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史
视觉与绘画 豆瓣
作者: 诺曼・布列逊 译者: 郭杨 等 浙江摄影出版社 2004 - 8
诺曼·布列逊“新艺术史”三部曲之二。本书对西方美术史极为闭塞与自满的研究现状作了尖锐的理论批评,强调从绘画图像的社会性及其作为符号的独特角度、从历史与人文学科当代发展的角度拓展研究视野;作者抓住了西方艺术史研究中一些重要观念与践履的内在弊端(如贡布里希关于图画研究的“知觉主义”)进行鞭辟入里的剖析,在方法论连同认识论的层面上为如何解读绘画,以及如何看待西方绘画与视觉、与传统、与政治权力的关系提供了新的启示。全书包括”自然的态度”、“本质的复制”、“知觉主义”、“来自内部与外部的图像”、“注视与扫视”、“图像、话语、权力”等六章;前后另有“序”、“尾声:隐形的身体”以及“中文版序”、“译者后记”等。
福开森与中国艺术 豆瓣
作者: [美] 聂婷 译者: 郑涛 上海书画出版社 2017 - 7
福開森于晚清從美國來華傳基督教,反而受中華文化洗禮。他在中國居留數十年的事跡,無不與其時的政界、學界、藝術鑑賞和收藏界有關。他又是最早向西方介紹中國藝術的學人之一。這部福開森傳是作者長期在中美各地搜集大量資料而寫成的。關心中國近代史者,可以一讀。對中西文化交流的歷史、及其引起的問題、有興趣者,不可不讀。
英国插画书拾珍 豆瓣
8.2 (8 个评分) 作者: 崔莹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9 - 8
本书精选22本来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古旧插画书,从一个侧面展示了英国插画书黄金时代的面貌。书中囊括了诸多插画大师的作品,包括伦道夫•凯迪克、沃尔特•克莱恩、凯特•格林纳威、莫里斯•德•蒙维尔、约翰•坦尼尔、彼得•阿诺、肯尼•梅多斯等,风格各异,有的画面轻盈浪漫、色彩明媚,有展现繁华都市和市井文化的,有的古老神秘,有的宁静抒怀。就表现技巧而言,这些插画也颇具代表性,有纹理丰富、具有层次感的铜版画,有表现力细腻的钢版画,有层层上色、堪比彩笔绘制效果的石版画,也有通过木刻彩印技术大批量印制的插画。
2020年11月20日 在读
感到惊喜,印刷精美质量好,作者自己的藏书,介绍简洁得当,准备慢慢读。缺点是都没有原文或者参考文献,很难用
绘本 艺术史 英国
2020年11月18日 已读
跳着看的,类似于论文集而不是艺术发展史,涉及一些艺术史上比较冷门的问题。有的时候语言和逻辑好像有点混乱,不是特别精致。建议对现代美术有一些基本了解之后再看吧。全书没有参考目录,感觉有点随便,可能定位就是通俗性的吧……小标题都不太合适。不过总体看起来还是有一些启发的。
绘画 艺术史 视觉研究 近现代
绘画中的世界观 豆瓣
Worldview in Painting—Art and Society: Selected Papers
作者: [美]迈耶·夏皮罗 译者: 高薪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20 - 9
艺术与哲学,这两项人类重要的精神事业,如何才能获得有效的沟通?本书收录了著名艺术史家迈耶•夏皮罗的21篇文章,其中大部分在作者生前从未发表过。在这本文集的第一部分,夏皮罗用具体的艺术作品阐述了艺术家、艺术运动与哲学体系之间的各种关系。他用高度清晰的论点、优美的行文,以及非凡的博学,扩展并丰富了我们对艺术作品的理解。在文集的第二部分,夏皮罗探讨了我们对艺术的各种日常经验:现代艺术的价值,社会写实主义,革命艺术,引起骚乱的艺术,艺术市场,艺术家的公共赞助,公共艺术委托,教会艺术,等等。
+++++++++++
+++++++++++
我们会怀念他那包罗万象的心灵,正如在哥伦比亚大学流行的说法那样:“假如西方文明被摧毁,迈耶可以在十天之内将它们重建出来。”——David Shapiro
夏皮罗先生是这个世纪最有创造力的思想家……他也是迄今为止美国最重要的艺术史家。——Michael Kimmelman
++++++++++++
++++++++++++
★在欧美艺术史上,夏皮罗是独一无二的。他的独特远不止是博闻强记、包罗万象的学问,不止是他那特立独行的思想者的风范,更在于他独特的写作风格。
★夏皮罗几乎从未写过一本大部头的书,但他的讲座和论文赢得了几代读者,他的写作总是那么观点清晰,简要而精彩,极具启发意义。
★“假如西方文明被摧毁,迈耶可以在十天之内将它重建出来。”
★辑录的文章涉及主题广泛,写作时间上更是跨越40年之久,从中我们得以见证夏皮罗始终如一的坚守:艺术家的自由,以及艺术与社会的融合。
★书中还有大量精美图片,和夏皮罗的阐释互为呼应,异常精彩。
图像证史 豆瓣
Eyewitnessing: The Uses of Images As Historical Evidence
作者: [英] 彼得·伯克 译者: 杨豫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8 - 10
图像是历史的遗留,同事也记录着历史,是解读历史的重要证据。从图像中,我们不仅能看到过去的影像,更能通过对这些影像的解读探索它们背后潜藏着的信息。政治的、经济的、军事的、文化的……“一幅画所说的话何止千言万语”。面对数量难以穷尽的图像。历史学家也就面对着惊人的宝藏,但宝藏下面,也隐藏着难以觉察的陷阱。彼得?伯克以其杰出新文化史家的广阔视野,对包括工艺品、画像、雕塑、电影、电视、平面广告等的多种视觉材料进行了分析,关注的重点并非这些图像本身,而是如何利用它解读历史,以及在此过程中存在的机遇与危险。
图像的生与死 豆瓣
Vie et mort de l'image: Une histoire du regard en Occident
9.6 (5 个评分) 作者: [法]雷吉斯•德布雷(Régis Debray) 译者: 黄迅余 / 黄建华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六点分社 2014 - 8
《图像的生与死》是一部讲述图像在西方的起源、演进和死亡的历史,同时也是一部通过分析图像及其传播手段而建立的西方思想史。
《图像的生与死》是一部跨学科研究之作,在书中,雷吉斯•德布雷第一次解释了他所创设的一门新学科:媒介学。该学科处于艺术史、技术史、宗教史等多学科的交汇之处。全书论述了西方人视角下图像从魔幻的到艺术的再到经济的演变过程,对技术革命与集体信仰对于图像所产生的影响进行了深刻分析。作者从西方哲学、宗教、艺术、科技、媒体等方面,对图像起到的作用和反作用进行了详尽又深入的解读,许多观点都闪烁着思想的光芒。
风景与权力 豆瓣
Landscape and Power
作者: [美] W.J.T. 米切尔 编 译者: 杨丽 / 万信琼 译林出版社 2014
《风景与权力》的目的就是要把“风景”从名词变为动词,它的出版曾改变了风景研究的方向。本书收录了米切尔、萨义德、陶希格等多位学者的文章,包含艺术、人类学、心理学、文学、历史与现实等许多层面,代表了跨地域、跨学科学术交流的精华成果。文章重点考察风景流通的方式:风景如何成为交换媒介、视觉占有的地点、身份形成的焦点。每篇文章视角独到又相互关联,并彼此深化,反映出人类风景体验的复杂内涵。
风景与西方艺术 豆瓣
landscape and western art
9.4 (7 个评分) 作者: [英]马尔科姆·安德鲁斯 译者: 张翔 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4 - 1
权威学者精妙解读“风景”概念与演变,带您全角度领略寻常风景的非常之美。超百幅精美名画与摄影作品,值得收藏!
《风景与西方艺术》属于“牛津艺术史”系列丛书,以文艺复兴后近五百年来的西方著名风景画作品为切入点,讨论了风景画是如何从传统作品中的背景,转变成了独立的艺术形式,并全面考察了作为反映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风景”,作为一种文化构建的“风景”,以及风景画的政治与经济价值等问题,是深刻理解风景画在西方艺术中的位置与价值,进而进一步理解西方现代艺术文化的经典读物。
一部杰作,其中囊括了众多非常著名的惊人之作。马尔科姆•安德鲁斯将风景视为一座建筑,或者说一所剧院,观众将自己置于舞台之上,并享受着自己的演出。
——理查德•汤姆森(Richard Thomson,爱丁堡大学教授)
“风景艺术”是一个众所周知难以驾驭的主题,而作者的研究显示出他在此领域具有极为全面丰富的修养。
——安德鲁•威尔顿(Andrew Wilton,泰特美术馆高级研究员)
“风景”的制造离不开它被制造时的历史环境,但同时也关乎发现它的个人热情与经验。通常这样的研究不是过度谨慎就是泛泛而谈,但这本书完全不同,它能激发许多思考,是一部极具洞察和智慧的著作。
——约翰•豪斯(John House,科陶德艺术学院)
“牛津艺术史”系列丛书
— 西方当代最前沿、最权威、最受欢迎的艺术史丛书
— 中文版首次引进,中国著名美术史家易英精选主编
— 世界顶尖学者集体智慧的宝库
— 填补国内相关主题读物之空白
— 每册超百幅精美图片
— 引领中国读者迅速深入理解西方经典艺术
古代艺术与仪式 豆瓣
Ancient Art and Ritual
8.8 (5 个评分) 作者: [英] 简·艾伦·哈里森 译者: 刘宗迪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8 - 9
哈里森是西方神话学史上剑桥学派的代表人物,她提出的“神话——仪式”学说主要关注对于古希腊艺术和神话的宗教与民俗渊源的探索,认为所有的神话都源于对民俗仪式的叙述和解释;而原始仪式在褪却了巫术的魔力和宗教的庄严之后,就演变为戏剧。
文艺复兴解锁 (2016) 豆瓣
The Renaissance Unchained
9.6 (10 个评分) 导演: Waldemar Januszczak 演员: Waldemar Januszczak
According to Giorgio Vasari, the first art historian, the Renaissance was centred on a revival of interest in classical art that began and flourished in Italy. Waldemar disagrees, and accuses Vasari of errant jingoism. In fact, the most significant early developments in Renaissance art took place not in Italy, but in the ‘barbarian’ lands of Flanders and Germany. Instead of understanding the Renaissance as a return to classical models, we should see it as a climax of medieval values - an epoch of huge religious passions and powerful human emotions.
The series will celebrate material that is new to television. Waldemar will include art that is not usually thought of as Renaissance art. This will involve 're-classifying' what is sometimes called Late Gothic, and showing it off as a marvellous and native artistic tradition, particularly in the remarkable field of polychrome sculpture. On top of all the new art to be introduced, Waldemar will also look from fresh and intriguing angles at many of the established Renaissance giants, including Michelangelo in the Vatican, Leonardo in the Louvre, Botticelli in the Uffizi and Van Eyck in Ghent.
观看之道 豆瓣
8.0 (61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约翰·伯格 译者: 戴行钺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 9
就对艺术的刺激与影响而言,约翰·析格的《观看之道》是罕有匹故的。这本谈论艺术与社会之关系的小册子初版于1972年,基于英国BBC同名电视系列片写成。全书包括7篇文章,其中4篇,图文并用;其余3篇,纯用影像。每篇文章讨论一个主题,诸如:艺术与政治,女性作为观看的对象,油画自身的矛盾以及广告与资本主义白日梦。30多年来,这本书激起的争论历久不衰,其观点几成此一领域的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