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
决斗写真论 豆瓣
決闘写真論
9.2 (16 个评分) 作者: [日本] 筱山纪信 / [日] 中平卓马 译者: 黄亚纪 理想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 - 5
1976 年,知名摄影杂志《朝日相机》,邀请从事评论并宣布放弃摄影的中平卓马和声势如日中天的摄影家筱山纪信合开专栏。由筱山提供摄影作品和引言,中平则撰写深刻而尖锐的评论文字,《决斗写真论》于焉诞生。一年中,两人透过家、晴天、寺、街区、旅途、印度、工作、风、妻、平日、插曲 、巴黎与明星这13个主题,对“摄影是什么?”“观看是什么?”“摄影的行为是什么?”“摄影家又是什么?”等相关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与思索。
中平大学时学习西班牙语,对哲学、美学理论以及语言学有浓厚兴趣,他的评论文字赤裸、尖锐充满了思辨性,强调以摄影行为来探索“自我”与“世界”的关系,至今读来依然前卫。筱山纪信是日本少有的在商业和艺术领域都获得认可的摄影师。他为众多时尚杂志拍摄艺人写真,同时,以稳健而冷静的镜头拍摄大量艺术写真,记录旅途和静物。迥然不同的两人碰撞出的火花给彼此和摄影都带来了更多可能。
永恒的时光之旅 豆瓣
The Eternal Journey
9.2 (42 个评分) 作者: [日] 星野道夫 译者: 游韵馨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 - 1
《永恒的时光之旅》收录星野道夫未公开摄影作品及西伯利亚绝笔日记 ,是对星野道夫史诗般摄影生涯的回顾和致敬。星野道夫用镜头扑捉自然的至美和生命的脆弱与坚强,用最纯粹的热爱记录极地的风景、动物和人,他的文字也如他的影像一样质朴温暖,每一次旅程都是触动人心的 “心灵之旅”。星野道夫曾说:“当人生将走至终点,我希望我的生命能结束在阿拉斯加。”他将人生中最青春的岁月献给了这片极北之地,而这里也成为他最后的安眠之所。他用镜头为我们留下那些珍贵的即将消逝的生命和风景,也书写了人与自然的永恒对话。
摄影师 豆瓣 Goodreads
Le Photographe
9.6 (22 个评分) 作者: [法] 埃曼努埃尔·吉贝尔 / [法]迪迪埃·勒费伍尔(摄/口述) 译者: 余轶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6 - 10
一场封存了20年的人道之旅与战时回忆
还原给你一个真实的阿富汗
首部摄影与漫画结合的纪实文学
为你讲述那被遗忘的民族与历史
摄影与漫画史无前例的艺术结合
回忆录与纪实文学中的罕见杰作
....... ............
※编辑推荐※
这是一部纪实题材的图像小说回忆录,真实再现了上个世纪80年代末苏联-阿富汗战争时期不为人所熟知的历史和民族文化,还有在惨烈的现代战争中为了生存而绝望挣扎的人们。
故事讲述了摄影师迪迪埃跟随无国界医生的一支队伍,从巴基斯坦徒步翻越15座高山进入阿富汗战区,为当地居民提供医疗救援。在这场惊心动魄、几次与死神擦肩而过的旅程中,他用镜头留下了100卷胶卷、近5000张照片的回忆与轶事。
本书涉及的主题非常广泛:信仰、战争、艺术、爱情……不管是对记者、医生,还是对想了解国际关系和历史文化的人来说,都至关重要。美国知名综合类博客Boing Boing是这样评论的:《摄影师》不仅是一本伟大的摄影书和漫画书,更是一部伟大的小说,一部伟大的喜剧,一部伟大的回忆录和一部伟大的历史文本。
☆《摄影师》现已有法国、美国、日本、德国、俄罗斯等16国语言版本,全球销售近32万册。荣登《世界报》《费加罗报》《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出版人周刊》等各大榜单。荣获安古兰漫画节“重要作品奖”、美国漫画最高奖“艾斯纳奖”、全球最佳漫画“水晶奖”、法国“漫画戛纳奖”、法国漫画书店推荐大奖、法国广播电台新闻报道类漫画大奖。
☆从形式上来看,《摄影师》开创了漫画世界新领域。欧洲现实主义漫画家埃曼努埃尔运用了电影中跳跃剪辑的手法,将绘画与摄影无缝连接,创造出紧张、悬疑的戏剧情节。画笔弥补了镜头所未能捕捉的瞬间,照片拓宽了叙事的疆界,两者完美联姻。
☆为了让读者更深切地感受这段历史,我们买下了《摄影师》的纪录片——《苍穹之下》的版权并翻译制作,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在各大视频网站搜索“漫画《摄影师》纪录片——苍穹之下”观看,或者关注后浪漫微信公众号,发送信息“摄影师”获取视频。
...................
※内容简介※
1986年7月,迪迪埃告别巴黎,开始了他人生中首次重要的拍摄任务:跟随无国界医生的一支团队,深入正处于苏联侵略军与当地民族抵抗势力交战战火中的阿富汗。在为期五个月的艰险旅程中,他用镜头记录下了一些男人和女人的长征:他们努力修复着被别人所摧毁的……
20年后,法国漫画家埃曼努埃尔用画笔重构了这场惊心动魄的经历,以漫画和照片交叉叙事的方式,创作出这本纪实题材的图像小说回忆录。在这部笑与泪交融的历史文本里,你会看到一个完全不同于你想象的阿富汗,以及那些在个人命运与地缘政治交汇的特殊历史背景下不为人熟知的文化冲突、种族信仰、情感纠葛、人性挣扎……
...................
※媒体推荐※
◎ 《摄影师》应该被选为国家级必读书目。
——《波士顿环球报》
◎ 《摄影师》是一曲由三位作者共同谱写的复调音乐,充满激情,耐人寻味。照片与漫画史无前例的艺术结合,为这场用图像描绘的旅程增添了独有的力量和人性光辉。
——《世界报》( Le Monde)
◎ 这一极为真实但却充满英雄色彩的战时人道救援任务行纪,是一首献给经常被遗忘的报告艺术的赞歌。
——《新观察》(Le nouvel observateur)
◎ 吉贝尔忠实于多形态的设想,为我们带来了这本“杂交漫画书”,借用现实的照片和更为微妙、传奇的画面,展开对故事的讲述,首创战地报道新漫画,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成功。
——《费加罗报》( Le Figaro)
◎ 在这本书里,你看不到搏斗,看不到被高举的伟大战士,你只能看到一群战争边缘的人在帮助另一群受难的人。若当你读完这本书,开始对带有武器的图片反感时,说明你已经看清了战争的真相。
——纽约时报书评(The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 阅读《摄影师》是一场非同寻常的体验,你会从中学会体察人心。
——美国国家公共电台(NPR)
◎ 漫画——这些从现实中提纯的瞬间——与黑白照片互相辉映,用一种罕见但却和谐的视觉力量,使照片的含义得以延伸。MSF成员所面临的极端状况、他们与阿富汗民众之间复杂而震撼人心的关系、以及当地宏伟的壮景,都在其中得以体现。作者从微观的角度,为这场决定性的战事,添加了史诗般的色彩。
——《电视周刊》(TELERAMA)
◎ 《摄影师》是一本伟大的书,远远超出了图像小说的范畴。
——出版人周刊(Publishers Weekly)
◎ 令人恐惧、惊骇,又让人感到由衷地快乐······我们应该多些关注和讨论《摄影师》里涉及的议题。
——美国《青年之声》杂志(VOYA)
◎ 一张小小的照片可以拥有无穷的力量。只看一眼,便能揪起你的整颗心。这一作品的魅力在于,它讲述的不仅仅是一个故事,而是我们的历史。
——《人类报》(L’Humanite)
◎ 《摄影师》让你哭,让你笑,让你想掏空口袋把钱都捐给英勇无畏的无国界医生。
——哈特福德新闻报(Hartford Courant)
◎ 迪迪埃·勒费伍尔精湛的摄影照片与埃曼努埃尔·吉贝尔幽默的文字、图画相互融合,成就了一部真实而有吸引力的回忆录。它是图像小说中最好的例证!
——图像小说记者网站(The Graphic Novel
◎ 令人无比惊叹的作品。不管在图画上、叙事上,还是在人道主义的表现上都非常成功。
——美国漫画情报网站(Newsarama)
◎ 它让你不安,让你痛苦,又时时萦绕在你心头,让你无法忘怀。
——出版人周刊漫画版评论(Publisher’s Weekly Comics Week)
◎ 让人叹服的、独一无二的阅读体验。
——行业分析杂志《货架意识》(Shelf Awareness)
◎ 扣人心弦的战地回忆。看战争时期中好的与坏的人性。
——快报
...................
※名人推荐※
○ 在我合上书的那一刻,我终于明白:战争中的难民失去一切意味着什么,翻山越岭只为帮助你从未谋面的人意味着什么,当孩子的一线生命就掌握在你手里时意味着什么。突然间,那片遥远的热土、陌生的异国文化、勇敢而坚韧的民族离我越来越近了······一部充满人性的作品。
——联合国难民署亲善大使Angelina Jolie
○ 惊人的创意、惊人的力量!这是一部真正鼓舞人心的作品,它给了我们一扇窗口,去了解遭受着战争之苦而不屈不饶的阿富汗人民。
——《完美风暴》作者塞巴斯蒂安·荣格尔(Sebastian Junger)
○ 这是在我读过的出版物中最惊人的一部。
——微软全国有线广播电视公司(MSNBC)总裁
○ 作为漫画中的“杂交新品种”,这本书确实冒着变成“四不像”的危险,可我尽一切所能,使它成为一个易于阅读的好作品。如果说今天它得到了众多读者的肯定,原因很简单,就是它读起来非常有意思。
——埃曼努埃尔·吉贝尔(本书作者)
○ 我讲述的,是MSF成员深入阿富汗,救助平民百姓的故事。跟他们在一起,我学会了很多东西。在这个故事中,我扮演了最单纯的一个角色,而这也是一名摄影记者能承担的最好的角色。
——迪迪埃·勒费伍尔(本书作者)
我与这个世界的距离 豆瓣
Vivian Maier: Self-Portraits
9.2 (26 个评分) 作者: [美]薇薇安·迈尔 / [美]约翰·马卢夫 译者: oneone 九州出版社 2017 - 7
谁是薇薇安·迈尔?这个隐没于公众视野之外近60年的神秘摄影师,自曝光以来,总被人们这样问起。
这本自拍摄影集《我与这个世界的距离》,精选近100张薇薇安·迈尔的黑白和彩色自拍照片,拍摄年代从1950s到1986年,记录了迈尔从20多岁到60岁的年华。这些自拍里的她,常常 出现在反光物体表面或者玻璃上,大多形单影只,寥寥几张里,和孩子在一起,想必是她在工作时拍下的。看这些自拍,她眼中的自己,你会全面深入地认识一个更丰满的薇薇安·迈尔。
本摄影集为中文版首次独家引进。
不合理的行为 豆瓣
9.0 (8 个评分) 作者: 唐·麦卡林 / 刘易斯·切斯特 译者: 李文吉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 7
本书是杰出战地摄影师唐•麦卡林(Don McCullin)自传,麦卡林生于战乱之中,为躲避战乱被送往乡下抚养,成长在英国治安最糟糕的地方,从小患有阅读障碍,家庭贫困,父亲早逝,后凭借一张给街头帮派拍的照片进入新闻摄影界,开始了他痛苦而辉煌的战地摄影之路。
麦卡林拍摄的照 片涵盖了二十世纪下半页的主要战役,其中很多都已成为时代符号,他拍摄的英国乡间风景和无数平凡人物,也因其悲天悯人的情怀而震撼人心,本书在收录这一切之外,更重要的是真实地呈现了麦卡林这个人,他用摄像机见证了人性,他的一生也为人性所见证,书中的麦卡林复杂而充满矛盾,宛如与老朋友酒后长谈,他在告诉我们世间种种残酷与不公之外,也讲述了他面对死亡备受煎熬的内心,以及他晚年抛妻弃子的种种悔恨与缘由。这本书讲述的是传奇经历,呈现的是哀伤面孔,记录的是人类相互厮杀的历史,安慰的是死于炮火的鬼魂,反思的是不堪回首的灾祸,映照出的是一个人矛盾而清澈的心灵。
麦卡林是我们不能闭上的双眼。
——约翰•伯格
我只有一句话:唐•麦卡林是戈雅。
——卡蒂埃-布列松
他很慈悲,但那首先是对自己的慈悲,那些受苦的人都是他自己。
——哈罗德•伊文思
他已经认识各种形式的恐惧,他是恐惧的行家。上帝才知道他从多少个死亡边缘爬回来,而且处处不同。他说他被关押的次数多到自己都记不清,他没说大话。他如此谈论死亡与危险,似乎颇有意在暗示:每次他考验自己的运气,也就是在考验上帝对他的恩宠。得以幸存就是再度受到宽恕与保佑。
——约翰•勒卡雷
若这本书仅仅只是麦卡林的摄影集,已是弥足珍贵。但全书却不只是这些。
——Sunday correspondent
麦卡林描述他的战地经验,笔法有如老练的惊悚小说家。
——Observer
他的影像有如黑暗报告,而他那深刻反省的文字,就仿佛是在行过黑暗时所发出的良知之光……从任何角度看,这都是我读过的最动人的忏悔录之一。
——阮义忠
这是一本值得阅读的战地摄影家传记,我们可以在其中看到一位极为杰出的摄影师,如何坚持其原则而成为一种专业典范,如何成为英雄,又如何在这种英雄主义里,诚实地发现了自己匮乏、荒芜的生命风景。
——郭力昕
他的写作风格就像他的照片一样令人激赏,这本书也因此显得相当动人,令人不忍释卷
——亚马逊读者书评
2018年8月12日 在读
看到P30。下次再去书店补完。ps在书店看书效率真的很低啊
传记 摄影 纪实
Vivian Maier 豆瓣
9.2 (5 个评分) 作者: John Maloof Harper Design 2014 - 10
The definitive monograph of American photographer Vivian Maier, exploring the full range and brilliance of her work and the mystery of her life, written and edited by noted photography curator and writer Marvin Heiferman; featuring 250 black-and-white images, color work, and other materials never seen before; and a foreword by New York Times bestselling author Laura Lippman.
Vivian Maier’s story—the secretive nanny-photographer during her life who becomes a popular sensation shortly after her death—has, to date, been pieced together only from previously seen or known images she made and the handful of facts that have surfaced about her life. During her lifetime she shot more than 100,000 images, which she kept hidden from the world. In 2007, two years before her death, Chicago historic preservationist John Maloof discovered a trove of negatives, and roll upon roll of undeveloped film in a storage locker he bought at auction. They revealed a surprising and accomplished artist and a stunning body of work, which Maloof championed and brought to worldwide acclaim.
Vivian Maier presents the most comprehensive collection and largest selection of the photographer’s work—created during the 1950s through the 1970s in New York, Chicago, and on her travels around the country—almost exclusively unpublished and including her previously unknown color work. It features images of and excerpts from Maier’s personal artifacts, memorabilia, and audiotapes, made available for the first time. This remarkable volume draws upon recently conducted interviews with people who knew Maier, which shed new light on Maier’s photographic skill and her life.
2018年8月12日 已读
67#Vivian就是上帝派来的间谍啊。想买一些挂墙上。这本印刷非常精美,纸张很大,看起也舒服。唯一的缺点就是价格太贵...好吧,这是我的缺点。
摄影 攝影集 薇薇安
理解一张照片 豆瓣
Understanding a Photograph
8.8 (13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约翰·伯格 译者: 任悦 理想国丨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2018 - 3
约翰·伯格被誉为20世纪摄影领域最有原创性的评论家之一。他的文章,如同瓦尔特·本雅明的《摄影小史》、珊·桑塔格的《论摄影》和罗兰·巴特的《明室》一样,启发了一代又一代爱好摄影的普通读者、摄影师和像他一样“写摄影”的人。
《理解一张照片:约翰·伯格论摄影》是伯格过去五十年“写摄影”的文章精华,由英国国宝级作家杰夫·戴尔悉心编选。本书以时间为序,不仅全面收录了伯格最有影响力的摄影名篇,如《摄影的使用》《外观》《故事》等,也将此前未见收录的、他为展览或图册撰写的评论纳入其中,其中涉及的人物极其广泛,从摄影大师奥古斯特·桑德、亨利·卡蒂埃-布列松、尤金·史密斯,到至今仍在活跃的摄影师伊特卡·汉泽洛娃、阿拉姆·谢卜利。很大程度上,这24篇文章代表了约翰·伯格有关摄影之写作的最高水准。
写真的话 豆瓣
6.9 (20 个评分) 作者: (日) 荒木经惟 译者: 彭盈真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 - 10
荒木经惟向读者讲述其钟爱作品背后的故事,讲出“写真”的话;同时,也“写”下了自己对于摄影和摄影生涯的“真”的话。本书通过“早晨”、“正午”、“夜晚”三个篇章来象征荒木不同阶段的摄影人生,带读者深入荒木的摄影世界,在“生•死•欲望”之中,体味他所理解的人生之意,感受不朽名作带来的视觉震撼。他精心挑选各个阶段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从“摄影的修业时代”开始,风趣幽默地向读者叙述每张照片背后的故事,并且穿插许多对于“摄影是什么”的精彩见解,最后则以“摄影的绝顶时代”作结。他说:“摄影集依照年代顺序,列出我从二十三岁开始所拍的照片,这种做法实在很有趣,因为这样一来,我的整个人生看起来就像是不断地拍照。而且,这种编排方式印证了我长久以来的想法:所谓的摄影,就是人生。”
在《写真的话》里,可以清楚看见荒木经惟对于摄影的态度与坚持──“活着就是要保持进行的状态,并且对于各种事物怀抱好奇心。例如我的童年时期;对于街上偶遇的中年女性的面孔一见钟情、拼命拍摄的时期;接着则是与老婆阳子相遇、蜜月旅行、初夜、做爱,甚至连她去世时我也拍了照片。此外我也拍天空、拍云、拍花……什么都拍,也拍了我的猫奇洛。”不断地按下快门,借此将身边所有事物联系起来,这份联系正是荒木经惟活着的象征。
2018年4月22日 已读
37#想把女性拍漂亮,就先给她戴上眼罩,用百合遮住私处。
摄影 随笔
漫步东京 豆瓣
荒木経惟トーキョー・アルキ
6.4 (32 个评分) 作者: [日] 荒木经惟 译者: 阿夜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 - 10
摩天大楼群形成的山谷之间、老街的巷弄里、山手线沿线的住宅街、墓地……荒木经惟漫步在他所深爱的城市--东京。他在途中邂逅了美女,重新体验令人怀念的昭和风情,以及未随着时代变化的孩童笑颜。这一路上,有幸福、有梦。和偶遇的人们凝视、交谈的霎时,荒木的摄影机纪录了迸发于该时空的微妙情感,随意走走如此行进之真意亦在底片感光下解构而出。“女性是最棒的,街道也是最棒的。”名照片以名言点缀的本书,正是“漫步”与“街道纪实摄影”的极致之作!
犬的记忆 豆瓣
犬の記憶
7.6 (17 个评分) 作者: (日)森山大道 译者: 金晶 / 顾铮 (审校)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3 - 3
◆摄影大师森山大道带有自传性质的摄影随笔集。质朴、平静和深情的文字,毫不逊色于日本一流作家。
◆ 高反差、粗粒子、模糊、晃动、失焦的强烈黑白摄影代表人物。
◆ 粗朴原始的黑白照片,平实又富哲理的自述,追忆往昔的地景心景,关于记忆、时间、梦与成长。
◆数十幅精选照片,展现不同人物的鲜活感性、内在强韧之生命力,配合森山大道灵动而饱满的自述,深深撼动每个人的心灵。
◆ 他被称为眼睛的猎人、日本的布列松,他能在平常之中捕捉不安、冲动、焦虑和情欲的片刻。
◆ 森山大道曾说过:“我以前每天就像一条狗在路上到处排泄似的在街头各处拍摄照片。”——随笔集“犬的记忆”用影像留下了街头的瞬间光芒,用文字记录了成长和生活的记忆。
◆ 照片是光的记忆与化石,而摄影则是记忆的历史。——森山大道
◆ 我选择直接冲撞的方式,背着相机走入城市,如野犬般,浪迹在人群街道间,而这样冲撞的能量越是强烈,反映在作品上也就越直接明显。——森山大道
本书是日本摄影大师森山大道的摄影随笔集,带有浓烈的自传性质,收有其精选的68幅照片。作者用粗朴原始的黑白照片,用质朴、平静和深情的文字,记录了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苍凉。
东京日和 豆瓣
東京日和
7.9 (39 个评分) 作者: [日] 荒木经惟 / [日] 荒木阳子 译者: 罗嘉 重庆大学出版社/楚尘文化 2013 - 1
《东京日和》一书,最初连载于日本《思想科学》杂志1989年7月期,按先前的惯例,阳子撰文,荒木配图;但三期过后,阳子因患子宫癌入院,1990年1月27日,阳子离开了人世。整整一年的时间中,荒木沉浸在巨大的丧妻之痛中无法自拔,最终决定独自完成《东京日和》。在本书的后半部中,透过忧郁的写真和感伤的文字,荒木用自己的方式深切表达了对妻子永远的思念。
2018年4月22日 已读
35#曇り的早上,躺在沙发翻完。书像阳子一样别致,然而荒木的手稿太难辨认了,不得不看糟糕的翻译。拍照对荒木而言是自我诉说,是对阳子的无限追忆。破碎和无逻辑的语言更像是诗歌。
摄影 日本 艺术
摄影的艺术 豆瓣
The Art of Photography
8.5 (10 个评分) 作者: Bruce Barnbaum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2 - 2
巴恩博编著的《摄影的艺术》是经典之作《摄影的艺术》的最新修订版(原版于1994年出版),这部著作被认为是最具可读性、最易理解和最全面的摄影教科书。现在,它已经更新了数码摄影的内容。这本书有超过100幅黑白和彩色摄影的插图,还有各种图表,可以帮助初学者、进阶者乃至高级摄影师找到自己的摄影表达方式。Bruce没有故作高深,也没有以高人一等的姿态进行论述,而是以清晰、简明、易懂的方式介绍了数码和传统摄影的创作技术。他还超越了技术层面,深入地讨论了有关摄影的哲学、表达方式以及创意的内容,这往往是其他摄影书避而不谈的内容。 Bruce被公认为是世界上最优秀的风景和建筑摄影师之一,同时又是摄影领域最优秀的导师之一。《摄影的艺术》是其摄影教材的化身,经过35年的发展、演变和提炼,它已成为一本在未来多年内仍将具有持久意义的、价值无可估量的摄影参考书。对于有想法的摄影师,这确实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书。
失焦 豆瓣
Slightly Out of Focus
9.5 (24 个评分) 作者: [美] 罗伯特·卡帕 译者: 徐振锋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 3
《失焦》是卡帕亲历二战的摄影手记,作品忠实记录了他在战争中经历和感受到的一切。展卷阅读,有时会哑然失笑,而更多的时候,则会让人心情沉重。卡帕深深热爱生命,热爱和平,他厌恶战争,痛恨自己的职业——眼看着一个个年轻的生命,生死只在一瞬间,任谁也无法承受这种巨大的反差——尤其是当这种事情就发生在自己的身边,甚至随时会发生在自己身上时。然而卡帕却以近乎“冷酷无情”的冷静忠实地记录下这一切,他的文字,他的照片,无一不充分体现出这种冷静,而隐藏在冷静背后的,是用生命才能换取的勇气。
作为战地摄影的鼻祖,卡帕有着典型的冒险家的性格,他曾说“战地记者的赌注——他的生命——就在他自己手里……我是个赌徒。”而他更著名的一句话则是:“如果你的照片拍得不够好,那是因为你离炮火不够近。”他的摄影作品,没有太多的技巧可言,焦点不够准确,裁切不够精当,色调不够丰富……但所有这些“缺点”都无法掩盖其作品的伟大性。
论摄影 豆瓣
On Photography
8.9 (88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苏珊·桑塔格 译者: 黄灿然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0 - 5
《论摄影》不仅是一本论述摄影者的经典著作,而且是一本论述广泛意义上的现代文化的经典著作。它不是一本专业著作,书中也没有多少摄影术语,尽管有志于摄影者,应人手一册。它的对象主要是知识分子、作家和文化人。
桑塔格深入探讨摄影的本质,包括摄影是不是艺术,摄影与绘画的相互影响,摄影与真实世界的关系,摄影的捕食性和侵略性。摄影表面上是反映现实,但实际上摄影影像自成一个世界,一个影像世界,企图取代真实世界。
对读者而言,这本书的丰富性和深刻性不在于桑塔格得出什么结论,而在于她的论述过程和解剖方法。这是一种抽丝剥茧的论述,一种冷静而锋利的解剖。精彩纷呈,使人目不暇接。桑塔格一向以庄严的文体著称,但她的挖苦和讽刺在这本著作中亦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论摄影》出版于一九七七年,轰动一时,引起广泛的讨论,并荣获当年的全国图书批评界奖,至今仍被誉为“摄影界的《圣经》”。
本版配以60余幅世界摄影史上的珍贵照片,推出极具艺术品位与收藏价值的“插图珍藏本”,使《论摄影》真正成为图文并茂的文化经典。
2017年12月13日 已读
131#很难啃,就不推荐了。“拍照就是参与另一个人的必死性,脆弱性,可变性。所有照片恰恰都是通过切下这一刻并把它冻结,来见证时间的无情流逝”。“生命不是关于一些意味深长的细节,被一道闪光照亮,永远地凝固。而照片是”。虽说翻译并不好,内容深奥晦涩,但每读一段文字,仍然能感受灵魂的一次次震颤。前面论述摄影的入侵性中,把镜头比喻成男性生殖器,从偷拍得到快感,也就意味着“强奸”。最后一章从安东尼奥尼的《中国》切入,分析了意识形态下的中国,影像所具有的独特性。“在中国,一个影像只要对看它的人民有益就是真实的”,很有意思。
学术 摄影 文化 文艺 美学
持摄影机的人 (1929) 豆瓣 TMDB Min reol
Человек с Киноаппаратом
9.2 (184 个评分) 导演: 吉加·维尔托夫 演员: Mikhail Kaufman
其它标题: Человек с Киноаппаратом / Man with a Movie Camera
本片是苏联纪录片导演,“电影眼”理论的创始人吉加•维尔托夫(Dziga Vertov)的代表作。电影主要拍摄于乌克兰的敖德萨市,摄像师是维尔托夫的哥哥米凯尔•卡夫曼(Mikhail Kaufman)。影片主要分观众入席、城市黎明、人民的工作与休息、体育运动和艺术实践几部分,通过刻画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来呈现苏维埃新社会中的一个理想城市。摄影师米凯尔•卡夫曼在拍摄的同时也出现在电影画面中,首创了“自我暴露”的电影形式。在这部具有里程碑性突破意义的纪录片中,维尔托夫首次使用了二次曝光、快进、慢动作、画面定格、跳跃剪辑、画面分割等前卫剪辑手法,并采用了仰角、特写、推拉镜头等新颖的拍摄手法,并制作了一段定格动画。
我们都为比尔着盛装 (2010) 豆瓣
Bill Cunningham New York
9.1 (108 个评分) 导演: 理查德·普莱斯 演员: 比尔·坎宁安 / 安娜·温图尔
其它标题: Bill Cunningham New York / 街拍皇帝
这是一部关于街拍鼻祖比尔·坎宁安(Bill Cunningham)的纪录片。已入耄耋之年的比尔依然是纽约时报的一名摄影师,拥有自己的板面专栏“On the Street”以及“Evening Hours”。他从六十年代起便一直沉迷街拍,并享受工作。在比尔的镜头下,不管你是上流名人、普通工人甚至是下城居民,只要你着装出位有个性,比尔都乐于捕捉你的美。几乎所有的时尚界人士都认识并尊重这位摄影顽童,就连著名时尚杂志Vogue的女主编安娜·温图尔(Anna Wintour)也说:“我们都为比尔着盛装。”然而,这样一位几乎把一生都献给了时尚且功不可没的老人,依然住在狭小工作室里,每天骑着自行车上街拍照,不过老人家却觉得这样最好,对他来说,拍照以外的任何事都无关紧要,能够自由地捕捉新鲜,才是他的追求。
本片推出后深受欢迎,先后在悉尼电影节、南塔基特电影节、墨尔本国际电影节和阿布扎比国际电影节上获最佳纪录片殊荣。
2017年5月14日 看过
正如比尔自己所说,他是个矛盾的人。他过着清贫简单的生活,穿着朴素普通的衣服,而混迹于繁华奢侈的纽约,追逐于华丽奇异的时尚。他与不少上层名流为友,却又住在底层狭窄简陋的储物屋,不慕名利,孑然一身。这个可爱的老头,骑着老旧的自行车穿行在车水马龙中,用相机满足自己生存和生活。
传记 摄影 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