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
阿丽思中国游记 豆瓣
作者: 沈从文
该卷本收录沈从文的长篇小说《阿丽思中国游记》《阿丽思中国游记二》和短篇小说集《好管闲事的人》。“阿丽思中国游记”系列长篇,是作者的一个创作尝试,沈从文模仿英国作家刘易斯·卡罗尔的爱丽丝奇遇记系列童话而进行的一个创新写作,借阿丽思之名游中国,用寓言故事等写中国现实,有一定的讽刺意味。《好管闲事的人》延续初期创作风格。
2022年7月10日 已读
无聊,四不像,几乎难以卒读。确实难以摆脱政治述评, too obesessed with China. Yet the novel is surely more than nationalism and sarcam. Indeed, Shen's inclination for animals and children (why he has to use them to construct the whole story?), the exoticism within the story, and the bud of Biancheng and Xiangxi series are highly noteworthy. 另外看了《好管闲事的人》,故事无聊,手法粗糙,后面放弃了
中国现当代文学 动物 旅行 沈从文 近现代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Goodreads 豆瓣
9.2 (251 个评分) 作者: 钱穆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1 - 1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为作者的专题演讲合集,分别就中国汉、唐、宋、明、清五代的政府组织、百官职权、考试监察、财经赋税、兵役义务等种种政治制度作了提要勾玄的概观与比照,叙述因革演变,指陈利害得失。既高屋建瓴地总括了中国历史与政治的精要大义,又点明了近现代国人对传统文化和精神的种种误解。言简意赅,语重心长,实不失为一部简明的“中国政治制度史”。
2022年5月11日 已读
作者坚定地认为清代部族政治是私法术,毁掉了所有制度优越性,要区分封建和清代独裁制度。同时论及清帝国不同于西方帝国主义
本是高中历史老师推荐读物,当时没怎么好好读,如今重新看,发现钱老对很多问题都有洞见。比如明代制度的腐化是一种无奈的必然,比如明清如何区别于前代,成为真正的独裁统治(由此理解了“近世”的独特意义,且清代更加独裁),比如元清作为少数民族政权的独特利益所在。最重要的是,他指出制度和法术的区别,一个为公一个为私。
读了这些,加上《万历十五年》,才理解明代的特别性,以及中国历史政治的细微变化。阅读的初衷是理解当代,落脚点却最终联系到了晚清的变法与改革。黄仁宇和钱穆,都是在离岸的语境下书写中国历史,却也因此获得了对当代史的反思空间。
由此出发,对中国历史政治作一回顾,以期理解自我
中国研究 学术 政治史 近现代
万历十五年(增订本) 豆瓣
9.2 (90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黄仁宇 中华书局 2007 - 1
《万历十五年》是一部改变中国人阅读方式的经典,是美籍华裔历史学家黄仁宇的成名之作,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这部作品融会作者数十年人生经验与治学体会于一体,首次以“大历史观”分析明代社会之症结,观察现代中国之来路,发人深思。
《万历十五年》英文本被美国多所大学采用为教科书,并两次获得美国书卷奖历史类好书的提名;中文本问世后,好评如潮,成为众多作家、学者、企业家、高校师生的案头书,并入选《新周刊》和《书城》“改革开放20年来对中国影响最大的20本书”。另有日文、法文、德文、韩文等版本。
万历十五年,亦即公元1587年,在西欧历史上为西班牙舰队全部出动征英的前一年;而在中国,这平平淡淡的一年中,发生了若干为历史学家所易于忽视的事件。这些事件,表面看来虽似末端小节,但实质上却是以前发生大事的症结,也是将在以后掀起波澜的机缘。在历史学家黄仁宇的眼中,其间的关系因果,恰为历史的重点,而我们的大历史之旅,也自此开始……
2022年5月11日 已读
久闻盛名,如今终于读了。大历史观下,对历史和当下的意见自然和深刻,但是也不如想象中那样精彩。前几章有些欲罢不能之感,写李贽时多少感到有些纠缠不清。
但是全书思路很清楚,上到皇帝,下到县官,中央地方,一一陈列,勾连起整个的政治版图。《明朝那些事儿》大概沿用了这种写法,趣味增加,但见识远不及此,废话极多/
回望今日,确实种种情形一如当初。十年以来的衰颓,早有预兆,由此亦不必再抱幻想了。/写万历一朝,却能透见整个明代的得失,由此方为见微知著,笔力深厚。每一个力图改变的人,最终都困死在时代里了。/万历理想的破灭,张居正改革的失败,申时行调和努力的无效,海瑞的执拗。上上下下每一个改变都难以为继,最终只能灭亡了。如今的共产理想,一如当日的儒家教条,镜花水月,缺乏制度和组织的支撑,只剩下空泛的道德教
历史 明清 海外中国研究 近现代
The Hypothetical Mandarin 豆瓣
作者: Eric Hayot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U.S.A. 2009 - 4
Why has the West for so long and in so many different ways expressed the idea that the Chinese have a special relationship to cruelty and to physical pain? What can the history of that idea and its expressions teach us about the politics of the West's contemporary relation to China? And what does it tell us about the philosophy of modernity?
The Hypothetical Mandarin is, in some sense, a history of the Western imagination. It is also a history of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Enlightenment philosophy, of globalization, of human rights, and of the idea of the modern. Beginning with Bianchon and Rastignac's discussion of whether the former would, if he could, obtain a European fortune by killing a Chinese mandarin in Balzac's Le Pere Goriot (1835), the book traces a series of literary and historical examples in which Chinese life and European sympathy seem to hang in one another's balance. Hayots wide-ranging discussion draws on accounts of torture, on medical case studies, travelers tales, photographs, plasticized corpses, polemical broadsides, watercolors, and on oil paintings. His analyses show that the historical connection between sympathy and humanity, and indeed between sympathy and reality, has tended to refract with a remarkable frequency through the lens called "China," and why the story of the West's Chinese pain goes to the heart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language and the body and the social experience of the modern human being.
Written in an ebullient prose, The Hypothetical Mandarin demonstrates how the network that intertwines China, sympathy, and modernity continues to shape the economic and human experience.
2021年9月12日 已读
回想这本书,它最牛的地方是,作者展示了同情之美德,如何被转换成残忍的驱逐乃至杀戮。借用法国大革命的名言:同情,多少罪恶假汝名以行!/
中文译本不行,原文也异常晦涩。作者说是故意采用特别的语言风格,各种从句嵌套巨长无比,读起来不容易。但是选题、观察视角都很好,尤其是关联起苦力和现代性关系的分析,太喜欢了,久久难忘。情感史、身体研究、现代性、形象学,诸多话题之间,收放自如,信手拈来。还是佩服。
情感史 海外中国研究 身体 近现代
下南洋 (2013) 豆瓣
导演: 周兵 / 祝捷
高清电视纪录片《下南洋》由马来西亚常青集团与中国中央电视台中央新影集团、香港东方之子国际事业有限公司联合出品,北京新影世纪影视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和周兵导演工作室联合承制。
此片拍摄制作历时三年,深入九国,纪录千年,试图向观众揭示一个与我们血脉相连的南洋。此片计划将于2013年底在中央电视台正式播出。
南洋,始终是我们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近代史的重要历史课题。南洋的华人阅历了整个中华千年和百年来的双重命运。探索南洋对于中国文化的自我理解,以及对当下中国人自省与思考的价值都越来越凸显。该片将展现华人在东南亚开拓发展的历程与各时期生存状态,以开放的全球视野梳理历史、关照当下,力求打造一部能够对华人社会未来发展的建构有所启示的历史人文纪录片。
总导演:周兵 祝捷
周兵:周兵任中央新影集团周兵导演工作室艺术总监;中国纪录片委员会学术研究院秘书长;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文物及博物馆系中国艺术史博士;同时兼任香港城市大学媒体传播系客座教授。九三年进入北京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先后担任《东方之子》栏目编导,《东方时空》特别节目《记忆》总编导,《东方时空》、《纪事》栏目制片人。零三年任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新闻评论部特别节目组制片人、大型系列纪录片《故宫》总导演。此后,拍摄及监制纪录片上百余部,包括《梅兰芳》《敦煌》《外滩》《当卢浮宫预见紫禁城》《台北故宫》《下南洋》等。他先后三次荣获中国纪录片年度导演,作品多次荣获金鹰奖、白玉兰奖、金熊猫奖、星光奖等几十项国家级以及国际性奖项。
祝捷:中央电影学院毕业,内地新锐青年导演。纪实类作品2005年 CCT V国际频道春节特别节目《丽江•过年》导演、2007年《TAXI——A MOVING LIFE WITH CHINESE》(CNEX委制)导演(入选加拿大新亚洲独立影像展)、2008年《台北故宫》导演、2009年《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导演、2010年纪录电影《外滩轶事》、2012年《下南洋》总导演。剧情类:2007年 电影短片《天堂的颜色》(第十届日本东京Shortshorts国际短片电影节(2008)亚洲竞赛单元最佳影片、意大利San Giò Video Festival of Verona(2009)DINO COLTRO AWARD)、2007年 电影短片《我自己的Malena》、2010年 纪录电影《外滩佚事》编剧、执行导演、2011年 电影《长江图》执行导演(荣获荷兰鹿特丹电影节剧本基金台湾金马电影节后期基金)
创意总监:麦天枢
作家、学者。报告文学代表性作家之一。其主要作品有《土地与土皇帝》、《西部在移民》、《爱河横流》、《天荒》等。曾获“人民文学奖”、“徐迟报告文学奖”等全国主要文学奖项。九十年代主要从事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主要著述有《昨天——中英鸦片战争》、《中国农民——关于九亿人的现场笔记》、《天国猜想——认识中国的一条新路径》等。截至2011年已总策划、创作指导参与《大国崛起》、《汉字五千年》等有重大影响的历史文化纪录片。
摄影指导:王昱
王昱是一名中国电影摄影师,曾与中国很多知名导演合作,合作者包括田壮壮、娄烨、李玉、贾樟柯等人。他参与摄影的第一部电影是2000年娄烨的电影《苏州河》。凭借电影《吴清源》,王昱获得2007年第10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最佳摄影,并获2007年亚太电影大奖(Asia Pacific Screen Awards)最佳摄影奖提名。
特约摄影:Luc Drion
著名导演、摄影师,摄影作品有《海洋》、《迁徙的鸟》。
制作人:周澜
周澜,2001年2月~2003年5月任中央电视台新闻节目中心新闻评论部《东方时空 · 纪事》栏目组编导;2003年6月~2007年6月任中央电视台新闻节目中心新闻评论部特别节目组编导,参与纪录片《癸未之战》、《沙尘暴》、大型直播《敦煌再发现》等特别节目的制作;2007年7月至今在中央电视台新影制作中心特别节目部任编导;2004年~2005年担任10集电视纪录片《梅兰芳》第7集导演,担任12集电视纪录片《故宫》第7集导演;2005年12月任2006年度贺岁直播节目《一年又一年》短片总导演;2006年12月任2007年度贺岁直播节目《一年又一年》联合总导演之一;2007年~2009年任12集电视纪录片《台北故宫》制片人,任10集电视纪录片《敦煌》第7集导演;2011年至今任10集电视纪录片《下南洋》制片人。
投资方:马来西亚长青集团——张晓卿 马来西亚华人 丹尼斯拿督
年庚77岁的马来西亚华人张晓卿是享誉东南亚的工商界翘楚,他曾被马来西亚《资本家》杂志推举为马来西亚十大富豪之一,并于1985年被选为马来西亚国会上议员,被马来西亚政府授予世界张氏总会创会会长丹斯里拿督张晓卿。他还多次陪同马来西亚首相马哈蒂尔出访中国、韩国、日本、欧美和拉丁美洲国家。作为一位深受中国文化熏陶的海外华人,张晓卿对自己的故土更有着一份深沉的挚爱。1990年,张晓卿出任世界福州十邑同乡会的创会会长;1994年,张晓卿创办了世界华人的文学奖——“冰心文学奖”(每两年颁奖一次)。张晓卿对促进世界华人、尤其是十邑福州人的团结,加强海外福州人与祖籍地的联系与交流,推动中国和马来西亚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等,做出了卓著的贡献。
纪录片《下南洋》分集内容简介:
第一集《华南之洋》 本集导演/撰稿:周兵、曾欣
对于中国的绝大部分观众,南洋只是一个十分模糊的地理概念,本集将向观众介绍何以本片将南洋的范围界定在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四国,并展示今天的南洋有着什么样的面孔、南洋的生活是怎样的景象、有着怎样独特的文化景观。这是一个多彩的南洋舞台,序幕刚刚拉开,接下来在这个舞台上,历史与当下都将陆续登场。
第二集《南下之帆》 本集导演/撰稿:张华
中国人从什么时候开始涉足南洋岛国?以当时的航海技术,人们是驾着怎样的船只经过怎样的航线,来到南洋?是什么推动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离乡背井、远涉重洋?帝国的思维传统与统治基调,与历时近千年的下南洋是否有着内在的联系?而一旦出洋,对于船舱中那一个个脆弱的生命来说,又意味着一趟多么凶险与艰难的旅途……
第三集《异乡家园》 本集导演/撰稿:张效
这是华人初到南洋之后,建立的新生活:他们如何适应新的环境?他们在什么行业工作?他们与当地原住民的关系怎样?在这个过程中,华人又展现了哪些来自其文化背景的品格特质?在一片几乎未被开发的处女之地,中国人是如何建立起异乡的家园?
第四集《血泪南洋》 本集导演/撰稿:张效蔡、美慧
当殖民时代开始,西方以国家行为组织化地进入南洋,他们不可避免地与已经在当地生存下来的华人产生协作及冲突。在南洋的不同地区,在不同殖民者的统治下,华人的命运亦呈现出巨大的差异,最极端的,是有规律的周期性屠杀。血流成河的背后,更深层的原因是什么?经历了血泪苦难之后,南洋社会是否已走向更健康理性的社会架构?
第五集《百年兰芳》 本集导演/撰稿:丁英锋
在南洋的历史上,曾经出现一个存在长达百年,叫作"兰芳"的政治体。它其实只是南洋先后出现过的众多华人政治体之一。但是因为曾经有学者把它称为"兰芳共和国"、"兰芳公司",而让它负载了更多意义。扑朔迷离的"兰芳"到底是怎样的组织?它与隔海相望的母国民间社会组织形态有着怎样的血缘关系?它是否真的负载了中国人的"现代国家"之梦?
第六集《千年家族》 本集导演/撰稿:丁英锋
在中华的传统中,家族的繁衍时间远远长寿于王朝的更迭周期。是什么赋予"家族"这一社会构成的基本单位如此顽强的生命力?这种生命力又是如何在南洋的舞台上扎根蓬勃?而这份蓬勃的背后,付出的又是什么?血缘——这既是中华最大的宗教,也是中华走向现代社会不得不面对的最根本问题。
第七集《母国春秋》 本集导演/撰稿:董力
在早年下南洋的华人心里,故乡只是以留在家乡的亲人为中心,以村镇为半径的一个很小的地理范围,在这之上,不是故国,而是朝廷。千年来,在天朝观的笼罩下,朝廷是如何对待出洋的子民?南洋华人又是从何时开始有了现代意义上的国家观念,由此自认为中国人?本集将站在母国的视角,描述南洋华人身份的变迁,由此,也映射出母国的变迁。
第八集《北望之心》 本集导演/撰稿:董力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国百年来的动乱与曲折,南洋华人是最切身的旁观者或亲历者,他们由早年间悲剧的主体变成了想要改变国家整体悲剧命运的人。随着国民观念的建立,他们面对母国,曾以怎样的热忱和决绝参与着国家的变革,但他们北望母国的赤子之心却总要面临冰或火的考验……
第九集《开放之门》 本集导演/撰稿:吉凤颂
长久以来,南洋都是中国这片大陆与外界连接的一个重要门户。现代的思潮、物资的流通、人才的进出……或多或少都通过这扇门。变革的潮流既有澎湃一时的波澜,亦有润物无声的涓涓细流,南洋之门到底曾经试图带给中国什么?如今留下的又是什么?自此,我们的视线开始由历史转向未来。
第十集《期待南洋》 本集导演/撰稿:周兵、曾欣
对南洋华人的纪录与书写,揭开的只是南洋舞台的纷繁一角。
全球自由迁徙和自由生存是全人类获得的现代财富,随着全球化进程在全世界的深入,有着共同历史源流的文化同胞,生活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之下,与不同肤色、不同语言、不同习俗的邻居分享社会资源,将是整个人类的未来景象。面对多民族社会和谐共荣的美好愿望,南洋既是悠远的发端,也是现代的启示。
闯关东 (2014) 豆瓣
导演: 郄国伟 演员: 高满堂
这是一段百姓视角的历史,本片试图通过最典型的人物故事,来勾勒闯关东历史画卷的群像。他们为了生计,离家出走;他们为了生计,铤而走险。他们无论到哪儿,都永远记得自己遥远的家乡。两百多年,三千万人,他们开创了一段世界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迁徙人数最多的移民史:闯关东。
第一集:离乡
第二集:闯关
第三集:挖参
第四集:淘金
第五集:乡关
2021年7月12日 看过
比较简略,其实这段历史很精彩,缺乏讲述者——而历史的精彩程度其实往往取决于其后辈是否发达光鲜
历史 纪录片 近现代
西洋镜 (2013) 豆瓣
演员: 陆建艺
其它标题: 外国摄影师眼中的中国
摄影术的发明与中国的国门被打开几乎是同时发生的。1839年法国人达盖尔拍出了世界上的第一张照片,一年以后,大清国与英国爆发了鸦片战争,摄影,这个新生事物很快随着西方战地摄影师、商人、记者、牧师、军人进入了中国。西方也第一次通过照片看到了真实的中国。
据悉,十集纪录片《西洋镜》10月30日在央视纪录频道播出。
晏阳初 (2010) 豆瓣
导演: 刘继忠 演员: 周昕毅 / 薄冰
1926年春天,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总干事、美国耶鲁大学博士晏阳初,决定将在全国推行的平民教育运动深入到农村去。以解决旧中国普遍存在的愚、穷、弱、私的现状。在京的定县乡绅米迪刚,从国外留学回来后,曾经在自己的村子里搞过自治维新,他力邀晏阳初到自己的家乡定县搞平民教育。当时北京军政府官员看到了平教会在中国的巨大影响,想用800万元的代价,作为交换条件,让晏阳初脱离平教会,到军政服务。致力于为广大农民摆脱愚昧、贫穷、病弱、自私涣散的晏阳初,断然拒绝了军政官员的邀请。前来定州作社会调查为下一步全面开展工作打基础的晏阳初一行,亲眼看到了当时定州农民的真实状况,农民因为不识字而受到的愚弄和欺诈。一位名叫秦老窑的农民,在借高利贷时因为不认字,在写契约时被人家将20元写成200元,在还钱时才知道自己受了骗。他到县政府喊冤无门,面对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现实,他想一死了之。他钻到前来迎接晏阳初和他的同事们的大车自尽,被晏阳初救起,并帮他伸清了冤枉,并在很短的时间里,让他学会了识字。在农村晏阳初还看到了一位产妇因为难产而死亡的过程,在她生死之交的紧要关头,她的家属和村民们,不是去找医生来抢救,而是请来了巫婆神汉跳神。在一片愚昧和无知中,这个年轻的孕妇丧失了年轻的生命。这给了晏阳初很大的刺激,但是农民们却习以为常、麻木不仁,这却成为了晏阳初平教运动下农村的动力。为了摆脱北京军政府的纠缠,经过全体同仁决定,将平教会总部搬到定州。当他们这些博士们来到定州之后,他们的行为并不被定州的老百姓接受,在经过了艰苦的努力之后,终于打开了局面。农民追求文化和文明的潜力被激发出来,平教会形成了蓬勃发展的局面。有了文化的农民对封建统制和权威,产生了巨大的威胁,那些掌握政权的人们,再也不能随便的愚弄人民。平教会成为了老百姓的主心骨。晏阳初下乡时误入泥绰,一位平教学员救了他,这个参加了平教学校的学员,虽然识字会念书本了,但是他还是一贫如洗。他问晏阳初识字不能够脱贫,这识字还有什么意义。这让晏阳初受到了很大的启发,单纯的识字并不能够让农民过上好日子。还要让他们有个生财之道。平教会一边致力于优良品种的培育,猪鸡品种的改革,还开办了木厂,铁厂和印刷厂等,让无地无业的人们来这里学一技之长。 晏阳初还根据农民的实际情况,以平教同学会为主导,成立了生产合作社和信用合作社。春日,农民从信用社里贷款,秋后用劳动所得抵偿贷款,为了提高农民的收入,他们还组织农把棉花运到天津等大城市,提高农民的收入。他们的做法严重损坏了士绅们的利益,他们就通过县政府,发动了一场驱赶平教会的闹剧。在广大平教同学会的支持下,这次不法商户的阴谋被揭穿,他们的阴谋流产,平教会的威信日益高涨。为了挽救全县儿童的生命,为了制止正在发生的猩红热流行,晏阳初从北京协和医院请来了最好的医生和大批药品,人们都跪在他的面前称他为神人。平教会的成绩引起了各界的注意,国民政府任命晏阳初为县政研究院院长,并由平教会派人组成了定县实验县政府。掌握了政权的平教会把全力投入到了改善人民生活的努力之中,就在他们除旧布新的事业刚刚有了萌芽的时候,发生了卢沟桥事变,日本侵略军的炮火迫使经历了十年的定县实验中断。但是,从这里产生的定县经验,却随着晏阳初先生的足迹,传遍了非洲、东南亚、拉丁美洲等几十个国家,他本人也因为定县经验的巨大贡献,被评为和爱因斯坦齐名的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异国事物的转译 豆瓣
9.3 (6 个评分) 作者: 张宁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启微 2020 - 8
为了探究文化移转时可能发生的诸多现象及其背后的历史动力,本书以“异国事物的转译”为题进行探讨,且另辟蹊径将考察重心由文化的复制与移植,移至其间“看似相同、实则有异”的暧昧转变,希望借由近代中国的案例,探索不同文化互动时的若干原则。全书主要以当时鼎盛的英帝国与力图振作的中国为载体,以中西往来频繁的上海为地理空间,借检视具有丰富文化意涵的跑马、跑狗、回力球赛这三项西式运动,分析文化移转过程中产生的变化。
离异与回归 豆瓣
作者: 章开沅 2010 - 5
传统文化与近代化的关系问题长期以来聚讼未决。全盘西化派与国粹派往往各执一端,认为传统文化与近代化水火不相容,要么全盘接受,要么拒之门外。本书则另辟蹊径,从文化动力学的角度探讨传统文化与近代化的关系,提出了“离异”与“回归”的命题。认为无论是西方文化还是东方文化,在其近代转型过程中都存在离异与回归的现象,只不过在东方,离异更多地表现为向西方近代文明模仿、学习与趋近;回归则主要表现为从传统文化中寻觅本民族的主体意识,避免被外来文明同化。在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过程中,这种离异与回归都是不可避免的,尺度在于:“离异不可忘本,回归不可复古。”
中西交通史 豆瓣
作者: 方豪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5 - 1
科学之交流;艺术之影响;著述之翻译;商货之贸易;生物之移殖;海陆空之特殊旅行;和平之维系(使节之往还、条约之缔结等);和平之破坏(纠纷、争执与大小规模之战斗等)。”[1] 作为一门学科,中西交通史在我国起步较晚,20世纪20年代,张星烺、冯承钧、向达等学者始以科学方法开展中西交通史研究,并取得了不少成就。但真正对中西交通史从古代到近代进行整体性研究,写成通史鸿篇的却是方豪,对这一学科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并由此奠定了其在这一领域研究上的重要地位
中国到自由之路:罗素在华讲演集 豆瓣
作者: 孙家祥 / 袁刚 2004 - 8
伯特兰·罗素(Bertrand Russell)是对世界阁下深远影响的思想家,他对1920——1921年到中国讲学,与中国的知识分子和各界人士进行了广泛接触,以其特有的视角,对中国问题进行了细致考察与分析,被孙中山先生称为唯一了解另文明的外国人。
罗素访华期间,正值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是中国现代思想史桌子为邀越澎湃的年代,他在华的9个月间,到各地巡回讲演,共做了大小小近20个主题的演讲。一个时期内,报刊载罗素的讲演,政界、学界名人以及青个知识分子纷纷发表评论。“罗素热”风靡全国,形成中国社会的一道新风景线,1998年,罗素在华讲演被中国文化书院评选为“影响中国20世纪历史进程的重要文献”
罗素访华,是中国近现代哲学、政治思想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件大事。但是罗素讲演由于当时条件所限,没有保留英文原稿,保存下来的只有经过翻译的中文讲稿。罗素的讲演曾以《罗素五大讲演》结集出版,但还有部分重要讲演散见于旧刊之中,给研究者(特别是外国研究者)带来很大困难,导致中外学术界在研究罗素访华的影响、罗素在华期间思想演变通讯近代中外思想文化交流等问题上长期出现空白。
本书通过对相关历史文献的全面梳理和编校,将散落在当时的报刊和书籍上的罗素讲演一并收入,同时附有勃拉克女士的部分讲演和“罗素来华行程及讲演总表”以及一些名人的腾评论文章,以飨中外研究者和广大读者。
赵元任早年自传 豆瓣
作者: 赵元任 岳麓书社 2017 - 11
本书是我国知名语言学家赵元任先生根据自己前三十年的人生经历撰写的自传。对于这段横跨其童年和青年时期的经历,赵先生没有发表过多的感悟,只是对生活点滴如实记录,朴实无华的白话文中时不时还夹杂着那个年代的俏皮话,令人读起来不禁莞尔。赵先生从小对语言的好奇,对声音的兴趣,对音律的探究精神,无不预示着将来一位大学问家的诞生。此外,本书也从侧面反映出清末民初时期河北南部、南京、常州等地的一些社会现状和风土人情
2021年3月13日 已读
三部曲结束。岳麓这一套书很好。赵这本书非常有语言特色,不愧是语言学家啊。附录质量一般
传记 回忆录 民国 睡前 自传
杂记赵家 豆瓣
作者: 杨步伟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 - 7
赵元任是著名语言学家,与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并为清华大学国学院四大导师,并先后在中央研究院、耶鲁大学、哈佛大学、加州大学任教。赵氏一家俊秀满门,妻子杨步伟是中国第一位医学博士,女儿、女婿多在大学任教,都取得了杰出的成就。在胡适的鼓励之下,杨步伟撰写《一个女人的自传》和《杂记赵家》,记录两代知识人的学习和生活经历,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生动的记录。
赵元任和杨步伟二人结交众多著名学者,书中不乏关于这些人的趣闻轶事:陈寅恪和俞大维在留德期间专心治学,就像“宁国府门口的一对石狮子,最干净”;刘半农经过六个小时的魔鬼考试,终于拿到博士学位;金岳霖因为母鸡“难产”,打电话急请杨步伟帮忙……种种掌故,让人想望前辈学者的性格与风采。
2021年3月4日 已读
不如自传好,比较杂乱(如其名)。杨女士有点自矜,但此亦是其自信和幸福感的来源吧。可作年谱读。回望胡适觉得更有意思了,想重读胡适。
传记 回忆录 民国 赵元任 近现代
人境庐内 豆瓣
作者: [加拿大] 施吉瑞 译者: 孙洛丹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0 - 3
本书为我社“剑桥中华文史丛刊“之一种,作者为北美中国旧诗研究界著名人物,此书成书于1994年,其时国内对黄遵宪的研究尚未全面铺开。因为作者本人的学术背景和学术视野,其对黄遵宪其人其诗的研究呈现出与国内学者不同的叙事格局,如多参用西方研究方法,多比较,多从外围入手,重知世论人,故其立论与结论往往于独创处见妥帖、踏实,在给人启发的同时,也不乏趣味。
福开森与中国艺术 豆瓣
作者: [美] 聂婷 译者: 郑涛 上海书画出版社 2017 - 7
福開森于晚清從美國來華傳基督教,反而受中華文化洗禮。他在中國居留數十年的事跡,無不與其時的政界、學界、藝術鑑賞和收藏界有關。他又是最早向西方介紹中國藝術的學人之一。這部福開森傳是作者長期在中美各地搜集大量資料而寫成的。關心中國近代史者,可以一讀。對中西文化交流的歷史、及其引起的問題、有興趣者,不可不讀。
傅雷家书全编(1954-1966) 豆瓣
作者: 傅敏 江苏文艺出版社 2014 - 5
本书收录傅雷夫妇257封家书,并附多幅照片和手迹,由傅雷次子、傅聪胞弟傅敏编定。与此前编选的各版傅雷家书相比,最完整、最丰满,虽拉拉杂杂、唠唠叨叨,却更家常、更真实,具体而微的全面展示傅雷家风,所显现的底色是东西方文化的融合,底线是“做人”。楼适夷家书代序、金圣华英法文信中译及傅聪家信的著作权均已买断,2017年不随傅雷著作权进入公有领域,本书独家占有傅雷家书的完整著作权,仍受著作权法保护,任何人不得侵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