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欣浩
佛祖都说了些什么? 豆瓣 Goodreads
佛,到底讲了些什么?
8.3 (35 个评分) 作者: 林欣浩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2014 - 7
《佛祖都说了些什么》用轻松易懂的写法,介绍了汉传佛教的历史。六道轮回是否存在?罗汉和菩萨谁的级别更高?坏人到庙里捐钱能否获得福报?为什么有的佛经像绕口令?……所有和佛学相关的疑问,这里都有解答。所有对佛教模糊的概念,这里都会进行清晰地分辨。对佛学一窍不通的人,也能轻松地看懂。
2017年10月25日 已读
111#读到最后莫名感动,“如果你想让我受苦,你就无法阻止我去爱”!这是我们对未知恐惧仅有的一点安慰。本书不仅仅讲佛教史,而是串讲了一遍中国思想史,以及儒释道相互之间的兼收并蓄。文字通俗易懂,妙趣横生,上一本西哲学史也非常棒!期待下一本
2017年10月26日 评论 儒释道的朋克时代 - 本想摘抄点干货,结果发现整本书都是干货。那还是简单写写感想吧。 1.佛教和基督教向着相反的方向发展,佛教起初偏向哲学思辨,逻辑推理,佛理深奥,而到后来的禅宗,净土宗愈发转向了宗教。基督教则起初宗教色彩浓重,到中世纪,基督教经院哲学蓬勃发展,统治了漫长的时期。 关于佛教和基督教,电影《这个男人来自地球》讲了个很有意思的故事,自称是基督的男主说他曾在印度追随释迦牟尼,获得佛陀指点后又回到耶路撒冷创立了基督教,以至于后来基督教里有很多佛教的影子。作为观众,我当时对这套说辞深信不疑。但现在看来似乎不太可信了,如果他真的得到佛陀真传,那他创立的基督教最初不也应该偏向哲学思辨吗?为何却背道而驰? 我不信教,但坦率地说,世界三大教里我对佛教的好感更多。这与环境也有关,身在一个佛教盛行的国家,自然对佛教的了解更多,也更偏爱,但最重要的是佛教宽容与平和的精神让我感到亲近。西欧不同宗教之间常常发生战争,如罗马时期穆斯林与基督教的对抗,除此之外,同一宗教内部的不同教派之间也能爆发战争,如新教与天主教引发的欧洲三十年战争。本着“非我教类必须下地狱”的精神,迫害异教徒的暴行在欧洲历史上屡见不鲜。 在中国,本土的儒道与外来的佛教之间基本没爆发过战争,虽然有过几次灭佛运动,这些比起西欧可以说是小巫见大巫了。它们之间更多的是相互包容妥协,相互借鉴融合。佛教自身演变出的教派之间更是没有产生矛盾,佛教认为修行的途径有无数种,采取适合自己的一种就好,所以无论你信哪一派都没有问题,完全不存在“异教”一说。 2.想谈谈儒释道各自在中国掀起的“朋克”运动,因为这三家最后都发展到一个形而上学,不可知论和主观唯心的地步,反对一切成规旧俗,于是常常做出让人瞠目结舌的事情。道教说,道可道,非常道,“道”不可以说出来,说出来就不是道了。因此有魏晋时期的清谈玄学,有竹林七贤喝完五石散裸奔,遇到不喜欢的人翻白眼……这都是道教朋克运动的一部分。 佛教发展到禅宗,认为心与佛没有距离,即心即佛,每个人都可以获得顿悟立地成佛,既然一切都是空,那就不必苦苦拜佛颂经参悟佛法奥义,这些也都是“执”。于是又出现狂禅这一股朋克运动,不少高僧骂祖唾佛,喝酒吃肉,寻欢作乐,对人当头棒喝――对方一说话,就对他大喊一声,或者一棍伺候,企图用这种非理性的方式使对方在惊吓中顿悟。于是常常出现两人互相大喝的景象,你一句我一句地大喊,悟了没有?没悟再继续喊下去,这画面想想也是滑稽。 最后,明清时期,儒教发展到心学一派,其同样认为心是一切的主宰,每个人都能成为圣人,吃饭睡觉的日常生活即是修行,凡事不必遵循圣训,甚至要砸烂三纲五常,寻求人的解放。那时已经出现自由主义的火苗,不过这星星之火很快就被浇灭了。三家殊途同归得出一致的结论,分别在不同历史时期掀起了朋克的反叛运动,实在太有趣了。 3.作者在最后对宗教的解释非常妙,我们在对未来有信心的时候倾向于唯物论,在对未来没有把握甚至充满恐惧,忐忑不安的时候往往诉诸宗教,普通人都在机械论和宗教信仰左右之间徘徊,人生得意享受生活的时候偏左一点,在面临病痛死亡感到人生无常时又滑向右边。宗教可以给我们安慰,但并非唯一的安慰,其实我们也不必都信教,就算要信,世界上那么多宗教,我们怎么知道哪个是真理?万一错信了邪教死后更惨呢。 作者说唯物的无神论同样可以给我们安慰,这个安慰就是“爱”的能力,我们可以不必过于担心地狱的存在,担心死后的去处。因为如果真的有地狱存在,我们真的要经受痛苦和折磨,那我们就一定有感受痛苦的自我意识(灵魂),只要有自我意识存在那么我们就有能力去爱,我们可以在脑海里吟唱最喜欢的音乐,背诵最喜欢的诗词,回忆最喜欢的电影,想念最爱的人……回顾自己匆匆的一生,我可以去爱地狱里的人,那么我便感受不到痛苦了。 一个有趣有爱的人,经受得住人生所有的风暴。想到还有那么多书没读,那么多电影没看,就又有了活下去的力量。
中国 佛学 哲学 宗教 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