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itpop
The Spinning Top 豆瓣
8.6 (20 个评分) Graham Coxon 类型: 摇滚
发布日期 2009年5月11日 出版发行: 101 DISTRIBUTION
Graham Coxon has remained one of the most influential and inspiring guitar players and songwriters of the last quarter-century, whether through his immensely eclectic and challenging solo material or role within Blur. 'The Spinning Top', Coxon's seventh studio LP to date, is also his finest yet whether the folky blues shuffle of 'Sorrow's Army', menacing thrashes of 'Dead Bees', or eight-minute daydream opus, and perhaps album centrepiece, 'In The Morning'. Comprising 15 original new songs, the album was produced by Stephen Street and featuring collaborators such as Danny Thompson and Robyn Hitchcock. Graham's most intimate and beguiling work to date, 'The Spinning Top' ploughs depths, textures and lyrical furrows that few of his contemporaries are still able to muster, especially this far down the line. Conversely, this is the sound of a man rejuvenated and refocused, ready for yet another flourish in an-already compulsive and vital career
(What's The Story) Morning Glory? 豆瓣
9.3 (292 个评分) Oasis 类型: 摇滚
发布日期 1995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Creation
《(What's the Story) Morning Glory?》(参考译名:晨光荣耀)是英国摇滚乐队绿洲乐队的第二张录音室专辑,由创造唱片发行于1995年10月2日。制作人为欧文·莫里斯和乐队吉他手诺尔·盖勒格。这是鼓手艾伦·怀特参与的首张乐队专辑。该专辑的结构和编曲风格与前作《Definitely Maybe》大相径庭,诺尔·盖勒格的创作重心转移到谣曲上,强调“宏大”的副歌,加上弦乐编曲和更多样化的器乐部分,与首张专辑的粗砺感形成了对比。
这张专辑使绿洲乐队从一支跨界独立乐队转变为红遍全球的现象级摇滚团体。乐评人认为它在英国独立音乐史上占有重要地位[1]。该专辑在发行首周内售出创纪录的347,000张,在英国专辑排行榜的榜首位置停留了10周,并在美国公告牌二百强专辑榜上达到第4位,是乐队商业上最成功的专辑。其中的单曲也取得了成功:《Some Might Say》和《Don't Look Back in Anger》在英国登顶;《Champagne Supernova》和《Wonderwall》在美国的现代摇滚歌曲排行榜上登顶;《Wonderwall》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单曲榜上登顶[2]。
虽然该专辑取得了轰动一时的商业佳绩,但主流乐评对其反应平淡。许多当时的乐评人认为它劣于《Definitely Maybe》,尤其批评它的创作和制作。然而,在接下来的几年中,评论界的看法扭转了。它如今被普遍认为是英伦摇滚年代及整个1990年代中影响深远的专辑。对其最著名的现场演绎是当年8月在科内博斯厅举办的两场演唱会,共吸引了250,000名听众。该专辑在1996年的全英音乐奖上赢得了最佳英国专辑奖。
2010年的全英音乐奖认为《(What's the Story) Morning Glory?》是自1980年代以来最伟大的英国专辑[3]。截至2015年,它的全球销量约为2200万张,被收录进数个最伟大的摇滚专辑榜单。
超音速 (2016) 豆瓣
Supersonic
9.5 (122 个评分) 导演: 马特·怀克洛斯 演员: 利亚姆·加拉格尔 / 诺尔·加拉格
其它标题: Supersonic / OASIS: 超音速传奇(港)
An in-depth look at the life and music of Manchester-based rock band, Oasis.
Merrie Land 豆瓣
9.1 (32 个评分) The Good, the Bad & the Queen 类型: 摇滚
发布日期 2018年11月16日 出版发行: Rykodisc (Warner Music Austria)
Merrie land is the second album from The Good, The Bad and The Queen, a band comprising of Damon Albarn, Paul Simonon, Tony Allen and Simon Tong. Their debut album from 2007 traced a journey from the English music hall tradition to West Africa and Afrobeat, zigzagging through the West Indies and its reggae and dub, back to England and London's punk scene, all the while taking in a strand of British beat music from the '50s right through to Britpop. The result was a record specific to a place and mood but with a background that was geographically wide-ranging. Now the four musical storytellers are back with a new studio album titled Merrie Land.
Produced by Tony Visconti and The Good, The Bad and The Queen was completed in London and Wales this year, during the current ongoing period in which the UK is preparing to leave the European Union, Merrie Land is a questioning good-bye letter, a series of observations and reflections on Britishness in 2018. Even though it has been over 10 years since the band last released a record, the timing could not be more apt – there could not be a more perfect band to untangle the optimism, disorientation and confusion in the atmosphere today.
With Merrie Land, the band taps into a creative symbiosis of past and future, drawing inspiration from their shared glittering musical histories and wrapping the hybrid results in a brilliantly postmodern yet thoroughly British package. The album sees the band’s focus move beyond London with a beautiful and hopeful paean to the Britain of today - an inclusive Britain - and the possibilities of the future. In the band’s own words, Merrie Land is a ten song lament of Anglo-Saxosentialism marking the reluctant end of a relationship, and about picking up the pieces and seeing what can be salvaged. The band set a beautifully muted palette and lustrous finish to bring out a mood that is bruised yet unapologetically defiant and optimistic, and carries the underlying message: we will survive.
In times of metaphysical trauma, the people need to forge ahead and wear armour. Here it is, set to the mood music of a nation about to be broken yet undefeated.
The Good, The Bad & The Queen (Deluxe Edition CD/DVD) 豆瓣
The Bad & The Queen The Good
发布日期 2007年4月24日 出版发行: Virgin Records
The Good, The Bad & The Queen is a new album featuring Damon Albarn (Blur/Gorillaz), Paul Simonon (The Clash), Tony Allen (Africa 70 / Fela Kuti) and Simon Tong (The Verve). This release is the deluxe edition which includes live performance video footage and an interview in addition to the complete audio CD.
Demon Days 豆瓣
8.5 (137 个评分) Gorillaz 类型: 电子
发布日期 2005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Virgin Records Us
GORILLAZ DEMON DAYS 收录苹果ipod全新广告曲Feel Good Inc
由Blur主唱Damon Albarn为主并隐身幕后代言沉寂三年
史上最强虚拟乐团街头顽童全新专辑

《等待黎明Demon Days》是一张带有英国风味的嘻哈唱片,Gorillaz保持了对旋律的忠诚和带着文艺气的傲慢。它把嘻哈与福音、朋克、后摇滚、地下电子以及另类流行串联起来,交织出Oasis的固执己见、Blur的直率癫狂、LinkinPark的气势汹汹,甚至还有BeeGees的得意洋洋。首推单曲《Feelgoodinc》以著名嘻哈歌手DeLaSoul的狂笑开场,充满了派对式的快乐;《Everyplanetwereachisdead》夹杂着布鲁斯的哀怨,爵士钢琴声散落其间,令人想起嬉皮士的茫然;《Allalone》中隆隆的Techno电子节拍,配上说唱更是张牙舞爪;HappyMondays主唱ShaunRyder在《Dare》中挎刀相助,69岁老影星DennisHopper的念诵则成为专辑中最让人意外的声音。
绝对可能 豆瓣 Eggplant.place
9.1 (281 个评分) Oasis 类型: 摇滚
发布日期 1994年8月30日 出版发行: Sony
Definitely Maybe于1994年由Sony公司发行,其中多首出现在他们发行前一年同The Real People乐队的Chris和Tony Griffiths一起录制的Live Demonstration demo中。正式发行版本的歌曲要比较长,他们与 Mark Coyle 一起录制3遍,直到Owen Morris 出现并混音制作到大家满意为止。整张专集总共花费8万5千英镑在制作上,在当时是相当大的投资。这张专辑的销售量也非常好,受到了很多听众的欣赏和好评。
A Rush of Blood to the Head 豆瓣
8.7 (232 个评分) Coldplay 类型: 摇滚
发布日期 2002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Capitol
Coldplay的首张专辑《Parachutes》是一张集直率、深刻、动人旋律的大作,以回归到音乐源头的作法,来表现其歌曲中内敛但原始的情绪,证明了并非靠着嘶声呐喊才能在乐坛上一鸣惊人。此辑全球销量直逼500万张、获得NME及Q杂志高度评价、2座2001全英音乐奖及2002葛莱美最佳另类专辑。一夜之间,Coldplay从小酒吧到苏格兰格拉斯哥公园、澳洲的Big Day Out活动,甚至屡登头条的美国巡回演唱。
2002年Coldplay推出第二张专辑《A Rush of Blood To The Head》,他们再次起用Parachutes专辑原班人马-混音及制作拍文件Ken Nelson、电脑工程师Mark Phythain。专辑从2001年10月开始筹备,虽然还是一贯Coldplay的酷劲,比起前一张却更加丰富,有更多的快节奏及电子元素蕴含其中,而专辑的走向,基本上还是以个人情绪出发。
Parklive 豆瓣
9.3 (27 个评分) Blur 类型: 摇滚
发布日期 2012年11月30日 出版发行: Parlophone/EMI Records
布勒合唱團是英國另類搖滾樂團,1989年成立於倫敦,原名Seymour,由主唱戴蒙·亞邦、吉他手葛拉罕·卡克森、貝斯手艾力克斯·詹姆士和鼓手戴夫·朗崔組成。
电影《阴风阵阵》原声带 / 窒息:盧卡格達戈尼諾電影配樂 豆瓣
9.1 (34 个评分) Thom Yorke 类型: 原声
发布日期 2018年10月26日 出版发行: Xl Recordings
Thom Yorke 今日通过 XL Recordings 推出为电影《阴风阵阵》(Suspiria, 2018)专门创作的原声音乐《Suspiria》。这是一次货真价实的“神仙合作”:鬼才 Thom Yorke 接受新的挑战,为汇聚《Call Me by Your Name》大热导演 Luca Guadagnina、明星 Dakota Johnson、Tilda Swinton 的1977年经典意大利恐怖片翻拍施展魔力——有个声音在告诉你:这个组合也太完美了!影像与声音的诡谲碰撞,令人无比期待。
无路可逃:一部关于模糊乐队的电影 (2010) 豆瓣
No Distance Left to Run: A Film About Blur
9.7 (86 个评分) 导演: Dylan Southern 演员: 达蒙·奥尔本 / 菲尔·丹尼尔斯
其它标题: No Distance Left to Run: A Film About Blur / 无路可逃:一部关于污点乐队的电影
这部名为《无路可逃》的电影跟踪拍摄了Blur乐队的排练场景及2009年夏季巡回演出。除此之外,观众还将在电影中看到一些从未公布过的乐队珍贵资料。
Blur乐队最后一次以整齐阵容演出是在2000年,之后乐队解散,这伤透了无数歌迷的心。2008年12月,乐队宣布重组,并于2009年成功举行了一系列演唱会,让歌迷们大呼过瘾。
在当年格拉斯顿伯里音乐节(Glastonbury Festival)的压轴演出更是将Blur乐队的复出推向高潮。2010年1月19日,Blur乐队的纪录片正式发行,乐迷们将有机会通过4位成员的采访更加了解这支传奇乐队。
The Invitation 豆瓣
8.6 (95 个评分) Thirteen Senses 类型: 流行
发布日期 2004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Vertigo
一个好友推荐我听Thirteen Senses的首张大碟的时候,兴奋地说比去年英伦新锐团体Keane还动听,于是找来这张唱片。去年因为Keane以钢琴替代吉他的新鲜之举大获成功之后,我也猜想英国必定会有类似的团体跟着发片,果然就来了这队Thirteen Senses。对他们的背景不算了解,网络里也一直没有得到更全面的资讯,去年9月发表首张专辑《The Invitation》的这队英国新团,似乎还没有引起更广泛的关注。
因为之前有朋友拿来与Keane相比,听的时候也就不那么客观。其实Thirteen Senses这样的乐队,若没有Keane在之前那么风光,的确有望进入2004年英国一线。不过有了Keane在商业上的成功,Thirteen Senses的歌曲就显得不那么流行了。他们的音乐在制作上将钢琴做为主要的Groove进程元素,不知道是不是受到Keane的启发,不过象类似的编曲之前也有惨兮兮的Starsailor,只是Thirteen Senses在吉他方面的表现仍旧会让人觉得他们是一支不折不扣的吉他乐队。虽说他们的歌曲不那么流行,但绝对悦耳清新,也因少有过于易记的旋律反而会令人在听觉上不容易疲劳。相比Keane的过耳不忘来,Thirteen Senses更耐听。主唱的歌声会令我想起那队不太有建树的Geneva来,英国腔调在indie乐迷来说,无论唱成什么样都会觉得亲切,更何况Thirteen Senses的歌声那么单纯清澈。音乐中松弛的节奏,悠扬美艳的吉他,绝对不容indie乐迷错过。
女朋友跟我一起听,说每次听的感觉都有所不同,因为Thirteen Senses的歌声并不象keane那般惊艳,反而会令人平均地注意到整体乐队的表现,每次聆听都会被新的细节感动。要说有些作品也不失波澜壮阔的感觉,只是没有表现的那么嚣张,而是更多内敛。
如果说Keane的成功会令人对他们下一张专辑的期待值过高的话,那么Thirteen Senses的这张唱片,只会让你更平静地等待他们的新作问世,是否有突破都不重要,没有大卖的热门歌曲,也就不会招来附庸风雅的弄潮听众。或许这也是一种绝好的结果。
顺便说一句,Thirteen Senses的主唱也是一张娃娃脸,太多与Keane的相似之处,难免我的朋友会那么介绍他们了。他们的不同,自有听者去品味。
12篇記憶 豆瓣
8.1 (54 个评分) Travis 类型: 摇滚
发布日期 2003年10月14日 出版发行: Sony
淡淡的忧愁是为记忆填上最美的颜色…
全英最佳写意乐团 再度开启你心的视野!
全英音乐奖「最佳团体」、「最佳专辑」得主,第四张全新创作大碟!扬起优美感性的摇滚诗篇,深入人心的词曲意境,无名状的困顿得到解脱。
1999年当来自Glasgow的Travis发表第二张录音室专辑「The Man Who」时,远远超乎预期的热烈回响,让他们彷佛从一个小城的地方乐团,摇身一变不仅成为英国的摇滚巨星,同时赢得全球各地乐迷的肯定。2000年的大半时间他们和老大哥Oasis一起巡回以及前往美洲巡演中渡过,期间也完成了第三张专辑的歌曲创作,「The Invisible Band」在2001年问世,再度以优美旋律的摇滚创作,掳获人心。
全新的第四张专辑「12 Memories」发现创作内涵更宽广更成熟的Travis,不仅在歌词部份延伸触角,音乐表现上也有不同于以往的改变。首支单曲『Re-Offender』探讨了暴力与犯罪的连带关系,深刻而确切的提醒,在忧怨唯美的曲调中,更发人深思;简捷有力的开场曲『Quicksand』是所有喜爱Travis的人最熟悉的风格,那种清新悦耳又带有些许忧郁气质的招牌特色,真让人无法自拔地被吸引。专辑标题【12 Memories】却只收录11首歌,刚开始有点纳闷,后来才发现有"暗藏曲"一首用钢琴伴奏的慢版抒情曲,解除你知觉所有的平乏,感动到想大哭一场。
无限延声 豆瓣
8.3 (65 个评分) Travis 类型: 摇滚
发布日期 2001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Sony
毫无疑问他们是顶着The Man Who成功的巨大压力在做这一张专辑的.很休闲的他们却不会被这种压力打败.他们总是可以将节奏拿捏得很好,天性使然.The Invisible Band是很干净的一张专辑,听上去让我感到像流水一般纯净.吉他更显眼,例如Side, Flowers In The Window, Follow The Light和Afterglow.旋律化和流行化的The Invisible Band是对自我的超越.如果说The Man Who的意义重大的话,那么这一张则更像是音乐的表现.Fran总是用讲故事般的亲切语气在歌唱,又有让人心疼的声音.整张专辑都很好听,不亚于The Man Who,而Travis的悄悄变化也让人们看到了他们的成熟.
现代生活是垃圾 豆瓣
8.8 (119 个评分) Blur 类型: 摇滚
发布日期 1993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Food
最初,Blur是众多Stone Roses时期的英国乐队之一。风格属于迷幻的流行吉他(psuedo-psychedelic guitar-pop),只是没有嘈杂的吉他。随着90年代初期翻唱风的盛行,小组成为英国最受欢迎的乐队之一,并奠定其继the Kinks, the Small Faces, the Who, the Jam, Madness, 和the Smiths之后英国的guitar-pop风格的继承人的地位。在这个过程中,小组创立了一种被称做Brit-pop的新的风格。乐队歪曲的歌词及对英国流行风格的准确把握使其成为了Brit-pop的领头人。但是Blur很快就几乎被运动限制住了;因为他们使最主要的乐队,所以当运动进行不下去时乐队也几乎支撑不下去了。通过一些混合了indie-rock和lo-fin的重新创作,在90年代末,作为一支art-pop乐队,Blur重新振作起来并在97年在美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不过乐队以前的风格还是在英国保留了下来。通过巧妙的为本国的流行风格注入新的元素,他们重新振兴了guitar-pop并将它带入了90年代。
Blur在1989年组建于伦敦,最初起名为Seymour. 经过了大量的演出并录制了一盘样带后,乐队签约于EMI的子公司--Food唱片,并在公司负责人的建议下将更名为Blur.
第一首单曲 "She's So High" 和随后的There's No Other Way 分别登上Top 50和Top Ten。这两首歌都被收录到首张专辑 Leisure 中。虽然这张专辑受到了赞许并未当时死气沉沉的曼彻斯特的流行乐坛带来了新鲜空气,一些记者仍然认为乐队是包装出来的青春偶像而不予理睬。在随后的两年中,Blur 一直在努力摆脱第一张专辑的影子。
在1992年推出的单曲 " Pop Scene " 是 Blur 第一次尝试改变他们的音乐路线。这首歌的风格更加朋克,曲调更加紧凑和吸引人。不过 Blur 在 " Pop Scene " 中的成长并不适合英美1992年的流行风格,因而遭受惨败。随着单曲在商业上的失败,Blur开始准备他们的第二张专辑Modern Life Is Rubbish。
经过了一年半的反复录制。Modern Life Is Rubbish在1993年五月推出. 秋季在美国上市。这张专辑在英国受到好评,最高排名15,但是仍然没能在美国引起反响。
Modern Life Is Rubbish是Blur出片史上的一次艰难旅程。在1994年四月,Parklife面市了。这张专辑排行榜首并使乐队迈入了演员的行列。新的舞曲风格的单曲"Girls and Boys"在英国登上了排行榜第五名,在美国为52名,而专辑则根本榜上无名。
随着Parklife的成功,Blur为英国的indie-guitar乐队开辟了一条道路。这些乐队(Oasis, Elastica, Pulp, the Boo Radleys, Supergrass, Gene, Echobelly, Menswear等)成为了英国90年代中期乐坛的主宰。在1995年初,Parklife获得三白金并成为了巨星。在95年上半年,乐队着手录制第四张专辑。并推出了选自专辑的新的单曲"Country House"。这是为了与其对手Oasis新推出的单曲“Roll with It"对抗。虽然他们赢了这场单曲大战。但并不是最终的赢家。在1996年初,Blur的新专辑The Great Escape只卖出了一点点。尤其是在其再一次的冲击美国市场失败之后,Blur成了过时货。而Oasis已经大获全胜。
面对媒体的不利宣传和公众的不支持, Blur在1996年初几乎解散.但是他们决定暂时离开闪光灯一年.在一年结束之后,Albarn宣布他不再对英国音乐感兴趣,而是迷上了美国的indie-rock.这些影响在Blur 的第五张专辑Blur中表现了出来.这张在1997年2月推出的专辑并没有在英国受到热烈欢迎. 专辑及其主打歌曲 "Beetlebum"一推出即登上了冠军的宝座,但是不久就迅速的下滑.因为小组的大部分听众并不完全接受他们的新形象.但是乐队改头换面的新形象为它在美国赢得了听众.在那里Blur受到热烈关注并开始走红起来.这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单曲 "Song 2"的走红.墙内开花墙外香,Blur在美国的成功最终又补给到了英国.到了1999年春天,专辑排名第13了.
浪潮上岸 豆瓣
7.2 (179 个评分) 橘子海 Orange Ocean 类型: 摇滚
发布日期 2019年7月5日 出版发行: 太合麦田
相似的泪滴 橘色的天际 它们的边缘彼此接触 一面的末端意味着另一端的起点 这是泪水汇集的浪潮 正如水分与泡沫堆积 催促着潮汐的涌动 一切未成形的感动 早已在浪的前夕勾勒边角 当肉眼可见的波动无法克制 某个时刻就这样来临 夺眶的眼泪是数万朵水花的激荡 是平静海面看似毫无征兆的卷起了风浪 此刻的“我”也跌入这片浪潮 人们开始逐浪 从各处汇集 卷起与上涌再次发生 浪潮终于上岸 无形无色却有始有终 浪潮注定上岸 眼泪总要流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