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实文学
鱼翅与花椒 谷歌图书 Eggplant.place 豆瓣 Goodreads
Shark’s Fin and Sichuan Pepper
8.2 (379 个评分) 作者: [英] 扶霞·邓洛普 译者: 何雨珈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8 - 7 其它标题: 鱼翅与花椒
扶霞是我的好友,也是我认识的所有外国人中,非常了解中国烹饪的一位。这本屡获殊荣的《鱼翅与花椒》无疑是很多外国人写中国食物的书籍里极为鲜活有趣和精准的 。——陈晓卿(“舌尖上的中国”总导演)
这里是中国,一个奇妙的饮食大国。
这是关于中国菜的故事,也是一个英国女孩的中国历险记。
扶霞一九九四年前往中国长住。打从一开始她就发誓不论人家请她吃什么,不管那食物有多么古怪,她一律来者不拒:第一次与四川料理相遇时的神魂颠倒、亲眼目睹鸡鸭被宰杀时的惊吓、体验千变万化的刀 工、对养生饮食的叹服、品尝珍稀野味时内心的道德两难……
透过扶霞的眼睛,我们得以用全新的角度来了解熟悉的中国菜。不同地方的食物拥有其独一无二的气质:川菜的辣带着一丝丝甜,就像悠闲的四川人,总是带着甜甜的体贴;湘菜直接又毫无妥协余地,就跟那里培养出来的领袖人物一样;扬州菜则是太平盛世的食物,温暖而抚慰人心。
从四川热闹的市场到甘肃北部荒僻的风景,从福建的深山到迷人的扬州古城,书中呈现了中式料理让人难忘的美妙滋味,也深刻描绘出中西饮食文化差异,且兼具人文观察与幽默趣味。
2020年3月29日 已读
狗尾续貂,果然喜欢什么不一定能写好什么。写吃就老老实实写吃不好吗,出本成都苍蝇馆子目录也比这好吧。会是会吃,缺乏的是文字功底,寡淡无味。感觉后面这一批人都是中了何伟的毒,什么都爱往历史政治上牵强附会,可惜都写不出何伟那样的文字,作家班科出身的是不一样。
文化 纪实文学 美食
长乐路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STREET OF ETERNAL HAPPINESS
8.4 (128 个评分) 作者: [美] 史明智 译者: 王笑月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8 - 3
一家花店、一块三明治、一份投资合同,
一座城市中的梦想。
一盒信、一个户口、一封动迁通知,
一条街道里的中国。
长乐路长约3.2公里。
在地图上,长乐路是一段很短的波浪线,位于上海市中心地标人民广场的西南方。我的家在波浪线的最西端。从窗口向下望,树叶堆成的华盖常年都在两层楼高处徘徊。
中国极少有这般绿树成荫的街道。19世纪中叶,当欧美国家瓜分这座城市、划界而治时,法国人在租界里种下了这些梧桐。将近一个世纪后,法国人走了,树留了下来。日本人曾轰炸并占领过上海一段时间,但最终他们也从这座城市撤离,梧桐完好无损。随后,共产党来了,经历了“文化大革命”、阶级斗争,很多人英年早逝。这些树依旧傲然挺立。
如今,长乐路上的餐厅、小店琳琅满目,极具小资情调。当我漫步于人行道上,不禁想起这条路见证的那些风起云涌。此处,一个帝国崛起、衰落、又再次崛起。唯有树木恒立。
在长乐路上闲逛之所以让人如此心旷神怡,还要多亏像CK这样的人,正是他们心中怀揣的理想和情怀,支撑起这条狭窄马路两边的各色小店和咖啡馆。这些目光炯炯的外来者将各种梦想层层叠叠垒在一起,希望有机会在大城市里将它们实现。
我想到在大理遇见的那些人心中的梦想,想到亨利在街对面的高楼里分享的有关中国的梦想。我想到了现下充满意味的“中国梦”。
我想到麦琪里的老康、“陈市长”和他的妻子。他们的梦想很简单,只想在自己家里好好过平静安生的日子。
我想到50年代王明一家的通信,想到60年代冯叔和傅姨建设新疆的故事。当时谁又能想到,在50年后的今天,中国人还能肆意梦想、甚至拥有追梦的手段和自由?
2020年2月26日 已读
围绕几个小人物的记录,对文化,历史,制度的思考,同样的配方,但比何伟差了一截,缺的是幽默和深度。
纪实文学 译文纪实 非虚构
邻人之妻 豆瓣
Thy Neighbor's Wife
8.3 (115 个评分) 作者: [美] 盖伊·特立斯 译者: 木风 / 许诺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8 - 7
☆不可贪图邻人的房产。不可贪爱邻人的妻子、奴婢、牛驴或他的任何东西。(《旧约·出埃及记》)
☆新新闻主义之父 盖伊·特立斯 惊世骇俗之作 九年性爱之旅,终朝袒裎相见
☆以性爱视角窥见20世纪后半叶美国社会变迁
--------------------
1925年,纽约的落魄地下书商塞缪尔·罗思在自己创办的杂志上最早连 载了《尤利西斯》,此后他还出版售卖了《欢场女子回忆录》《查泰莱夫人的情人》《爱经》等书籍,频繁被定罪判刑。1956年,“罗思诉美利坚合众国案”罗思败诉,入狱五年,但该案判决书中对淫秽作品的定义解放了大批步罗思后尘的出版商、制作人。
1953年,退伍军人休·海夫纳在芝加哥自己的厨房桌上组稿、编辑,推出了《花花公子》创刊号,后来迅速成为美国销量增长最快的杂志;1957年,威廉·马斯特斯和弗吉尼亚·约翰逊开始用自制的“性交机器”来研究性满足的秘密;1968年,约翰·威廉森和他的妻子芭芭拉·克拉默创办了自由性爱的砂岩俱乐部;1973年,一位计划描绘美国性开放和中产阶级色情消费主义盛行的作家盖伊·特立斯走入了纽约住所附近的一家按摩院,花15美元“享受”了一次服务,并这样开启了自己的性爱奥德赛……
1981年首次出版,《邻人之妻》就以其对美国性行为和性癖好写实的描写而震慑了美国社会。特立斯以奇迹般的新闻勇气和技艺,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建基在新的道德基础上的新世界,带领我们领略了花花公子宅邸、最高法院、按摩院的后院与温床,展现了色情产业、群交文化的兴起,相应的对抗淫秽色情的法律努力,以及普通人的性心理和性观念。虽然话题涉及下半身,但特立斯的写法并不轻佻,这本书彻底改变了美国人看待自身的方式。
--------------------
一部有关性的“天路历程”……几乎不会有人比特立斯在性革命的最前线走得更远。——《大西洋月刊》
一流的作品,内容相当精彩,其中的社会信息不断累积:美国人的性已经彻头彻尾改变了。——《纽约时报书评》
这本书写的是当代生活最有爆炸性的话题,性和道德,同时还有对人际关系的深刻观察。——斯蒂芬·巴赫,美国作家
走出中东 豆瓣 Goodreads
8.8 (25 个评分) 作者: 周轶君 译者: 有2018年5月5印本 中信出版集团 2017 - 8
资深国际记者 十年后重返中东
以世界的眼睛回望故园
【编辑推荐】
本书2016年在台湾上市,荣获《亚洲周刊》2016年度好书。梁文道、刘瑜、《东方历史评论》等合力推荐。内地版本增加50幅图片,全彩印刷,真实还原这个时代所经历的逆转、混乱与动荡。
周轶君为国内读者打开一扇了解伊斯兰世界的窗户,她作为华人新闻界中第一线国际经验最丰富的记者,带来最真实的中东与世界。作者既有专业的记者视角,也有细腻的女性视角,细读中东的过去与现在,以及世界上其他充满变革的地区,
作者遍访16个国家,与135位人物交谈,写出一百多篇采访,讲述的并非变革原理,而是大时代中小人物的故事。由独裁者与小市民、军人与信徒、男人与女人述说的真实故事,展现了变革之中个人的喜怒哀乐。
虽写的是中东与西欧国家,但对于作者而言,也在寻找自身问题的解答。体察不同生活、制度,均是为了重新认识自己心系的那片故园。后记中提到“我总是在别人的街头,联想自己的庙堂。千万里找寻大千世界的,心里其实都装着一个故园。”
【内容简介】
与中东的情缘召唤周轶君回到出发的原点:土耳其、埃及、巴林、利比亚、伊朗、尼泊尔……一站接一站,地覆天翻。尼泊尔改制、伊拉克重建、阿拉伯之春、乌克兰战争、委内瑞拉的阴影、列支敦士登公投、英国女王存废等全球重大变革事件在书中一一展现。身历16个国家,访问135位人物后,周轶君由中东落笔,荡至全球各大新闻热点地区,她冒着性骚扰、歧视、甚至汽车炸弹的危险,为这个时代正在经历的逆转、混乱与动荡,做了普遍描绘。她以客观、真实、思辨的笔触,记录下每个人在历史转折中的处境、变迁中的笑声与泪影。拉开时间的距离,每一瓢变革的滋味,冷暖自知。
【名人推荐】
梁文道╱作家:
在我所认识的跑国际线的记者朋友之中,周轶君最能掌握冷静与同情之间的巧妙平衡。于是她这部《走出中东》,扰乱了吾人僵固的视界,反而却因此构成了我们前路的警示。简单的讲,在观看世界的时候先把过于庞大的自我放在一边,并不是为了如其所是的‘客观’,而是为了得到更多出乎意料的联想。那些联想,对自己说不定才因此变得有教益。
刘瑜╱清华大学政治系副教授:
周轶君去过很多我们没去过的地方,见过很多我们没见过的人,听到过很多我们没听到的声音。从利比亚到埃及,从英国到尼泊尔,她以生动细腻的笔调将我们带入很多重大国际事件的现场,并以其冷静深入的分析引领我们思考世界前进的方向。
《东方历史评论》:
周轶君在很多方面都称得上我们时代最优秀的国际观察者,因为她超越部落狭隘思维的全球眼光,对理念和事实、历史和当下的无限好奇,也有不为炮弹所扰的冷静理性,和与之共存的人道悲悯。如果没有一批周轶君这样,具有真正的全球眼光和理解他族之能力的作者,中国就谈不上是一个现代大国。她清晰地讲述了中国与看似遥远的中东之间紧密而隐秘的关系,丰富密集的观察、阅读和极简的写作使她的书坚实而迷人。”
远东 朝鲜战争 豆瓣
作者: 王树增 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2005 - 1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几乎没有人怀疑,美国和美军的战争能力;也没有人怀疑,美国和美军将在未来的战争中必胜。然而短短五年后,这个国家和这支军队在朝鲜战争中却失败了。强大的美国军队称他们在朝鲜的失败是“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结局”。想及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这次战争失败的结局令这个军事强国举国不解,《远东 朝鲜战争》真实地再现了这次战争的宏大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