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记
太多值得思考的事物:索尔•贝娄散文选1940-2000 豆瓣
There Is Simply Too Much to Think About: Collected Non-fiction of Saul Bellow
8.7 (6 个评分) 作者: [美]索尔•贝娄 译者: 李纯一 / 索马里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1 - 3
从芝加哥到纽约、巴黎、马德里、托斯卡纳……从经历美国经济“大萧条”的少年到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索尔•贝娄散文精选首次出版,讲述自己奇妙的人生旅程
————————
★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索尔•贝娄散文精选,见证二十世纪美国的繁荣与衰落
★ 收录索尔•贝娄最知名的散文,同时精选他的游记、书评、影评、访谈、演讲和回忆录等五十七篇文章,写作时间跨度超过半个世纪
★ 菲利普•罗斯、角谷美智子盛情推荐
————————
本书由《贝娄书信集》的编选者本杰明•泰勒编选,既收录了贝娄最知名的散文,又精选了他的游记、书评、影评、访谈、演讲和回忆录等五十七篇文章,写作时间跨度超过半个世纪。我们可以读到一个作家的创作轨迹——这是一位见证了二十世纪下半叶的作家,他记录了战后美国人经历的精神危机。如何从现代社会突围成功,贝娄以他敏锐的观察和思考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当我们被生活淹没:卡佛传 豆瓣
作者: [美]卡萝尔·斯克莱尼卡 译者: 戴大洪 上海三联书店 2018
◆20世纪美国文坛短篇小说巨匠 极尽丰富详实的传记
◆村上春树视若导师的作家
◆《纽约时报》2009年十大好书
◆卡萝尔·斯克莱尼卡倾尽十年心血之作
◆精研卡佛所有作品 走访数百名相关人物
◆为读者呈现一个更加鲜活完整的雷蒙德·卡佛
——————————

雷蒙德·卡佛,20 世纪美国最有影响力的短篇小说家。他出身于蓝领家庭,大半生都在贫苦困顿中挣扎,在声名鹊起之际却因肺癌英年早逝。他的人生经历给他的作品打上了不可磨灭的烙印。传记作家卡萝尔·斯克莱尼卡倾尽十年心血写成的这本里程碑式的卡佛传记,不仅呈现了卡佛短暂却丰富的一生,同时也解密并分析了大量卡佛小说的创作背景及主要意旨——它将使你认识一个更加鲜活与完整的雷蒙德·卡佛。
——————————
媒体及名人推荐:

雷蒙德·卡佛只比我大十岁,我们实际见过面谈过话,结下了亲密交情。作品刚在杂志上发表,我就有缘拜读,并且亲手译成日文。那对我是极为珍贵的体验。“老师”或“伙伴”之类的表达我觉得存在隔膜,但对我而言雷蒙德·卡佛就是所谓“时代同路人”。
——村上春树

卡佛可以令人把小说和现实生活混在一起,这种混淆感是有魔力的……读卡佛读的不是大朵大朵的云,而是云后面一动不动的山峰。读的是一代美国人的心情,可能也是我们自己这一代中国人的心情。
——苏童

“严谨细致,令人心碎。”
——《纽约时报》书评

“广博、全面,动人心弦。”
——《时代》

“一个男人在凌乱而成功的文学路上苦苦求索的真实写照。”
——美国国家公共电台
我的一生略小于美国现代史 豆瓣
Personal History
8.7 (9 个评分) 作者: [美] 凯瑟琳·格雷厄姆 译者: 萧达 后浪丨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2018 - 4
普利策奖获奖作品,《财富》杂志推荐的75本必读书之一
斯皮尔伯格执导电影《华盛顿邮报》背后的真实历史
.....................
※编辑推荐※
◎如实再现好莱坞大片《华盛顿邮报》《总统班底》未能尽述的传奇真相与惊心动魄。
◎普利策奖获奖作品,《财富》杂志推荐的75本必读书之一,巴菲特、李普曼一致推荐的传记写作标杆。
◎美联储创建主席的女儿、美国新闻界“第一夫人”对美国近代史关键事件的私人记忆。
◎20世纪美国顶级精英沙龙的女主人,以朋友身份讲述包括历任美国总统在内的美国各行业领袖的私下风采。
◎颠覆大众对“麦肯锡主义” “刺杀肯尼迪”“五角大楼文件”“水门事件”等一系列重大事件的常规认知,重新讲述美国现代史。
◎《向前一步》+《亲历历史》+普利策奖传记=《我的一生略小于美国现代史》
.....................
※内容简介※
20世纪后半叶是历史上的多事之秋,美国更是旋涡的中心,热点事件、政经黑幕频出。《华盛顿邮报》逆势崛起,改写历史进程,犹如彗星划过夜空。
1971年,著名的“五角大楼文件”泄露,该文件详尽客观地记录了二战以后美国政府对越政策的种种秘密,从根本上动摇了越战的合法性。在政府的压力下,全美各大媒体噤若寒蝉,唯有《华盛顿邮报》将真相彻底公开,为此不惜与国防部授意下的司法部对簿公堂,直至在美国最高法院大获全胜。此举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越战的结局。
1972年,“水门事件”爆发,《华盛顿邮报》不顾白宫和总统本人的阻挠和威胁,持续在头版头条发布事件调查报告,直至将这个震惊世界的政治阴谋彻底揭穿,并直接导致了美国当任总统尼克松的下台。
带领《华盛顿邮报》写下新闻史上登峰造极一笔的人,正是本书的作者凯瑟琳·格雷厄姆。她系出名门却中年丧偶,在男性主宰职场的环境下,逐步成长为在相当程度上改变历史的“女皇”。这本回忆录,从媒体人的角度几乎重现了美国近代史;从私人的角度,又给历史补充鲜活的细节和动人的情感。从这方面说,本书更接近历史的真相。
昨天的云 豆瓣
8.4 (45 个评分) 作者: 王鼎钧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3 - 1
这是王鼎钧“回忆录四部曲”的第一部,写故乡、家庭和抗战初期的遭遇。作者对家乡的风土人情、历史掌故及种地劳作信手拈来;同时将个体的遭遇置于宏大的社会背景中,以小见大,在朴素无华中显示出一种深度和力量。
用等待一辈子的自由
写尽20世纪中国人的因果纠结、生死流转
齐邦媛、朱西宁、杨照、高华、王奇生推荐
王鼎钧回忆录四部曲:《昨天的云》《怒目少年》《关山夺路》《文学江湖》
“对日抗战时期,我曾经在日本军队的占领区生活,也在抗战的大后方生活。内战时期,我参加国军,看见国民党 的巅峰状态,也看见共产党的全面胜利,我做过俘虏,进过解放区。抗战时期,我受国民党的战时教育,受专制思想的洗礼,后来到台湾,在时代潮流冲刷之下,我又在民主自由的思想里解构,经过大寒大热、大破大立……我的经历很完整,我想上天把我留到现在,就是叫我做个见证。”
抗战、流亡、内战、白色恐怖……当时天下已乱,但这四部回忆录脉络清晰,藉个人离乱的遭遇显现火焰山似的动荡年代,读来仿佛章回小说,精彩故事一个连接一个——这,其实是耄耋之年的作者用自己的青春与血泪换来的!
难得的是作者并未将回忆录写成自己血泪控诉的文章,而是借一己之受想行识,以文学的求美、史学的求真、哲学的求解将血泪化成明珠,以呈现一代众生的存在,试图唤起今人对那个时代中国人最重要的集体经验的关注和了解。不见煽情,不见呐喊,平心静气,却有史诗般的壮阔和触及灵魂的力量。
《关山夺路》获联合报读书人2005最佳书奖,“回忆录四部曲”获《中国时报》2009开卷十大好书,《文学江湖》获第三届2010台北国际书展大奖。
一本回忆录是一片昨天的云,使片云再现,就是这本书的情义所在。
——王鼎钧
为什么王鼎钧在写了《碎琉璃》和《左心房漩涡》这样空灵的抒情诗式的散文、小说之后,会开始写由绚烂归于平淡的自述呢?应是不仅因为此时“人生已没有秘密也没有奇迹,幻想退位,激动消失”吧。昨天的云是实际人生,是父母呵护的童年,到战争洗礼,炮火中初识折腰大地的岁月升腾而成,其中充满了人间至深至纯的情义。
——齐邦媛
2020年10月28日 已读
自传式的散文,文字简练质朴,又带点稚气。乱世中的家国情怀,乡土文化,小人物的悲欢,一览无余。欣赏那个时代的士绅阶级,他们对自己乡土都有种道义上的责任。有文化的富人,总好过愚昧的富人吧。
三联 传记 散文
苏东坡传 豆瓣
8.2 (93 个评分) 作者: 林语堂 译者: 张振玉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 5
《苏东坡传》是林语堂最得意的作品,中国现代长篇传记开标立范之作。
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但是这还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全部……苏东坡比中国其他的诗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丰富感、变化感和幽默感,智能优异,心灵却像天真的小孩——这种混合等于耶稣所谓蛇的智慧加上鸽子的温文。
知道一个人,或不知道一个人,与他是否为同代人,没有关系。主要的倒是对他是否有同情的了解。归根结底,我们只能知道自己真正了解的人,我们只能完全了解我们真正喜欢的人。我认为我完全知道苏东坡,因为我了解他。我了解他,是因为我喜欢他。
2020年5月23日 已读
本身就写得支离破碎,加上一个渣渣翻译,可读性极差,对林语堂ptsd了
传记 苏轼
世界美如斯 豆瓣
Všecky krásy světa
9.2 (5 个评分) 作者: [捷克] 雅罗斯拉夫·赛弗尔特 译者: 杨乐云 / 杨学新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6 - 1
在这本回忆录中,作者并非以一般回忆录依时间叙述生平的方式来呈现,而是透过一则则小故事缅怀他漫长一生中的所见所闻。书中塞弗尔特著墨最多的是他人生旅途中所遇见的形形色色的人——其中有捷克有名的诗人、作家、艺术家,也有个性让作者感动怀念的平凡人。在这些伤感的小故事中,塞弗尔特观看世界的角度让我们感到——世界美如斯。

塞弗尔特主要作品有诗作《裙兜里的苹果》、《铸钟》、《妈妈》、《哈雷慧星》等。
见证 豆瓣
Testimony: The Memoirs of Dmitri Shostakovich
9.8 (22 个评分) 作者: 季米特里•肖斯塔科维奇 口述 / 所罗门·伏尔科夫 整理 译者: 叶琼芳 作家出版社 2015 - 11
《见证:肖斯塔科维奇回忆录》是肖斯塔科维奇口述,由伏尔科夫记录并整理。
肖斯塔科维奇是世界范围内知名的音乐家,他的“肖五”“肖七”等名作早已享誉全球,他本人也成为了符号化的传奇。但是,其个人经历却并不为世人所熟知。在肖氏晚年,他将自己一生的经历做了细致的梳理与回忆。而这本书的出版,改变了无数的指挥家与乐团对其作品演奏的方式。
在书中,他的回忆以灰色调为主:权力的阴影下造成的不可逆转的人格扭曲、面对人性的抉择时失去的珍贵友谊、忠于人格却最终被迫害的悲惨人祸——这些沉重的往事几乎占据了回忆录的大部分篇幅。书中也写到了人性的良善——如其和索列尔金斯基、格拉祖诺夫和图哈切夫斯基等人的真挚友谊。肖氏对朋友们的回忆饱含深情、非常真挚。书中还涉及不少前苏联重要人物:政治、音乐、文学等方面的大人物一一登场亮相。本书文风节制、准确、细致、平和。以一种娓娓道来的方式,带领读者回到那个特殊的年代去再次认识这位知名音乐家——在特殊年代里,为了像人一样活着,他付出的努力与饱受的煎熬。
2015年8月9日肖氏逝世40周年,出版此书以示纪念。
往事与随想 豆瓣
БЫЛОЕ И ДУМЫ
9.5 (19 个评分) 作者: [俄] 赫尔岑 译者: 项星耀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18 - 9
俄国文学的伟大纪念碑
在历史激流中把握命运,伸张人的善与自由
◎ 编辑推荐
◆ 赫尔岑是俄国反沙皇专制的伟大斗士,影响了俄国、欧洲乃至世界上一代又一代的思想者与革命者。
◆ 全书所述历史含括广泛,拿破仑一世、亚历山大一世、尼古拉一世、别林 斯基、恰达耶夫、巴枯宁、马志尼 、蒲鲁东、拿破仑三世等人物纷纷登场,鲜活生动,妙趣横生。
◆ 本书不仅讲述历史,剖析人性,同时是一部自由思想的巨著,为大思想家以赛亚·伯林所推崇。
◆ 赫尔岑是思想家,也是文学家,曾影响过列夫·托尔斯泰的写作。《往事与随想》也可作为一部文学经典细细品味。
◆ 项星耀的译本,首次出版以来广受好评,并得到巴金等权威的称赞。
◎ 内容简介
《往事与随想》是一部心灵史巨著,是赫尔岑用血和泪写成的回忆录。全书的覆盖面相当广,从 1812 年的卫国战争,十二月党人的起义,19 世纪 40 年代俄国先进知识分子的生活和思想,1848 年欧洲的革命风云,资产阶级政权对群众的血腥镇压,直到19世纪50年代伦敦各国流亡者的活动和宗派斗争,19 世纪 60 年代俄国的社会政治面貌和新一代革命者——赫尔岑所说的“未来风暴的年轻舵手”的成长,几乎包括了 19 世纪初叶至巴黎公社前夕的整个历史时期。
赫尔岑在俄国的经历使他接触了上自王公大臣,下至贩夫走卒的形形色色的人们,他的描绘构成了一部“俄罗斯生活的百科全书”。他来到西欧后,又遭遇了 1848 年的革命高潮,目睹了欧洲民族民主运动波澜壮阔的场面,也经历了斗争失败后的惨痛景象。
赫尔岑不仅是艺术家,也是政论家,既有革命激情又心怀悲悯,在他笔下展现了一个高贵的灵魂不畏压制与迫害,在历史波澜中奋勇搏击的历程。对于今天的人们也是不乏启示与激励的。
◎ 名人推荐
◆ 他的自传是俄国文学与心理学天才的伟大纪念碑之一,堪与屠格涅夫及托尔斯泰的伟大小说并列。
—— 以赛亚·伯林
◆ 星耀同志:二十六日来信收到,知道赫尔岑的“回忆录”即将发排,我十分高兴。您的全译本仍用“往事与随想”的译名,我当然同意,而且我应当感谢您替我偿还了一笔欠了几十年的大债(我一九二八年就计划翻译这部大书!后来又有朋友们帮忙,您也是其中之一,我只译出五分之一,而且“随想”二字还是采用一位读者朋友的建议。)赫尔岑是我的“老师”,他的“回忆录”是我最爱读的一部书。但几年来我疾病缠身,写字吃力,有话写不出,也无力写,只好等我身体养好点,或者您的译文出版时,再拿起笔写出我的喜悦。再一次感谢您。
—— 巴金
◆《往事与随想》是一部自传经典,可与卢梭、司汤达、吉本、托尔斯泰和亨利·亚当斯的自传并列,甚至有人会加上托洛茨基、丘吉尔,像赫尔岑一样,他们知道怎么把个体置于历史当中。
—— 德怀特·麦克唐纳(《往事与随想》英译者)
◆ 他的观察力极其出色,以伟大记者的俭省笔墨讲述故事。他的天赋在于不仅了解人们本身,还了然于他们在历史中的处境。这位不懈而又诚实的观察者在书中给出的观察——运动中的人们经受了什么——我们最好自己去发现。
—— V.S.普利切特(英国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
◆ 赫尔岑的这本回忆录是十九世纪一部纪念碑式巨著,是重要的文献,更是出色的文学作品。
—— 菲利普·汤因比
水流云在 豆瓣 谷歌图书
Voices carry,behind bars and backstage during China's revolution and reform
8.5 (28 个评分) 作者: 英若诚 / 康开丽 译者: 张放 中信出版社 2009 - 9
这是英若诚晚年的一本令人感动的自传,他是一位深受喜爱的演员、戏剧导演、翻译家和政治家,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受到监禁,为求生存,使用各种方式,甚至曾装扮成士兵,私下留藏着笔记本。在这本自传中,他的回忆就从他的监狱岁月开始,他回忆了三年的监狱生活,困苦中夹杂着风趣,艰难中保持着乐观。然后开始叙说他的家族,叙述他的童年及所受教育的不平凡经历。最后讲他在戏剧、电影方面的职业生涯和文化外交上的作为。
本书回顾了英若诚一生中的种种传奇,也让我们领悟到一位风趣幽默、博学谦和、流淌着贵族血脉的艺术家的人生智慧。
魔灯 豆瓣
9.2 (36 个评分) 作者: [瑞典] 英格玛·伯格曼 译者: 张红军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 - 8
《魔灯》是世界电影巨匠英格玛•伯格曼唯一的生平自述,写于作者拍摄完《芬妮与亚历山大》,宣布结束自己的电影生涯的五年之后。与他的影片同样,本书充满了生动的细节,透露出强烈的内省。伍迪•艾伦称之为“天才之声”。
在这“仅有的一部投入了自己全部文学抱负”的作品中,伯格曼以彻底的严肃性,试图将自己的创作源头与历程和盘托出:童年,父母,宗教,剧场,婚姻与工作。这又是一部现代《忏悔录》,作者坦陈自己的缺点、恐惧、愤怒,青春期时对于纳粹的迷恋,对于性的痴迷,以及导演工作所带来的别样愉悦。二十世纪电影史上一些最重要的时刻,在作者回顾自己的生涯时一一重现,他与卓别林、葛丽泰·嘉宝、卡拉扬、英格利·褒曼等同时代人的交往,和对于塔可夫斯基、费里尼等同行工作的评论不时闪耀其间。
《魔灯》这部反传统自传,在记忆中前后闪回,仿佛一幅视角宏伟而手法细腻的镶嵌画,拼贴出一个来自斯堪的纳维亚乡间的年轻人成长为艺术大师的过程,使读者得以近距离一窥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心灵。
Permanent Record 豆瓣
8.9 (75 个评分) 作者: Edward Snowden Macmillan 2019 - 9
dward Snowden, the man who risked everything to expose the US government’s system of mass surveillance, reveals for the first time the story of his life, including how he helped to build that system and what motivated him to try to bring it down.
In 2013, twenty-nine-year-old Edward Snowden shocked the world when he broke with the American intelligence establishment and revealed that the United States government was secretly pursuing the means to collect every single phone call, text message, and email. The result would be an unprecedented system of mass surveillance with the ability to pry into the private lives of every person on earth. Six years later, Snowden reveals for the very first time how he helped to build this system and why he was moved to expose it.
Spanning the bucolic Beltway suburbs of his childhood and the clandestine CIA and NSA postings of his adulthood, Permanent Record is the extraordinary account of a bright young man who grew up online—a man who became a spy, a whistleblower, and, in exile, the Internet’s conscience. Written with wit, grace, passion, and an unflinching candor, Permanent Record is a crucial memoir of our digital age and destined to be a classic.
2020年2月18日 已读
人们享受着科技的新奇和便利的同时却又反受其害。我们主动或被动地将私密信息交出,企业以此牟利,gov以此做不为人知的事。作为科技霸凌的受害者,我们对此无能为力。嘲笑美国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正是由于第四权的发达以及对宪法的坚守,斯诺登才能勇敢地站出来揭露罪恶。而这在其他国家根本无法想象,我们只能任由越来越多的摄像头对准我们,与朋友的聊天记录随时被作为犯罪的证据。
传记 斯诺登 美国
特朗普:一场美国梦 (2017) 豆瓣
Trump: An American Dream
8.0 (19 个评分) 演员: 唐纳德·特朗普
朋友、同事和评论家们揭示了唐纳德·特朗普背后的真实美国故事,讲述了这名鲁莽的商人排除万难当选美国总统的历程。
2019年9月22日 看过
“全世界都在笑我们,如果我是总统,他们就笑不出来。”,较为客观地展现了特朗普其人,有性格和道德上的许多缺点,也有出色的管理能力和坚定的决心。他30多岁说破产了就去竞选总统,后来又多次发表此类言论以获取关注。但他优柔寡断,不做没有完全把握的事。奥巴马在白宫对他的当众讽刺成了点燃了他决定竞选的导火索。他和希拉里夫妇的合照现在看来显得如此滑稽,历史就是这么有趣。有人说他是继里根后的又一位伟大总统,暂且留给时间去判断吧。
传记 纪录片
只是孩子 豆瓣 Goodreads
Just Kids
9.2 (86 个评分) 作者: [美] 帕蒂·史密斯 译者: 刘奕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 - 1
这是爱的夏天,也是躁动的夏天,一次在布鲁克林的偶遇,将两个年轻人引向了艺术、奉献和启蒙的道路。
日后,帕蒂·史密斯会成为一名诗人和表演者,罗伯特·梅普尔索普则将自己极具挑衅的风格对准摄影。而此时,他们只是两个饥肠辘辘的年轻人,在城市中穿行,被纯真和热情所裹挟。从科尼岛到 第四十二街,他们感受着城市的脉搏,并最终来到“马克斯的堪萨斯城”。——在那著名的圆桌旁,“波普教皇”安迪·沃霍尔已身影不再,但他的王室成员们仍在此接受朝拜。
1969年,人类登月之年,他们驻扎进了切尔西旅馆,并很快融入这个由声名狼藉者和名声显赫者所组成的社群,结识了当时最富影响力的艺术家和各式各样的边缘异客。
这是一个各种意识都分外高涨的时代,诗歌、摇滚、艺术和性别政治的不同世界,在彼此碰撞、炸裂。在这样的氛围之下,两个孩子约定,要看顾彼此。他们是斗志昂扬的浪漫主义者,将自己完全献身于创作,并被对方的梦想和渴望所点燃。在饥饿的年月里,他们轮流为对方提供着激励和养料。
《只是孩子》以爱情故事开始,以挽歌结尾。它是对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纽约的一次礼赞,那时,这座城市正在逐渐发展为西方世界的文化之都。这本书记述了它的富庶和贫穷,也描摹了它的混混和恶棍。它讲述了一个真实的神话,勾勒出一幅正在向上攀登的年轻艺术家的画像,而预示着名望降临的序曲也随之奏响。
作家、水手、士兵、间谍 豆瓣
Writer, Sailor, Soldier, Spy: Ernest Hemingway's Secret Adventures, 1935-1961
作者: [美]尼古拉斯·雷诺兹(Nicholas Reynolds) 译者: 马睿 索·恩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8 - 10
【荣登《纽约时报》畅销书榜 】
.
【威廉•E.科尔比军事作家奖入围作品 】
·
欧内斯特•海明威
诺贝尔文学奖与普利策奖得主,20世纪最著名的小说家之一
美国“战情局”间谍
在古巴指挥名为“骗子工厂”的线人网络
在欧洲的盗取关键情报并解放巴黎
在加勒比海驾驶游艇“皮拉尔号”侦察纳粹潜水艇
同时,他还是代号“阿尔戈”的苏联间谍
签约于苏联“内务部”——克格勃的前身
……
……
他曾改变了美国文学的走向
却意外“投靠”了斯大林的苏联政府
而后患上了精神疾病(妄想症)
最终以自杀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
丧钟为谁而鸣?
他为何会和斯大林的“爪牙”签约?
间谍经历如何影响了他的写作和生活?
是什么导致他最终选择自杀?
他的小说究竟是虚构,还是来自那些不能公开的真实经历?
·
【媒体推荐】
权威著作……中情局博物馆前馆长雷诺兹用史料证明,海明威害怕联邦调查局会发现他隐瞒了20多年的一个龌龊的小秘密:1940年,他曾答应帮助苏联的外国情报机关——内务部。——《华尔街邮报》
·
尼古拉斯•雷诺兹在《作家、水手、士兵、间谍》中所做的精彩迷人的新研究表明,(海明威)事实上曾经为苏联人和美国人两方供职。——《纽约书评》
·
雷诺兹在历史的暗影中发现了一个人们从未见过的海明威。——《伦敦书评》
·
一本最新出版的书籍断言,美国著名小说家欧内斯特•海明威曾经有过一段身为苏联间谍的惊心动魄的秘密生活。前中情局官员尼古拉斯•雷诺兹在《作家、水手、士兵、间谍》中揭示了这一惊人真相的诸多细节。——《每日邮报》
·
(一部)迷人的书。海明威对美国政界的幻灭、对共产主义的同情,对冒险和颠覆的痴迷。——《柯克斯书评》
·
雷诺兹利用自己在情报界的背景,挖掘出一批文件,直指美国小说家欧内斯特•海明威曾在1940年被内务部招募的史实。……雷诺兹出色地调查了海明威在二战期间的冒险。……精彩纷呈。……强烈推荐。——《图书馆杂志》
斯大林评传 豆瓣
作者: [苏联] 托洛茨基 译者: 齐干 上海三联书店 2011 - 6
《斯大林评传》:一部给托洛茨基直接带来杀身之祸的书。
当这部传记即将完成的时候,托洛茨基在书桌前被一把从脑后袭来的雪斧暗杀,手稿溅满血迹。苏联红军的缔造者托洛茨基以生命为代价,为斯大林做了最重要的注脚。
一位苏联红军缔造者对斯大林的全面解读。
《斯大林评传》内容简介:1940年8月20日17时,托洛茨基的助手雅克松·莫尔纳尔走进办公室。他的真名叫拉蒙.麦卡德,真实身份是前苏联特工。他是来送修改的文章的。当托洛茨基接过打印稿,低头浏览时,雅克松猛地挥起雪斧恶狠狠地砸进托洛茨基的颅骨。翌日,托洛茨基不治身亡。
列夫·托洛茨基是列宁最亲密的战友,苏联红军的缔造者,第四国际领导人,所谓“托派分子”首领。当年,托洛茨基在苏共的地位仅次于列宁,是五人政治局委员之一,还是军事委员会主席,并兼任多个要职。十月革命后的若干年里,托洛茨基与列宁的画像时常并列挂在一起;直到列宁病逝之前,苏共历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代表们发言结束时都会高呼口号:“我们的领袖列宁和托洛茨基万岁!”带有书生意气的托洛茨基尽管在政治、军事、文化等多方面表现出过人的才华,但他孤傲狷介,自我欣赏,不擅长拉山头、搞帮派,不懂得人情世故,这使他遭到了其他政治局委员的共同反对而逐渐失势。1927年,因他极力反对斯大林的独裁政策,主张世界革命而被开除出苏共,1929年被驱逐出境,1932年被剥夺苏联国籍,先后流亡土耳其、法国、挪威和墨西哥。1938年,他在墨西哥与支持者创建了第四国际,与斯大林对抗。
在墨西哥流亡期间,托洛茨基以笔为矛,正本清源,对斯大林的真实面目予以了全面客观的解读,集中精力写作这部《斯大林评传》,也就是这部书稿直接为托洛茨基招来杀身之祸。据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的《超级刺客:20世纪政治谋杀追踪》一书披露,对托洛茨基下达谋杀指令的人就是斯大林。就在杀手对托洛茨基致命一击的时刻,托洛茨基惨叫着以惊人的毅力转身扑向凶手,他脑部喷涌的鲜血溅满了《斯大林评传》手稿,部分文稿浸透鲜血,粘连着,字迹模糊。因此《斯大林评传》实际上是编辑整理补充后按原样印刷的。正是原出版社的编辑以及托洛茨基身边的工作人员的努力,才使我们今天能阅读到这本珍贵而传奇的书籍。
苏珊·桑塔格:精神与魅力 豆瓣
SUSAN SONTAG: GEIST UND GLAMOUR
8.3 (7 个评分) 作者: [德]丹尼尔•施赖伯(Daniel Schreib) 译者: 郭逸豪 索·恩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8
苏珊·桑塔格(1933~2004),美国第一代公知,与汉娜·阿伦特并称为美国20世纪知识界的两位女神。作为文化评论家、小说家、电影制片人、导演和剧作家,她是不平凡的知识分子,也是引领时代的流行偶像。作者在本书中描绘了这位迷人女作家充满矛盾和冲突的一生,探讨了桑塔格在影响美国民众文化和政治中所扮演的角色,从这位精神偶像的人生历程中反观当时动荡的美国社会发生的文化变革。
书中还包括了与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纳丁·戈迪默和桑塔格儿子大卫·里夫的访谈以及桑塔格与她的发行商罗杰·斯特劳斯的信件,具有较高价值。
双面蓬皮杜 豆瓣
作者: [法] 乔治·让·蓬皮杜 / [法] 阿兰·蓬皮杜 (编选) 译者: 史利平 / 邱举良 新民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 - 11
▼内容简介
他是戴高乐22年来的亲密盟友,更是其政治遗产的继承人:1974年4月2日,他辞世于总统任期。在此之前,他将生命中的13年完全献给法国:1962—1968年出任内阁总理,1969—1074年担任总统。期间经历重大历史事件:推动欧共体的进程,出访中国。政治上的作为,让蓬皮杜在法国当代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私下,蓬皮杜天赋超群,在文学、艺术上有着独特的造诣:他热爱诗歌、文学,曾花大量时间选编《法兰西诗选》;痴迷博物馆、戏剧、现代艺术,倡议兴建蓬皮杜国家艺术文化中心;交友甚广,与当代大文豪莫迪亚克、安德烈•马尔罗通信往来。
这些政治和文艺上的感悟他都一一记录在日记和通信中。本书是对其私人书信、笔记的整理,呈现其独特的个性,再现重大历史事件的幕后故事。
作为一个审慎复杂的政治家,蓬皮杜记录了他对社会政治领域的探讨与反思;描述了所接触的政治人物:戴高乐、尼克松、希斯、密特朗,留下了微妙而坦率的评语。作为一个文艺迷,他在书信中倾注了很大的热情,讨论艺术、文学、爱情、女性等话题,展现出对永恒之美的痴迷。
▼编辑推荐
一部全面了解法国当代史的年度佳作,法国重要媒体重磅推荐。
总统四十三年未刊信函、日志、照片,一窥法国当代政治史风云变幻。
与文学大家莫里亚克、安德烈•马尔罗通信往来,真实记录法国文化社交生态。
自身浸润法国文化魅力,蓬皮杜已成现代巴黎的象征。
总统之子编选,法国著名历史传记作家导读推荐,资深译者审校呈现优美译文。
与友人书,封存一生情谊,谈人生、青春、爱情,真挚动人。
双面蓬皮杜,独特的双面护封设计,精致书信札,从设计贴近人物性格特性。护封双面海报设计,正面以蓬皮杜的人物像为主,背面是其最爱的一副画作《巴黎的屋顶》。装帧设计充分体现蓬皮杜的政治与文艺的双面。
阎锡山日记 豆瓣
作者: 山西省地方志办公室 / 山西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1 - 7
这部尘封多年的《阎锡山日记》,记录了民国复杂多变而又颇具代表性的人物阎锡山的感触感悟、所思所虑,是他从政、治军、用人、处世经验的梳理和总结。日记始于1931年,止于1944年,主要时段在抗日战争时期。那时阎锡山是第二战区司令长官,也是与中国共产党共御外侮的合作者。日记反映了他对内对外、对战对和、对人对事的复杂心境,是一部具有珍贵价值的研究阎锡山本人思想和抗战史的档案资料。
只是孩子 豆瓣
Just Kids
8.5 (44 个评分) 作者: [美] 帕蒂·史密斯 译者: 刘奕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 10
2010年美国最高图书奖“美国国家图书奖”获奖作品
帕蒂•史密斯与罗伯特•梅普尔索普,二十世纪纽约最传奇、最美好的爱情。他们共同的人生,她以此书回忆。
1967年,他们在布鲁克林偶遇,她是离家流浪的女孩,他是荒废学业的男孩;
1969年,他们在切尔西酒店蜗居,她是爱写诗的书店店员,他是爱画画的午夜牛郎;
1971年,在摇滚乐中她越陷越深,在前卫摄影中他逐渐发现自我;
1973年,在CBGB舞台,在摄影暗房,他们于不同的领域各自开创了一个伟大的时代;
1989年,她已成一代朋克摇滚女王,他却因艾滋病离开了这个世界。
1968年的夏天,那是柯川去世的夏天,是爱与骚乱的夏天,也正是在那个夏天,两个刚刚踏上艺术之路的热血青年相遇在布鲁克林。
帕蒂•史密斯会成长为诗人和音乐家,罗伯特•梅普尔索普会将他高度挑衅的个人风格瞄准摄影艺术。他们单纯而热忱,从科尼岛到第42街,最终到“马克斯的堪萨斯城”著名的圆桌、安迪•沃霍尔王朝听政的地方。他们的足迹遍及纽约。1969年,这对情侣在切尔西酒店驻扎下来,迅速融入了那个赫赫有名也声名狼藉者的团体――当时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家及其千奇百怪各色族群。那是一个意识格外敏锐的时代,诗歌、摇滚、美术和性政治的世界,相互碰撞、爆发。在这样的环境里,两个孩子般的青年立下了相濡以沫的约定。他们的生活混乱而浪漫,他们献身创作,被共同的梦想所推动,在那段如饥似渴的年月里彼此激励、相互扶持。
《只是孩子》像爱情故事一样开始,如挽歌一般结束。它是向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的纽约,向它的贫与富、它的牛郎与恶棍的一次致敬。这是一个真实的神话,两个青年艺术家共同奋斗的写照,一段成名前的序曲。
奥古斯都 豆瓣 Goodreads
Augustus
9.0 (75 个评分) 作者: [美] 约翰·威廉斯 译者: 郑远涛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8 - 5
◆ 《斯通纳》作者约翰•威廉斯的扛鼎之作,获美国国家图书奖。
不同于《斯通纳》在蒙尘50年后才重回大众视野,《奥古斯都》一面世即获美国国家图书奖,时隔40多年仍然受赞誉,且因《斯通纳》的畅销而为更多读者所了解和喜爱,是一部经时间洗礼而魅力有增无减的佳作。如果说《斯通纳》 是每一段人生的镜子,那么《奥古斯都》就是每一个灵魂的肖像。
◆ 如果人生没有退路,至少可以选择义无反顾。
纤弱的少年,忽然被卷入残酷的权力之争——“是命运抓住了我,而我选择不躲开它的怀抱。”命运成就了奥古斯都,而奥古斯都将这个名字铸成了永恒。
------------------------------------
本书以书信体形式写成,其中也夹杂了日记、回忆录、会议记录、军事传单等,借罗马众人之笔描绘出罗马皇帝奥古斯都的一生。
奥古斯都本名屋大维,是恺撒的甥孙。公元前44年,恺撒遇刺身亡,遗嘱指定屋大维为其养子和继承人。这个男孩纤瘦的身影在空旷的操场上缓缓而行,方向不定,好像要找出一条路来——他向谋杀者施援,与旧友为敌,和对手结盟,使派系之争横行的罗马恢复了自由。36岁时,屋大维获得尊号“奥古斯都”。
奥古斯都全力维护着罗马的秩序与和平,甚至将自己的独生女称作“我的小罗马”。凭着对这二者的爱,他在权谋倾轧的罗马世界中义无反顾地前行着……
--------------------------------------
威廉斯重新创造了罗马帝国——从尤利乌斯•恺撒之死到奥古斯都的生命终点,从一个病弱的男孩到一个在远征中险些送命的病弱男人再到一个貌似冷酷无情的统治者,宫廷、元老院和人们尔虞我诈。他采用书信体和多视角,末了所有的声音如拼贴画一般融汇于主人公身边。
——美国国家图书基金会
沉浸于《屠夫十字镇》《斯通纳》和《奥古斯都》——特别是《奥古斯都》——就是进入一位能工巧匠的建筑,他无畏地直面人生的危机与救赎。
——《洛杉矶书评》
这个世界令人着迷,它的复杂、奢华、政治犬儒主义、民众的轻信以及暴力酷似我们自己的世界。
——《纽约客》
在美国作家所写的历史小说中,这是一部卓越之作。
——《华盛顿邮报》
《斯通纳》和《屠夫十字镇》的读者会在这里遇到一个他们所不知的全新的约翰•威廉斯:《奥古斯都》是一部设定在古罗马的书信体小说。他在自己的后期小说中还能展现全新形象并获得高度评价——是一位难得的天才。
——The Millions网站
一部极广阔又极精细的小说,两方面相辅相成,无一失色。
——《金融时报》
《奥古斯都》让人欲罢不能,充满生气。
——《巴黎评论》
如果有人已准备好暂且把现代道德观放在一边并获得一点关于自己的知识,这部关于一位老皇帝的小说会让你颇有启发……这位让人震惊的美国作家展现了遥远的生命如何酷似我们自己,这就是他的天才之处。
——《新政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