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史
审问欧洲 豆瓣
EUROPE ON TRIAL: The Story of Collaboration, resistance and Retribution during World War II
9.5 (10 个评分) 作者: [美] 伊斯特万·迪克 译者: 舒琦 中信出版集团 2018 - 3
【内容简介】
一个政客,希特勒,加上一个民族,德国人,如何能够彻头彻尾地改变一整个大陆的面貌,这一点至今成谜,但是,德国的力量其实比人们普遍认知中的要有限。拿犹太人为例,如果没有众多非德国籍欧洲人的热衷合作,纳粹分子不可能达成最终的清洗程度。反之,如果没有众多非德国籍欧 洲人的反抗,那么多犹太人的存活也是无法想象的。对于德国纳粹,“二战”时的欧洲不论是国家政府、地方机构,还是不同社会阶层的个人,都会在不同的时机下,选择被动顺从、主动合作或是奋起抵抗。
在本书中,广受称赞的历史学家伊斯特万•迪克探究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合作、抵抗与报复。作者通过德国占领下的以及苏联、意大利和其他军事统治下的国家和人民的经历,考察了这三个主题。他们面临着诸多道德和伦理困境,是与占领者合作呢,是在战争中保持中立以求幸存呢,还是冒着生命危险成为抵抗者呢?大多数人根据战争在不同时期的不同情况,选择了所有这三种情况。
作者讨论了在残酷的战争之后对那些切实的或可疑的战争罪犯以及战时合作者的肃清,这主要是通过形形色色的暴力、驱逐,以及在纽伦堡国际法庭和其他许许多多地方法庭上进行的司法审判。本书旨在帮助我们理解战时和战后的种种道德因果。
----------------------------------------------
【编辑推荐】
战争摧毁了人性,还是人性引燃了战争?
本书不希望给你一个答案,只希望与你一起思考,一起审问欧洲!
审问欧洲,审问的不只是某个人或某个国家,而是历史。历史即使没有正义,也是寻求正义的最佳工具。每个对“二战”感兴趣的人都应该读的一本书。
战争中的强弱、胜败,以及法律和道德意义上是非、对错,都不是那么一目了然。基于生存本能和利益权衡,大到国家、民族,小到家庭、个人,在战争过程中的行为和态度,都是变化多端,而没有绝对的公理或正义可言。所谓朝秦暮楚、身在曹营心在汉、见风使舵、两面三刀,告密、背叛、出卖、投敌,等等,既暴露了人性的阴暗面,也反映了战争的残酷和人类社会的危机。政治上对立的阵营,民族间由来已久却并非渊源有自的仇恨,极权的疯狂和灭绝人性的残酷,芸芸众生颠沛流离的命运以及茫然无所适从的哀鸣或者山呼,詈骂或者幽怨……在动荡、战乱的世界里,穷者无安身之所,达者无立命之地,所谓“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本书特色在于:
(1)作者作为二战的亲身经历者,以及欧洲史、二战史的研究专家,对二战时期及战后的历史事件、人物一一做了详细的分析和入木三分的剖判,在如此沉痛的话题下隐藏的心愿无非是和平,以及“一个崭新、统一和更好的欧洲”!
(2)既往学者和欧洲各国人民,针对战争罪行竭力为自己辩护,在战争的胜利以及取得胜利的英勇斗争方面却极力给自己脸上贴金。作者跳出这一“罗生门”式困境,一针见血地指出战争以及最后的胜利都是所有人的“责任”,和平与团结、发展也取决于每个人的努力。应该被审判的不只是某个人或某个国家,而是历史;值得被期待的也不是谁之正义或何种公理,而是未来。正如本书评论者、著名历史学家蒂莫西•斯奈德所言:“还有更多的东西需要学习,无论是在大西洋的彼岸(欧洲),还是此岸(美国)。”
(3)本书的写作,缘起于作者的一位亲人(其姐夫)在战争中的抵抗斗争及其导致的结果。这段真实的故事使作者感到的道德困惑,不亚于著名哲学家萨特在《存在与虚无》中虚拟的经典案例:一个年轻人到底应该上战场保卫国家,还是留在家里照顾年老的母亲?作者以历史学家的立场和眼光,思量了同样的哲学问题:在战争与人性面前,何谓责任?何谓恰当的行为?这几乎是无解的问题,然而它就像战争一样——战争摧毁了人的身体和物质环境,战争造成的道德困境摧毁了人的内心和精神世界。正如本书序作者诺曼•M.奈马克教授所言:“迪克的作品背后有着强烈的道德热情。”也许无论在学术上,还是在历史中,我们都需要这样一种热情——对于真理的探寻所必要的热情。
----------------------------------------------
【名人&媒体推荐】
只要深入研究,任何对“二战”中的民族道德所做的非黑即白的评价,都是经不起推敲的。是的,希特勒和那些“坏家伙”败了,一个新的、更加文明的欧洲从往日的瓦砾和灰烬中重生。但是,在走向胜利的过程中,与战场上的硝烟和国际政治上的筹谋相伴相生的,是一出又一出意料之外的曲折命运,极具讽刺意味。《审问欧洲》正是从这个层面上讲述欧洲人亲历的“二战”,令作者伊斯特万•迪克(István Deák)脱颖而出,也令本书显得尤为重要。
——诺曼•M.奈马克(斯坦福大学东欧史讲座教授)
迪克是东欧和中欧研究的伟大开拓者……在这部书里,他汇集了大量占领时期的道德难题,就像那些杰出的人如斯托拉以及不是那么勇敢的大多数人所遭遇的一样。它联结起了那些通常被认为是对立双方的经验:东方和西方,被占领方和合作方,以及左派和右派。他的主要案例都关涉到今天:在西方民主制度看起来被削弱时,欧洲情愿与纳粹势力达成和解。一个关于欧洲国家的政治迷思即是,它们已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吸取了教训。本书指出,还有更多的东西需要学习,无论是在大西洋的彼岸,还是此岸。
——蒂莫西•斯奈德(耶鲁大学东欧史教授)
伊斯特万•迪克带领读者对欧洲历史上一段黑暗岁月的一些最黑暗的方面进行了全盘检视。他绝不迎合民族神话和未经检验的关于民族美德的假定。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如迪克所写的,是人类给自己造成的大灾难之一。书中诸多引人深思、发人深省和令人深感悲痛的行为案例充分地说明了这一论断。
——《纽约书评》
2022年7月18日 已读
对二战叙事的补充,消解与重构。第三帝国征服欧洲的简单叙事,背后是复杂得多的合作与抵抗的关系。在战争初期几乎整个欧洲都沦为纳粹德国的合作者,屠杀犹太人的刽子手,利用战争进行种族清洗,党派争夺。而到战争末期,又有大量的人倒戈盟军,积极参与抵抗。战后似乎纳粹德国背负了所有罪名,而那些积极合作者巧妙地置身事外。
二战 历史 欧洲史
古代世界 豆瓣
Ancient Worlds: The Search for the Origins of Western Civilization
6.7 (6 个评分) 作者: [英] 理查德·迈尔斯 译者: 金国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8 - 3
★简洁、好读的西方古代文明史
★理查德•迈尔斯继《迦太基必须毁灭》之后又一力作
★已被BBC拍摄为六集同名纪录片
【内容简介】
《古代世界》讲述了浩瀚文明的史诗典故,以及那一座座塑造了今日你我的都邑城垣。人类进步的历程是一条充满了开化启蒙与暴戾恣睢的征途。盖世伟业成就之日,亦是血流成河之时,恰如一曲创造与毁灭的交响乐。理查德·迈尔斯追溯至我们遥远的过去,那些人物和地点或流芳百世或遗臭万年,迈尔斯使它们变得鲜活起来:从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的首座城市到古埃及的死亡祭仪,从发明字母的腓尼基航海者们到残忍暴虐的亚述帝国,继而一路追寻至雅典和罗马这些伟大的城邦国家。 迈尔斯向我们展现了通过选择与陌生对象一道生活于大型的城市社群之中,人类扬长避短,开启了文明并塑造出现代世界。
【本书获誉】
《古代世界》一书赋予往昔历史以血肉,理查德·迈尔斯为湮灭已久的古城带回生机。
——《观察家报》
一部史诗级力作,时间跨越五千年,空间囊括半个地球。
——《每日电讯报》
引人入胜……洋溢着妙趣横生的精彩故事,涉及城邦国家激烈的社会实验,以及在变革之下人们可循的新生态。
— —《独立报》
最后的十字军东征 豆瓣
The Last Crusade: The Epic Voyages of Vasco da Gama
作者: [英] 奈杰尔·克利夫 译者: 朱邦芊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7 - 8
·一个惊心动魄的探险故事
再现达伽马的成就和荣耀
·2012年《纽约时报书评》年度优秀图书
·这是一部有关15世纪末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航海探险的著作。历史学家奈杰尔•克利夫利用新发现的材料,即达伽马水手的日记,以及难得一见的达伽马与印度土邦(现在的喀拉拉邦)首领之间的通信,对达伽马的开拓性航行做了全面、根本性地重新诠释,揭示了这些航行在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斗争中所具有的决定性意义。这些航行中的一系列事件永久性地改变了东西方之间的关系。
·本书作者在书的开篇即写道,达伽马和哥伦布这两位探险家 “目标一致,都是寻找通往亚洲的航线,但长期以来,哥伦布那个伟大的错误却一直令瓦斯科•达伽马的成就黯然失色。既然我们要回到他们那个时代——回到那个所有的道路都通向东方的世界——现在应当总算可以恢复对二人地位的公正评价”。
·本书获誉
生动而雄心勃勃……克利夫拥有小说家刻画人物的天赋……深刻尖锐地重现了16世纪葡萄牙的荣耀和卑劣。
——埃里克•奥姆斯比,《纽约时报书评》
以过人的创作天赋和严肃的学术态度讲述的故事。
——詹姆斯•埃卡特,《国家》
喜欢说书高手生动叙事的读者会把本书列为他们的年度好书。
——《克利夫兰诚实商人报》
无疑是本季可读性最强、最迷人、最刺激的图书之一……克利夫……凭借着相当的活力、幽默和叙事技巧写就了本书。
——《堪萨斯城星报》
鲜活地呈现了探索时代的历史……这一领域虽早有前人备述,但克利夫又为我们开启了全新的视界。
——《出版人周刊》
为基督教和伊斯兰教持续不断的热烈讨论添加了有趣的话题,涉及各自的宗教和文化,以及帝国和贸易。
——《科克斯书评》
克利夫讲述了一个惊心动魄的探险故事……他有力再现了达伽马的成就和荣耀,重新评价了其探险的目标和意义,扣人心弦,发人深思。
——《书单》
一本振奋人心的史诗级著作……惊心动魄的叙述……这是粗线条的历史,但它相当准确,并因叙述的增色而细腻生动。
——《星期日泰晤士报》
事实改变之后 豆瓣 Goodreads
When the Facts Change
8.7 (9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托尼·朱特 译者: 陶小路 中信出版集团·见识城邦 2018 - 1
◆“全球百大思想家”、奥威尔终身成就奖得主托尼·朱特最后一本文集,由其遗孀珍妮弗·霍曼斯整理出版;
◆收录了朱特对他持续关注的话题的最终看法。事实改变之后,朱特不畏惧修正自己,亦不畏惧站在潮流的反面;
◆一本关于我们时代痛点的书,深入讨论了中东危机、伊拉克战争、“9·1 1”事件、世界新秩序等问题;
◆交付“真诚之心”的公共知识分子写作,关注公正、历史、国家、公共领域、记忆与遗忘的深层意义。
···
【内容简介】
本书是由托尼·朱特的遗孀珍妮弗·霍曼斯整理并作序出版的朱特的最后一本文集,收录了朱特作为一位公共知识分子所写作的诸多重要文章。这些文章记录了他思想的改变轨迹,也代表了他对公共生活持续的、充满热情的介入。无论是谈论巴以冲突中人类所面临的道德困境,还是“二战”中对自己国家犹太人的遭遇选择性失明的法国人,抑或他所崇敬的加缪和奥威尔,朱特都带着一种公正的视角、清晰的道德判断和绝佳的智识标准。他提醒我们这个时代潜藏的危机,让我们在走进21世纪时不忘回顾20世纪的历史,亦使我们更加接近当下世界的真相。
···
【媒体及名人推荐】
在这些文章中,你会看到托尼既是一个头脑清晰,相信事实、事件、数据的现实主义者,也是一个追求过上一种良善生活,不只为自己也为社会而生活的理想主义者。
——珍妮弗·霍曼斯(历史学家、本书编者)
·
在一个越来越反智的时代,托尼·朱特的文章提醒我们,当紧紧持守高贵的道德和智力标准的时候,我们将得到什么,而让它们溜走的时候,我们将失去什么。
——马克·马佐尔(《谁将主宰世界》作者)
·
托尼·朱特常被视为爱德华·萨义德之后美国最优秀的公共知识分子之一……朱特一生中学术方向不止一次发生变化,但对专制暴力之恶的憎恨、对人权道德价值的肯定却是一以贯之。今天,在史学的成就之外,人们记得他,是因为他曾经致力于用公共写作来防止民主因自身的堕落而被毁掉。
——徐贲
·
朱特这样写加缪:“加缪是一个道德主义者,他在对善恶的区分上毫不犹豫,但他不去谴责人性的弱点。”这句话作为朱特自己的墓志铭也很恰当,他的充满智慧、人道主义和勇气的学识被很好地记录在了这本书中。
——《纽约书评》乔纳森·弗里兰德(Jonathan Freedland)
·
托尼·朱特对我们永远是一种鼓舞:一个智识上的巨人,一个勇猛的战士,一个才华横溢的发声者,一个充满魅力的公共知识分子。……但他从来无意主动获取以上的任何一种褒奖。他只想讲述他认为必须被讲述的,一直到人们注意到他所讲述的问题。
——《观察家》
不折之鹰 豆瓣
THE EAGLE UNBOWED: Poland and the Poles in the Second World War
作者: [英]哈莉克·科汉斯基 译者: 何娟 / 陈燕伟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15 - 11
这是一本关于二战的长久以来缺失的作品。
波兰二战史——解读二战的别样视角
在我们的教科书中,
波兰只是拉开二战帷幕的第一个受害者,
但波兰人后来在二战中的经历,你绝对想不到。
是骑兵和坦克的惨烈对决,还是别有用心的精心宣传?
是一场民主对极权的正义战争,还是小国的利益可以被牺牲?
波兰后裔告诉你一个截然不同的 他们眼中的二战
2012年《经济学人》最佳历史图书
这是一只苍蝇反抗两个巨人的战斗。——切斯瓦夫·米沃什
波兰到底经历了些什么?这成为二战史的一大空白……直到哈莉克·科汉斯基写出了全面的英文版波兰二战史,才成功填补了这个空白。——《经济学人》
一部杰出而宏大的作品……她能同时在个人的故 事与更宏观的主题之间转换得游刃有余。
——安妮·阿普尔鲍姆,《古拉格:一部历史》作者
科汉斯基通过引人入胜的细节讲述了波兰20世纪的历史故事,从1919年现代波兰的重生到1989年的苏联解体。……科汉斯基对战时波兰身处纳粹德国和苏联之间的痛苦挣扎、备受折磨的描述是一大亮点。——丹尼尔·福特 《华尔街日报》
一直以来,人们对战时的波兰有所误解,一份完整的调查报告让人望眼欲穿。哈莉克·科汉斯基的研究可谓正当其时……她的作品一定会受到读者的广泛青睐。——诺曼·戴维斯 《纽约书评》
波兰的二战经历迥异于任何其他国家,没有第二个国家被轴心国和盟军双方都侵略过:波兰的西部变为纳粹德国的附属,东部并入了苏联。书中以不同于以往盎格鲁-撒克逊式的“正义战争”来解读二战,而波兰人的观点可能更触及国际政治的本质。
作者的父母和整个家族都生长在波兰,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毁灭了他们的生活,不仅让他们家族,也让整个波兰民族堕入灾难,颠沛流离。科汉斯基女士的这本书不仅记录了波兰的命运,也记录了家族的迁徙,二者融为一体。
西班牙内战 豆瓣
The Spanish Civil War
9.4 (7 个评分) 作者: [美] 斯坦利·G.佩恩 译者: 胡萌琦 中信出版集团 2016 - 10
西班牙内战爆发于20世纪30年代,彼时欧洲局势风云变幻,随后发生的一系列事件成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本书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展现了当时这场欧洲最重要的战争的原貌,描述了内战错综复杂的缘起,西班牙共和国的崩溃,以及西欧历史上唯一一场工人革命的爆发过程。斯坦利·佩恩不仅解释了西班牙革命的特点、环环相扣的共和派政策,也深入检视了佛朗哥反革命独裁统治的形成。佩恩着力阐述这场战争的多重意义和人们对它的理解,探讨了它在当时和之后很长时间里引起强烈反应的原因。本书也从军事史的角度分析了战争本身及其在军事发展史中的地位,解释了民主国家的不干涉政策,以及德国、意大利和苏联干涉行动的作用,总结了内战对欧洲事务的影响,并从比较学的视角将其置入20世纪革命内战的画卷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