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欧
回访历史 豆瓣
Exit into History: A Journey Through the New Eastern Europe
7.3 (11 个评分) 作者: [美] 伊娃·霍夫曼 译者: 胡洲贤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8 - 10
回到20世纪末的剧变现场,亲眼见证历史的发生
东欧版《二手时间》,讲述普通人的信仰、希望、忐忑与矛盾
【编辑推荐】
★梁文道、刘瑜、熊培云、许知远联袂主编——“理想国译丛”(MIRROR)系列之一(031)——保持开放性的思想和非功利的眼睛,看看世界的丰富性与复杂性。探访诞生中的新东欧,如何在旧秩序的废墟上重建新的精神秩序与民族认同。
★《回访历史》站在时代的拐点,呈现转型的多个层面,不只有突然松绑的自由,也有前路未知的无措。带着尚未清算的历史迎接新生,展现了剧变下东欧的复杂性。
★《回访历史》采访了东欧知名作家、导演、前政党要员,也述说了威权时代的审查员和告密者的故事。直面人性的坚韧与摇摆,讲述宏大历史下的个人选择。
★《出版人周刊》《科克斯评论》《独立报》《卫报》等媒体齐声推荐。
【内容简介】
1989年前后,东欧各国的政治经济制度发生根本性改变。人们曾经深恶痛绝,同时自己的生活又深植于其中的世界观解体,长期承袭的生活方式被迫重置。《回访历史》是伊娃•霍夫曼在东欧游历的记录。她在1989年返回故乡,见证波兰、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以及正在分裂为两个国家的捷克斯洛伐克,如何“创造他们的历史”。借由与当地各阶层民众的谈话,以及对所见所感的忠实记录,本书呈现了当时东欧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日常生活等各个方面的转变。
在霍夫曼游历的国家里,改变几乎是大家共同的渴望,而除了罗马尼亚外,改变都是在全面非暴力且几乎没有遭遇统治力量丝毫反抗的情况下完成的。随着历史改变的推演,这是最佳状况的剧本,是披着柔软光滑外衣的革命。然而发生在那里的更深层的转化,其实是更戏剧化,也经常是没有方向的。人们一方面欣喜地拥抱自由,同时也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心怀忐忑,对价值多样化的转向谨慎怀疑。本书追本溯源又谨慎地探究这一切改变,将历史背景融入个人的文化观察,让读者由此窥探东欧各国独一无二的文化内涵与历史底蕴。
天鹅绒监狱 豆瓣
L’ ARTISTE D’ ETAT
8.2 (44 个评分) 作者: [匈牙利] 米克洛什·哈拉兹蒂 译者: 戴潍娜 三辉图书/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5 - 11
◎匈牙利道德勇气的标志性人物,言说东欧艺术自由与禁忌
◎在充满压制的国家中做一个创作者意味着什么?
◎是谁创造了这种“镣铐下的美学”?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探讨东欧“被囚禁的艺术”、泄露统治者内心秘密的地下文学,由一个天生爱唱反调的人以一种“御用作家之良心”的口吻所写。它抽丝剥茧、层层深入地剖析了被“审阅”的文学和匈牙利艺术家、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极富洞见地描述了“镣铐下的美学”、艺术家与现代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共生关系。
事实就是这样:碰不得的禁忌,不宜居的生活,不可说的言论,无形的条条框框,永久流产的不被接受的思想,这一切并没有让我们的作品在审美意义上贫瘠乏味。艺术大厦就从这些国家设置的栅栏里拔地而起。我们巧妙地在艺术宅邸里改组家具。 我们学习在规训中生活,那是我们的家,是我们的一部分,不久我们将变得渴望它,因为没有它,我们就无法创作。 ——米克洛什·哈拉兹蒂
【媒体及学者评价】
别看这薄薄的一本书,它将会被众多美国研究生在他们严肃的论文中引述;它将会出现在社会学教授推荐的经典阅读清单上;它将成为中欧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欧的文化宝库里不能没有它。
——乔治·康纳德(George Konrád),匈牙利作家
一部奇特又新颖的、关于后斯大林时代东欧艺术家处境的著作。
——尼尔·阿舍森(Neal Ascherson),英国作家
这本尖锐的著作能使人多些明智,少些沮丧。一本不可或缺的重要著作。
——苏珊·桑塔格,美国作家
当极权主义的思想控制日臻完美时,制度化的审查却变得过时了。哈拉兹蒂以令人不安的智慧分析了这一悖论。
——李克曼(Simon Leys),比利时汉学家、作家
关于极权主义美学的一份绝妙的报告。
——《卫报》
可以说,哈拉兹蒂是从米洛什《被禁锢的头脑》结束的地方开始写起。
——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国际事务》杂志
哈拉兹蒂赋予平淡的行文以诗意,这是只有诗人才做得到的。
——《当代社会学》
在哈拉兹蒂的解说中,除了对政治和当下时事的关注,他还提出了一些有关理论趣味的问题。他或多或少地使我们意识到西方艺术的价值和实践背后那些尚未被我们意识到的设想。
——《纽约时报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