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地理历史
記憶景觀 豆瓣
作者: 王惠玲 / 羅家輝 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2015 - 8
香港仔是漁業基地,也是漁民的集散地,他們的視野是向著海洋的——海洋既是生計資源,也是生活歷練的場所,更養育了漁民的身份意識。在避風塘這個水面社區,有豐富的日常生活,有驚險、艱辛、快樂,也有說不清的複雜情感。
此書透過漁民的生動話語與訪談者的整理分析,與讀者分享香港仔漁民的「記憶景觀」,以及南中國海的視野。內容分為三個部分,從個人、社區到大海,層層遞進。第一部分由十八個漁民故事組成,讀者可從漁民第一身的視角去想像水面人的生活經驗;第二部分寫香港仔水面社區的流動和景觀,從漁民的生計、勞動、家庭倫理以至身份認同的角度,深入了解香港仔這個社區;第三部分呈現更廣闊的水面社區,跟隨漁民由香港仔啟航前往南中國海,感受他們的經歷,見證漁業的變遷。
從漁民的口述記憶,我們可以想像香港仔這片地方的過去,理解它的意義,並且建立水面人與陸上人的連繫。
死在香港──見棺材 豆瓣
作者: 陳曉蕾 / 周榕榕 三聯 2013 - 7
這本書,關乎所有人。
每一個人,都會面對死亡,身邊也總有死亡在發生。我們用了相當多時間和力氣去活得好,鮮有想到死得好,才是一生。
關於死亡,有人認為是禁忌,絕口不提,當有天真正面對死亡時,卻束手無策。過世的人甚麼都不必再理會,在世的人,該如何好好活下去?
《死在香港》一共分兩冊:《見棺材》和《流眼淚》,範圍相當廣泛,包括大量人物訪問、政策探討、資料分析,各自又有兩部份主要內容。
《見棺材》第一部份報導現代殯葬業的改革,政府立法監理、學者研究、民眾有更大自主權,並且考慮到對環境影響。香港一方面連基本殮葬設施都不足,同時卻漸多新人入行,不少行內第三、四代接手人,亦銳意帶來新氣象。第二部份是解構香港的殮葬殯,訪問業內人士、學者、宗教領袖,附有大量實用資料。
三位作者皆是記者出身,一年來四出採訪長生店、殯儀館、紙紥鋪、進殮房、出墳場,訪問各行關於殯儀殮葬的人及喪親者、協助者,以自身體會及經歷呈現香港的死亡現況。
The Happy Valley 豆瓣
作者: Ken Nicolson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2010 - 7
Hong Kong’s oldest Western cemetery garden is located in Happy Valley.
This history and tour highlights the need for urgent action to conserve the built and natural heritage resources of this important cultural landscape. The author challenges the reader to reconsider the basic approach to heritage conservation adopted in Hong Kong where a false dichotomy persists between natural and built heritage conservation initiatives. The Hong Kong Cemetery provides an excellent example of a precious cultural landscape which is deteriorating because simplistic approaches to site management have failed to understand and protect the complex inter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natural (flora and fauna habitats) and built (monuments and memorials) heritage resources.
The first three chapters introduce the cemetery garden concept as it evolved in early nineteenth-century Europe, and was eventually established in Hong Kong by the British. The second half of the book provides a self-guided tour of the cemetery highlighting its resources as well as explaining the main conservation problems and possible solutions to protect the cemetery.
中大地圖王 豆瓣
作者: 陳洛明 / 陳寳俊 TSO (Tial Society) 2009
原來魯迅到了中大揸校巴?
虫虫為何跟作者談起唐君毅?
是保健處,還是旗袍女醫的畫廊?
為甚麼邵逸夫堂近年不再放菲林?
PK梯的存在又是否真的不該?
那條辮子路,到底是真,還是假……
十多個腳痕的中大新傳學生,意細膽粗,遊走古今中大,尋幽探秘,只為譜出一張屬於自己的中大地圖。《中大地圖王》不過是一本投「圖」問路的小書。中大的路太多,沒法悉數走過;地圖太多,我們也不能盡錄。只盼這小書撒下的麵包屑,讓你沿着線索,走出屬於你的中大路。
2013年12月1日 已读
重要的不是景点,而是人;重要的不是大师,而是淘气的中大学生(本科生?)。
香港地理历史
香港傳統節慶遊 豆瓣
作者: 黃照康 Sunny 知出版 2012 - 3
介紹21個香港傳統節慶
特色廟宇重點說明
周邊地區旅遊導覽
引領港人認識自身文化
(1) 精挑二十一個香港傳統節慶,說明各節慶的源由、發展與特色,反映香港的文化與歷史。
春節│車公誕│元宵節│洪聖誕│三山國王誕│觀音誕│北帝誕│真君大帝誕│天后誕│太平清醮│譚公誕│佛祖誕│端午節│大王爺誕│魯班誕│關帝誕│七姐誕│盂蘭節│中秋節│侯王誕│黃大仙誕
(2) 又因應舉辦節慶或所屬廟宇所在的區域,介紹周邊旅遊景點,方便讀者親臨參與節慶的同時,可作一趟本地遊
沙田│尖沙咀│紅磡│灣仔│坪石│長洲│青衣│茶果嶺│筲箕灣│昂坪│大澳│大埔│東涌│西區│上環│黃大仙
(3) 「漫談節慶」由作者親身訪問業內人士,並介紹傳統節慶的相關知識,呈現港人對待這些習俗的千姿百態,了解香港人對傳統節慶的獨特情懷。
粵劇 傳統
龍獅由來
變化多端 紙紮品
打小人 打出名堂
木偶戲 變戲法
盆菜盛宴
滋味 傳統節慶食品
搭的藝術 談「竹棚、花牌」的故事
(4) 增設附錄,羅列個別罕見而獨特的節慶,擴闊讀者眼界。
香港許願節
澳門中山醉龍
大逃港 豆瓣
作者: 陳秉安 香港中和出版有限公司 2011 - 1
《大逃港》1950年代至80年代,有将近100万名内地居民,由深圳越境逃往香港。这被研究者认为是冷战时期历时最长、人数最多的群体性逃亡事件,史称“大逃港”。深圳宝安的一个农民说过这样一句话:“‘改革开放’这4个字,你们是用笔写的,我们,是用血写的!”陈秉安的长篇报告文学《大逃港》即记录了深圳30年百万人越境香港的那段历史。
買餸煮飯 豆瓣
作者: 何耀生 經濟日報出版社 2007
街 市 , 是 傳 統 鄰 里 社 區 不 可 或 缺 的 一 部 分 ; 街 市 , 讓 我 們 買 餸 煮 飯 吃 飽 餐 ; 街 市 , 是 每 個 人 的 小 康 家 庭 之 外 的 大 家 庭 , 充 滿 著 普 羅 大 眾 的 故 事 , 有 你 和 我 的 「 香 港 記 憶 」 。
本 書 作 者 何 耀 生 走 訪 了 香 港 八 個 傳 統 街 市 圈 ──
西 環 「 鹹 魚 欄 」 、中 環 嘉 咸 街 街 市 、 灣 仔 街 市 、 北 角 春 秧 街 街 市 、 深 水 埗北 河 街 街 市 、 旺 角 街 市 、 油 麻 地 街 市 、 九 龍 城 街 市 。
記 下 了 箇 中 小 攤 檔 和 老 店 舖 一 直 以 來 不 屈 不 撓 的 經 營 故 事 , 也 探 究 傳 統 街 市 融 入 社 區 和 市 民 生 活 之 中 的 人 情 味 。
2013年6月10日 已读
很想去探索书中的小摊小店,可又不知道现在还在不在——这是07年的书,大排档和露天街市肯定又少了不少。
香港地理历史
街邊有檔大牌檔 豆瓣
作者: 莊玉惜 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2011 - 7
誰說大牌檔寫無可寫,且看下列的新發現:
.
1921年,首個持牌大牌檔誕生。 1936年,市政局甫成立,「殺檔」隨之展開。 1945年後,抗日英雄獲恩恤發放大牌檔牌照。 1956年,「雙十暴動」期間,大牌檔進駐警署提供二十四小時餐飲服務。 1960年,標準設計大牌檔刊憲,通行至今。 1966年,合法化行之已久的兩枱八凳安排。
.
1971年,落實單一繼承人制度,影響至今。 1983年,大牌檔跌至千檔以下。 2011年,中環大牌檔大變身的來龍去脈。
.
首個持牌大牌檔誕生至今幾近一個世紀,險渡多少趟「殺檔」潮,看它差不多給消滅殆盡,卻又有幸獲邀進駐警署,盡是離奇曲折,或許這根本就是歷史的真諦。借助大牌檔的發展,作者帶你細味香港大城小景,品嚐經過發酵及沉澱的歷史,代替一窩蜂擠到大牌檔吃麵留念。
香港史新编(上) 豆瓣
Hong Kong history: new perspectives
作者: 王賡武主编 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 1997
《香港史新編》是王賡武教授等23位研究香港問題的專家學者,花近四年時間,用主題分類的形式寫成的香港史力作。全書約七十餘萬字,共二十三章,插圖近二百幅。《新編》上冊以考古、社會、政制、城市發展和經濟方面的內容為主;下冊則以教育、文化、宗教、風俗等方面為題,還有王賡武教授對香港史研究的結論篇,亦安排在下冊。此書集多位學者、專家的研究新成果,資料詳實,觀點鮮明。尤其社會文化部份,是過去許多香港史作品所缺乏的。可以說,《新編》是香港史研究成果一次較全面的總結,為香港史教學提供一部具份量的參考書。
香港人之香港史1841-1945 豆瓣
作者: 蔡榮芳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01
香港的歷史多姿多彩,有悲有喜,變化多端,非常迷人。闡釋香港的歷史,有各種不同的觀點。一直到最近,大多數的英文著作皆以西歐為中心來觀察與解釋香港的歷史,這些可說是一種“殖民地的香港史”;而中國大陸出版的香港通史,則主要以中國為優先考慮,香港反而只成為附屬,這些則是一種典型的“愛國主義的香港史”。
香港的地理位置決定性地影響它的歷史演變。它跟大陸緊緊相連,其社會、經濟、文化與人口的結構,都跟大陸互相關聯。政治上,雖然英國統治香港一百五十六年,港人很大程度上,經常感受到來自大陸的政治衝擊。因此,嚴謹地說,研究香港歷史,不能不兼顧大陸。然而,本書秉持“香港為本位”之史觀,以香港人之權益為首要考慮來解釋香港的歷史,故書名《香港人之香港史 1841-1945》,試圖探討:從鴉片戰爭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為止、大約百年之間,在來自中國之政治、社會勢力的衝擊之下,香港的歷史演變與主要社會、政治運動史。
四代香港人 豆瓣
作者: 呂大樂 進一步多媒體有限公司 2007
香港有四代人,生長於戰前的是第一代,依次直推至1990年誕生的第四代。呂大樂以精闢的透析力和高度的概括力,道出四代人的精神面貌,並令人不無警惕地指出,在安分寬容的第一代陸續退下舞台之際,「戰後嬰兒」卻未能為下一代提供更開放、更公平的環境,以致第三代人深感出頭無期,而第四代人打從開始便是輸家。
新界簡史 豆瓣
作者: 劉潤和 香港三聯 1999 - 4
新界歷史最耐人尋味之處是它那租借地的身分,及由此而來的特殊性,因而催生了“一港兩制”的現象。這解釋了新界田土政策、繼承法等激烈的爭議,以及理民府、新界民政署、新界政務司和鄉議局、區域市政局等設立。隨著“一港兩制”的落實,新界的特殊性只會日益淡化。
另一方面,戰後香港備受人口及經濟轉型的壓力,土地供應量不足,間接促使新界經濟、社會面貌翻天覆地的改變、沙田、屯門、大埔、粉嶺、元朗、將軍澳、天水圍、東涌等新市鎮的興起。這些新市鎮住進了差不多全港人口的一半,充分體現新界這片土地的包容性和對香港的巨大貢獻。
本書作者劉潤博士,根據第一手資料,深入淺出整理了近百年新界的變遷。希望除了學術價值外,本書也能引起一般讀者的興味,認識多一點新界歷史。
中英街與沙頭角禁區 豆瓣
作者: 香港地方志辦公室[編纂] / 深圳地方志辦公室[編纂] 和平圖書有限公司 2011 - 8
本書是有關中英街和沙頭角禁區最權威、最精彩的歷史圖集,由深港兩地地方志機構合作推出。書中通過大量首次公開展示的珍貴歷史圖片,展示中英街百年滄桑,揭開其一街兩制的神秘面紗。
推土機前種花 豆瓣
周綺薇
作者: 周綺薇 kubrick 2011 - 7
舊區要重建,政府說目標是改善居民生活,會用以人為本的方式進行,議會通過重建計劃。在深水埗的興華街、青山道、元州街上,一群將被清拆的唐樓,自此被統稱為K20-23項目。
唐樓的年老居民犯了法,罪名是不肯依期遷出,「非法霸佔官地」。在推土機和舊樓磚牆之間,這群各有名字、各有故事的人,都叫做街坊;街坊有話想說,有沒有人要聽﹖
《推土機前種花》是一頁一頁的口述歷史。區內古老店鋪的老闆細說的故事,既不可替代,亦無從複製,在在反映地道的生命力、創造力。作者並試圖從另一角度來看巿區重建:舊社區為何及如何嘗試保持原來的生活方式?
2012年11月1日 想读 一看题目就猜对是文艺钉子户的故事~
香港地理历史
香港身份證透視 豆瓣
作者: 鄭宏泰 / 黃紹倫 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2004 - 8
本書係首部全面探討香港身份證制度與社會之間關係的著作。作者搜集了大量史料、數據和圖片,讓我們重溫香港身份證制度推行的演變歷程,包括日佔時期推行住民證制度的始末、因由和特徵,以及住房證的政策如何對港英政府在香港重光後的施政產生作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身份證一度成為港英政府「針對非常時期而必不可少」的應付措施之一,本書亦從歷史、治安等角度加以闡釋。同時,也可藉本書瞭解香港身份證制度推行的法理依據,身份證在香港歷史各階段的推行過程,以及身份證的設計特色和功能。
此外,本書還專門探討港澳同胞回鄉證的發展歷史,以及審視香港人如何認同「中國人」身份的過程。
2012年10月31日 已读
在图书馆碰上的。这是个有趣的混搭的好题目!只是有时候觉得作者在事无巨细地介绍身份证(连“分”“份”之争都要说好几页);有时候又觉得身份证只是个贯穿全书的线索,作者其实是在讲香港人的身份认同。
香港地理历史
香港問題談判始末 豆瓣
作者: 陳敦德 香港中華書局 2009
本書是迄今為止記述中英香港前途問題談判最詳盡的一本中文專著。除了廣泛採用1997年以後出版的香港問題談判的中英文資料,本書還使用了中國外交部的檔案。
曾經在不同時期參與處理香港前途問題的曾生將軍、外交部副部長姚廣、外交部禮賓司司長唐龍彬等的口述紀錄,也是本書特別採用的原始資料。
本書首次披露了不少重要的歷史資料,例如鄧小平多次會見香港各界人士的情況。鄧小平反覆強調“收回主權,制度不變,港人治港,保持繁榮”的十六字方針,等等。
唔该,埋单 豆瓣 谷歌图书
作者: 吕大樂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07 其它标题: 唔該, 埋單
该书是旧书新果,初版发行于1997年7月香港回归的节点上,10年后,吕大乐增订该书,添加了一则后记《有落,后数》,作为对“后九七”的补充和回顾,而10年前的主体内容不作变动,以示对照。
香港发展地图集(第二版) 豆瓣
作者: 薛凤旋 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 2010 - 6
香港浸會大學薛鳳旋教授不惜花十年時間搜集資料、校對編訂,在2001年初版的內容上更新補遺,並改以中英雙語撰寫,為我們帶來《香港發展地圖集(第二版)》。本書收集了香港160多年來在自然、經濟、城市、社會、環境等多方面的大量資料,共有超過400幅圖表,展示香港怎樣從一個小小漁港蛻變為國際大都市。
本書是一部全面而清晰展示城市發展的專著,是一個城市的空間藝術全面記錄的典型,也是通識教育的必備參考書。
「古今地貌相差之大,以我80多高齡也覺得不可思議,後一輩又如何能想像呢?幸虧當年有心人作圖為證,供後輩發思古之幽情。今有薛鳳旋教授不惜花十年時間搜集資料、校對編訂,以我們做廠的術語是慢工出細貨,出版了這本中英文雙語版的《香港發展地圖集》。閱讀這本地圖集,地道的香港人可以溫故而知新,初來香港或是在外地的人可以更了解香港的歷史和地貌。」 ──陳瑞球(長江製衣集團主席)
香港足球誌 豆瓣
作者: 莫逸風 / 黃海榮 上書局 2008
香港第一本本土足球民俗志,嬰兒潮一代的集體回憶,足球愛好者的慣怒回顧。作者專訪了球王張子岱、弟一中鋒鍾楚維、通天老倌葉尚華、最後球星山度士、還有陳輝洪的精工歲月、李輝立追憶畢特利、陳譚新、何老鑒、何老靜……是目前為止最完整的本土足球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