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
地下室手记 豆瓣 Goodreads
9.3 (113 个评分) 作者: [俄] 陀思妥耶夫斯基 译者: 臧仲伦 漓江出版社 2012 - 5
《地下室手记》体现了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的全部艺术特色,内容深刻,形式诡异,既像小说,又像忏悔录,又像哲学论文。作品主人公既像坏人,又像好人;既像小人,又像一个饱经沧桑、逆来顺受的人;既像英雄,又像“非英雄”,又什么都不像。……“地下室人”被认为是“自我中心主义者的典型”,但是又有人认为, “地下室人”是俄国的哈姆雷特,是“多余人”的当代变形。
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他那个时代的“真理的探求者”。《地下室手记》成为一本越来越受到世人追捧的书,被认为是陀思妥耶夫斯基五部长篇小说的总序,是其创作中的里程碑。
见证 豆瓣
Testimony: The Memoirs of Dmitri Shostakovich
9.8 (22 个评分) 作者: 季米特里•肖斯塔科维奇 口述 / 所罗门·伏尔科夫 整理 译者: 叶琼芳 作家出版社 2015 - 11
《见证:肖斯塔科维奇回忆录》是肖斯塔科维奇口述,由伏尔科夫记录并整理。
肖斯塔科维奇是世界范围内知名的音乐家,他的“肖五”“肖七”等名作早已享誉全球,他本人也成为了符号化的传奇。但是,其个人经历却并不为世人所熟知。在肖氏晚年,他将自己一生的经历做了细致的梳理与回忆。而这本书的出版,改变了无数的指挥家与乐团对其作品演奏的方式。
在书中,他的回忆以灰色调为主:权力的阴影下造成的不可逆转的人格扭曲、面对人性的抉择时失去的珍贵友谊、忠于人格却最终被迫害的悲惨人祸——这些沉重的往事几乎占据了回忆录的大部分篇幅。书中也写到了人性的良善——如其和索列尔金斯基、格拉祖诺夫和图哈切夫斯基等人的真挚友谊。肖氏对朋友们的回忆饱含深情、非常真挚。书中还涉及不少前苏联重要人物:政治、音乐、文学等方面的大人物一一登场亮相。本书文风节制、准确、细致、平和。以一种娓娓道来的方式,带领读者回到那个特殊的年代去再次认识这位知名音乐家——在特殊年代里,为了像人一样活着,他付出的努力与饱受的煎熬。
2015年8月9日肖氏逝世40周年,出版此书以示纪念。
苏联的最后一天 豆瓣 谷歌图书
Moscow, December 25th, 1991
8.3 (52 个评分) 作者: [爱尔兰] 康纳·奥克莱利 译者: 沈力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 - 9
苏联是在枪林弹雨中建立起来的,却是通过政令解散的。
爱尔兰记者奥克莱里是苏联解体的见证者,在本书中,他以1991年12月25日这一天为框架,围绕着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的斗争,将苏联最后六年的政治混乱、经济衰败、人心向背,用细致可靠的描写,表现得清晰而传神。
苏联陷入泥潭难以自拔,整个国家的命运和走向,最集中地体现在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两个人身上。每个人都看着他们,“就像狼群等着最强壮的两头狼对峙”,看谁会成为领导者。卑微不是戈尔巴乔夫的脾性,宽宏大量也不是叶利钦的风格。两人从最初的联手合作,到后来的冲突不断,终于变得势同水火,各不相让。最终,戈尔巴乔夫不能很好地判断他的人民,在自我认识上更加糟糕,而叶利钦则在动物般的直觉下,听到了远处历史车轮的轰隆声。
2020年3月12日 已读
帝国毁灭当天的24小时与之前的几年时间反复穿插,时空的转换下,才更能体会到历史的飘忽不定。没有人想象过,这场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乌托邦实验,会以如此戏剧的方式戛然而止。戈尔巴乔夫之间叶利钦的爱恨情仇,从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来看,不过是在完成上帝交给他们的剧本罢了。
俄罗斯 历史 政治 理想国译丛 苏联
帝國 豆瓣
9.3 (6 个评分) 作者: Ryszard Kapuściński(瑞斯札德.卡普欽斯基) 译者: 胡洲賢 馬可孛羅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2008 - 10
見證衝突,見證苦難,見證希望
了解新興俄羅斯、喬治亞人、亞美尼亞人、亞塞拜然人、東歐局勢 最重要的一本書
波蘭國寶記者卡布欽斯基華文世界首次推出中文版
直視古老帝國俄羅斯的靈魂深處
當撰寫《古拉格群島》的索忍尼辛在日前去世,
當俄羅斯就在2008年八月進軍喬治亞共和國,
我們對於俄羅斯了解多少?
被諾貝爾文學獎提名六次之多的卡普欽斯基,這是他橫越俄羅斯的私人報告,他訪談的是一般老百姓,捕捉了蘇聯帝國即將崩壞之際,那塊土地滿載的衝突與情感,以及人們對於未來的恐懼與希望。
在身為外國通訊記者的生涯中,瑞斯札德˙卡普欽斯基親眼見證了二十七次的革命與政變。
《帝國》是一個帝國的故事:有一群國度這一整個世紀大部分都潛伏在一個單一象徵,也就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的官僚及難以歸類的一團混亂下。在柏林圍牆倒塌那一年,也就是帝國撼動及死亡期間,卡普欽斯基和好幾百個平凡百姓談及他們非比尋常的生活,以及生活中浮現的驚駭。《帝國》是一個民族與時間對抗,讓人折服的結果:在一九八九年那極棒也極可怖的事件遠逝成為過去之前,捕捉了人們的記憶,以及他們對未來的恐懼。
2019年2月25日 已读
11#不是訴說苦難,只是在對苦難發出凝視。它也不是關於蘇聯的歷史,沒有宏大敘事,有的只是卡普欽斯基在旅途上的一點記錄和反省。西從布列斯特,東至太平洋的馬加丹,北從北冰洋,南至鐵而梅茲。他橫跨了地球上最無垠的帝國,輕撫了它的每一處的傷疤,關於飢餓,恐懼,暴力,和死亡的歷史。我們往往瞭解太少
世界史 俄罗斯 历史 苏联
危楼愚夫 (2014) 豆瓣 TMDB
Дурак
8.5 (299 个评分) 导演: 尤里·贝科夫 演员: 阿尔焦姆·贝斯特罗夫 / 娜塔莉亚·苏尔科娃
其它标题: Дурак / 惊爆危楼(台)
管道工接到报告说某个住满底层群众的筒子楼水管崩裂,去勘察时发现大楼豆腐渣工程即将在24小时内倒塌,于是通过母亲好友联系到女镇长,女镇长和手下考虑了自身利益,又经扶植女镇长上位的经济操手怂恿,大家决定放弃转移大楼中的820名住客并暗中杀害了两个头头当做替罪羊。
其中被杀的 负责建筑的头临死替管道工求了情,允许他闭嘴带着家人远走他乡,管道工心中良心未死,不听父母及妻子的劝告执意去救人……
2018年5月5日 看过
有人住高楼,有人在深沟,有人光万丈,有人一身锈。俄国人拍政治题材的片子还真不赖,结尾的悬念更是点睛之笔。
人性 俄罗斯 政治
自我认识 豆瓣
作者: 别尔嘉耶夫 译者: 雷永生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 1
这是二十世纪最有影响的俄国哲学家别尔嘉耶夫的思想自传。 这本自传不仅从思想的高度忠实地记录了他的一生,而且包含着对时代的社会历史问题的广泛而深入的探索和反省,描述了记载了俄罗斯思想史上大量的重要人物和事件,因而它不仅是研究别尔嘉耶夫哲学的重要资料,同时也对俄罗斯思想史研究以至20世纪史研究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二手时间 豆瓣 Goodreads
Время секонд хэнд
8.9 (247 个评分) 作者: [白俄] S. A. 阿列克谢耶维奇 译者: 吕宁思 中信出版集团 2016 - 1
2015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阿列克谢耶维奇最具分量的作品
发表后荣获德国书业和平奖(2013)、法国美第契散文奖(2013)、俄罗斯「大书奖」读者票选最佳文学作品(2014)、波兰卡普钦斯基报告文学奖(2015)
本书是白俄罗斯著名作家阿列克谢耶维奇最新作品,通过口述采访的形式,展现身处关键历史时刻的普通人的生活。本书讲述了苏联解体后,1991年到2012年二十年间的痛苦的社会转型中,俄罗斯普通人的生活,为梦想破碎付出的代价。在书中,从学者到清洁工,每个人都在重新寻找生活的意义。他们的真实讲述同时从宏观和微观上呈现出一个重大的时代,一个社会的变动,为这一段影响深远的历史赋予了人性的面孔。苏联解体已逾二十年,俄罗斯人重新发现了世界,世界也重新认识了俄罗斯。新一代已经成长起来,他们的梦想已不再关乎梦想,不再像90年代他们的父辈,关心信仰。二十年来,人们看了崭新的俄罗斯,但她却早已不是任何人曾经梦想过的俄罗斯了。作者追溯了苏联和苏联解体之后的历史过程,让普通的小人物讲述他们自己的故事,从而展现出身处历史的转折,以及人们如何追寻信仰、梦想,如何诉说秘密和恐惧,让人们重新思考什么是“俄罗斯”和“俄罗斯人”,为什么他们无法适应急剧的现代化,为什么再近两百年之后,依然与欧洲相隔。本书分为上下两部分,采访了生长于理想之下的俄罗斯人和今天的俄罗斯人,以及阿塞拜疆等前苏联国家的普通人,呈现他们的生活细节,所感所想。德国媒体盛赞该书撷取的是最为细小的马赛克,却拼出了一幅完整的后苏联时代图景。“一部20世纪后半叶的微观俄国史,笔力直抵普京时代。”
2017年11月6日 已读
114#“春天特别可怕,自然界中一切都在改变,万物更新……但是最好不要问任何人他们还有多少年的刑期。以春天而言,任何刑期都是无期的!”,虽然对于伤痕文学已经多少有点免疫了,却还是被几个故事感动到。外婆去世没钱买棺材,被黑帮霸占房子,卖家当,睡车站,母亲自杀……
2017年11月6日 评论 作为理想主义者与自由主义者的困境 - 上世纪90年代,那座雄伟庄严的大教堂在一夜之间轰然倒塌。有人欣喜若狂,振臂高呼,有人如丧考妣,不知所措,另外一些人,还不明所以,只剩下怅然若失。振奋的人们说,他们赢得了胜利!赢得了自由!赢得了面包!悲痛的人们说,他们遭到了背叛和出卖,失去了伟大的信仰,失去了曾为之奋斗了一生的目标。 在教堂的废墟上,很快新建起了一座富丽堂皇的购物中心。似乎每个人都摇身一变,从虔诚寡欲的教徒,变成了大腹便便,世俗功利的商人,变得贪婪和卑鄙,物欲无穷。欣喜的人们说,他们再也不必为买面包排长队忍痛挨饿,再也不用担心在厨房说悄悄话被邻居告密,被秘密警察送去寒冷荒凉的西伯利亚劳改……阴森禁锢的大教堂倒了,在新建的玻璃大厦里,终于能够照进阳光,阳光之下,再无黑暗,他们终于不再畏惧。 忠诚的教徒们带着伤感的心情目睹这一切,他们不能接受引以为豪的大教堂崩溃,更不能接受信奉了大半辈子的真理竟是彻底的谎言。他们愤世嫉俗,对物欲横流的世界破口大骂,对奸诈的商人投去鄙夷的目光,他们痛恨这个世界失去了大爱,失去了奉献精神,失去了理想主义。然而现在的新人们不再吃这一套了,他们要求个人的幸福,甚至要求烧死所有迫害过他们的老教徒,要求把他们流放到西伯利亚,住进自己曾经亲手建造的劳改营中。 对所有人来说,这一切都发生得太突然。苏联人一觉醒来,发现伟大的祖国不在了,自己一夜之间从苏联人变成了俄罗斯人,乌克兰人,斯坦人……每个人都有太多话要倾倒。 作者以口述历史的方式记述了在苏联解体后的阵痛时期,普通人对那场剧变的思考,以及对自我身份的确认。在他们的反思中突显了两个派别尖锐的矛盾,这无疑是场思想与文字上战争。争论没有结果和答案,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正确,因为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亲身经历,拥有那些不容质疑的证据。对所有人而言阵痛的十年“是疯狂的十年,恐怖的岁月,是遐想民主的十年,又是灾难的十年,是一个黄金时代,也是自我膨胀的时代,是格调鲜明的时代,野心勃勃的时代,骤风暴雨的时代……” 二十世纪的意识形态之争,以苏联的解体而告终,资本主义世界似乎取得了最终的胜利。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尝到了自由与民主的蜜糖,第一次为自己而活,第一次拥有个人的尊严和权利……看上去一切都比以前更好,但即便如此,为什么还是有人怀念苏联,怀念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真的值得我们怀念吗? 我想,社会主义当然有值得我们怀念的东西。就中国而言,那是个充满革命热情,理想主义,无私奉献的时代。人民活在国家集体中,在集体中实现自我价值。人与人之间称呼“同志”,我很喜欢这个称呼,它比“先生小姐”好听多了。那时候一间房子往往要住好几家人,家家户户都彼此熟悉,过年串门互送饺子。那时候普通人之间几乎没有什么贫富差距,大家都穿同样朴素的衣服,用同样的物件,没有谁高人一等。 那时候的读书人很多,大家私下讨论文学,讨论诗歌,如饥似渴地阅读。“我和他们一起读过格罗斯曼,金兹堡,多莆拉托夫,听欧洲自由电台”。没有人讨论金钱,生意。他们是真的视金钱如粪土。虽然那时候就连书也是稀缺品,但人们总能想办法搞到。秘密的地下出版物在他们手中千回百转地借阅,遇到喜欢的书只能一字字整本手抄下来。对他们来说,一本古拉格群岛,一本曼德尔施塔姆诗集比什么都珍贵。 另外,那个时候的歌曲特别具有感染力,给人一种莫名的感动。即使是现在,听到革命时代的歌曲,我也恨不得立即奔赴边疆参加社会主义建设,更别说那个时代的人了。当我们痛批红卫兵的时候,是不是还应该扪心自问一下,自己在那个时代,那个年龄能辨清是非吗?一味地指责和批判时代所结下的恶果是不太公平的。 总的说来,那时候穷,大家都穷。大家却都怀揣着大同的理想,勤勤恳恳奉献着自己的一生,建设美好的共产主义。当然,后来社会主义逐渐暴露出了各种问题,乌托邦的幻想破灭了。人们开始吃不饱穿不暖,时刻处于死亡与恐怖的阴影下,谁还管什么理想不理想。 这个时候资本主义出来解救大家了,给大家发面包,衣服,给人们自由,还有选票。人们开始过上了丰裕的物质生活,每个人活得更加有尊严。大家开始认为资本主义好,能吃饱穿暖,能自由地选择职业,发表言论。到后来,人与人之间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假冒伪劣商品横行于市,人们变得狡猾奸诈,冷漠无情。大家开始批评道德沦丧,人心不古,于是人们又开始怀念起那个理想主义的时代……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到底孰优孰劣,这个问题太难了,一本书也写不完,我更没有那样的能力来写,所以还是留给社会科学家去解决,留给时间去检验吧。可我还是想说,事情恐怕并没有那么简单。信资还是信社,并不是一个从中二选一的问题,世界也绝不应是非黑即白,非左即右的。世界无论倒向哪边,都会出现严重的问题,我们只能在其中不断游走,寻找那一个微妙的平衡点。如果社会主义不能解决温饱问题,那就让给资本主义去解决。资本主义不能解决的信仰问题,就让给社会主义来解决。 而我自己同时作为一个理想主义者和自由主义者,既向往社会主义的大同理想,又渴望资本主义的自由,表面上看有点像人格分裂,然而其实是这不正是看待一切事物应有的态度吗?此之谓,中庸之道也。 随性而写,有点偏题了。无论俄罗斯还是中国,都曾经历过相似的伤痛。俄国人伤痕累累地走出了社会主义,但目前看来它也并未实现真正的资本主义与民主,确切地说,他们其实是换上了一套普京的实用主义。付出了沉痛的代价之后,却还是没能换回曾经的理想。当初欢呼胜利与民主的那些人,如今又该作何感想,想必如同当初他们所嘲笑的那群人一样百感交集吧。 过去,对于一些人来说是无数的血肉模糊,对于另一些人来说,是个伟大的时代,总不缺怀念苏联的俄罗斯人,正如不缺怀念毛时代的中国人。不过怀念归怀念,自我感动一下也就得了,可别拉上大家一起回去满怀理想地挖树根吃树皮啊。 如今,当我们继续坚定不移地走在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时,不时转过头来看看俄国人的路,一定会觉得意味深长。在俄罗斯人对自己国家前路感到忧心忡忡的时候,对于我们自己的前路,也许在每个人心里都有了自己的答案。 “有些事情是一定会发生的,很快就会出现。每个人都在等待:何人?何时?何地?”
俄罗斯 小说 文学 苏联 阿列克谢耶维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