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史
美国秩序的根基 豆瓣
Roots of American Order
6.8 (5 个评分) 作者: [美]拉塞尔·柯克 译者: 张大军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18 - 6
20世纪70年代初,本书首次面世时,美国正处于危机之中:理查德?尼克松不光彩地辞去总统职务,越南战争正走向灾难性的结局,大学正从学问的殿堂堕落成疯人院……
在世人大多对美国的未来感到沮丧时,作为当代保守主义运动的思想导师,柯克却满怀希望地期盼美国秩序的复兴,将其根基牢牢锚定在《旧约》中的先知时代,上下纵横三千多年,不无洞见地指出,从古希腊罗马到基督教的中世纪和宗教改革,西方历史的演变过程时时都在酝酿美国秩序的种子:耶路撒冷的信仰和伦理、雅典的理性与荣耀、罗马的美德与力量、伦敦的法律与市场,所有这一切都将融汇到由清教徒肇始的美国秩序之中。
在柯克看来,美国的成功之道似乎可以概括如下:宗教信念派生出有秩序的自由观;有秩序的自由观派生出自由市场和有限政府的制度安排;自由市场和有限政府的制度安排则为美国经济、社会和个人活力的发挥提供了尽可能多的保障。
柯克念兹在兹的是,让美国保持自由和繁荣的那些永恒之道,而这些永恒之道就蕴藏在美国和西方文明的传统之中。
保守主义思想 豆瓣
The Conservative Mind: From Burke to Eliot
作者: [美]拉塞尔·柯克 译者: 张大军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19 - 5
拉塞尔·柯克所著的《保守主义思想》可以称得上是对20世纪美国保守主义最伟大的贡献之一。从立意构思,到对保守主义思想史上重要人物的选取,它在每一方面都做得极为出色,并借此开启了美国现代保守主义运动。
这本书着力清理保守主义思想谱系,其内容可以概述为:以保守主义思想脉络的缕析为轴心,前以保守主义思想核心的凝练概括为导引,后以保守主义面对衰颓的当代复兴为支援,从而为保守主义绘制了一幅由史及论的完整图景。作者柯克亦被人恰如其分地称之为“赋予保守派以身份”的思想家。
它并不是党派行动指南,而是试图界定“保守”和“保守主义”,梳理保守主义者们关于道德和社会秩序的原则。或者更具体一些,是想探讨英国和美国保守主义的精神何在;英格兰和美国具有什么样的共同观念体系,让那些有着保守天性之人能够持续抵制法国大革命肇始的激进理论和社会变革。
简言之,这是一本有着历史叙事面目,但旨在凸显保守主义思想实质的作品。探讨了保守主义的各种观念,并查验它们在当时及后来混乱和剧变时代的有效性。
晚学盲言(上下) 豆瓣
作者: 钱穆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0 - 1
钱穆先生86岁时患眼疾,“不能见字,不能读书”,只好口述,夫人记录,而后口诵耳听,一字一句修改订定,终稿时已92岁高龄,故曰《晚学盲言》。全书分三大部分,九十个专题,一为“宇宙天地自然之部”,二为“政治社会人文之部”,三为“德性行为修养之部”。九十个专题,虽篇各一意,却相贯相承,每篇均是两个命题的对举,如整体与部分、抽象与具体、常与变、道与器、权与能、礼与法、雅与俗等等,或是对中国传统文化核心要义的综括,或是对中西文化异同的归纳,均博而反约,致广大而尽精微,可谓是作者晚年对中西文化异同的一次总结性的综论。
责任的重负 豆瓣
The Burden of Responsibility
9.0 (11 个评分) 作者: 托尼·朱特 译者: 章乐天 中信出版社 2014 - 9
编辑推荐:
★活在一个不负责任的时代,我们该如何经历并反对这个时代?
★《战后欧洲史》之外,托尼•朱特最富盛名的两部著作之一。
★当代最重要的历史学家和思想家托尼•朱特,以三位重负责任的知识分子,触及了我们时代思想和道德的困境。
★“被遗弃的先知”莱昂•布鲁姆、“不情愿的道德主义者”阿尔贝•加缪、“局外的当局者”雷蒙•阿隆 ,三位深度介入政治的法国知识分子,如何以道德责任挑战黑暗时代?
他们的生活和著述都与这个不负责任的时代格格不入。他们毕其一生,经常感受到这个国家所要求的政治与思想相一致的压力,却甘愿在政界、公众、左翼同僚或知识分子同侪中充当不受欢迎的人,这是一种稀罕而耐人寻味的个性。仅此,他们的事迹就值得一书。
——托尼•朱特
--------------------------------------------------------------------------------------------
内容简介:
《责任的重负》是托尼·朱特最富盛名的两部著作之一。
在这本书中,他选取了阿尔贝•加缪、莱昂•布鲁姆、雷蒙•阿隆这三位法兰西精神最优秀的代表人物,还原他们生活的年代,考察他们的言行与历史纵横嬗变之间的联系,讨论知识分子与思想史的诸多重要议题。
托尼•朱特认为,评价知识分子的核心词应是“责任”。这三位道路迥异却共同拥有“勇气与正直”这种道德人格的知识分子,在投入公共生活之后,将个人利益置于公共责任之下,以独立的良知发言,以一致的言行影响现实政治、纠正时代谬误,并不惜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才有所谓“责任的重负”。
他们活在一个不负责任的时代,但更重要的是,“他们经历过,并反对这个不负责任的时代”。
可以说,他们不单代表了现代法国的思想和政治文化中独特的、令人憬悟的一种声音,还代表了现代社会和思想中许多最优秀、最持久的价值——过去是,如今也是。
--------------------------------------------------------------------------------------------
媒体评论:
所有为知识界缺失“正义”“品格”与“道德”而感到遗憾的人,都会从本书中读到很多值得汲取的言论。
——《纽约时报书评》(The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托尼·朱特有关三位已逝的伟大法国人的论述,触及了我们时代思想和道德的全貌。在当前文化战争的甚嚣尘上的声浪之中,朱特理性的声音犹如一把穿透黄油的刀,穿透了那些胡言乱语。
——欧仁·韦伯(Eugen Weber,著名历史学家)
托尼·朱特笔下的这几位重要的法国思想家也都是积极的活动家,不像后来的学者只摆弄语词。他描写这些人的笔触优雅,充满有根有据的自信。
——埃尔贝•R•洛特曼(Herbert R. Lottman,著名作家,《加缪传》作者)
朱特讲述了布鲁姆、加缪和阿隆的思想历程,并进一步展现了法国思想文化的诸多方面。而且,这本书文字优美,笔触动人……令人钦佩。
——斯坦利·霍夫曼(Stanley Hoffmann,哈佛大学历史学教授)
美的历程 豆瓣
9.2 (142 个评分) 作者: 李泽厚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9 - 1
本书是中国美学的经典之作。凝聚了作者李泽厚先生多年研究,他把中国人古往今来对美的感觉玲珑剔透地展现在大家眼前,如斯感性,如斯亲切。今配以精美的插图,本书就更具体地显现出中国这段波澜壮阔的美的历程。
《美的历程》是部大书(应该说是几部大书),是一部中国美学和美术史,一部中国文学史,一部中国哲学史,一部中国文化史。      ——冯友兰
这样的著作能有多少呢?凤毛麟角吧,以十几万字的篇幅来完成这样一个”美的历程”,高屋建瓴,势如破竹,且能做到“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该细密处细密,该留连处留连,丝丝入扣,顺理成章,在看似漫不经心的巡礼中触摸到文明古国的心灵历史,诚非大手笔而不能为。
《美的历程》一书真是写得英姿勃发。才气逼人。单是标题,便气度不凡:龙飞凤舞。青铜饕餮。魏晋风度、盛唐之音,更不用说每过几页就有一段华彩乐章了。实际上,《美的历程》是可以当作艺术品来看待的。它充分地表现着李泽厚的艺术魁力。      ——易中天
苏珊·桑塔格:精神与魅力 豆瓣
SUSAN SONTAG: GEIST UND GLAMOUR
8.3 (7 个评分) 作者: [德]丹尼尔•施赖伯(Daniel Schreib) 译者: 郭逸豪 索·恩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8
苏珊·桑塔格(1933~2004),美国第一代公知,与汉娜·阿伦特并称为美国20世纪知识界的两位女神。作为文化评论家、小说家、电影制片人、导演和剧作家,她是不平凡的知识分子,也是引领时代的流行偶像。作者在本书中描绘了这位迷人女作家充满矛盾和冲突的一生,探讨了桑塔格在影响美国民众文化和政治中所扮演的角色,从这位精神偶像的人生历程中反观当时动荡的美国社会发生的文化变革。
书中还包括了与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纳丁·戈迪默和桑塔格儿子大卫·里夫的访谈以及桑塔格与她的发行商罗杰·斯特劳斯的信件,具有较高价值。
革命与历史 豆瓣
Revolution and History: Origins of Marxist Historiography in China, 1919-1937
8.4 (7 个评分) 作者: [美] 阿里夫·德里克 译者: 翁贺凯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5 - 1
本书以1920—1930年代的“中国社会史论战”为中心,在现代中国思想发展的脉络下,对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中国的起源进行了深入的剖析,阐明了其时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中国历史时所面临的问题和困难,以及他们对其时中国的革命性大变革的专注是如何塑造了他们处理理论和历史问题的方式的。作者认为,尽管这些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在学术上存在着应受责难的瑕疵,尽管他们经常是在粗糙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概念,但是他们对于中国史学研究的贡献却是持久的。无论如何,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兴起,是由其时中国的思想和政治背景所塑造和决定的。因此,马克思主义对于中国知识分子的感召力,主要并不在于如列文森所指出的是对“历史”与“价值”的矛盾作出了回答,而在于它对中国革命的问题提供了答案。
剑桥二十世纪政治思想史 豆瓣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Twentieth-Century Political Thought
作者: [美] 特伦斯·鲍尔 / [英] 理查德·贝拉米 译者: 任军锋 / 徐卫翔 商务印书馆 2016 - 1
《剑桥二十世纪政治思想史》系统考察了十九世纪晚期至二十世纪末政治思想的发展。其作者来自世界各国,且都是在相关领域成绩卓著的学者。书中所讨论的主题涵盖了福利国家的兴起及后来引起的批评;法西斯主义和共产主义对自由民主的认识及其尝试提出的替代性解决方案;大众选民以及新社会运动促成的全新的政治组织形式;从实证主义到后现代主义对政治研究产生重大影响的形形色色的思想传统;西方与非西方政治思想之间的互动;全球化对国家提出的挑战。二十世纪政治思想中的每项重大议题都有专章讨论,既有相当的学术水准,也容易为读者理解,对本科生以上不同层次从事政治学学习和研究的学生或学者,都不无裨益。
思想史:从火到弗洛伊德 豆瓣
Ideas: A History from Fire to Freud
8.2 (10 个评分) 作者: [英] 彼得·沃森 译者: 胡翠娥 译林出版社 2018 - 1
★一部拒绝“简化”的思想史,一己之力写尽人类智力全貌。
★上至直立行走和火的使用,下至粒子物理和精神分析。
★突破朝代更迭的撰史常规,思想才是人类进步的基石。
★《泰晤士文学增刊》年度图书。
Q1:诸子百家和古希腊圣贤为何在短时间内相继出现?
Q2:黑暗的中世纪后,欧 洲如何实现了对 中国和伊斯兰世界的赶超?
Q3:你知道自己如何思考,但你知道人类经过了多少阶段,才能这样思考吗?
内容简介:
这是一部煌煌百万言、面向普通读者的百科全书式巨著。纵览自人类直立行走与取火直至20世纪初百家争鸣的思想文化发展历程。
远古智人本是非洲一种毫不起眼的灵长类动物,究竟是什么样的因素令他们扩散至整个地球,甚至踏上探索外太空的征程?又是什么样的发展使他们反思人类给地球带来的破坏,进而采取一种有良知的生活方式?沃森以发人深省的笔法讲述人类何以成为今日的人类,帮助读者更深刻地理解世界、理解自身。
这是一部依思想撰写的通史,历史不再是王朝更迭和成王败寇,而是那些为了推进人类理解世界、理解自己而做出贡献的重要思想和思潮。
媒体评论:
这是一本趣味盎然的书,能够激发那些勇于探索心灵的人,去寻求理解人类思想的发展历史。
——《泰晤士报》
本书全面涵盖了人类智识的种种发展,这样一本卷帙浩繁的书,原本很容易让读者迷失其中,但沃森以其强大的叙述能力,将全书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并点亮了其中的知识信息,一本历史杰作诞生了。
——约翰•格雷,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欧洲思想史教授
这是一部鸿篇巨制……思想的历史值得这样大书特书。
——费利佩•费尔南德斯-阿梅斯托,著名历史学家,《外交官》主编
本书对“思想”的定义,可谓开历史之先河,将直立行走、取火等思想产生所必需的物质条件纳入其中,极大地完善了思想的谱系……书中提出了许多前人未曾设想的问题,它给出的答案也必将激发所有读者。
——诺埃尔•马尔科姆爵士,历史学家
东风 豆瓣
The Wind from the East: French Intellectuals,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and the Legacy of the 1960s
9.0 (21 个评分) 作者: [美] 理查德·沃林 译者: 董树宝 三辉图书/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7 - 3
◆2012年《金融时报》最佳历史类图书
◆托尼·朱特与迈克尔·沃尔泽一致推荐
◆解读60年代法国知识分子 揭示“五月风暴”中的中国因素
···
【内容简介】
20世纪60年代,社会主义运动在世界范围内方兴未艾。法国最杰出的智识精英受“毛主义”鼓舞,极大地拓展了政治与文化想象。学生、左翼群体、智识精英一起推动了席卷整个法国的“五月风暴”,对当时的局势与日常生活政治展开批判,意图通过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社会运动来复兴法国的市民和文化生活。
理查德·沃林指出,60年代流行于法国智识精英中的“毛主义热”与中国现实并无实质关联。通过回顾60年代法国文化与政治生活,《东风》力图揭示“毛主义”是如何出人意料地影响了法国的民主政治进程。
···
【学者及媒体评论】
对1968年“五月风暴”的写作大多数沉湎于怀旧或失望之中,理查德·沃林对这段往事的论述却秉持审慎、公正的精神。在关于1986年法国左翼运动的所有作品中,《东风》是我读到的最棒的一部……对20世纪60年代全球的动荡局势感兴趣的读者来说,本书不容错过。
——托尼·朱特,《战后欧洲史》作者
·
理查德·沃林引人入胜地叙述了法国左派的行为,对其蠢行与幻想给予了应有的重视,而且还竭力去捕捉、评价其解放效果。
——迈克尔·沃尔泽(Michael Walzer),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教授
·
理查德·沃林从一种复杂的问题意识出发,剖析了1968年法国的“五月风暴”。本书是一次极具深度的沉思——对政治见解之形成的沉思。《东风》堪称一次精神上的奥德赛。
——迈克尔·拜伦特(Michael C. Behrent),阿巴拉契亚州立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
·
理查德·沃林记录了这样一群人:尽管他们有时显得荒唐可笑,却一贯秉持深刻和严谨的态度来思考并行动。因此,《东风》堪称一部具有价值和时代意义的优秀著作。
——《华尔街日报》
自由主义 豆瓣
9.6 (10 个评分) 作者: 李强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007
《自由主义》在结构上主要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叙述自由主义发展的历史。关于自由主义的定义,在下文将有较详细的讨论。简单地说,自由主义既是一种学说、一种意识形态,又是一种运动,而且在许多国家成为一种占主导地位的制度。《自由主义》的重点是勾勒、梳理作为一种学说、理论、意识形态的自由主义。对在自由主义影响下或以实现自由主义目标为宗旨的运动与制度只是偶尔涉及,并不作讨论的重点。因之,《自由主义》所谓自由主义的历史主要是学说史、理论史。
2017年10月30日 已读
112#自由,平等,民主,法治。分别从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阐述自由主义的内涵,条理清晰,比霍的那本好看许多。
哲学 学术 思想 思想史 政治学
士与中国文化 豆瓣
8.4 (15 个评分) 作者: 余英时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 - 1
士在中国史上的作用及其演变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现象,决不是任何单一的观点所能充分说明的。但是无可争辩的,文化和思想的传承与创新自始至终都是士的中心任务。从文化史和思想史的角度出发,《士与中国文化》所企图观察和呈现的是:士作为一个社会阶层的精神风貌。不用说,这当然只能是一种宏观的历史。但宏观若不能建筑在微观研究的基础之上则将不免流于空泛而武断。因此《士与中国文化》不取通史式的写法,而是一系列的史学专题的研究。作者余英时在各历史阶段中选择了若干有关“士”的发展的中心论题,然后对每一论题进行比较具体而深入的分析。希望能通过这一重点的研究方式以展示“士”在中国文化史上的特殊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