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
台海‧冷戰‧蔣介石 豆瓣
作者: 林孝庭 聯經 2015 - 6
在冷戰時期國家機密檔案中尋找消失的台灣史!
台灣做過這些事?怎麼可能?
檔案解密之前不能談論、無從得知、
陌生而令人驚訝、震撼,一段千真萬確的台灣史。
台海冷戰史的十大謎團:
‧亞洲冷戰是從新疆青海與西藏開始的。
‧韓戰究竟是救了蔣介石還是綁住蔣介石?
‧國共之外第三勢力的謊言與真實。
‧建立在猜疑、意外和妥協上的台美軍事同盟協定。
‧美國曾經真心支持蔣介石反攻大陸嗎?
‧兩蔣父子都打過兩岸密使牌?毛澤東還透過密使提前告知台北他要炮轟金門?
‧西藏獨立問題是台美邦交上的巨大裂縫。
‧台灣、印度祕密建交功敗垂成祕辛。
‧寮國內戰、越南戰爭、支援印尼叛軍──向東南亞輸出反共武力。
‧台灣瞞著美國發展過幾次核子武器?
史丹佛大學胡佛檔案館東亞館藏部主任林孝庭
揭開塵封半世紀的台、美國家機密檔案
重現動盪威權時代裡被消失的台灣史
讓我們恍然大悟,為何台灣會走到今日這步境地?
從兩岸祕密特使到自製核武祕辛
橫跨東南亞與印度的祕密行動
《台海‧冷戰‧蔣介石:解密檔案中消失的台灣史1948-1988》
是四十年冷戰的檔案解密
看台灣如何在美蘇強權夾縫中尋求自主性
作者林孝庭在本書裡,利用美國政府及台灣方面的解密檔案,包括蔣介石日記、國防部史政檔案、蔣經國總統文物忠勤檔案、美國中央情報局解密檔案、美國國務院檔案、美國國務院機密檔案台灣卷、美國國務院中國事務司檔案、美國參謀首長聯席會議檔案、美國陸軍參謀長陸軍情報檔案、美國空軍技術應用中心檔案、美國國家安全檔案、韓國特種檔案、英國戰爭部檔案、英國外交部檔案等……,試圖重新建立1948至1988年間,台灣、中國、蘇聯與美國之間的歷史關係,重新描繪出台灣在冷戰年代中的特殊定位。
林孝庭指出,冷戰時期美、中、台三邊的互動關係,遠比過去所認知的要來得更加詭譎複雜。冷戰時期的國共與兩岸關係,也絕非敵我意識分明,毫無往來。在西藏問題之類的重大議題上,台北與北京所持的立場,遠比台北與華府等西方國家陣營之間的態度,要來得更加接近;而國民黨與共產黨之間也屢屢在重大事件發生時,保持著祕密聯繫管道。
同時,冷戰時期的兩岸密使往來,還牽連著當時國民黨內部微妙的權力競爭關係。讀者在將清楚觀察到,美國如何在高度現實利害考量下,以最嚴厲的立場與手段,來對待其在亞洲、乃至全球冷戰場域中最堅強的盟邦──台灣。
凯南日记 豆瓣
The Kennan Diaries
作者: [美] 乔治·凯南 / [美] 弗兰克·科斯蒂廖拉(编) 译者: 曹明玉 中信出版社 2016 - 11
他是20世纪知名外交思想家,是美国深受关注的战略家
他塑造了冷战时代,又不遗余力要打破美苏僵局
1953年7月一个炎热的下午,刚刚退休的凯南迈下美国国务院大楼的台阶。在此之前,他的职业生涯跌宕起伏:早年间前往东欧,二战时坚守柏林,随后又辗转苏联。1946年,凯南发出著名 的“长电报”,深入分析苏联的内部社会和对外政策。一年后,他在《外交》杂志上发文,提出“遏制政策”,该政策随即成为冷战时期美国政府的主要战略。1952年,出任驻苏大使。之后的五十年里,他不遗余力要缓和冷战僵局,成为20世纪最知名的外交思想家,撰写了20本著作,两次荣获普利策奖,两次成为国家图书奖的获奖者。
而在这些年间,凯南一直把他对政治、外交和生活的体悟记在日记里。本书从凯南8800多页日记中精选内容,真实再现了众多重大事件的幕后故事。作为美国最受关注的外交官和外交政策战略家,作为一个极具天赋的作者、一个困惑于婚姻和爱情的丈夫,一个被俄罗斯的魅力征服却又为苏联感到恐惧的外交官,凯南在日记中展现了深刻的政治、道德见解和哲学反思,他倾注了自己全部的热情和智识,去质问美国外交政策中那些不可侵犯的想当然的观念,他追问国家战略和人生的答案,学习与艰难的现实妥协,展现了深刻的政治、道德见解和哲学反思。
无奈的选择 豆瓣 谷歌图书
作者: 沈志华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3 - 1 其它标题: 无奈的选择
中苏同盟关系是对2世纪中国历史进程最具影响的双边关系之一.中苏同盟的形成、发展及最终走向破裂,台上台下上演了一幕幕令人眼花缭乱的历史剧.如要理解2世纪下半叶的中国历史,解读中苏同盟关系是一把重要的锁钥.本书围绕着中苏关系从结盟走向分裂所展开的历史叙事,极
最寒冷的冬天 豆瓣
The Coldest Winter: America and the Korean War
8.0 (10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大卫·哈伯斯塔姆 译者: 王祖宁 / 刘寅龙 理想国|台海出版社 2017 - 5
朝鲜战争类图书畅销No.1,美国新任国家安全顾问 精选阅读
沈志华、杨奎松、冯仑、高晓松、梁文道 郑重推荐
★ 美国知识界对朝鲜战争最深刻的思考。朝鲜战争类图书畅销冠军,普利策奖得主的生命之作
★ 风靡学术界、企业界、媒体界、军事界的巨作,经权威机构审读,荣获“中华优秀出版物奖”。
美国“记者之父”大卫•哈伯斯塔姆酝酿40多年,耗时10余春秋,全面描绘和剖析这场“为平局而死”的战争,一系列关乎历史和未来的新结论,发人深思。被美国新任国家安全顾问麦克马斯特(Hebert McMaster)列入给特朗普总统准备的必读书单。中文新版增加三万余字,经中国军事科学院权威专家审读。言必有据,800多条材料出处首度呈现。
★ 极度残酷的朝鲜战争,苦战三年,最后为何要重新回到三八线?
原本计划三周结束的闪电战,拖延三年,成为巨大的泥潭。对立双方达成协议,回到起点,恢复作战前的势力范围。哈伯斯塔姆穿过战场的迷雾,揭开大国博弈的真相。
★ 美国一系列重大决策失误,导致了延续至今的半岛困局?凛冬将至,历史是否会重演?
★ 1950年冬天,长津湖战役,美国精锐部队险些全军覆没。
长津湖战役是朝鲜战争中的决定性战斗,联合国军从此退出北朝鲜。双方在极端恶劣的严寒天气下展开战斗,均遭遇重大伤亡。书中详细描写了美军陆战第一师突破层层包围,成功撤退的过程,有如银幕重现。
★ “美国恺撒”麦克阿瑟遭遇生平最大的滑铁卢,黯然走下神坛。
麦克阿瑟在太平洋上所向披靡,二战后成为远东权势最大的美国人,连总统杜鲁门也要退避三舍。在朝鲜半岛,他狂妄自负的一面被战场的局势无限放大,尤其是在仁川登陆后,他的一系列错误战略让美国在战场和政治上都陷入被动。最后,麦克阿瑟在朝鲜耗尽了自己的荣誉资本,黯然回国。
★ 三十万美军在鸭绿江畔虎视眈眈,中国要派兵入朝,却只有一个半人支持。
麦克阿瑟一心要将战火烧向中国,毛泽东连夜召开紧急会议,计划出兵朝鲜。面对实力悬殊的对手,没有人肯积极回应,除了毛泽东,只有“半个人”(指周恩来)同意出兵。
一部融合军事、历史、政治、外交、传记的巨著
半个多世纪前,朝鲜战争险些引发第三次世界大战。如今真相终于开始浮出水面。
刚刚成立的新中国和美国在朝鲜战场短兵相接,也在战略部署和政治外交上展开全面较量。
然而,原本计划三个星期结束的战争,最后竟然持续了三年之久。
朝鲜战争为什么爆发?强大的美国怎样一步步陷入泥潭的?
今天的远东国际局势,在多大程度上依旧受这场战争影响?
朝鲜人民军攻势猛烈,让美军措手不及,节节败退,几乎被赶入日本海。
麦克阿瑟险中求胜,实施仁川登陆计划,一举扭转败局,展开反攻。
战火延烧到中国,形势危急,毛泽东力排众议,坚持派兵入朝,战争局势风云突变。
外交策略的失误,政治上的钩心斗角,军事上的盲目自信,对关键情报的漠视……
美国政府一系列错误判断,导致精锐部队险些全军覆没,在战场上狼狈不堪。
六十多年过去了,老兵凋零殆尽,这场“有苦难言”的战争也处在被遗忘的边缘。
然而,当战争的阴云笼罩在每个人头上时,历史的教训不能忽视,真相更不容掩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