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
传统十论 豆瓣 Goodreads
9.2 (46 个评分) 作者: 秦晖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3 - 10
本书所收的系列文章主要是对传统社会与文化本身的结构性研究。作者不满于过去流行的“租佃神话”和“宗族神话”,主张在社会-经济分析与思想-文化分析的综合与融会中把握传统时代真正具有规定性的那些规则,跳出“反儒”与“尊儒”对峙的传统观之争,在社会结构上摆脱大共同体本位的传统桎梏而走向公民社会,在文化-象征符号体系中主张“西儒会融,解构法道互补”,以穷则兼济天下、达则独善其身的人格资源与民主宪政-人权保障的现代制度安排来消除那种专制制度下强权-犬儒互补的人格弊病。
2018年2月23日 已读
20#好书,待献书评一篇。通往自由之路即为联合小共同体以对抗大共同体,最后削弱小共同体,和西欧走的路有异。
2018年2月24日 评论 “传统”是个误会 - 简单总结一下增加印象吧。 提到中国传统社会和文化形态,大概都不陌生。小农经济,宗法制,儒教,三纲五常,礼乐教化……这些词语也都耳熟能详。 但事实果真如此吗,它们是中国社会真正的传统吗? 作者对此提出了疑问,并通过数据分析和史料研究,从几个方面指出了我们对“传统”的误会。 首先,我们历来认为传统中华帝国的乡村基层控制原则是“国权不下县,县下惟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靠乡绅。” 而作者的研究表明,古代中国的宗族社会远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强大,大杂居小聚居才是中国普遍的社会常态。 自秦汉以来,历代政府都有严密的政府组织掌控乡村,如秦汉的乡亭里,北朝的邻里党,民国的保甲,都是一种编户齐民的制度。 宗族是被中央政府打压的对象,直到近代以来,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宗族观念才有所加强。 西欧中古时期的宗族宗教等小共同体的力量远比我们强大,而我们被小共同体的压迫和束缚也远比西欧要小。 由此造成一种伪自由,似乎我们受宗族压制小,有较大的自由。实则是皇权打破小共同体,直插到底,对人民的控制和压迫更甚。 因此,国权归大族,宗族不下县,县下唯编户,户失则国危,才是真实的传统。 作者继续解释道,西欧曾与皇权结盟,首先借助大共同体的力量来摆脱采邑、教区、行会、村社等小共同体的束缚,当公民权利成长起来后,才与王权决裂并开创公民国家。 而传统中国皇权强大,小共同体力量薄弱。因此,联合小共同体对抗大共同体,最后削弱架空小共同体,才是中国应该走的道路。 五四时期,人们把反封建道德的焦点集中于宗族的束缚,这其实是舍本逐末。因为忽略了皇权这个主要敌人,才有了张袁的复辟,以及此后国民党一类的集权主义一直阴魂不散。 儒家思想通常被认为是中国传统核心思想,而作者认为,中国自秦汉以来走的都是外儒内法的路,儒家徒有虚壳罢了,法家才是其中的内核。挂儒家的羊头,卖的是法家的狗肉。 儒家那一套仁义道德是拿来奴役百姓和知识分子的,至少统治者自己是不信的,他们至始至终相信的是法家那一套法,势,术,也就是所谓的屠龙术。 儒家在传统思想里处于十分尴尬窘迫的地位,一边是法家的严酷甚为,一边是道家的清净无为,儒家就在此两家的夹缝中苟存。传统社会事实上是法道互补的,法家强权哲学与道家犬儒哲学轮流称大、社会价值“一管就假,一放就恶”。 传统也许并没有我们想的那么坏,但也没有钱穆讲的那么好。如何对待传统是值得深思的。
传统 政治哲学 文化 社会 社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