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录
上学记 豆瓣 Goodreads
9.0 (47 个评分) 作者: 何兆武(口述) / 文靖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8 - 9
历史的吊诡往往让人哭笑不得。在一个时代巨变,政局动荡,外族入侵,战火频仍,物质生活极其匮乏,连生命安全都不能保证的环境里,从小学至中学,至大学,少年和青年时代的何兆武所感受到的,非但不是恐慌、忧虑、不安,恰恰相反,是幸福。而在今天的学校里,在一个安定、富足、物质条件极大提高的环境中,莘莘学子们恐怕很难体会到幸福的感觉。当代学校教育的失败,早已不是新鲜话题。学校教育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政治和教育之间,教育和社会之间,应该建立一种什么样的关系,何兆武通过他的回忆,向我们提出了一系列的追问,促使我们再度面对国民教育这个无比重大的话题。当然,这本书的价值远远不止是对教育的追问,它所触发的感受和思考,必将发生长期的影响和讨论。
口述历史是近年来的一个热点,薄薄的一册《上学记》更是2006年读书界的一个亮点。超然与淡定让年逾八十的何先生获得了一种“随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这份自由让几乎见证了整个中国二十世纪历史的他在追忆过去的时候,充分地保持了一个历史学家的本真与哲学家的睿智。可以说,《上学记》是上个世纪前半叶中国历史的一页剪影,可其中又缠绕着口述者对后半叶历史的深切反思。其中个别的记忆或有偏差,但是并不影响何先生对于过去那个时代整体精神的准确理解和表达。追求自由却拒绝虚无,捍卫真实却并不偏执,追忆过去并不造神和美化,反思现实又烙印着历史的启示,何先生的为人、为学都令人钦敬。
2021年6月7日 已读
何老跟汪老可真像,都是闲情散漫,谦虚低调的可爱的人,都在联大度过了最美好的岁月。当问到为何写到49年戛然而止,不继续写下去,何老笑而不答。49年前,无论条件怎样艰难,熬下去并不很难,跟后来相比,微不足道…期待第二部上班记
中国 历史 口述史 回忆录
记忆小屋 豆瓣
The Memory Chalet
9.1 (21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托尼·朱特 译者: 何静芝 商务印书馆 2013 - 5
这是托尼·朱特逝世前写的最后一本书,每一篇文字都是他对个人体验的一次回顾,也都最终引向了对历史背景的整理和评述。
他写到了童年时代的战后伦敦,回忆自己对伦敦一些公交线路的迷恋,并进而展开了对公共礼仪和战间期城市规划的深思;他也写到1968年的巴黎学生运动,谈及欧洲人观点不一的性别政治,并最终断定自己那一代人“是富有革命精神的一代,但是却错过了革命”;一系列穿越美国的公路旅行带来的则不仅是对美国文化、历史的评述,更是对自身在晚近年代的身份认同的新体会……他记下的各种成长琐事、旅行见闻和学术生涯的体悟汇成意识的溪流,轻松地荡起波纹,接着又流向各种有趣的方向。
2018年4月28日 已读
39#左派精英对20世纪的回忆和反思,前半部是文学的回忆,后半部是思辨的反思。字里行间对资本主义的浅薄和张狂表达了许多不满。
传记 历史 回忆录
柏林记忆 豆瓣
8.9 (7 个评分) 作者: [俄] 玛丽·瓦西里奇科夫 译者: 唐嘉慧 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8 - 1
一部几乎贯穿整个“二战”的长篇战时日记。
这本日记的记录时间与整个“二战”大致同步,横跨1940—1945年这些重要的“二战”年月:从苏德友好到两国开战、战事吃紧,从喧闹的舞会派对到满地碎玻璃的破烂酒吧……日记勾勒出了一条具有时间感的纵向线索,以此为战事及其后果刻划了清晰的轨迹。时间密集的日记,带来引人入胜的现场感。读者几乎随着作者一起,经历了一遍战时柏林的生活。
一卷布满历史细节的私人“二战”史。
关于“二战”的历史资料和研究著作很多,本书的写法相比一些讲述“二战”历史的鸿篇巨制,当然是零散而又琐碎的。但作者以战争亲历者的视角,记录了她在战争中的心理状态、物质生活、思想认识、社交、工作等方方面面的内容,使这本日记成为名副其实的私人历史,书中所录的这些细腻、生动、切身的历史细节,正是厚重的大部头历史的一种补充和佐证。值得强调的是,书中用非常详尽的篇幅描述了“七月密谋”暗杀希特勒行动的发起和失败,以及事发后盖世太保的传讯,相关人员的被捕等德方的恐怖手段。本书对这一历史事件做了当事人角度的近距离描述,也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一份相关目击记录,是弥足珍贵的一手史料。
一本俄国流亡贵族女性的传奇自传。
本书作者玛丽(“蜜丝”)·瓦西里奇科夫是一位具有传奇特质的女性,出身白俄贵族家庭,父母身份显赫。幼年起即随父母流亡海外,游学法国。成年后在德国工作。这本日记也可视为她的自传。作者开始书写作时才23岁,非常年轻。日记起初也写到了一些富有青春气息的游乐和爱慕事件。但从日记的后半部分可以看出,蜜丝俨然已经成为一名在战火中淬炼出了勇气的成熟女性。这本日记在这一层面上,是一本传奇女性在战争中的个人成长史。同时,由于蜜丝的贵族身份,日记也揭露了一个通常为人所忽略的历史真相:希特勒和贵族之间关系紧张。“七月密谋”刺杀希特勒事件证明了这一点,其中很多参与刺杀者都是贵族。希特勒以此次暗杀行动为借口,铲除了当时欧洲许多地位显赫的家族。
-----------
这本日记开始于1940年1月1日——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的第一个新年。记日记的这位白俄女爵玛丽(“蜜丝”)·瓦西里奇科夫只有23岁,她与自幼便十分亲密的姐姐带着十一件行李和一台留声机前往柏林。彼时天色仍一片漆黑,一切才刚刚开始。她只顾为生活拮据发愁,完全没有预料到,今后的数年间,警报、炮弹和物资短缺,填满了大部分的日常生活。其后,死亡和盖世太保的阴影又不断降临。而她,将笔耕不辍,勇敢地记录这一切。
------------
战时留下的最不容忽视的文献,处在如此险恶的环境,文字却又无与伦比的平静和优雅。 ——约翰·高伯瑞(哈佛教授,经济学家)
一言以蔽之,这是迄今为止最杰出的战时日记。这本书既平时又深刻,它透过一位年轻漂亮的贵族小姐的眼睛,勾画了旧欧洲的灭亡。而这位贵族小姐自己的世界,也随着她所经历的事件慢慢覆灭。 ——约翰·勒卡雷
文字生动,细节丰富,叙述明晰,有人道关怀,堪比经典之作《塞缪尔·佩皮斯日记》。 ——《观察家报》
作为不容忽视的史料,这本书无与伦比。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A. J. P. 泰勒
一份才华横溢的柏林战时见证,也是一个美丽女人怀着令人难以置信的勇气,日复一日谋生活的记录。 ——《每日邮报》
历史、回忆录和自传的巧妙的结合……书中有许多生动的形象……这位被称作蜜丝的小姐在1940年开始写日记时,还……很在意那些花花公子和热闹的聚会……但是到1945年,她不再抱有这样的幻想。她更渴求食物……在柏林和维也纳,她闻到过轰炸之后的废墟中散发出的尸体腐烂的味道,也曾经失去过挚友。 ——《华盛顿邮报》
雷蒙·阿隆回忆录 豆瓣
Mémoires (édition intégrale inédite)
作者: [法国] 雷蒙·阿隆 译者: 杨祖功 / 王甦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7 - 7
全书分为五个部分:政治教育、政治愿望、祸患之中的教师、当官的年代和死缓阶段。一方面,阿隆追述了20世纪法国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细致地描绘了各种行为人的面貌。他把自身生活以及公共生活的周边环境都写了进去,而内心波动和事件起伏只是稍有触及。另一方面,他把自己的全部著述都收 集和归纳到书中,每篇著作的核心内容,他用几页提要加以说明。阿隆还补充了对其评论的各种反应,收入了他曾收到的赞同或反对他的信件,以及他自己写的回顾性评论。从某种程度上讲,《雷蒙•阿隆回忆录》归纳了他的整个人生和全部著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