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丛书
中国1945:中国革命与美国的抉择 豆瓣 Goodreads
China 1945
8.4 (20 个评分) 作者: [美] 理查德·伯恩斯坦 译者: 季大方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7 - 3 其它标题: 中国1945
1945年是中国抗日战争最终胜利之年,也是中国国内政治形势风云变幻的一年。对日作战的胜利并没有给中国带来最终的和平,内战的阴影开始在中国上空笼罩,原本就复杂的国共两党关系更因美国和苏联的介入而增加了更多变数。《即将到来的美中冲突》作者理查德·伯恩斯坦用引人入胜的笔调描述了这个美国与中国关系的转折之年,他认为,这一年发生的事情,不仅彻底改变了中美之间的关系,也永远地改变了东西方关系的走向。

在《中国1945》一书中,作者从1944年年底至1945年年初的畹町战役写起,然后回顾了中国在二战中做出的巨大牺牲和贡献,接着对二战中美国政府的对华政策及变化、中国通们对美国对华政策的建议及争论等诸多内容进行了考察,讲述了有关1945年所发生的急剧变化的令人难以置信的故事,精辟地分析了其中纷繁杂乱的构成要素,如美国外交官、军事领导人和舆论制造者之间的明争暗斗,以及为影响中国未来走向的各种力量之间的交锋,等等。作者,在1945年所发生的事情,不仅彻底改变了中美之间的关系,也永远地改变了东西方关系的走向。

作者在书中挑战了我们熟悉的现代中美关系起源的看法。他认为,以下两种观点,即与共产党人合作能避免中国一边倒向苏联,或者给予蒋介石政府更多支持能够避免其垮台并能建立一个亲美国的中国政府,进而可以避免之后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发生的观点都是错误的,决定中国未来结局的绝不是美国政策,而是存在于中国这片土地上的自身的力量,并且,拥有巨大但并非无限的实力的美国,从来就没有对中国实施决定性的控制。
2019年12月6日 已读
斯大林在罗斯福的请求下,决定出兵东北的那一刻,内战就爆发了。由此证明,美国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一部内战时期中美关系史,时常联想到现在,历史果真很多的相似性。ps翻译长句过多,非常影响阅读体验。
中国 中国近现代史 历史 甲骨文丛书 近代史
午夜北平 豆瓣
Midnight in Peking:How the Murder of a Young Englishwoman Haunted the Last Days of Old China / The Badlands:The Decadent Playground of Old Peking
8.0 (56 个评分) 作者: [英] 保罗·法兰奇 译者: 蓝莹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9 - 3
1937年1月,在外人免入的北平使馆区里,外侨们紧张地等待着达摩克利斯之剑落下。日军已经占领东北,准备挥师南下。据说,蒋介石和他摇摇欲坠的南京政府已准备与东京达成协议,让北平自生自灭。
就在此时,一个寒风刺骨的夜晚,一具支零破碎的尸体被遗弃在古老城楼的角楼之下。下等外侨活跃的法外之地“恶土”就在附近,那里挤满了鸦片窟、妓院、舞场、低等旅店、廉价酒吧,就像一块吸引罪恶的磁石。
死者是不到二十岁的帕梅拉,著名汉学家、前英国驻华领事倭讷的女儿。当其极度血腥残忍的死亡细节被公之于众时,举城震惊。悲伤的父亲誓要揭露真相,哪怕是孤军奋战。然而,战争迫近,中英两国当局携手阻碍了调查推进。
七十五年后,保罗•法兰奇用一批被人遗忘的文件,还原了案件的真相,揭露了凶手的身份。这是一部记录真实犯罪的经典之作,从头到尾都扣人心弦,令人不忍释卷。同时,它也极具感召力地呈现了那个行将结束的时代,那片腐败堕落的“恶土”。
★ 非常引人入胜……堪称有史以来描绘两次世界大战间的中国的最佳文学作品。
——《华尔街日报》
★ 终于来了!名副其实的悬疑元素,侦探小说般扑朔迷离的剧情……风格堪与雷蒙德•钱德勒比肩。
——《文学评论》
★法兰奇不仅成功解决了这起案件,还还原了那个同时充满光明与邪恶的时代。正如读者将会领略到的,那个时代从来都不以沉闷著称。
——《经济学人》
最后的大队 豆瓣
ラスト·バタリオン 蒋介石と日本軍人たち
作者: [日]野岛刚 译者: 芦荻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甲骨文 2016 - 9
以近年公开发表的《蒋介石日记》为起点,野岛刚锲而不舍地探索散落中国台湾、美国、日本三地的庞大资料,包括从未公开的《曹士澄档案》、白团成员家书、日记等珍贵史料,同时透过对相关人士的缜密访谈,忠实描绘出“政治家蒋介石”最真实的面貌,以及日本军事顾问团“白团”的实际活动情况, 呈现了白团在“报恩”和“反共”的外表形象之下,更私密、更真实的人性一面。
·
作者关怀层面既深且广,不仅重建了二战之后跨越中国台湾和日本两地的秘密军事援助体系,也注意到旧帝国军人缺乏战争反省的那一面。 ——《朝日新闻》
·
瑕不掩瑜,作者发掘了密藏数十年无人知晓的史料,想要了解二战之后东亚地区的冷战格局,必读本书。 ——《日本经济新闻》
·
·
【台湾版简介】
·
日本帝國最後的軍人,竟然是台灣現代國防的起點?
·
繼《兩個故宮的離合:歷史翻弄下兩岸故宮的命運》、《謎樣的清明上河圖》後,日本知名新聞工作者野島剛從《蔣介石日記》出發,
·
走訪白團成員及其家屬,取得大量從未曝光的日記與自傳,
·
親眼目睹台灣國防大學祕藏數十年的白團書庫最高機密檔案,
·
耗時七年書寫時間,揭開蔣介石與日本關係、與白團的神祕面貌!
·
學習與克服──蔣介石的一生,反映出近現代中國與日本的糾葛
·
·
蔣介石的一生,可以說是與日本有著切也切不斷的「緣分」。這並不只限定於蔣介石個人,而是生在那個動盪時代的中國人不管願不願意,都無法不去面對時時刻刻來自鄰國日本的「時代的邀請」。
·
沒有人可以否認,現代中國的歷史,可說是與蔣介石個人的命運緊緊相繫的。另一方面,從蔣介石的一生起伏,特別可以清楚看出當時日本與中國關係的投射;
·
因此,研究蔣介石與日本的關係,就等於是探索中國與日本之間的關係。
·
學習日本、利用日本、最後克服日本,
·
蔣介石以這樣的形式,推動著某種「歷史意志」的運作。
·
而在這當中,最能特別體現出橫跨在蔣介石與日本之間,可稱之為「學習與克服」這道橋梁的事物,正是《最後的帝國軍人:蔣介石與白團》所要探討的主題──白團。
·
·
【從未公開的史料──揭開白團的神祕面紗】
·
白團的成立與實現,正是發生在台灣的命運由黑暗轉為光明的這短短一瞬間。在美國捨棄台灣的時候,白團誕生了,並且逐步發展;爾後不久,美國重新恢復了對台灣的支援。這時候的蔣介石,深深陷入了對美國的「絕望」以及「感謝」這兩種矛盾複雜的情緒當中。一方面,他對於在自己苦難之際仗義伸出援手的白團懷抱著深深的感謝之情,但另一方面,美國的軍事援助仍然是他賴以防衛台灣,乃至反攻大陸的關鍵,這一點也一直沒有變過。
·
如此看來,白團能夠在台灣活動長達二十年之久,其實是諸多偶然要素匯聚之下所產生的結果。這樣一想,若是我們將白團的存在,視為在錯綜複雜的現代亞洲孕育下猶如奇蹟般誕生下來的「怪胎」,或許一點也不為過。
·
野島剛以近年公開發表的《蔣介石日記》為起點,鍥而不捨探索散落台灣、美國、日本三地的龐大資料,包括從未公開的《曹士澂檔案》、白團成員家書、日記等珍貴史料,同時透過對相關人士的縝密訪談,忠實描繪「政治家蔣介石」最真實的面貌,以及日本軍事顧問團「白團」實際活動的情況,呈現白團在「報恩」和「反共」的外表形象之下,更私密更真實的人性一面。
·
·
【國際媒體好評】
·
《週刊Diamond》:翻譯家、政治・經濟評論家徳川家廣:新聞記者出身的作者善於採訪、透視人性,詳實呈現出戰敗的舊帝國軍人透過協助蔣介石對抗共產黨,而在台灣重新找到生命價值的過程。
·
《朝日新聞》:日本近現代史研究者、著名作家保坂正康:作者關懷層面既深且廣,不僅重建了二戰之後跨越台日兩地的祕密軍事援助體系,也注意到舊帝國軍人缺乏戰爭反省的那一面。
·
《日本經濟新聞》:東大準教授川島真:瑕不掩瑜,作者發掘了密藏數十年無人知曉的史料,想要了解二戰之後東亞地區的冷戰格局,必讀本書。
·
古代世界 豆瓣
Ancient Worlds: The Search for the Origins of Western Civilization
6.7 (6 个评分) 作者: [英] 理查德·迈尔斯 译者: 金国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8 - 3
★简洁、好读的西方古代文明史
★理查德•迈尔斯继《迦太基必须毁灭》之后又一力作
★已被BBC拍摄为六集同名纪录片
【内容简介】
《古代世界》讲述了浩瀚文明的史诗典故,以及那一座座塑造了今日你我的都邑城垣。人类进步的历程是一条充满了开化启蒙与暴戾恣睢的征途。盖世伟业成就之日,亦是血流成河之时,恰如一曲创造与毁灭的交响乐。理查德·迈尔斯追溯至我们遥远的过去,那些人物和地点或流芳百世或遗臭万年,迈尔斯使它们变得鲜活起来:从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的首座城市到古埃及的死亡祭仪,从发明字母的腓尼基航海者们到残忍暴虐的亚述帝国,继而一路追寻至雅典和罗马这些伟大的城邦国家。 迈尔斯向我们展现了通过选择与陌生对象一道生活于大型的城市社群之中,人类扬长避短,开启了文明并塑造出现代世界。
【本书获誉】
《古代世界》一书赋予往昔历史以血肉,理查德·迈尔斯为湮灭已久的古城带回生机。
——《观察家报》
一部史诗级力作,时间跨越五千年,空间囊括半个地球。
——《每日电讯报》
引人入胜……洋溢着妙趣横生的精彩故事,涉及城邦国家激烈的社会实验,以及在变革之下人们可循的新生态。
— —《独立报》
利奥波德国王的鬼魂 豆瓣 Goodreads
King Leopold's Ghost: A Story of Greed, Terror, and Heroism in Colonial Africa
8.6 (10 个评分) 作者: 亚当·霍赫希尔德 译者: 扈喜林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8 - 1
★★★《纽约时报》上榜图书
★★★ 美国国家图书评论奖最终入围图书
【内容简介】
19世纪80年代,随着欧洲列强对非洲的瓜分,比利时国王利奥波德二世夺取了刚果河周围的辽阔土地。他在刚果实行种族灭绝式的掠夺、压榨,最终让这一地区的人口下降了1000万。与此同时,他却将自己塑造为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 霍赫希尔德写作此书时使用了大量原始资料,向人们娓娓讲述 了利奥波德二世利欲熏心、骇人听闻的罪行。该书还用感人至深的笔触刻画了那些奋起反抗利奥波德的探险家、蒸汽船船长和军人等,虽然书中出现的非洲人自己的声音很少,但是正如作者所说,“他们的活动与声音,尽管被其征服者的记录所过滤,我们依然可以看到、听到。”
【本书获誉】
“霍赫希尔德这部巨著有力地展示了,刚果的巨大丑闻预示了我们的这个时代……这本书值得反复阅读。
——尼尔•阿舍森,《洛杉矶时报书评》
《利奥波德国王的鬼魂》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在很多层次上都达到了非常令人满意的水准。第一次阅读时,它像当年《黑暗的心》那样让我震撼——而且原因也是一样的:揭露了刚果背后的那段恐怖历史。
——保罗•泰鲁
用娓娓道来般的小说语言讲述了一段历史,让读者清楚地了解了利奥波德国王及其爪牙耸人听闻的累累罪行。
——米基科•卡库塔尼,《纽约时报》
令人爱不释手的一本书:性格鲜明的人物、引人入胜的情节、紧张激烈的冒险、掩人耳目的阴谋、无所畏惧的真相揭露、波澜壮阔的正义热潮……一部历史作品,读起来如同小说般扣人心弦。
——默尔•鲁宾
基于深入的调查和严谨的行文,《利奥波德国王的鬼魂》做到了一部好的历史作品可以做的一切 —— 扩展人类的历史。
——弗里茨•拉纳姆,《休斯敦纪事报》
用引人入胜的笔触介绍了那位古怪、贪婪、残忍的君主,比利时国王利奥波德怎样建立比属刚果……一本让人掩卷难忘的书。
—— K.安东尼•阿皮亚,《纽约书评》
引人入胜,也让人觉得恐怖……这本书以介绍罪恶开篇,以颂扬良知收尾。
——菲利普•肯尼卡特,《圣路易斯邮报》
《利奥波德国王的鬼魂》拥有引人注目的出场人物——英雄、坏蛋、小配角,他们一个个都不同凡响,神经质和野心的纠缠让作品妙趣横生,每个人都被刻画得栩栩如生。”
—— 罗南•贝内特,《观察家》
雷蒙·阿隆回忆录 豆瓣
Mémoires (édition intégrale inédite)
作者: [法国] 雷蒙·阿隆 译者: 杨祖功 / 王甦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7 - 7
全书分为五个部分:政治教育、政治愿望、祸患之中的教师、当官的年代和死缓阶段。一方面,阿隆追述了20世纪法国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细致地描绘了各种行为人的面貌。他把自身生活以及公共生活的周边环境都写了进去,而内心波动和事件起伏只是稍有触及。另一方面,他把自己的全部著述都收 集和归纳到书中,每篇著作的核心内容,他用几页提要加以说明。阿隆还补充了对其评论的各种反应,收入了他曾收到的赞同或反对他的信件,以及他自己写的回顾性评论。从某种程度上讲,《雷蒙•阿隆回忆录》归纳了他的整个人生和全部著述。
战争的余烬 豆瓣
Embers of War: The Fall of an Empire and the Making of America's Vietnam
作者: [美] 弗雷德里克·罗格瓦尔 译者: 詹涓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7 - 10
一场横跨20世纪中叶、驱动国际事务中各股政治力量的传奇战争
深入讲述法兰西殖民帝国如何衰落,而几任美国领导人又是如何一步步走上发起一场成熟战争之路的非凡著作
2013年历史类普利策奖得主
美国历史学家协会弗朗西斯•帕克曼奖、美国图书馆巴黎图书奖
美国外交关系委员会亚瑟•罗斯图书奖
入围莱昂内尔•盖尔伯奖、坎迪尔历史文学奖决选名单
《华盛顿邮报》《基督教科学箴言报》《环球邮报》年度好书
近年来最受欢迎的历史著作之一
本书获誉
对于法国殖民秩序摇摇欲坠、一连串美国领导人一步步探向全面战争的道路,这本历史著作做出了平衡而深入的研究。
——2013年普利策奖评语
这本有关当代史的伟大著作融合了强有力的叙事推力、深厚的学术权威和淡定的阐述自信。
——2013年弗朗西斯•帕克曼奖评语
在《战争的余烬》中,弗雷德里克•罗格瓦尔讲述了越南在20世纪的悲剧,从1919年巴黎和会遭到漠视,到1945年被法国重新占领,再到20世纪60年代不可避免地成为冷战祭坛上的牺牲品。这则史诗般的传奇论及的是错失的机会、自我中心与无谓的消耗,它指出的是愚蠢而非邪恶在人类历史事件进程中发挥的作用。《战争的余烬》深入详尽、笔法老辣,充满戏剧张力,是个强有力的警世故事。
——入围2013年莱昂内尔•盖尔伯奖(Lionel Gelber Prize)决选名单,评审团评语
出类拔萃……极具洞察力……《战争的余烬》是令人惊叹的跨国研究结晶,写作清晰而又全面。全书提供了有说服力的分析视角……一部杰作。
——《华盛顿邮报》,戈登•戈德斯坦(Gordon Goldstein)
弗雷德里克•罗格瓦尔的精彩著作《选择战争》(Choosing War,1999)记录了美国在20世纪60年代早期对越战争如何逐步升级。而《战争的余烬》是一本更加令人钦佩的作品,它讲述的是法国在越南的冲突以及美越战争的开始……这是对该时期刻画得最翔实的历史作品。……他有力地描绘了这场可怕而又徒劳的法国战争,美国人从中并未吸取多少教训,而是一点点滑向在越南的战争深渊。
——《纽约时报书评》(编辑之选),艾伦•布林克利(Alan Brinkley)
对(越南)1940~1960年这个关键的形成阶段的盖棺论定之作……清晰而生动……随着美国在越南干涉日甚,在越南战争问题上极受推崇的学者兼记者伯纳德•福尔写道,美国人“做着跟法国人不同的梦,走的却是同样的道路”。弗里德里克•罗格瓦尔有力地解释了这句话的来由。
——《旧金山纪事报》,加里•R.赫斯(Gary R.Hess)
关于法越战争、美国卷入以及美国主导的这场战争的起源,《战争的余烬》是目前最翔实的专著……本书令人信服地讲述了两场越南战争中极度不道德的故事,比此前其他所有书都更为全面。由于其他很多同主题书籍(其中有些成书于50多年前)已经十分出色,这本书堪称成就斐然。
——《纽约书评》,梅兆赞(Jonathan Mirsky)
引人入胜的皇皇巨著……罗格瓦尔的写作带着雄心勃勃的视野和挖掘适当细节的直觉……如果说罗格瓦尔早期的作品是在一众著作中有其自身地位的话,《战争的余烬》一书就堪称一览众山小……如果当年能强制肯尼迪和他的政策制定者们阅读此书,将会发生什么?
——《国家利益杂志》
全面、清晰地回顾40年的历史,美国在东南亚的冒险最终不可避免……罗格瓦尔的语句洗练、逻辑紧凑、口吻严厉、视野深远,同时又不乏同理心。
——《越南杂志》
我们是那么轻易地忘记了这一切是如何开始的。事件不断累积,每天有新的战役打响,随时需要做出新的决定——很快,一切都开始加速发展。康奈尔大学历史学家弗雷德里克•罗格瓦尔从边缘后退了一步:不同于大多数越战研究将核心放在肯尼迪和约翰逊政府上的做法,他一直回溯到二战,为美国如何设想自身加入越战提供了一幅新颖的画卷……《战争的余烬》为大量越战论著中只用几句或几段匆匆带过的论述骨架增添了丰富的血肉……非常惊人。
——《越战老兵杂志》
笔法精妙,对我们在越南的悲惨经历做出了全新诠释,有理有据。
——《书单》
罗格瓦尔巧妙地呈现了这场战争的根源,那就是美国对法国的殖民经历做出了自己的回应。
——《出版人周刊》(星级书评)
弗雷德里克•罗格瓦尔搜集了大量美国、法国和越南的文献资料,精彩地讲述了法国在印度支那的九年战争,以及在此期间美国的议员们何以放任这个国家一点点地深陷泥潭。
——《闪亮的谎言》(A Bright Shining Lie)作者、普利策奖和美国国家图书奖得主尼尔•希恩(Neil Sheeh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