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文学
无声告白 豆瓣 Goodreads
Everything I Never Told You
8.0 (395 个评分) 作者: [美] 伍绮诗 译者: 孙璐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15 - 7
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
莉迪亚死了,可他们还不知道。
莉迪亚是家中老二,李先生和李太太的掌上明珠,她遗传了母亲的蓝眼睛和父亲的黑头发。父母深信,莉迪亚一定能实现他们无法实现的梦想。莉迪亚的尸体被发现后,她的父亲内疚不已,母亲则一心报复。莉迪亚的哥哥觉得,隔壁的坏小子铁定脱不了关系,只有莉迪亚的妹妹看得一清二楚,而且,她很可能是唯一知道真相的人……
——————————
关于爱与失去,以及我从未告诉你的秘密
——————————
就是她!征服欧美文坛的华裔作家!
凭借处女作夺得2014美国亚马逊年度最佳图书第1名
击败斯蒂芬•金、村上春树等99位大牌作家,横扫欧美所有榜单
——————————
◆2014 美国亚马逊年度最佳图书 第1名
◆2014 美国国家公共电台年度最佳图书
◆2014 Buzzfeed最佳虚构类图书
◆2014《学校图书馆期刊》年度最佳图书
◆2014《赫芬顿邮报》年度最佳图书
◆2014《纽约时报书评》年度百佳图书
◆2014《TIMEOUT纽约》年度十佳图书
◆2014《奥普拉》15本年度必读文学&虚构类图书
◆2014《纽约时报》超级畅销书
◆2014《书目》编辑年度之选
——————————
媒体及名人推荐:

即使我们熟知身边有这类故事,也从来没在美国小说中见过,起码,在伍绮诗之前,没有谁处理过这类故事。这部小说写的是成为“异类”的那种负担与压力,这种负担与压力,通常会摧毁一个人,而不是塑造一个人。
——《纽约时报书评》

2014美国亚马逊年度最佳图书第一名——《无声告白》探索了身份危机、人生成就、种族、性别、家庭以及个人道路。并且,这本小说没有任何一处落笔是粗疏的。我唯一担心的是,我对《无声告白》的刻骨崇拜,会导致读者对这本书抱有太高的期待。但这本书就是好得这么极致!深情力透纸背,刺痛你心,用词精准而克制,文风温婉而细腻。
——美国亚马逊编辑推荐语

爆发力惊人的处女作,笔触闪烁着散文的美感与精准,观察与洞见则像社会学家一样深刻。伍绮诗的小说从第一页开始就吸引住了读者,我们迫不及待要了解莉迪亚之死背后的故事……而小说最终揭示的真相,振聋发聩。
——《赫芬顿邮报》

情节展开极为机智,处处撩动你的情绪……伍绮诗用扣人心弦、精彩得让人拍手叫好的故事,讲述了一个关于性别与种族的严肃主题。这样严肃的主题竟然可以被剖析得如此透彻,而且故事的节奏,竟然还可以越来越快,越来越惊心动魄,直到最后真相大白,好像有阳光铺满房间。
——《奥普拉》

伍绮诗这部处女作,令人惊叹地包容了各种复杂情绪,以一种罕见的洞察力,表达了文化与文化之间的冲突,时代与时代之间的冲突,而这种表达,完全是一位精通写作的大师的杰出手笔。伍绮诗值得期待。
——《书目》

这部情感真挚、充沛的处女作小说,是以一个年轻女孩的死亡开始的。莉迪亚,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美国的一个混血家庭,被给予无限厚望和父母的憧憬,她不幸的少女生活没有任何一盎司的陈词滥调。伍绮诗的行文,是如此准确和敏锐,她刻画的人物入木三分。
——《出版人周刊》

一部温柔的小说处女作……这部小说可能会触发无数的悲伤,关于每个人内心深处的秘密以及一个悲剧是如何影响了一个家族的故事。
——《TIMEOUT 纽约》

在这本书中,伍绮诗深入地谱写和揭晓了詹姆斯一家的秘密……这些隐藏已久,安静而具有爆炸性的真相,加之种族和性别等议题的探讨,慢慢地带领读者见识到伍绮诗文字的多愁善感和引人入胜,直至读到最后一页,深深的触动仍在心间回荡。伍绮诗的首部小说,情感复杂,仿佛一股吸引人的强劲水流,拖着你随着急流向前,直到抵达最后的秘密。
——《科克斯书评》

异常优秀,非常完整的一部处女作……这个故事令人心痛,伍绮诗非常巧妙地将这部复杂、跨越多个年代小说的线索串联在一起。《无声告白》是一部难得的佳作,独具魅力,她深入写出了这个美国家庭里每个人内心的秘密。读完的时候,仍让人泪流不止。
——《洛杉矶时报》

神奇!感人!感情充沛,描述准确!围绕身份焦虑和巨大悲恸,作者出色地、漂亮地展开了故事……本书会和每一个人取得共鸣,只要你曾经向家人撒过哪怕一个微不足道的小谎。
——《波士顿环球报》

一个动人的故事,对于生为女儿们的书中女性来说,文化之间的隔阂与差异是人生中的第一道课题。
——《Vogue》

我对《无声告白》爱不释手……伍绮诗的笔触细腻、观察敏锐,对李家每一位成员的描摹,对他们种族差异问题的深入挖掘,以及搜寻杀害家中二女莉迪亚真凶的线索,一直读到最后一页,都让我紧扣心弦。
——《纽约时报》畅销书作家第一名,《就说你和他们一样》作者乌文•阿克潘

既是一部扣人心弦的推理作品,也是一次对这个混种家庭的深度剖析。伍绮诗的这部处女作,张力十足,余味久久不散。
——《娱乐周刊》

这不仅是一个关于爱和失去的故事,这还是一个美丽而让人难以忘怀的,讲述一位少女如何努力去寻找自己的人生意义的故事。
——《书道》

性别、种族、父母未竟的野心压在子女的肩头,对以上这些,本书进行了深刻而细腻的反思……伍绮诗巧妙的、令人信服地揭示,某种程度上,有些误解,永远无法消弭。
——《旧金山记事报》

读完了还久久沉浸在故事里面。16岁少女的死亡让她的家人们开始怀疑——她究竟在过一种什么样的生活?这部处女作让人想起了《可爱的骨头》。
——《嘉人》

感人至深,大师手笔。伍绮诗没有给她笔下角色任何俗套而轻松的未来,也没有给她的读者任何虚假的希望。她给的是真实的希望。
——《安娜堡观察员》杂志

冷静,激烈……这个家庭逐步暴露了它深藏的秘密,你不由自主被这一家人深深吸引……
——《密苏里人》

伍绮诗极有技巧,她将这个悲剧的每个微小线头都捡拾了起来,顺着这些线头,牵出了很多秘密,诸多真相纷至沓来,酸楚而最终令人振奋。
——《娱乐周刊》编辑评论语

伍绮诗这部处女作的第一个章节有些阅读难度,一个家庭的大女儿死了,这个情节,对那些追逐快感的读者而言,可能是个挑战。但是,马上,随之而来的,就是密集而紧凑的各种转折——这个家庭的成员们,彼此都深藏着太多从未诉说的秘密。这绝对是我今年最爱的一本小说。
——美国《大观》杂志
阿兰布拉宫 豆瓣
作者: (美)华盛顿·欧文 译者: 秦丹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2014 - 3
华盛顿•欧文根据在阿兰布拉宫的亲身游历,于1832年撰写了这部作品。既有游记随笔,又有传奇故事。不仅生动介绍了具有传奇色彩的阿兰布拉宫方方面面的景观,也以优美的笔调描绘了深受摩尔人影响的西班牙人民和他们的风俗人情,并娓娓讲述了西班牙民间流传和历史上发生过的摩尔人的神话与传说故事。
斯通纳 豆瓣 Goodreads
Stoner
8.8 (477 个评分) 作者: [美] 约翰·威廉斯 译者: 杨向荣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6 - 1
《斯通纳》讲述了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爱,认同,怜悯,志业,傲骨,信任与死亡。
一个勇者有过的失败不失意的人生:即使不能拥有完美的生活,所幸追求过完整的自我。
美国,密苏里州。来自偏远农场的农家子弟、19岁的威廉·斯通纳进入州立密苏里大学学习农学。自一堂选修文学课为起点, 他的一生就此悄然改变。未来的斯通纳成为了一名大学老师,结婚、生子、教学、退休、衰老、死亡。在他生命的尽头,或许他可以坦然面对这个问题:你的一生,还要期望别的什么吗?
一部蕴含着真诚、激情与紧凑力量的小说,探究了历史洪流所忽视的人性之间的冲突、溃败与幸存,重新唤起思考每个个体独特存在的意义。作者约翰·威廉斯向世人展示了凡人中的勇者在如何生活。
----------------------------------------
◆威廉斯的写作就像被打磨光滑的橡木上反射出本色、持久的光泽。这本书的伟大之处在于,它以不带一丝一毫悲喜的冷静洞察了生活本质的全部。《斯通纳》迟到五十年后畅销,是献给被亏欠的艺术一次迟来的正名。 ——《纽约客》
◆斯通纳活过,然后死去,如你我一样。他生活中发生的每一件事就发生在你我面前,看似平淡。然而,写出这种“简单”却需要天才才能完成。读这本书是一本令人难过却又美妙的阅读体验。 ——《星期日泰晤士报》
◆约翰·威廉斯的《斯通纳》刻画了一个将追求智识当作对抗无意义的战争、拒绝与外部世界作廉价妥协的人的一生。它的意义或许不只是一部伟大的小说——它简直是一部几近完美的小说,机构精巧,语言优美,故事动人,展示着一种夺人心魄的完美。 ——《纽约时报》
◆一件文学的珍宝。 ——《明镜周刊》
◆拥有超乎寻常的力量……直击生活的真相,语言清澈优美。它是一部献给所有热爱文学之人的传奇。 ——伊恩·麦克尤恩
◆一本精彩绝伦的小说,既丰富又忧郁,记录着伤痛与失去的同时也留存了美好温柔的时刻。这本小说完美展现了小说艺术的要素,它的叙事节奏与情节构架均堪称完美无缺。这本小说像一条河流,冷静而又流畅的平静笔调裹挟着磅礴延绵的力量。 ——亚当·福尔兹
2020年4月4日 已读
很好的小说,平凡、真实,不刻意。大学里生活过的人会在其中寻找共鸣。学术体制下大部分人的一生,差不多都是如此。
知识分子 美国文学
大地 豆瓣
8.8 (10 个评分) 作者: [美] 赛珍珠 译者: 王逢振 / 马传禧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2
《大地》是赛珍珠的代表作。小说叙述的是旧中国的农民王龙从一无所有而成的为一个富户的故事。王龙发迹后,娶了两个姨太太,他的“好”妻子帮他购置并保住地产,他的“坏”妻子则帮他挥霍并卖掉田地。王龙在一场动乱中浑水摸鱼发了财,买了许多土地,并住进了大户财的老宅……他老了,惟一的心愿就是守住家业。他告诫儿子们千万不能卖地,土地就是真正的命根子。
瓦尔登湖 豆瓣
Walden
8.8 (24 个评分) 作者: [美]亨利·戴维·梭罗 译者: 徐迟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9 - 6
这是一本宁静、恬淡、充满智慧的书。其分析生活,批判习俗,语语惊人,字字闪光,见解独特,耐人寻味。其中许多篇页是形象描绘,优美精致,像湖水的纯洁透明,像山林的茂密翠绿;也有一些篇页说理透彻,十分精辟,给人启迪。
夏洛的网 豆瓣
Charlotte's web
8.8 (20 个评分) 作者: E·B·怀特 译者: 任溶溶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4 - 6
《夏洛的网》讲述的是在朱克曼家的谷仓里,快乐地生活着一群动物,其中小猪威尔伯和蜘蛛夏洛建立了最真挚的友谊。然而,一个最丑恶的消息打破了谷仓的平静:威尔伯未来的命运竞是成为熏肉火腿。作为一只小猪,悲痛绝望的威尔伯似乎只能接受任人宰割的命运了,然而,看似渺小的夏洛却说:“我救你。”于是,夏洛用自己的丝在猪栏上织出了被人类视为奇迹的网上文字,彻底逆转了威尔伯的命运,终于让它在集市的大赛中赢得特别奖,和一个安享天命的未来。但,这时,蜘蛛夏洛的生命却走到了尽头……  在E·B 怀特笔下的《夏洛的网》中,夏洛用蜘蛛丝编织了一张爱的大网,这网挽救了威尔伯的生命,更激起你我心中无尽的爱与温情。
2018年7月11日 已读
恩师力荐,读过后果然觉得很喜欢。其实一开始有点不能接受,一头无能的猪,白白接受各种关爱,自己却不用努力。后来明白,故事想说的是,这种情感上的认定一旦发生,就应该认真去对待它。它还是一个关于成长的故事,小女孩Fern成长了,小猪也成长了。有时候成长就是依靠一点机缘,一点信念,一点信任吧。因为有了这些,一个普普通通的小猪才会成为闪闪发光的存在。真是很美好的故事。
儿童文学 外国文学 童话 美国文学
人鼠之间 豆瓣 Goodreads
Of Mice and Men
9.1 (104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John Steinbeck / 约翰·斯坦贝克 译者: 李天奇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6 - 1
英国BBC读者票选“英国人最喜爱的100部小说”之一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斯坦贝克关于承诺、孤独、希望和失去之书
——————
莱尼身高两米,力气大得吓人,但心智像个孩子。
乔治从小和他一起长大,是他唯一的朋友。乔治带着莱尼到处打零工糊口。莱尼单纯善良,可常常闯下大祸。莱尼每次闯祸,乔治就必须带着他逃亡,永无休止地流浪。
乔治和莱尼有一个卑微的梦,希望有一天可以存够钱买一小块地。他们可以在属于自己的小天地里种种菜,养鸡养猪,养莱尼最心爱的兔子。他们可以不必再流浪。
他们又流浪到一座农场。这一次,永无休止的流浪终于到了尽头,梦想也到了尽头。乔治终于帮莱尼找到一个地方。在那里,莱尼永远不会再闯祸,永远不会再受伤害,永远不需要再逃亡……
——————
•一部必读不朽经典,一堂关于友谊、希望和梦想的伟大人生课
•谋杀故事外衣下,天真与伤害的矛盾;残酷情节中,现实与梦想的乖违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斯坦贝克代表作
•美国中学10部必读经典之首(其他为《麦田里的守望者》等),大多数美国人都读过的一部真正的文学经典
•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爱尔兰、爱尔兰众多高中必修课程
•英国BBC读者票选“英国人最喜爱的100部小说”之一
•全美图书馆馆员票选“100部最好看的小说”之一
•全美图书馆联合会“21世纪最具挑战之书”之一
•3000万册畅销奇迹铸就不朽经典
•5次被改编成影视剧,三次被改编成舞台剧,最新一版为詹姆斯•弗兰科主演
•《马利与我》《迷失》等百余部影视剧致敬本书
•斯蒂芬•金在其6部作品中致敬本书
•全球共有两百多种语言版本
•英国《卫报》人生100部必读书之一
•李家同最爱的40本书之一
•丹•布朗、马拉拉等盛赞推荐。丹•布朗:《人鼠之间》是我最爱的一本书。
•托福考试推荐文学读物
——————
名家推荐:
通过现实主义的、充满想象力的创作,表现出富有同情的幽默和对社会的敏感观察。
——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词
我一直在读约翰•斯坦贝克的《人鼠之间》,这是学校的课程。这本书很薄,但内容很充实。
——诺贝尔和平奖得主马拉拉
《人鼠之间》是我最爱的一本书,充满悬疑,描写精准犀利,飘散着淡淡的哀伤,每一章的开头都是小说书写的典范,感染力无与伦比。
──丹‧布朗
今晚很享受观看《人鼠之间》。
——Lady Gaga对詹姆斯•弗兰克主演《人鼠之间》舞台剧的评价
《人鼠之间》是我毕生最爱的一本书。
──维卡斯‧斯瓦鲁普(电影《贫民百万富翁》原著作者)
如此完美的一本书。
──尼克‧霍恩比(《失恋排行榜》《自杀俱乐部》作者)
我最喜欢的小长篇有《人鼠之间》《邮差总按两次铃》和《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等。
——斯蒂芬•金
——————
媒体推荐:
一部惊悚小说,一个扣人心弦的故事……你不读到最后根本无法放下书。斯坦贝克让读者心如刀割。
——《纽约时报》
残忍和柔情完美地融合在这本异常感人的小说里……读者深陷在一场必将到来的悲剧中。
——《芝加哥论坛报》
一个充满力量和美丽的短故事。斯坦贝克先生为美国文学贡献了一部柔情与粗粝并蓄的现代经典。
——《泰晤士报文学副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