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近代文化交涉与比较文学 豆瓣
作者: 姚达兑 2018
这是作者2007—2017年间的部分论文结集,共分为四辑,涉及近代文化交涉和比较文学等方面的相关议题。
第一辑是以梁启超与晚清文学新变为讨论主题。
第二辑则集中在近代中外文化交涉与翻译研究。
第三辑涉及傅兰雅于1895年推动的“时新小说”征文事件。
第四辑算是附录,收有2篇书评、2篇考证小文和1篇翻译的论文。
这部论文集包含了一系列有趣的个案,以跨学科的视角来讨论近代中外文化交涉,以文学、历史和翻译的互动等个案来研究比较文学。这些个案的探讨,较为注重所涉文本的思想性与历史性,也注意到所涉事件中各方面的冲突和交涉。本书是为近代文学/近代史、翻译研究、中国宗教、文化交涉学和比较文学等研究领域的有益参考。
A New Literary History of Modern China 豆瓣
A New Literary History of Modern China
作者: David Der-wei Wang (Editor) Belknap Press: An Imprint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17 - 5
Literature, from the Chinese perspective, makes manifest the cosmic patterns that shape and complete the world—a process of “worlding” that is much more than mere representation. In that spirit, A New Literary History of Modern China looks beyond state-sanctioned works and official narratives to reveal China as it has seldom been seen before, through a rich spectrum of writings covering Chinese literature from the late-seventeenth century to the present.
Featuring over 140 Chinese and non-Chinese contributors from throughout the world, this landmark volume explores unconventional forms as well as traditional genres—pop song lyrics and presidential speeches, political treatises and prison-house jottings, to name just a few. Major figures such as Lu Xun, Shen Congwen, Eileen Chang, and Mo Yan appear in a new light, while lesser-known works illuminate turning points in recent history with unexpected clarity and force. Many essays emphasize Chinese authors’ influence on foreign writers as well as China’s receptivity to outside literary influences. Contemporary works that engage with ethnic minorities and environmental issues take their place in the critical discussion, alongside writers who embraced Chinese traditions and others who resisted. Writers’ assessments of the popularity of translated foreign-language classics and avant-garde subjects refute the notion of China as an insular and inward-looking culture.
A vibrant collection of contrasting voices and points of view, A New Literary History of Modern China is essential reading for anyone seeking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China’s literary and cultural legacy.
东西跨界与都市书写 豆瓣
作者: 王宏图 2013 - 9
本书所论涉及比较文学的学科基础、文学性、世界文学的评判标准、西方的霸权、大众文学与精英文学等一系列重要的理论课题,此外还对陀思妥也夫斯基、耶里内克、厄普代克、卡彭铁尔、昆德拉等人的作品作了别具一格的文本解读。另外,对20世纪中国都市文学作品中的欲望表现与意识形态间的复杂关系作了颇富深度的解读。通过对特定文本的解析,展示了不同时期的意识形态如何影响、制约、规范着欲望的表达,以及人的感性欲望如何语境化,成为不同意识形态的投影和载体。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术文库总序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术文库”第一辑即将与读者见面。从动议编辑这套文库到今天,转眼已三年。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这是“中生代”比较文学学人一次小小的集结;“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这是我们献给自己师长们一份迟交的作业;“嘤其鸣矣,求其友声”,这又是我们给各位同仁乃至更年轻同行们发出的对话与批评的邀请。
三年的酝酿筹划、三年的协同努力,使我们逐步将自己的工作与更深远而广大的时间和空间背景联系了起来,并开始慢慢融入其中。作为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接受系统学术训练的“新一代”比较文学学人,我们深深知道,自己的每一点成长与进步,都受惠于祖国的开放改革,受惠于师长们的谆谆教诲,受惠于同辈间的切磋琢磨。我们是这十五年、三十年乃至更长时段文化积淀的受益者,也是一批如饥似渴的学习者和无比幸运的历史见证者。我们也许注定是行色匆匆的“过客”,但我们却也应是承先启后的“桥梁”,必须发出属于我们自己的“声音”。这里记录的正是我们探索行进的脚印,也是我们对自己所从事的学科一点微末的贡献。
百年中国文学“走向(进)世界”的历程,给了我们思考过去、筹划未来的“底气”;新时期中国比较文学的复兴与发展,为我们准备了难能可贵的学术资源和不可或缺的学科建制。我们将这套丛书命名为“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术文库”,以之与我们所属的学科名称相呼应,因为我们有一个共同的默契: 打破界限、超越语言与文化的限制,乃是我们比较文学学人的使命乃至宿命。是的,我们无疑拥有不同的学术爱好、志趣和观点,但至少有一个基本的共识把我们联系在了一起——那就是,我们必须在世界的语境中,以比较的眼光,从多学科的视阈,面对并尝试回答我们所浸润其中的文学与文化问题。
“道不孤,必有邻。”非常幸运的是,我们身处富于活力和学术追求的知识与精神共同体之中。我们的工作得到了中国比较文学学会许多老师和朋友的无私帮助,也得到了具有远见卓识的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以及复旦大学出版社的大力支持。在这里,要送上我们衷心的谢意。
同样值得高兴的是,与这套“文库”相呼应,《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辑刊、“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讲座系列”等姊妹项目也已陆续启动。
在“文库”第一辑即将面世的这个特殊时刻,先贤们的声音似乎又一次在我们的耳畔响起。鲁迅先生说,中国文化的发展应“内之弗失既有之血脉,外之仍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取今复古,别立新宗”;而陈寅恪先生则说,华夏文化的崛起须 “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出,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响应先贤的号召,集结这八本著作,仅是我们的第一次尝试。希望有更多的朋友加入到这“取今复古”、“扩大恢张”的行列中,贡献他们的智慧与力量;希望以后各辑不久将与读者见面。
是所望也,谨为序。
编者
2013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