中心,以村镇为半径的一个很小的地理范围,在这之上,不是故国,而是朝廷。千年来,在天朝观的笼罩下,朝廷是如何对待出洋的子民?南洋华人又是从何时开始有了现代意义上的国家观念,由此自认为中国人?本集将站在母国的视角,描述南洋华人身份的变迁,由此,也映射出母国的变迁。
第八集《北望之心》 本集导演/撰稿:董力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国百年来的动乱与曲折,南洋华人是最切身的旁观者或亲历者,他们由早年间悲剧的主体变成了想要改变国家整体悲剧命运的人。随着国民观念的建立,他们面对母国,曾以怎样的热忱和决绝参与着国家的变革,但他们北望母国的赤子之心却总要面临冰或火的考验……
第九集《开放之门》 本集导演/撰稿:吉凤颂
长久以来,南洋都是中国这片大陆与外界连接的一个重要门户。现代的思潮、物资的流通、人才的进出……或多或少都通过这扇门。变革的潮流既有澎湃一时的波澜,亦有润物无声的涓涓细流,南洋之门到底曾经试图带给中国什么?如今留下的又是什么?自此,我们的视线开始由历史转向未来。
第十集《期待南洋》 本集导演/撰稿:周兵、曾欣
对南洋华人的纪录与书写,揭开的只是南洋舞台的纷繁一角。
全球自由迁徙和自由生存是全人类获得的现代财富,随着全球化进程在全世界的深入,有着共同历史源流的文化同胞,生活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之下,与不同肤色、不同语言、不同习俗的邻居分享社会资源,将是整个人类的未来景象。面对多民族社会和谐共荣的美好愿望,南洋既是悠远的发端,也是现代的启示。
闯关东 (2014) 豆瓣
导演: 郄国伟 演员: 高满堂
这是一段百姓视角的历史,本片试图通过最典型的人物故事,来勾勒闯关东历史画卷的群像。他们为了生计,离家出走;他们为了生计,铤而走险。他们无论到哪儿,都永远记得自己遥远的家乡。两百多年,三千万人,他们开创了一段世界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迁徙人数最多的移民史:闯关东。
第一集:离乡
第二集:闯关
第三集:挖参
第四集:淘金
第五集:乡关
2021年7月12日 看过
比较简略,其实这段历史很精彩,缺乏讲述者——而历史的精彩程度其实往往取决于其后辈是否发达光鲜
历史 纪录片 近现代
西洋镜 (2013) 豆瓣
演员: 陆建艺
其它标题: 外国摄影师眼中的中国
摄影术的发明与中国的国门被打开几乎是同时发生的。1839年法国人达盖尔拍出了世界上的第一张照片,一年以后,大清国与英国爆发了鸦片战争,摄影,这个新生事物很快随着西方战地摄影师、商人、记者、牧师、军人进入了中国。西方也第一次通过照片看到了真实的中国。
据悉,十集纪录片《西洋镜》10月30日在央视纪录频道播出。
世界历史 (2012) 豆瓣
History of the World
"这一部史诗般的纪录片讲述了70000年的人类历史,囊括了各个时间段的历史大事。 这是一个关于人性的故事,介绍了重大历史事件发生时的重要人物。这也是一个关于文化的兴盛和衰败的故事,总结人类进步和成就的故事。 每一集纪录片都探索了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其中包括戏剧性的情景再现、计算机动画和生动形象的讲述。 从美索不达米亚的早期移民到埃及和罗马的奇迹,从法国大革命到工业革命,观众身临其境,与我们今天所了解的那些塑造世界的伟人并肩同行。"
爱新觉罗·溥仪 (2012) 豆瓣
导演: 高国栋
溥仪是清朝第十二位君主,是中国的末代皇帝,也是清朝的末代傀儡皇帝。后经日本帝国扶持建立伪满洲国当皇帝,但实际上只不过是日本人的一个傀儡和侵略中国的工具。抗战结束后被判决有期徒刑1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获释并经过改造成为新公民,著作有《我的前半生》等作品,是重要的史料,后因患肾癌而去世,享年62岁。
2021年6月5日 在看
和电影对着看,近代史太沉重了,从哪个角度上看都是。对溥仪个人来说,深居民间,逃亡海外是最好的选择,还可以跟着老师做学术,偶尔喊喊爱国口号还能被民众奉为icon。可惜不自量力,世界大乱的时候还什么都想要,溥仪这辈子太窝囊了。
纪录片 近代史
美国工厂 (2019) TMDB Eggplant.place 豆瓣 维基数据 IMDb
American Factory
8.1 (804 个评分) 导演: 史蒂文·博格纳尔 / 朱莉娅·赖克特 演员: 曹德旺 / 王河
其它标题: American Factory / アメリカン・ファクトリー
《美国工厂》是一部 Netflix 原创纪录片,由 Higher Ground Productions 和 Participant Media 出品,荣获奥斯卡金像奖®提名并斩获艾美奖®的朱莉娅·赖克特和史蒂文·博格纳尔(《最后一辆车:通用王国的破产》《A Lion in the House》《正观“红色”》)打造。这部广受好评的电影深入研究了后工业时代的俄亥俄州,一位中国亿万富翁在当地一家废弃的通用汽车工厂中开设新工厂,并雇佣了 2000 名美国蓝领工人。随着高科技中国企业与美国工人阶级产生冲突,最初的希望和乐观遭受了挫折。
梁思成与林徽因 (2010) 豆瓣
9.5 (56 个评分) 导演: 胡劲草
《梁思成·林徽因》讲述了“大时代背景下跌宕起伏的个人命运”:一对著名夫妇的人生轨迹和中国近现代的激荡史密切交织。这个故事所蕴涵的精神气质,是我们追索和展现这一传奇故事的动因。
梁思成,男,广东省新会人,是中国著名的建筑学家和建筑教育家。毕生从事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和建筑教育事业。系统地调查、整理、研究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和理论,是这一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者。曾参加人民英雄纪念碑等设计,是新中国首都城市规划工作的推动者,建国以来几项重大设计方案的主持者。是新中国国旗、国徽评选委员会的顾问。
林徽因,建筑学家和作家,为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同时也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三十年代初,与夫婿梁思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成为这个学术领域的开拓者,后来在这方面获得了巨大的学术成就,为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她的文学著作包括散文、诗歌、小说、剧本、译文和书信等,其中代表作为《你是人间四月天》,小说《九十九度中》等。1955年4月1日清晨去世,年仅51岁。在林徽因的感情世界里有三个男人,一个是梁思成,一个是诗人徐志摩,一个是学界泰斗、为她终身不娶的金岳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