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eer
浮現中的女同性戀 豆瓣 Goodreads
The Emerging Lesbian: Female Same-Sex Desire in Modern China
8.9 (16 个评分) 作者: 桑梓蘭 译者: 王晴鋒 臺大出版中心 2014 - 10 其它标题: 浮現中的女同性戀:現代中國的女同性愛欲
從《聊齋》到邱妙津,從文本到社會,
本書縱論中國與臺灣女同志愛欲,並剖析其理論系譜,
是同志文學與文化研究的先驅之作。
本書是華文世界首部研究中國女同性戀認同之形成的學術專書,作者試圖建構現代中文中女同性戀的譜系,同時透過詳細地檢視帝國晚期、20世紀初現代中國、後毛澤東中國及20世紀末臺灣四個重要歷史時期中的「女女關係」,再現形式、論述轉變的宏大企圖。
本書第一部分重探了過去中國文學作品中的女女親密關係,並深入地分析、討論蒲松齡的《聊齋志異》。第二部分揭示外來文化與民初中國本土文化之間的交匯,作者將當時知識分子對於女校學生之間的浪漫情誼、女同性愛以及性別認同等概念的論戰,與中國現代性的發展聯繫在一起。五四時期的女性更直接地參與當時的社會、經濟和政治事務,突顯了女性浪漫關係和性關係的社會意義。第三部分從後毛澤東中國社會、文化變遷對女同性戀概念再次浮現的影響,深入剖析林白與陳染作品對女女愛欲關係的處理、「超性別意識」以及挑戰異性戀宰制的權威。最後,第四部分首先以解嚴後的臺灣在全球化浪潮下本土女同性戀認同的形成為題,探討女同性戀主體與女性主義運動在媒體化公共領域中的論戰,並透過探究邱妙津的《鱷魚手記》及與其同時期的女同性情慾小說,形塑當代臺灣女同性戀文學發展的簡史。
名家推薦
桑梓蘭探索中國女同性戀論述的文化、歷史和性別的諸多因素,拓展了現代中國主體性一個從前鮮為人知的領域。本書評述晚清以來女同性欲望在中國公共領域浮現的過程及其文學表現形式,誠為中國和比較性別研究新的里程碑。──王德威(哈佛大學東亞語言及文明系Edward C. Henderson講座教授)
本書是第一本對於傳統到現代華文女同志文化與文本的系譜整理,其完整程度可能至今仍無人能出其右。它出現在華文女同志初來乍現的歷史時刻,本身就是一個參與造就的語言行動,磁石般召喚著華文女同志主體的歷史摶成。同時本書非常有企圖心地提出了一個極具啟發的、關於中國現代「性」的中心論旨,也非常值得相關研究者關注與討論。──朱偉誠(國立臺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副教授)
2022年12月27日 已读
特别喜欢这本书,真的很难得的是超出学术目的之外的喜欢。本书对于民国时期的女同性恋状况论述尤为精彩,对于性别和科学主义、男同性恋的关系梳理清楚,吸引我去读了庐隐。而且十分难得的是通过作者的论述,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语境下的同性恋和西方的究竟有哪些不同。
邱妙津部分倒是有点一般般,对文本分析重视不够,更偏重于台湾的历史语境,不过考虑到本书写作时相关论述和梳理的缺乏,这也是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总体来说,这本书让我看见,一个好的研究是应该如何选题、如何深入、如何论述的。看完了有种温暖充实的感觉,对自己的研究也增添了信念感。
queer
鳄鱼手记 豆瓣 Goodreads
8.1 (137 个评分) 作者: 邱妙津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 8
邱妙津长篇小说处女作
震动整个台湾的同性爱情物语
开启一个时代的文学经典
蒋勋 骆以军 陈雪 推荐
生命地带的边缘,同性情欲的纠结,在冷冷而又无助的人生旷野,倾听邱妙津——一只寂寞鳄鱼的真挚告白,一曲狂暴热烈的绝望恋歌……
对于这仿佛与生俱来、无法选择更无以更改的同性恋身份,是勇敢面对,还是纠结抗争?直面内心深处的爱和无处放置、无人理解的悲哀到底有多艰难,而再绝望创痛的故事,在人生最灿烂的时刻,都会绽放出令人讶异的温情与美……
“尽管我要再受多大的痛苦与折磨,我还是要述说爱是不灭的。”
《鳄鱼手记》是邱妙津完成的最重要的长篇小说,也是台湾20世纪末大学生迷惘与困顿的心路历程的真实写照。
全书分为八个章节,其中大部分章节以大学生活为背景,叙述了七个男女主人公的同性、双性恋的情感生活和心路历程,通过解放的性及性别观点,描绘了当时大学生全新的精神世界和得不到认同的感情经历给彼此的成长过程带来的痛苦和收获。其他章节则以一只拟人化鳄鱼的独白,另组合成独立于主要情节之外的寓言,讽刺、影射“鳄鱼╱性异常者”在人类社会孤独、受压迫的命运。这些彼此穿插的叙事线索以复调双声的结构牵动出同一主题的心理及政治层面。
如今我已四十五岁,距我和邱妙津相识,或我们那么年轻(而两眼发光、头顶长角),几次争辩但又同侪友好,脚朝上踮想象可以、“应该”写出怎样怎样的小说,已经二十年了。我仍在不同时期,遇见那些小我五岁、十岁、十五岁、二十岁的拉子,仍和我虔诚地谈论邱妙津……我感觉她已成为台湾女同志“拉子共和国”、某张隐秘时光货币上的一幅肖像。 ——骆以军
她的作品被大家传颂、引用、讨论、研究,她的生平、事迹甚至她阅读欣赏的小说、作家、电影导演,所有一切都成为女同志世界里一座无论在何处都可以眺望的高山,成为那一代文艺青年效仿参照的对象,甚至有人直接就说,“邱妙津是我的神。”
——陈雪
2022年12月27日 已读
二/三/四/五刷,和之前读的感受非常不同了。有些能够理解作者强烈的自恋的感情了,也更加喜欢鳄鱼的塑造——我觉得是鳄鱼让小说得以拥有如此生命力。所以我不想把它解读成受害者,这太扁平了。
简体本很讨厌,“卫生署”都要加引号,什么时候能借到繁体本呢。
queer 台湾 性别
安卓珍尼 豆瓣 谷歌图书
8.0 (5 个评分) 作者: 董啟章 聯合文學 1996 - 2
《安卓珍尼》是董启章第一部探讨性别处境的小说,该作品曾1994年《联合文学》小说新人奖中篇首奖。
《安卓珍尼》描写一位女学者,到偏僻的山上独居,寻找叫作安卓珍尼的动物,这动物实际上是一种蜥蜴,单性,全雌性品种,雌性间进行假性交配而繁殖(安卓珍尼androgyny,即英文:雌雄同体)。这个女人和丈夫的关系有问题,她不能安于做一个给男人传宗接代的容器。在山上,她于孤独中隐然感到,仍需求助于男人。这时正好有—个看房子的园丁,他帮助了她。女人处于防范心理,刻意用话语挫伤男人来保持距离。就在她落入男人欲望的压服下时,他们遇到了安卓珍尼。
后来,男人为她捕来了安卓珍尼,这东西目睹了两个异性人物之间一场场挑战与征服。“他一边蹂躏我的身体,我一边絮絮不休地折磨他的精神。只要我说话,他便害怕,他害怕超越他能力范围的东西。很奇妙地,我变成了话语和声音,近乎忘却了肉体的感觉;当他把精液灌进我的体内,我便把说话灌进他的耳朵。”
怀孕了的女人完成了《安卓珍尼》论文的写作,且和丈夫面临分手。她需得独立地生养女儿。
贯穿在这部小说中有大段关于“安卓珍尼”的仿生物学叙述片段,这类叙述显然是要说出有关性别定义的一些问题。如各家评委们也感觉到了的—“作者用温婉细腻的文笔,讨论内容却咄咄逼人。甚至于触及了性别问题的核心,直指繁衍这件事的本质。譬如说问道雄性动物可以依靠她自己寻得兼具性行为和性实质的满足吗?单性物种在生存方面会不会逊于异性生殖的物种?究竟是什么理由,进化的结果,多数生物都以雌性与雄性交配的方式繁衍后代。
单性的安卓珍尼仿佛是存在于女主角心目中的一种理想:不假异性,无涉它求,独立地繁衍生命。这样岂不是一劳水逸地摆脱了“在阴道内进行的“真正的战争”?包括在整个社会上,由于女人承担的生育的角色、由于她们体质上的弱势而被另一性置于的被压制的地位?
穿插在寻找安卓珍尼的荒山之旅中关于安卓珍尼进化过程的讨论,是这个作品不同于一般的女性境遇故事之处。它是作品里具有隐喻性和争辩性的层面,它其实充满了质疑的声音—和寻找它的女学者的独立自我构成分窝、演变出情节张力的一种声音。这个小说的副标题是“一个不存在的物种的进化史“,也就是说,在寻找安卓珍尼的现实行程和象征行程中,都是充满矛盾的。这个女人和两种类型的男人打交道,都不是理想的交流,因为这里缺乏了解。丈夫发言,而不倾听。但在山野之中,这个关系颠倒过来,变成男人沉默,女人行使语言的暴力—同样没有精神的沟通。安卓珍尼象征了另一极—纯粹排斥异性,至于这种排斥的根源已经无从稽考。作品中游戏化地处理为“天生次等”一派和“雌性自足”一派的生物学争论,近乎于影射有关女性本质的男性论述和女性论述之争。
雌性生物是不是可能有自足的存在,这是作品中十分有魅力的思路,但作品并非给出了答案,不如说作者是沿着这个思路开放了一个更增歧异的问题罢了。在小说的论述中,这也许是女学者的论文,也许是作者自己的声音,总之表面上混为一体。在其中,安卓珍尼就是水中倒影,是自恋自足的水仙子,她无所谓分别,也就无所谓进化,她的语言和故事你无法理解,也无法叙述,因为“她永远逸遁于声音和言辞之外。”小说结束于这样的沉思:“她知道,要理解她,到了最终,便是没有什么可以理解;要跟她说话,便是没有什么话可以说。到了最终,这是唯一的理解,唯一的说话。她,和她。”
这个歧异是在于它能导出阅读的问题。一种读法以为:这是对某种知识霸权提出另类思考模式,这个斑尾毛蜥是存在的。什么是不存在的呢?“作者指涉的恐怕是可能摆脱男人而继续进化的女人。”我们可以解释说:在女主角遭遇的两种男人的处境中,她以对斑尾毛蜥的追逐表达了自我的另类性质。假如繁衍不能摆脱异性模式,女性的身体一定要为另一性所用。如何才能不被定死在这场阴道中进行的战争?换言之,如何才能被看作另类的精神的存在?就此而言,斑尾毛蜥是她的一个倒影。犹如女主角的想法:“若不是我,那么我的女儿,或是我的女儿的女儿,也许有一天能够摆脱加在她们身上的枷锁。”但我还要说,作为男性的作者对安卓珍尼还保留了疑问,它在他的笔下其实也是一个空洞的符号。他描述它停顿在时间里而失去时间,永无别样的经验,这样它既是母亲也是女儿。它于女主角,既是独立的示范也是暴力的示范,因为它的起源来自一种这样的想象,即雌性富有自生和自保的欲望,而雄性在设法自行转生的情况下灭绝。无怪乎有一个问题是这样:“等到读完之后才吓一跳,想到万一有一天女性真的进化到不需要我们的时候怎么办?”
摘自-雌雄同体:性与类之想象.中山大学学报.1998.艾晓明 中山大学人文科学学院
以我之名:中国同性恋群体实录 (2015) 豆瓣
8.3 (6 个评分) 导演: 张征 演员: 李银河 / 岳建波
《以我之名:中国同性恋群体实录》是继纪录片《志同志》之后,中国第一部在电视媒体平台公开播出的,以同性恋为讲述主体的大型电视系列纪录片。此片拍摄历时半年,取材全国9座城市,与6家同性恋NGO合作,共采访40余位同性恋及家人,受访者几乎全部公开出镜。全剧共分五集,第一集至第五集的片名分别是《为什么是我 Why me》、《围绕着我 Surround me》、《我与婚姻 Marry me》、《拯救我 Save me》、《我们的世界 Our world》。它不仅剖析了同志的自我发现与自我认同,个体意识觉醒的过程,也描述了他们的成长及生活环境、所遭受的社会及家庭压力。第五集更呈现了49年以来中国社会对这个群体态度的转变过程,从“去罪化”到“去病化”。该片不仅直面了男女同性恋群体,也将镜头对准了如刘婷、崔子恩这样的跨性别者,标志着中国对于多元性别的认知已经到了新的领域,李银河、崔子恩所讲述的跨性别者引领的酷儿文化思潮更是刷新了人们对于性与多元性别的认知。
2022年10月9日 看过
很平实,长知识,也多了更多的理解和共情。时代脉络梳理得很好。喜欢李银河。采访的男同太多了……
queer
Animacies 豆瓣
作者: Mel Y. Chen Duke University Press Books 2012 - 7
In Animacies, Mel Y. Chen draws on recent debates about sexuality, race, and affect to examine how matter that is considered insensate, immobile, or deathly, animates cultural lives. Toward that end, Chen investigates the blurry division between the living and the dead, or that which is beyond the human or animal. Within the field of linguistics, animacy has been described variously as a quality of agency, awareness, mobility, sentience, or liveness. Chen turns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 to stress how language habitually differentiates the animate and the inanimate. Expanding this construct, Chen argues that animacy undergirds much that is pressing and indeed volatile in contemporary culture, from animal rights debates to biosecurity concerns. Chen's book is the first to bring the concept of animacy together with queer of color scholarship, critical animal studies, and disability theory. Through analyses of dehumanizing insults, the meanings of queerness, animal protagonists in recent Asian/American art and film, the lead toy panic in 2007, and the social lives of environmental illness, Animacies illuminates a hierarchical politics infused by race, sexuality, and ability. In this groundbreaking book, Chen rethinks the criteria governing agency and receptivity, health and toxicity, productivity and stillness - and demonstrates how attention to the affective charge of matter challenges commonsense orderings of the world.
2022年7月27日 已读
读了intro, chap 3&4, 很想读words的部分。据说lead metal很惊艳?也许之后有机会读吧,要暂时告别了。总体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queer, race, animal, disability的连接点,第三章讲很多动物话语里隐藏的性别叙事,文本细读得不错;第四章讲transness,跨物种的不停转化,进而联系到Delueze "bodies without organs." 感觉到有进一步思考的空间。作者提出一种可能性,就是突破物种分类,去追寻那个变幻未知的未来, which should have been borrowed by Halberstam (also the series editor) in her invention of wildness.
animal queer
寻找兰斯顿 (1989) 豆瓣 IMDb 维基数据 TMDB
Looking for Langston
6.2 (6 个评分) 导演: 伊萨克·朱利恩 演员: Ben Ellison / Matthew Baidoo
其它标题: Looking for Langston / 寻找爱的永恒
哈莱姆文艺复兴时期上流社会男同性恋者的黑白奇幻再现,档案镜头和照片与故事穿插在一起。守灵正在进行中,哀悼者聚集在棺材周围。楼下是一个优雅的酒吧,穿着燕尾服的男人在那里跳舞和交谈。其中一个人做了一个梦,梦中他遇到了美女,美女似乎拒绝了他,尽管当他醒来时,美女正在他身边睡觉。他的故事和他对爵士乐和舞蹈俱乐部的访问都是由休斯和其他人的诗歌和散文朗读的声音构成的。
2022年7月19日 看过
Middle-class black gay. first time to know about black queer through Langston and Paris in burning. triggers me to consider the connections between black queer voguing and Smart subculture in China /"but could he understand the beauty of the people with freakish ways?homosexuality was a scene against the race, so it had had to be kept as a secret."
black lgbtq queer 历史 同性
巴黎在燃烧 (1990) 豆瓣 IMDb TMDB 维基数据
Paris Is Burning
8.9 (99 个评分) 导演: 詹尼•利文斯通 演员: Brooke Xtravaganza / André Christian
其它标题: Paris Is Burning / 巴黎在燃燒
1989年,在纽约,电影人珍妮•利文斯顿以一部《巴黎在燃烧》记录了地下舞场的奢糜场景。影片是一部夜店时尚大片,也是对那些因勇于追求自我而被逐出家门的同性恋、跨性别者的一份家一般的慰藉。虽然笼罩在艾滋病与偏见的重重阴影之下,《巴黎在燃烧》依旧为我们带来了一场炫魅与激情,梦想与渴望的盛宴。它更是引领着迷失的人们不屈畏惧而继续前行、不屈审视而继续闪耀、不屈于世俗而勇做自我。
2022年7月16日 看过
第一次了解变装,长见识,果然是纽约上海这种地方才能出现变装。/recognition produced by fashion and spectacle,可以类比于杀马特。非常非常残酷的一点,是几个场景都不约而同地说明:变成女人比做gay更惨,所以一个小哥嘲笑做变性手术的人,警告大家这是不可逆的,变成女人可能活得更糟糕;结尾娇小可爱的变性小姐姐被人杀死在旅馆,正是因为她变性太成功了,就分享了女性一直以来的危机和苦难。gay communities之间的战争也很有意思,以服饰和舞蹈为战场。最后展现这些人如何走向主流社会,请异性恋观众和评委,为hiv研究募集捐款。最爱彩蛋里的粉色大妈跳舞,宛如蝴蝶。
queer
当我望向你的时候 (2022) 豆瓣 维基数据 IMDb TMDB
当我望向你的时候
7.6 (170 个评分) 导演: Shuli Huang 演员: 黄树立
其它标题: Look At Me / Regarde-Moi
一个年轻的中国电影人回到家乡寻找自己,他与母亲的一次久违的谈话使他们两个人陷入了对接受和爱的追求。
2022年7月16日 看过
打动我的不是经典的东亚家族压力,而是冲突之外的追忆——父母的结婚、“我”的童年、家乡的风景,母亲爱花,母亲睡觉时微张的嘴唇,母亲的许多微笑,母亲的困惑和希望,结尾处二人的痛哭和风景空镜……这一切显示着冲突之外的东西:摇晃的亲情、家人之间艰难而努力的理解,个体的寻找、自我与父母的相遇…水下游泳时的清晰与模糊,指向了an epi of underwater, which is beyond conflicts and compromises yet pointing to discourses of pursuing and “exploring,” to something unknownable. That’s why Huang ends up saying 我们都是孩子,我们都在寻找.
queer
Gender Trouble 豆瓣 Goodreads
9.7 (6 个评分) 作者: Judith Butler Routledge 2006 - 5
Since its publication in 1990, Gender Trouble has become one of the key works of contemporary feminist theory, and an essential work for anyone interested in the study of gender, queer theory, or the politics of sexuality in culture. This is the text where Judith Butler began to advance the ideas that would go on to take life as "performativity theory," as well as some of the first articulations of the possibility for subversive gender practices, and she writes in her preface to the 10th anniversary edition released in 1999 that one point of Gender Trouble was "not to prescribe a new gendered way of life [...] but to open up the field of possibility for gender [...]" Widely taught, and widely debated, Gender Trouble continues to offer a powerful critique of heteronormativity and of the function of gender in the modern world.
2022年7月12日 已读
重读intro and chap1,做了详细的思维导图,终于理解了其中复杂的思想脉络和关系,尤其是materialist and marxist feminism as contexts, which echoes Ueno's book i read later.
The idea of subversion exactly echoes Foucault's idea that power is never stable yet rather a "reserve" discourse (History of sexuality, 101). It's from here, Butler further explore the ways of resignifying.
gender queer 女性 文化研究 文学理论
性别麻烦 豆瓣 Eggplant.place
Gender Trouble: Feminism and the Subversion of Identity
9.0 (43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朱迪斯·巴特勒 译者: 宋素凤 上海三联书店 2009 - 1
1990年面世的《性别麻烦》是女性主义理论和性别研究的重要著作,一经出版即引来赞誉和争议无数,并被奉为开创“酷儿理论”的经典文本。巴特勒因此书而一举成为当代思想界最闪耀的学术明星之一。
巴特勒在《性别麻烦》开篇,首先对“女性”作为女性主义的主体提出了质疑。她对波伏瓦、克利斯特娃、维蒂格、伊里格瑞等法国女性主义理论家的主要观点分别进行了梳理,并追溯到她们各自所依据或所反对的阳具逻格斯中心主义理论源头。她借用后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和女性主义的分析框架,通过对斯特劳斯结构主义人类学、福柯的管控性生产、拉康的原初禁制理论和弗洛伊德的性抑郁的解读,从哲学本体论层面重新追问语言、主体、性别身份等关键性概念,深刻阐述了异性恋框架下的性别身份和欲望关系是如何形成的,从而颠覆了霸权话语对性、性别、性欲的强制性规定。
巴特勒在本书中提出的、现已成为她的个人标记的“性别操演”理论,为性与性别开启了一个具有多种文化可能性的未来。
女性主义理论的必读书。
Hypatia
《性别麻烦》对性别的“自然性”提出了迄今为止最有说服力的质疑。这是一部富有创见的精彩论著。
Aandra Lee Bartky
巴特勒的作品改变了我们思考性、性别、性欲和语言的方式。她对性别身份的探问已对当代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启发了在多个层面上对“主体”的批判性反思。
萨拉·萨莉
十年前我完成《性别麻烦》的稿子......我不知道这本书会有这么广大的读者,也不知道它会对女性主义理论构成具有挑衅意味的“介入”,并被引为开创酷儿理论的文本之一。这本书的生命超出了我的意图。
朱迪斯·巴特勒在1999年此书再版时附加了长篇序言,回应并澄清了针对此书的一些问题。
2022年7月12日 已读
翻译得很好,帮助我理解了英文本困惑的地方。亦因此决定暂时搁置自己的翻译了,技不如人。
gender queer 性别 文化史 文化研究
性差异的伦理学 谷歌图书 豆瓣
7.6 (5 个评分) 作者: [法]露西·伊利格瑞 译者: 张念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22 - 5
◆当代女性主义理论领军人物

◆深入推进女性主义与形上学批判的对话

◆策动爱欲伦理,达成男人女人的共通解放

◆神用肉身来爱我,爱人的手靠过来了

···

【内容简介】

在伊利格瑞看来,性差异是我们时代的重要哲学议题,而发动一场性差异的伦理革命,更是刻不容缓。在本书中,她深入 追踪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笛卡尔、斯宾诺莎、梅洛-庞蒂以及列维纳斯六位男性哲学家的经典文本;与此同时,也沉思胎儿与母亲、异性恋爱侣、女人之中、女人与其身体间爱的经验。

通过破除内/外、形式/质料、主体/客体、自我/他者等传统二元关系,伊利格瑞直指经典与当代理论在思索此类经验上的性别盲区。她认为,天使们作为中介本应流动起来,不停地穿梭于尘世与神性之间,以此宣告男人女人婚恋的完满。伊利格瑞深信尊重两性间不可化约的本体性差异之重要性,以“二”去爱,经由爱欲活动,方可达到身体与灵魂的丰饶和美。

···

【名人推荐】

据我所知,伊利格瑞在《性差异的伦理学》中对哲学史做了最有力的女性主义解读。她以极具批判性的锐气投入哲学正典之中,“拟仿”诸位大师,并揭露他们对于女人性的抹除/建构。伊氏治学讲究,且极为博学,其文本不仅将哲学改写为女性主义读本,还建立了最具哲学意味的女性主义批评。

——朱迪斯·巴特勒

···

【编辑推荐】

◆女性主义理论巨匠、波伏娃之后法国女性主义代表人物

作者伊利格瑞多与克里斯蒂娃(Julia Kristeva)、西苏(Hélène Cixous)并称为当代“法国女性主义三巨头”(holy trinity)。她被巴特勒誉为“可能是我所阅读的女性主义理论家中最精通哲学之人”。她的作品极其原创性与批判性,深刻影响了其后的女性主义学者。

◆“性差异”作为两性解放的重要动力

20世纪以来,以人权、平等为根基的妇女解放运动硕果累累,伊利格瑞一方面持续关怀两性平权,另一方面着重思考差异的可能性。她深信女性身体之独特性;坚持从本体层面思考性差异,以此推翻传统哲学对“同一逻辑”的预设。本书不仅体现了她广博深厚的理论功底,还展露出她勇于挑战父权传统的基进本色。

◆新爱欲伦理的重要读本

伊利格瑞在书中倡导一种进步的爱欲伦理:两个主体是对等的,没有缩减同化、占有控制。爱之中的男人女人朝向彼此,通过丰饶的肉身之爱,焕发神性与美。

◆知名学者张念倾情翻译并作专文导读

译文精心打磨,语言优美流畅,极力还原伊利格瑞诗意动人的写作风格。

◆封面再现欧姬芙名作、新锐设计师汐和操刀

幸得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授权,封面画作为美国现代艺术大师乔治娅·欧姬芙(Georgia O'Keeffe)名作《黑色鸢尾花》,以此映照伊利格瑞笔下理想的亲密爱侣:在轻抚和缠绕中以“二”去爱。小32开瘦长本精巧便携,护封特选绵柔艺术纸,尽享柔软舒适的阅读体验。
2022年5月27日 想读
queer
蓝宇 (2001) 豆瓣 TMDB IMDb 维基数据
藍宇
8.0 (955 个评分) 导演: 关锦鹏 演员: 胡军 / 刘烨
其它标题: 藍宇 / Histoire d'hommes à Pékin
陈捍东(胡军)和蓝宇(刘烨)的爱情始于一场性交易,其时,蓝宇是为生活所迫决定出卖自己肉体的清纯大学生,陈捍东则是情场老手,惯做“花花公子”的他虽对特别的蓝宇怦然心动,却也认为蓝宇不过是他众多玩伴中的一个。慢慢地,随着两人交往的深入,陈捍东发现自己的心已在不知不觉间被蓝宇充满。可是他又不敢肯定,试图通过与女人结婚证明自己的“正常”,当求证到那不过是错觉一场时,蓝宇早已消失在茫茫人海。
真正的爱情故事总是令旁观者唏嘘感叹,无论它是异性间还是同性间的。而令旁观者感动的爱情,往往又是同勇敢、固执、单纯等简单却难拥有的质量联系在一起的,蓝宇(和捍东)正属稀少的那类人,所以他们的爱情才显珍贵。
2022年5月15日 看过
喜欢蓝宇轻飘飘的态度,接受礼物后也是平等,不卑微/蓝宇天真直率的样子演得太好了/蓝宇的请求到捍东的请求/捍东玩够了就准备结婚/拍不到的彩虹🌈/“你知道吗?以后我是不会坐在这等你了。”/一命换一命,强行be,不喜欢结尾/不愧是导师推荐,好看的/家人的接受度好高/来去空空,正是“一场梦”/90s的北京,经济的蓬勃与性的觉醒,美国梦的萌生,时代语境鲜明
queer
春光乍泄 豆瓣
6.5 (16 个评分) 作者: 范坡坡 北方文艺出版社 2007 - 6
本书精选100部在世界电影史上产生过巨大影响的同性恋电影,以及200余幅精美剧照和资料图片,是国内第一部完整、详尽地介绍同性恋题材电影的力作。专业的解读,配以震撼的画面,为读者展示了一幕幕鲜为人知而又活色生香的另类人生。
2022年4月4日 已读
queer
今年夏天 (2001) TMDB 维基数据 豆瓣 IMDb
今年夏天
6.6 (30 个评分) 导演: 李玉 演员: 潘怡 / 石头
其它标题: 天堂上的灰尘 / 象与鱼
来自四川的少女刘小群(潘怡 饰)是北京动物园的饲养员,她独自居住在一间地下室内,平时只与动物做伴,过着平静孤单的生活。远在老家的母亲很是为女儿的婚事发愁,在母亲的督促下,小群一次次和陌生的男人们约会,如同例行公事一般。
某天逛街时,小群认识了做服装生意的小玲(石头 饰),二人一见如故,彼此都对对方产生了好感。最终小玲离开同居的男友,搬到了小群的住在了一起。小群母亲的到来打乱了她们平静幸福的生活,而小群之前的女朋友君君(张浅潜 饰)去而复归,更让她们陷入混乱……
本片为李玉执导的第一部剧情片。
私人生活 豆瓣
7.8 (16 个评分) 作者: 陈染 作家出版社 2001 - 3
这是一部描写现代大都市女性生命轨迹的严肃的先锋小说,它以主人公自身的女性经验和隐秘的内心生活为视角,讲述了一个女孩儿在成长为一个女人的过程中不寻常的经历和体验。女主人公在一特殊的生活背景中长大,叙述了在学生时代她是个孤寂的不能融入集体的“陌生人”,长大后她和一位成年男子既对抗又吸引的“性”的紧张关系,以及她和女邻居禾寡妇之间温情而暖昧不清的奇特关系。后来她终于与一位英俊年轻的男子建立了恋爱关系,可是突然而降生的生活风波和事故,使她几乎是同时失去了母亲、神秘女邻和她的恋人。她努力战胜自己,在满目疮痍的精神创伤中成为一个独立的女人。
2022年3月28日 已读
意外地好看,以梦为穿插的现实生活叙述,当然是一种抵抗。不觉得这是关于精神疾病的小说,而是在大历史之下的一种执拗的低音,一种建设cognitive mapping的努力。很心疼主人公失去妈妈的那段经历,直接疯掉了也可以理解的。
queer 女性主义 当代 现当代文学
Racial Castration 豆瓣
作者: David L. Eng Duke University Press Books 2001 - 3
Racial Castration, the first book to bring together the fields of Asian American studies and psychoanalytic theory, explores the role of sexuality in racial formation and the place of race in sexual identity. David L. Eng examines images—literary, visual, and filmic—that configure past as well as contemporary perceptions of Asian American men as emasculated, homosexualized, or queer.
Eng juxtaposes theortical discussions of Freud, Lacan, and Fanon with critical readings of works by Frank Chin, Maxine Hong Kingston, Lonny Kaneko, David Henry Hwang, Louie Chu, David Wong Louie, Ang Lee, and R. Zamora Linmark. While situating these literary and cultural productions in relation to both psychoanalytic theory and historical events of particular significance for Asian Americans, Eng presents a sustained analysis of dreamwork and photography, the mirror stage and the primal scene, and fetishism and hysteria. In the process, he offers startlingly new interpretations of Asian American masculinity in its connections to immigration exclusion, the building of the transcontinental railroad, the wartime internment of Japanese Americans, multiculturalism, and the model minority myth. After demonstrating the many ways in which Asian American males are haunted and constrained by enduring domestic norms of sexuality and race, Eng analyz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sian American male subjectivity and the larger transnational Asian diaspora. Challenging more conventional understandings of diaspora as organized by race, he instead reconceptualizes it in terms of sexuality and queerness.
Racial Castration will make a landmark contribution to the fields of Asian American studies, psychoanalytic theory, ethnic studies, feminism, queer theory, gay and lesbian studies, postcoloniality, and critical race theory.
2022年3月20日 已读
看了M. Butterfly的部分,说实话,比较疑惑的是,Eng说人们都没有看到orientalism的部分,可是我一眼就看到了啊……Huang对白人的嘲讽也太过明显了。
queer 性别 文化研究 理论
Epistemology of the Closet 豆瓣
作者: Eve Kosofsky Sedgwick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8 - 1
Since the late 1980s, queer studies and theory have become vital to the intellectual and political life of the United States. This has been due, in no small degree, to the influence of Eve Kosofsky Sedgwick's critically acclaimed "Epistemology of the Closet". Working from classic texts of European and American writers - including Melville, James, Nietzsche, Proust, and Wilde -Sedgwick analyzes a turn-of-the-century historical moment in which sexual orientation became as important a demarcation of personhood as gender had been for centuries. In her preface to this updated edition Sedgwick places the book both personally and historically, looking specifically at the horror of the first wave of the AIDS epidemic and its influence on the text.
Cruising Utopia Goodreads 豆瓣
作者: José Esteban Muñoz NYU Press 2009 - 11
The LGBT agenda for too long has been dominated by pragmatic issues like same-sex marriage and gays in the military. It has been stifled by this myopic focus on the present, which is short-sighted and assimilationist. "Cruising Utopia" seeks to break the present stagnancy by cruising ahead. Drawing on the work of Ernest Bloch, Jose Esteban Munoz recalls the queer past for guidance in presaging its future. He considers the work of seminal artists and writers such as Andy Warhol, LeRoi Jones, Frank O'Hara, Ray Johnson, Fred Herko, Samuel Delany, and Elizabeth Bishop, alongside contemporary performance and visual artists like Dynasty Handbag, My Barbarian, Luke Dowd, Tony Just, and Kevin McCarty in order to decipher the anticipatory illumination of art and its uncanny ability to open windows to the future. In a startling repudiation of what the LGBT movement has held dear, Munoz contends that queerness is instead a futurity bound phenomenon, a 'not yet here' that critically engages pragmatic presentism. Part manifesto, part love-letter to the past and the future, "Cruising Utopia" argues that the here and now are not enough and issues an urgent call for the revivification of the queer political imagination.
2022年3月20日 已读
据说是经典著作了,但我没太get到作者的点。真要写这个题目的话,好好重新读。
queer 性别 文化研究 理论
The Queer Art of Failure 豆瓣
作者: Judith Halberstam Duke University Press Books 2011 - 9
The Queer Art of Failure is about finding alternativesoto conventional understandings of success in a heteronormative, capitalist society; to academic disciplines that confirm what is already known according to approved methods of knowing; and to cultural criticism that has extensively theorized hegemony but paid little attention to counter-hegemony. Judith Halberstam proposes "low theory" as a means of recovering ways of being and forms of knowledge not legitimized by existing systems and institutions. Low theory is derived from eccentric archives. It runs the risk of not being taken seriously. It entails a willingness to fail and to lose one's way. Tacking back and forth between high theory and low theory, high culture and low culture, Halberstam looks for the unexpected and subversive in popular culture, avant-garde performance, and queer art. She pays particular attention to animated children's films, contending that new forms of animation, especially CGI, have generated narratives filled with unexpected encounters between the childish, the transformative, and the queer. Dismantling contemporary logics of success, Halberstam demonstrates that failure sometimes offers more creative, cooperative, and surprising ways of being in the world.
2022年3月20日 已读
只读了intro,动画、queer,失败……怎么看都是有趣的研究。还推荐给了格格,我觉得以后会深入读一下
queer 文化研究
蝴蝶君 (1993) 豆瓣 维基数据 IMDb TMDB
M. Butterfly
7.8 (383 个评分) 导演: 大卫·柯南伯格 演员: 杰瑞米·艾恩斯 / 尊龙
其它标题: M. Butterfly / 蝴蝶君 (电影)
1964年,法国驻华大使馆会计高仁尼(杰瑞米·艾恩斯)在观看歌剧时,被舞台上的蝴蝶夫人迷住了。戏毕,他主动向蝴蝶夫人的扮演者、京剧演员宋丽玲示好。一次次的接触,使两颗孤独的心相爱了。然而好景不长,文化大革命爆发,宋丽玲音信全无。1968年,宋丽玲来到法国,与高仁尼重聚。多年后,当高仁尼因间谍身份被指控时,站在证人席上的,是西装革履的宋丽玲。指男为女的高仁尼成为了全法国的笑柄。这两个男人将如何面对对方,如何面对他们的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