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
漫画禅宗思想(全2册) 豆瓣
作者: 蔡志忠 2013 - 5
公案故事+连环漫画=最轻松有趣的禅学书
凝练而活泼的漫画人物+禅学警语=最直接的顿悟
禅宗讲求机锋公案与顿悟的原则,虽然充满活泼朝气,但也因修行的艰难,使常人不易理解。这本《漫画禅宗思想》,收录〈禅说〉、〈六祖坛经〉与〈金刚经〉,将禅学最入门的几部经书化为连环漫画,使读者能够在短短的时间内读懂禅学,直指禅门最菁华的概念。
看蔡志忠以漫画故事解读禅宗公案,是轻松且快意的,每则故事的末尾则会附上他钻研禅学多年得来的短短警语,对于体悟禅学极有帮助。
放下「自我」,朝修心的路途而去,走入「无我」而悟道,达到禅学清净自在的境界,其实很简单。
正念的奇迹 豆瓣
8.5 (13 个评分) 作者: [法] 一行禅师 译者: 丘丽君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0 - 1
目录:
序言一 这本书本身就是奇迹
序言二 一行禅师:以慈悲之眼观照
第一章 日常生活中的正念
第二章 奇迹就是在大地上行走
第三章 正念日
第四章 鹅卵石
第五章 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五蕴
第六章 你庭前的杏树
第七章 三个绝妙的答案
第八章 32个正念的练习
附录 佛经选读
2018年3月6日 已读
23#正念即内观,抛除杂念,关注当下此刻内心的所欲所求,所感所悟,所做所为,以达到波澜不惊,如同一块落入井底的卵石。修行从关注呼吸开始,感受空气从鼻尖流入肺里再进到细胞,缓缓呼出,微笑。
一行禅师 佛学 佛教 修行 宗教
故道白云 豆瓣
9.0 (8 个评分) 作者: [法] 一行禅师 译者: 何蕙仪 线装书局 2007 - 6
生命只可在目前的一刻找到,但我们很少会真心投入此刻。相反地,我们喜欢追逐过去或憧憬未来。我们常以为自己就是自己,而其实我们一直以来都甚少与自己真正接触。我们的心只忙于追逐昨天的回忆和明天的梦想。唯一去与生命的重新接触,就是回到目前这一刻。只有你重回这一刻,你才会觉醒过来。而就只有在这时,你才可以找回真我。重步佛陀“故道”,领悟如“白云”的禅意。透过佛陀八十年不同寻常的经历,由一个牧童傅悉底与佛陀的一段因缘引述出了佛陀的事迹和言教。清晰而直白的禅理故事构成了这本与众不同的佛陀传记。
上師也喝酒? 豆瓣
The Guru Drinks Bourbon?
作者: 宗薩蔣揚欽哲諾布 / Amira Ben-Yehuda 译者: 姚仁喜 台湾橡实文化 2016
選擇上師,並且決定追隨他直到證悟,與墜入情網而結為夫妻一樣,過程會充滿不安、刺激、酬賞又具毀滅性。你知道那是一個冒險,但也因此能讓你破繭而出。這是你的旅程,你選擇了密乘法道,所以破繭才會發生。……我們的驕慢與我執,將從此坐立不安,完全不知道下一分鐘有什麼事情會發生。
弟子對導師的虔敬心,是金剛乘法道的生命。
由於上師會以各種方法讓我們覺醒,因此,這種關係可能會要我們拋棄自己最深的信仰與期待。
對於這種強大的關係,宗薩蔣揚欽哲諾布闡述了某些最被誤解的面向,並且提供給讀者實用的建議,讓我們能充分利用這個珍貴的轉化機會。
他以鮮活的故事與經典的例證,告訴我們如何清醒地邁向這個法道,並且在一頭栽入之前,如何利用銳利的獨立思考能力,來分析上師。
◎上師的特質
上師重要的特質之一,在於能否善巧地根據你的能力與程度來指引你。如果你尚未準備好,密乘之道就不應該將直接你全速地送往摧毀我執的道路上去。事實上,如果不依照弟子的根器而量身定制教法的話,密乘上師就是破毀了密乘戒,這被視為是上師嚴重的錯誤。
◎上師與修持
在佛教的各種訓練與紀律中,修心被公認是最主要的修持。為了修心,很多方法因而產生。這一切佛教的精要修持,都總集在上師之道中。因此,我們修持上師虔敬的法道,應該將它視為一種深奧的修心法門,而不是以負面的含義,視其為降服、跟從,甚至奉承阿諛。
逐漸熟悉上師的整個過程,就是法道的一大部分。一個人從渴求找到上師,到尋找上師時的掙扎,一直到將自己的一生放在某人手中的脆弱感,每個階段事實上都與出離心、專注力等修持相互呼應。這就是無法想像、不可思議、卓越美妙的密乘法門。
在大乘與聲聞乘的因道中,並沒有提到上師與弟子的合一不二;但在金剛乘中,所有的修持就是要證得上師與弟子合一不二。「合一不二」並非指一起旅行、一起睡覺,或一起淋浴;而是像瓶子破了,瓶內的空間與瓶外的空間因而合而為一。在這種狀況下,不再有一個你需要在全世界各處追逐的上師,也不再有一個思念上師的「你」。
本書特色
本書的架構,主要根據吉美.林巴(Jigme Lingpa)的教誨而來的。但所寫的內容都來自於宗薩蔣揚欽哲諾布與他的上師,以及所謂的「弟子」──事實上是一些由於業債而被我縛住的人──相處的經驗而已。
這本書是寫給對金剛乘有自然傾向的人,給那些沒有時間閱讀指南書籍、不相信地圖,同時有足夠的膽量去依賴另一個人的人。它是給那些不尋求保護網,寧可讓別人從他們腳下拖走地毯,而不要安全感或方向感的人。這本書也是給那些最初非常熱中於修持密乘佛教,但到後來才驚覺:若要步上金剛乘法道,他們就必須依賴上師做為嚮導的那些人。
佛祖都说了些什么? 豆瓣 Goodreads
佛,到底讲了些什么?
8.3 (35 个评分) 作者: 林欣浩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2014 - 7
《佛祖都说了些什么》用轻松易懂的写法,介绍了汉传佛教的历史。六道轮回是否存在?罗汉和菩萨谁的级别更高?坏人到庙里捐钱能否获得福报?为什么有的佛经像绕口令?……所有和佛学相关的疑问,这里都有解答。所有对佛教模糊的概念,这里都会进行清晰地分辨。对佛学一窍不通的人,也能轻松地看懂。
2017年10月25日 已读
111#读到最后莫名感动,“如果你想让我受苦,你就无法阻止我去爱”!这是我们对未知恐惧仅有的一点安慰。本书不仅仅讲佛教史,而是串讲了一遍中国思想史,以及儒释道相互之间的兼收并蓄。文字通俗易懂,妙趣横生,上一本西哲学史也非常棒!期待下一本
2017年10月26日 评论 儒释道的朋克时代 - 本想摘抄点干货,结果发现整本书都是干货。那还是简单写写感想吧。 1.佛教和基督教向着相反的方向发展,佛教起初偏向哲学思辨,逻辑推理,佛理深奥,而到后来的禅宗,净土宗愈发转向了宗教。基督教则起初宗教色彩浓重,到中世纪,基督教经院哲学蓬勃发展,统治了漫长的时期。 关于佛教和基督教,电影《这个男人来自地球》讲了个很有意思的故事,自称是基督的男主说他曾在印度追随释迦牟尼,获得佛陀指点后又回到耶路撒冷创立了基督教,以至于后来基督教里有很多佛教的影子。作为观众,我当时对这套说辞深信不疑。但现在看来似乎不太可信了,如果他真的得到佛陀真传,那他创立的基督教最初不也应该偏向哲学思辨吗?为何却背道而驰? 我不信教,但坦率地说,世界三大教里我对佛教的好感更多。这与环境也有关,身在一个佛教盛行的国家,自然对佛教的了解更多,也更偏爱,但最重要的是佛教宽容与平和的精神让我感到亲近。西欧不同宗教之间常常发生战争,如罗马时期穆斯林与基督教的对抗,除此之外,同一宗教内部的不同教派之间也能爆发战争,如新教与天主教引发的欧洲三十年战争。本着“非我教类必须下地狱”的精神,迫害异教徒的暴行在欧洲历史上屡见不鲜。 在中国,本土的儒道与外来的佛教之间基本没爆发过战争,虽然有过几次灭佛运动,这些比起西欧可以说是小巫见大巫了。它们之间更多的是相互包容妥协,相互借鉴融合。佛教自身演变出的教派之间更是没有产生矛盾,佛教认为修行的途径有无数种,采取适合自己的一种就好,所以无论你信哪一派都没有问题,完全不存在“异教”一说。 2.想谈谈儒释道各自在中国掀起的“朋克”运动,因为这三家最后都发展到一个形而上学,不可知论和主观唯心的地步,反对一切成规旧俗,于是常常做出让人瞠目结舌的事情。道教说,道可道,非常道,“道”不可以说出来,说出来就不是道了。因此有魏晋时期的清谈玄学,有竹林七贤喝完五石散裸奔,遇到不喜欢的人翻白眼……这都是道教朋克运动的一部分。 佛教发展到禅宗,认为心与佛没有距离,即心即佛,每个人都可以获得顿悟立地成佛,既然一切都是空,那就不必苦苦拜佛颂经参悟佛法奥义,这些也都是“执”。于是又出现狂禅这一股朋克运动,不少高僧骂祖唾佛,喝酒吃肉,寻欢作乐,对人当头棒喝――对方一说话,就对他大喊一声,或者一棍伺候,企图用这种非理性的方式使对方在惊吓中顿悟。于是常常出现两人互相大喝的景象,你一句我一句地大喊,悟了没有?没悟再继续喊下去,这画面想想也是滑稽。 最后,明清时期,儒教发展到心学一派,其同样认为心是一切的主宰,每个人都能成为圣人,吃饭睡觉的日常生活即是修行,凡事不必遵循圣训,甚至要砸烂三纲五常,寻求人的解放。那时已经出现自由主义的火苗,不过这星星之火很快就被浇灭了。三家殊途同归得出一致的结论,分别在不同历史时期掀起了朋克的反叛运动,实在太有趣了。 3.作者在最后对宗教的解释非常妙,我们在对未来有信心的时候倾向于唯物论,在对未来没有把握甚至充满恐惧,忐忑不安的时候往往诉诸宗教,普通人都在机械论和宗教信仰左右之间徘徊,人生得意享受生活的时候偏左一点,在面临病痛死亡感到人生无常时又滑向右边。宗教可以给我们安慰,但并非唯一的安慰,其实我们也不必都信教,就算要信,世界上那么多宗教,我们怎么知道哪个是真理?万一错信了邪教死后更惨呢。 作者说唯物的无神论同样可以给我们安慰,这个安慰就是“爱”的能力,我们可以不必过于担心地狱的存在,担心死后的去处。因为如果真的有地狱存在,我们真的要经受痛苦和折磨,那我们就一定有感受痛苦的自我意识(灵魂),只要有自我意识存在那么我们就有能力去爱,我们可以在脑海里吟唱最喜欢的音乐,背诵最喜欢的诗词,回忆最喜欢的电影,想念最爱的人……回顾自己匆匆的一生,我可以去爱地狱里的人,那么我便感受不到痛苦了。 一个有趣有爱的人,经受得住人生所有的风暴。想到还有那么多书没读,那么多电影没看,就又有了活下去的力量。
中国 佛学 哲学 宗教 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