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
地下室手记 豆瓣 Goodreads
9.3 (113 个评分) 作者: [俄] 陀思妥耶夫斯基 译者: 臧仲伦 漓江出版社 2012 - 5
《地下室手记》体现了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的全部艺术特色,内容深刻,形式诡异,既像小说,又像忏悔录,又像哲学论文。作品主人公既像坏人,又像好人;既像小人,又像一个饱经沧桑、逆来顺受的人;既像英雄,又像“非英雄”,又什么都不像。……“地下室人”被认为是“自我中心主义者的典型”,但是又有人认为, “地下室人”是俄国的哈姆雷特,是“多余人”的当代变形。
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他那个时代的“真理的探求者”。《地下室手记》成为一本越来越受到世人追捧的书,被认为是陀思妥耶夫斯基五部长篇小说的总序,是其创作中的里程碑。
黑暗的左手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The Left Hand of Darkness
8.8 (120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厄休拉·勒古恩 译者: 陶雪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7 - 12
在寒冷的冬星上,生活着一群无性人,他们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性别。在每月的一个特别日子,他们自由成为男人或女人。
一名星际联盟特使,被派往冬星,完成一个秘密使命。
然而,冬星上的一切——怪异的风俗、古老的传说、混乱的政局,无不冲击着特使固有的观念。
面对陌生的一切,孰是孰非,他该如何面对?
在宇宙尽头的陌生人身上,看到了另一个自己。
编辑推荐
◆ 不愧是世界幻想文坛的传奇女王!
◆ 6次雨果奖、6次星云奖、21次轨迹奖、世界奇幻奖、美国国家图书奖、美国文学杰出贡献奖、卡夫卡奖、纽伯瑞奖、号角书奖、小詹姆斯•提普翠奖!
◆ 美国科幻奇幻作家协会“大师”称号、作家与艺术家中的“在世传奇”、“奇幻小说三巨头”之一!
◆ 在宇宙尽头的陌生人身上,看到了另一个自己。
◆ 刘慈欣:《黑暗的左手》这本书很文学,但是对人性的描写多了一个角度,因为作品中一个人就有两个性别,这样的作品,对人性的揭露深刻多了。
◆ 《新闻周刊》:科幻小说的至高经典。
◆ 《时代周刊》:勒古恩笔下的角色复杂饱满,让人难忘。她的作品因其无穷的魅力而不凡。
◆ 《波士顿环球报》:勒古恩,一个伟大的小说家,创造了一个令我们重拾信心、卸下负担、回归自我的幻想世界。
◆ 《纽约时报》:勒古恩是美国当今科幻小说作家中数一数二的伟大作家。
◆《黑暗的左手》三部曲还包括以下精彩作品:
《失去一切的人》:理想不是一切,但失去理想如同失去一切。
《世界的词语是森林》:宇宙深处有一面镜子,可以看见真正的自己。
媒体评论
《黑暗的左手》这本书很文学,但是对人性的描写多了一个角度,因为作品中一个人就有两个性别,这样的作品,对人性的揭露深刻多了。
——刘慈欣
科幻小说的至高经典。
——《新闻周刊》
勒古恩笔下的角色复杂饱满,让人难忘。她的作品因其无穷的魅力而不凡。
——《时代周刊》
勒古恩,一个伟大的小说家,创造了一个令我们重拾信心、卸下负担、回归自我的幻想世界。
——《波士顿环球报》
勒古恩是美国当今科幻小说作家中数一数二的伟大作家。
——《纽约时报》
世界美如斯 豆瓣
Všecky krásy světa
9.2 (5 个评分) 作者: [捷克] 雅罗斯拉夫·赛弗尔特 译者: 杨乐云 / 杨学新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6 - 1
在这本回忆录中,作者并非以一般回忆录依时间叙述生平的方式来呈现,而是透过一则则小故事缅怀他漫长一生中的所见所闻。书中塞弗尔特著墨最多的是他人生旅途中所遇见的形形色色的人——其中有捷克有名的诗人、作家、艺术家,也有个性让作者感动怀念的平凡人。在这些伤感的小故事中,塞弗尔特观看世界的角度让我们感到——世界美如斯。

塞弗尔特主要作品有诗作《裙兜里的苹果》、《铸钟》、《妈妈》、《哈雷慧星》等。
捍卫记忆 豆瓣
作者: [俄罗斯] 利季娅·丘可夫斯卡娅 译者: 蓝英年 / 徐振亚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 9
为了不忘却悲惨的过去,索尔仁尼琴写了《古拉格群岛》,为无辜牺牲者树立起一座纪念碑。利季娅写了《索菲娅•彼得罗夫娜》……但当局并不希望人民记住过去……赫尔岑说过:“凡是不敢说的事,只存在一半。”于是,“先存在一半,”利季娅写道,“后四分之一,再后十分之一。如果及时封住报刊的嘴(多亏我们报刊只有一张嘴),最后等到受难者和见证人通通死光,新的一代就什么都不知道了,不能理解发生过的事,不能从祖辈和父辈的经历中吸取任何教训了。” 利季娅决心捍卫记忆,与谎言斗争。不再允许别人铲除对被迫害人的真实回忆,宁肯不发表,宁肯得罪人,也决不妥协。
你往何处去 豆瓣
Quo Vadis
9.0 (12 个评分) 作者: [波兰] 亨利克·显克微支 译者: 林洪亮 南海出版公司 2009 - 5
《你往何处去》是闪耀于世界文学长廊的璀璨明珠、历史小说领域的巅峰杰作,作者以史家的视角、文学的手法为我们再现了基督教兴起与罗马帝国瞬间衰落的历史真相。该书在20世纪末的末世悲凉气息中首次出版,甫一问世便奇迹般受到读者热烈欢迎,迅速被翻译成英、德、俄、法等40多种文字。《你往何处去》将一对深情男女置于罗马帝国对基督徒残酷镇压的大背景之中,用小说的笔法入木三分地刻画出保罗、彼得、皇帝尼禄等众多历史人物,以史笔栩栩如生地展现基督教在兴起时期受到世俗力量血腥镇压的历史真相。罗马大火与使徒殉道,既将小说推向了高潮,又深邃地揭示了罗马帝国衰落的历史密码……
文雅的疯狂 豆瓣
A Gentle Madness : Bibliophiles, Bibliomanes, and the Eternal Passion for Books
作者: [美] 尼古拉斯·A.巴斯贝恩 译者: 陈焱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4 - 9
《华尔街日报》盛赞“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书话经典” 《纽约时报》年度好书
唯一入选美国国家图书奖最终名单的西方书话巅峰之作 出版20年畅销不衰
西方书话权威、殿堂级大师巴斯贝恩代表作
全景描摹古今藏书家群像 向世间爱书人致敬!
《文雅的疯狂》是西方书话权威、殿堂级大师巴斯贝恩的代表作,也是20世纪西方书话的不朽经典,不仅内容宏博,横跨古今,而且篇幅浩大,格局恢弘。它讲述了2500年来,100多位藏书雅痞,对书籍这一个世间最文雅精贵前赴后继的执意追逐,惊心动魄的珍本拍卖,叹为观止的奇闻怪谈,缠绵隽永的书情人事……书中到处都是形形色色、奇奇怪怪,却又万般吸引人的书痴狂人,且一个赛过一个。激情与沧桑同行,文雅与疯狂共舞,只因人类对书籍永恒的爱恋。
外媒评论
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书话经典!
——《华尔街日报》(the Wall Street Journal)
如果全美只推举一个书痴,则非巴斯贝恩莫属!
——《洛杉矶时报》(Los Angeles Times)
对于任何一个对书籍有着严肃兴趣,或是对藏书的疯狂本性有所好奇的人来说,《文雅的疯狂》都是必读之书!
——《纽约时报图书评论》(The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文雅的疯狂》里到处都是形形色色、奇奇怪怪,却又万般吸引人的书痴狂人,一个赛过一个!
—— 《华盛顿邮报图书世界》(The Washington Post Book World)
《文雅的疯狂》中数量惊人的藏书故事涉及不法交易和恶性竞争,证明即使在数字化时代,书籍依然激发着人类从崇拜到贪婪的浓烈情感。
——书单(Booklist)
一部气势恢弘,全面完整,精彩绝伦的藏书史与藏书家列传。
——《费城问询者报》(The Philadelphia Inquirer)
突然,响起一阵敲门声 豆瓣
Suddenly, a Knock on the Door
7.9 (57 个评分) 作者: [以色列] 埃特加·凯雷特 译者: 楼武挺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3 - 10
短篇小说集《突然,响起一阵敲门声》古怪有趣,带着同情的腔调,故事的结尾永远出乎意料。叙述随意不做作,如同闲谈,却有诗意。这些故事将直抵你内心深处,让你久久难忘。
——————
以色列当代最好的短篇小说家 埃特加•凯雷特
阿摩司•奥兹、萨尔曼•拉什迪、扬•马特尔、乔纳森•萨福兰•弗尔推荐
——————
埃特加•凯雷特的短篇小说凶猛、有趣,充满能量和洞见,同时常常深刻、悲剧而又非常感人。
——阿摩司•奥兹
一个睿智的作家……和我认识的任何作家都不一样。下一代人的声音。
——萨尔曼•拉什迪
这些故事短小、陌生、有趣,但语调却显得随意。这些故事像笑话却不是笑话。埃特加•凯雷特是个应当严肃对待的作家。
——扬•马特尔
埃特加•凯雷特已经写了几本好书,但这是他最好的一本。这些故事,是我很长一段时间以来读到的最有趣、黑暗和悲伤的故事。可以说这本书非常卡夫卡,但其实应该说非常凯雷特。
——乔纳森•萨福兰•弗尔
2019年2月6日 已读
9#卧槽我要吹爆这本书!!看一篇少一篇,舍不得看完。王小波的风趣+卡佛的黑色丧+博尔赫斯和卡尔维诺的脑洞。感觉凯雷特把短篇逼到了无路可退的绝境,很难再超越了。真希望能拿来拍蛮荒故事2
以色列 外国文学 小说 短篇小说
恶时辰 豆瓣
La Mala Hora
7.6 (75 个评分) 作者: 加西亚•马尔克斯 (Gabriel Garcia Marquez) 译者: 刘习良 / 笋季英 南海出版公司 2013 - 3
★马尔克斯唯一正式授权,首次出版
★我所满意的是描写孤独的书,《恶时辰》里你又一次感受到这种悲剧氛围,就是权力的孤独。——加西亚·马尔克斯
《恶时辰》是马尔克斯的成名作,也是他第一部获奖的长篇小说。借由一桩因匿名帖而引起的杀人事件,描写了一个小镇在两周内的风云变幻。作品直接取材于社会现实,不同于以往的魔幻风格,而是用最精炼简洁的语言,营造出荒诞、阴郁、惊心动魄的氛围。马尔克斯对权力的奥秘与孤独的揭示,对社会动荡根源的反思,令今天的读者依然深感共鸣。
质数的孤独 Eggplant.place 豆瓣
La solitudine dei numeri primi
7.7 (124 个评分) 作者: [意大利] 保罗·乔尔达诺 译者: 文铮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1 - 3
《质数的孤独》是意大利八〇后作家、粒子物理学博士保罗·乔尔达诺的处女作,2008年出版后,即获得意大利最高文学奖斯特雷加奖,并迅速成为欧美超级畅销书,迄今在欧洲销量已超过500万册。同名电影于今年9月在威尼斯电影节首映。
马蒂亚是一个年轻的数学天才,他相信自己是质数中的一个,而中学同学爱丽丝正是他的孪生质数。他们都有痛苦的过往,同样孤独,同样无法拉近和其他人之间的距离。从少年到成年,他们的生命不断交叉,努力消除存在于彼此间障碍,相互影响又彼此分离,就像孪生质数,彼此相近却永远无法靠近。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8.3 (286 个评分) 作者: [马来西亚] 黄锦树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18 - 3
大雨无边无际,召唤南洋胶林深处的情感与记忆
台湾时报文学奖、联合报文学奖得主黄锦树获奖作品
...................
※编辑推荐※
☆《雨》是2017年台北国际书展大奖及金鼎奖文学图书奖得奖作品,同时也是 2018年首届北京大学王默人-周安仪世界华文文学奖获奖作品,收录了第四届郁达夫小说奖短篇小说得奖作品《归来》。作者黄锦树是马来西亚华文重量级作家,曾获台湾重要文学奖 — —时报文学奖、联合报文学奖。《雨》是黄锦树作品首次以原貌引进大陆。
☆ 不管在创作领域还是研究领域,黄锦树在当代马华文学(马来西亚华文文学)的代表性都毋庸置疑。梁文道曾说:“马来西亚的作家的一种特质,这个特质就在语言文字的经营上格外用心。坦白讲甚至在今天的中国大陆,我们所谓的中州正韵的原生地,同代的许多的小说家都不一定有他们那么地圆熟,那么地精巧。”
☆ 黄锦树以创作、立论对抗历史的遗忘,寻觅马华文学的出路。他的创作参照在故乡的生活经验,承接以往几近于失传的“异史”,经营一个幻魅的历史叙事学,以文学的方式使人重新省视过去,扣问未来该何去何从。
☆ 本书笔调魔幻,刻划细致,读着让人迷失在潮湿溽热的南洋雨林深处中,同那个小家庭一起畏怖惊惧,一起轮回转生。
...................
※内容简介※
离开故土下南洋的一个小家庭,栖身并扎根于马来半岛胶林间,四周环伺着凶猛的野兽、怀有异心的外人及徘徊不散的亡灵。伴随着家庭成员突如其来的失踪、离奇的死亡,缓慢而抑郁的步调积累到了某一天,迸发出爆裂性的奇诡突变,暴雨带来的洪水有时通向彼岸,从死神的指掌间他们脱离了现世,旋即变为异物投向下个轮回,不断循环往复。
...................
※名人推荐※
胶林小镇总是他构思的始原场景。潮湿凝腻的氛围,简陋质朴的市井人物,阴鸷凄迷,而且时泛凶机。黄锦树是忧郁的,但他“非写不可”。就像沈从文诉说他的湘西故事……但黄锦树不是沈从文。沈从文面对天地不仁,却能经营一种抒情视野……黄锦树的作品有杀气。不论讽刺白描或乡愁小品,你都感觉字里行间溅着血光。……这倒令我们想起了鲁迅的风格。“我以我血荐轩辕”,写作是拼命的事业,闲人最好莫近。我们的文坛假情假意惯了,突然来了个拼命三郎,当然求之不得。
——文学评论者 王德威
自卡夫卡以来的现代小说,从精神到样貌,总是跋涉。现在读了锦树的小说,竟是迅速之诗。可说来辛酸,能够迅速,正是因为马华文学的文化资产欠缺,甚或没有。……他本属学界,那几本核量级的文论(我读了不止一次《文与魂与体/论现代中国性》),即使没读过,方圆内也感受得到辐射能。才华有余,他写着小说,故而比他的任何一位马华同行都洞察着这个没有,并戮力善用之,那成为他的“变形记”体。
——台湾作家 朱天文
非常厉害,非常美的一组短篇小说。……这本小说集里对读者熟悉的雨林,文字上更精致,画面的显影解析更历历如绘,故事里的人物因为不是为一个之后要发动的魔术或叙事的妖怪吞噬而存在,故而更在故事里五官清晰,置身的场景愈栩栩如生。
——台湾作家 骆以军
长日将尽 Goodreads 豆瓣
The Remains of the Day
8.8 (226 个评分) 作者: [英] 石黑一雄 译者: 冯涛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8 - 5
《长日将尽》是诺奖得主石黑一雄1989年获布克奖的作品,也是石黑一雄最重要的代表作。小说以管家史蒂文斯的回忆展开,讲述了自己为达林顿勋爵服务的三十余年时光里的种种经历;虽然达到了职业巅峰,但史蒂文斯过于冷酷地压抑自我情感,追求完美履行职责,而在父亲临终前错过最后一面,之后又与爱情擦肩而过。小说通过主人公的回忆,将一个人的生命旅程在读者眼前抽丝剥茧,同时也折射出一战与二战之间那段非常时期的国际政治格局。
邻人之妻 豆瓣
Thy Neighbor's Wife
8.3 (115 个评分) 作者: [美] 盖伊·特立斯 译者: 木风 / 许诺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8 - 7
☆不可贪图邻人的房产。不可贪爱邻人的妻子、奴婢、牛驴或他的任何东西。(《旧约·出埃及记》)
☆新新闻主义之父 盖伊·特立斯 惊世骇俗之作 九年性爱之旅,终朝袒裎相见
☆以性爱视角窥见20世纪后半叶美国社会变迁
--------------------
1925年,纽约的落魄地下书商塞缪尔·罗思在自己创办的杂志上最早连 载了《尤利西斯》,此后他还出版售卖了《欢场女子回忆录》《查泰莱夫人的情人》《爱经》等书籍,频繁被定罪判刑。1956年,“罗思诉美利坚合众国案”罗思败诉,入狱五年,但该案判决书中对淫秽作品的定义解放了大批步罗思后尘的出版商、制作人。
1953年,退伍军人休·海夫纳在芝加哥自己的厨房桌上组稿、编辑,推出了《花花公子》创刊号,后来迅速成为美国销量增长最快的杂志;1957年,威廉·马斯特斯和弗吉尼亚·约翰逊开始用自制的“性交机器”来研究性满足的秘密;1968年,约翰·威廉森和他的妻子芭芭拉·克拉默创办了自由性爱的砂岩俱乐部;1973年,一位计划描绘美国性开放和中产阶级色情消费主义盛行的作家盖伊·特立斯走入了纽约住所附近的一家按摩院,花15美元“享受”了一次服务,并这样开启了自己的性爱奥德赛……
1981年首次出版,《邻人之妻》就以其对美国性行为和性癖好写实的描写而震慑了美国社会。特立斯以奇迹般的新闻勇气和技艺,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建基在新的道德基础上的新世界,带领我们领略了花花公子宅邸、最高法院、按摩院的后院与温床,展现了色情产业、群交文化的兴起,相应的对抗淫秽色情的法律努力,以及普通人的性心理和性观念。虽然话题涉及下半身,但特立斯的写法并不轻佻,这本书彻底改变了美国人看待自身的方式。
--------------------
一部有关性的“天路历程”……几乎不会有人比特立斯在性革命的最前线走得更远。——《大西洋月刊》
一流的作品,内容相当精彩,其中的社会信息不断累积:美国人的性已经彻头彻尾改变了。——《纽约时报书评》
这本书写的是当代生活最有爆炸性的话题,性和道德,同时还有对人际关系的深刻观察。——斯蒂芬·巴赫,美国作家
动物寓言集 豆瓣
Bestiario
8.5 (56 个评分) 作者: [阿根廷] 胡里奥·科塔萨尔 译者: 李静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1 - 4
《动物寓言集》内容简介:1947年左右,科塔萨尔创作了短篇小说《被占的宅子》,由博尔赫斯推荐刊登在杂志《布宜诺斯艾利斯编年史》上。1951年,该小说与其他几篇作品结集出版,标题为《动物寓言集》。这是科塔萨尔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但其中已体现出科塔萨尔成熟的写作风格、丰富的表达方式、细腻的描绘和惊人的想象力,以及科塔萨尔天才的魔幻现实主义特色。
在这些早年的小说里,复杂性停留在病理学的层次上。作品所描写的是畸变,是脱离常规的特例。这些短篇中的奇幻轶事远离正常的生活环境,只会发生在百万分之一的人身上。
小说中展现了各种离奇的野兽。《剧烈头痛》中的“芒库斯皮阿”仿佛是病痛本身的化身、《奸诈的女人》中黛莉娅对动物女巫般的支配力量令故事增添了一丝神秘色彩、《动物寓言集》中影射人性的虎、以及《给巴黎一位小姐的信》中,令“我”最终崩溃的兔子……在这些故事中,既有真正的动物,也有像人的动物,仿佛一场荒诞离奇的梦境,其中动物执行着既定的使命,它们都是象征。
给所有昨日的诗 豆瓣
Here
8.1 (40 个评分) 作者: [波兰] 维斯瓦娃·辛波斯卡 译者: 陈黎 / 张芬龄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8 - 1
《给所有昨日的诗》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万物静默如迷》作者辛波斯卡向万物告别的经典之作,收录了生前出版的最后两本诗集《这里》《冒号》的合辑,这两本诗集之前在国内从未出版和介绍过。在这些诗里,诗人开始 思考世上的生活,譬如梦境、回忆、迷宫、微生物,又譬如离婚、古希腊雕像、写作灵感的奥秘。
仿若一场昨日之旅,我们见到了她喜欢的画家维梅尔、黑人歌手艾拉•费兹洁拉看到她与青春期的自己交谈,与主宰死亡的命运女神对话。晚年的辛波斯卡依旧对世界保持童贞般的好奇,依旧有着丰沛的想象力,只是在犀利的嘲讽中多了份宽容和理解。
书中特别加入辛波斯卡生前藏品照片和诗人生平年表,另附赠精心编译的别册,收录辛波斯卡新译诗十三首。
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 豆瓣
8.9 (72 个评分) 作者: [德] 赫尔曼·黑塞 译者: 杨武能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7 - 7
赫尔曼·黑塞(1877-1962),德国作家,1946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是作者1930年出版的力作。小说叙述代表理性的禁欲主义与代表情人感官享乐主义的一对朋友的经历。
修道院年轻的纳尔齐斯才华过人,觉得院长达尼尔喜爱。新来的学生歌尔德蒙迷恋世俗生活,他们虽成了朋友,但歌无视纳的理性的说教,偷偷去村子里和姑娘幽会,接着又逃出修道院,到处流浪,历经欢乐与艰辛;漫游使他逐步成熟,可之后因爱上总督的情妇而被判死刑。做了修道院院长的纳尔齐斯把他从狱中救出,让他专事雕塑艺术。歌再次外出游行,途中染上重病,纳在他临终前表示对他的友爱,使他怀着幸福死去。
小说表现了两种不同人性的冲突,并在探索理想过程中获得和谐的统一;有评论家称它是“融合了知识和爱情的美丽的浮士德变奏曲”。
2018年8月10日 已读
66#隐隐能看到黑塞作品中后期的转变,在悉达多里只单纯地肯定灵性禁欲的生活,而在此似乎重新解释了感性和理性都可以达到完满。关于自我,痛苦,快乐,艺术,永恒的哲学思考很精彩。
2018年8月12日 评论 要欲望,还是宗教 - “一切存在似乎都是二元的,都基于某种对立;人要么是女人,要么是男人;要么当流浪汉,要么当小市民;要么富于理智,要么富于感情” 黑塞创造了歌尔蒙德和纳尔齐斯这两个极端的二元存在。一个是感性的,狂热的,是艺术和幻想的化身;一个是理性的,冷静的,是宗教和沉思的化身。黑塞崇拜东方哲学,读过老庄,也一定明白一阴一阳谓之道。歌尔蒙德和纳尔齐斯便是一阴一阳,其中阴代表了母亲,阳代表了父亲。 纳尔齐斯早早地唤醒歌尔蒙德对母亲的回忆,指出他更适合做一名艺术家,而不是传教士,从此点燃了歌尔心中的那簇躁动不安的火苗。歌尔在和小姑娘初尝蜜果后,这火终于阻挡不住。他决定放弃灵性的修行,奔入世俗的滚滚红尘。起初他享受爱的欢愉,在短暂的快乐过去后,又重新寻找新的激情。他和一个又一个姑娘共赴巫山。 直到鼠疫降临,摧毁了繁华的城市,让他见到死填沟壑的悲剧。他忘不了死去的五口之家,忘不了那个趴在门槛上死去的小男孩的眼睛。这场灾难浇灭了他对感官世界的所有欲望。他发现死者的表情痛苦而又幸福,想到死与生本就是同一的,人们在死去的那一刻获得了解脱。 他进而怀疑起神的完满性,他不明白如果神是完满的,为什么会造就出如此痛苦悲惨的世界?这留给纳尔这样神学家们去讨论吧,不过纳尔也没给出令人信服的答案。总之,他产生了幻灭,明白了没有什么是永恒不朽的存在,美丽的皮囊迟早会变丑陋,茂盛的树木也有天会枯萎。 当然,除了艺术。歌尔蒙德看到“在人生的愚人游戏和死之舞中,遗留下来长存不衰的有一件东西:艺术品。”。他在尼克劳斯师傅那里学到了雕刻,并在第一次归来后投身艺术,最终也为艺术而死。照常理说,歌尔蒙德在看破诸相后归来,应该积极投入禁欲的精神修行,实现精神的超脱。 然而黑塞却在这结尾放了个翘板,把剧情再次推向了高潮。歌尔蒙德之所以没有从感性转变为理性,因为黑塞在书里明确表示了无论是感性还是理性,最终都能通向终极,实现完满。所以歌尔蒙德始终坚守了自己的路,没有妥协。 为什么歌尔蒙德归来后再次出走?他第一次出走是为了享受感官的愉悦,第二次出走却是为了艺术。因为感官世界是他艺术灵感的来源,当他感到自己才华枯竭时,知道是时候再次去世俗中吸取灵感了。 艺术家总是需要通过自我燃烧和牺牲来赋予作品的不朽,想想《月亮与六便士》里的思特里克兰德吧,人到中年却为了画画抛妻弃子,奋不顾身,最后流浪到岛上,完成了那幅完美的巨型壁画,并与画具焚。歌尔蒙德也是如此,这一次出走,短短一年的时间就燃尽了自己,他终于回到了母亲的怀中。 歌尔蒙德和纳尔齐斯是两个理想的极端,他们任何一个都是不完整的。这也是纳尔斯奇对歌尔蒙德说出爱的原因吧,因为他们需要成为一个整体。我们大多数人,既无法成为歌尔蒙德那样狂热的理想主义者,也无法成为纳尔齐斯那样的清心寡欲的行者。我们只能在其中平衡取舍,这也注定了我们的平庸。 尽管平庸,我们却是一个完整的个体。也许我们只能通过调节感性和理性的尺度达到完满的境界。
外国文学 小说 赫尔曼·黑塞
烟雾弥漫你的眼 豆瓣
Smoke Gets in Your Eyes: And Other Lessons from the Crematory
7.6 (17 个评分) 作者: 凯特琳·道蒂 / Caitlin Doughty 译者: 崔倩倩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5 - 10
★美国2015年黑马热销书,读者、媒体双料五星好评,被称为“美国的暗黑甜心”、“有毒的鸡尾酒”、“令人一路笑个不停的奇书”。
★一本改变你死亡观的动情之书。我们越了解死亡,就越了解生命和自己。
★中世纪历史专业出身的“乖乖女”美国殡葬业工作六年真实记录。一个不同寻常的成 长故事,一次对生命与死亡的沉思,一场和最勇敢的朋友进行的午夜墓地之旅。
★悲伤又搞笑、迷人又古怪、大胆直率、大开眼界、深深感动,作者犹如HBO好评美剧《六英尺下》走出来的人物,充满黑色幽默,将原本禁忌的话题变得平易近人,妙趣横生。
★“出于对死亡的恐惧,我们建造大教堂,繁衍后代,发动战争,凌晨三点上网看猫猫视频。”——本书作者 凯特琳·道蒂
———————————————————————————————————
一位年轻的殡葬工来到幕后,大胆探究这门奇特行业可怕(但又迷人)的一切。
大多数人不愿思考死亡,但凯特琳•道蒂,一名二十来岁、中世纪历史专业出身的姑娘,选择在火葬场工作,将自己病态的爱好转变为一生的事业,她与形形色色的活人和死人打交道,努力在殡葬人的秘密文化中找到一席之地 。
本书讲述了一个不同寻常的成长故事,古怪的奇遇和难忘的场景比比皆是。凯特琳处理过不同种族、形状和遭遇的尸体,在这个过程中很快成为穿行于死者世界的探险家。她描写了自己如何从火化炉里清扫骨灰(有时弄得满身都是),讲述了火化和殡葬业的奇怪历史,并对不同文化中看似古怪、奇妙的丧葬习俗赞叹不已。
她用大胆直率的文风讲述了一个个令人大开眼界的故事,就像你和自己最勇敢的朋友来了一场午夜墓地之旅。她的文字真诚可信,略带讽刺的口吻不忘自嘲一番,原本禁忌的话题变得平易近人、妙趣横生。作为一名拥有从业许可、致力于非传统殡葬服务的殡葬人,凯特琳在本书中呼吁,我们身处在一个惧怕死亡的文化和社会里,应该有更妥当地处理死亡(及死者)的方式。
———————————————————————————————————
这本书堪称矛盾混合体,悲伤又搞笑,迷人又古怪,充满了智慧,如同一杯有毒的鸡尾酒,即使你已经失魂落魄,也会让你欲罢不能。她带给死亡一丝生命的气息。”
——多黛•斯图尔特 网站副主编
一般像这样形象又病态的书会令它的读者陷入一阵忧伤,但是道蒂女士——这位令人信任的奇幻死亡之境的向导——却让我们一路笑个不停。
——《华盛顿邮报》
一本改变死亡观的书,不被道蒂的讲述启发是不可能的。
——《泰晤士报》
带着你意料之中的暗黑聪慧、可能意料之外的悲悯和洞见、强大的叙事能力以及生动的描写,作为殡葬从业人员,作者呈现出了心理学家们看起来已经忘记的保护机制——幽默。
——《新科学家》(世界第一的英国科学、科技新闻杂志)
我太享受作者的故事了,没想到在读到第二章的时候就放声大笑。作者的幽默感让这一切的描述免除了尴尬。
——读者 Hanna.w.
如果你不怕直视死亡,这本书是为你准备的。如果你怕,这本书可能更适合你。
——读者 Just My Op
乌托邦的年代 豆瓣
8.7 (20 个评分) 作者: [法] 克劳德·卡利耶尔 译者: 戎容 商务印书馆 2010 - 11
这本《乌托邦的年代》是卡利耶尔的一本回忆录。在其中他以回忆的形式,讲述了六十年代发生,并最终发展为五月动荡的反抗运动的一些事情。在那段动荡的日子里,他亲身经历了运动中的各种事件,接触到了各色各样的人,知道那些青年人的喜怒哀乐,知道他们内心的期盼,其关于运动的谈论具有有内在的真实感。作者主要不是探讨运动的原因、过程及结果,而是回顾运动中的点点事件,就像作者自己所说的那样,他只是想尽量把那个年代的一些场面和一些声音找回来,因而读来别有一种感受。
2018年5月10日 已读
46#永远的年轻,永远的热泪盈眶。68年真是梦幻诡谲的一年,从美国嬉皮士运动,到法国五月风暴,捷克布拉格之春,还可以算上中国的文革。似乎全世界热血沸腾的年轻人都同时中了理想主义的毒,到处充斥着革命与反叛,对乌托邦的幻想。既高尚又肮脏,既无私又天真,对于那一代来说更多的是发现自己无力改变世界的伤感。乌托邦是一直存在于我们内心的冲动,它并没有错,是我们怠慢了它。
历史 外国文学 政治 社会
礼拜二午睡时刻 豆瓣 谷歌图书
Los funerales de la Mamá Grande
7.9 (98 个评分) 作者: [哥伦比亚] 加西亚·马尔克斯 译者: 刘习良 / 笋季英 南海出版公司 2015 - 3
《礼拜二午睡时刻》
温暖讲述普通人在逆境中的爱与尊严
================
★ 不容错过的马尔克斯经典短篇小说集,略萨、余华、三毛力荐
★ 《礼拜二午睡时刻》入选中国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
★ 《格兰德大妈的葬礼》收入美国大学文学课本
★ 除了生活没有别的目标,输了,也输得愉快,别有风格。
★ 这些故事与冷酷的官方无关,关于普通人面对逆境时的作为。
★ 《礼拜二午睡时刻》中那个没有姓名的母亲成了一位永恒的母亲。
★ 诞生了“格兰德大妈”——拉丁美洲文学作品最成功的典型形象之一。
=================
《礼拜二午睡时刻》是马尔克斯第三部正式出版的作品。共收录8篇经典短篇小说,包括《礼拜二午睡时刻》《平常的一天》《咱们镇上没有小偷》《巴尔塔萨午后奇遇》《蒙铁尔的寡妇》《周六后的一天》《纸做的玫瑰花》和《格兰德大妈的葬礼》。
这些故事将读者带入普通人的私人生活,用特写的镜头、温暖的色调讲述他们在绝境中如何生活,如何尽自己一切力量在逆境中活出勇气、活得体面、保有尊严且心怀敬意。
在《礼拜二午睡时刻》前7篇故事当中,马尔克斯的写作手法十分简练、十分明晰、十分客观。故事虽然平凡简单,但情感深沉、笑中有泪。人物原型和故事主题等大都和马尔克斯的生命有着某种重要的联系。
《礼拜二午睡时刻》中的母亲形象来自马尔克斯童年时代记忆中的一个印象;在根据《咱们镇上没有小偷》改编的同名电影中,马尔克斯积极参与剪辑,更亲自在影片中扮演电影院售票员;《周六后的一天》则展现了一系列马尔克斯最喜欢的主题,以瘟疫和人类的孤独为开端……
不同于前7篇,在《格兰德大妈的葬礼》中,马尔克斯以夸张的笔法和磅礴的叙述,讲述了马孔多独裁者“格兰德大妈”宏大奢华的葬礼,在神话传说方面拓宽了《枯枝败叶》中马孔多的前景,预示了《百年孤独》的诞生。
================
★ 《礼拜二午睡时刻》所展示的是作家克制的才华,这是一个在任何时代都有可能出现的故事,马尔克斯的叙述简洁而不动声色,他只写下了母亲面对一切的镇静,镇静的后面却隐藏着无比的悲痛和宽广的爱。
——余华
★ 我从来没有受过这样深的感动,《礼拜二午睡时刻》这本书里面说的东西是很平凡的生活故事,可是又那么深刻。马尔克斯有着悲天悯人的胸怀,写的是全人类的情感。
——三毛
我们一无所有 豆瓣 Goodreads
The Tsar of Love and Techno
8.8 (40 个评分) 作者: [美] 安东尼·马拉 译者: 施清真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18 - 2
一部堪比米兰·昆德拉《笑忘书》的伟大作品。
──《纽约时报》
大时代、小人物的命运悲歌
横扫欧美各大书评人榜单的畅销书作家安东尼·马拉作品
用厚重而文艺的笔触控诉我们这个时代的罪恶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奥尔罕·帕慕克盛赞
《纽约时报》年度好书、《华盛顿邮报》年度好书、科克斯书评年度最佳小说、美国国家书评人年度最佳、美国艺术与文学学院文学奖、美国国家杂志年度小说奖
这是一部回忆之书,由多个故事串联而成。全书在列宁格勒的地底隧道揭开序幕,在太阳系的边境谱下终曲。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一位不成材的肖像画家受到苏联当局指派,删除官方照片和艺术作品之中的异议份子,而头一个对象就是他的弟弟。于是,他做出了“将自己弟弟的脸孔画入每一幅经他审查的图片中”的决定,其后的数十年,因为这一决定引出了无数串联的故事。
一幅名为“午后空旷的牧野”的油画和一位肖像画家,一位传奇芭蕾女伶和她的曾孙女,一位失明的文物修护师,一位金盆洗手的帮派份子,一位在因地雷爆炸痛失妻儿的鳏夫,还有一位在战争中葬身在画中同一片牧野上的士兵……
有多少人的生命,会因为一幅画而改变?在破碎而悲怆的生命最后一刻,要怎么说,我们曾经拥有过一切。
恋情的终结 豆瓣
The End of the Affair
8.4 (132 个评分) 作者: 格雷厄姆·格林 译者: 柯平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17 - 4
二战期间的英国伦敦,作家莫里斯爱上公务员亨利的妻子萨拉。一次意外事件导致萨拉不辞而别, 莫里斯在恨和嫉妒中度过了两年。两年后 ,他们再次相遇,当初那段感情中炙热的 爱、恨、猜疑、嫉妒、信仰,再度折磨着莫里斯。这段恋情最终如莫里斯所言:变成了一桩有开始也有结束的风流韵事。莫里斯记述了爱情开始的时刻,以及最后的时刻。这本书里有狂热的爱、狂热的恨、狂热的猜疑、狂热的嫉妒、狂热的信仰,有爱情中所有狂热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