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
致命流感 豆瓣
INFLUENZA: THE HUNDRED-YEAR HUNT TO CURE THE DEADLIEST DISEASE IN HISTORY
7.4 (8 个评分) 作者: [美] 杰瑞米·布朗 译者: 王晨瑜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0 - 3
流感为什么难以治愈?
病毒如何变异、传播和致病?
是流感本身更致命,还是流感导致的社会恐慌更致命?
流感为什么有季节性?哪些因素影响流感的暴发?
在对抗流感的过程中,药物是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还是仅仅给了人们一种安全感?
我们距离找到一种有效的流感疫苗还有多远?
从文明出现曙光至今,流感一直伴随着我们,作为世界十大致命疾病之一,困扰着地球上所有的文明和社会。
1918年的大流感是一段令人毛骨悚然的历史,它比战争更残酷,是有史以来死亡人数最多的全球性瘟疫,造成5000万至一亿人丧生,超过5亿人感染;1957年暴发于香港的H2N2型流感,夺去了全球约200万人的生命;1968年,大规模的禽流感再次在亚洲暴发;1975年和2009年暴发于美国和墨西哥的猪流感,致死人数数十万;21世纪,我们还遭遇了SARS,MERS,埃博拉,新冠肺炎等由病毒引起的流行性疾病……
杰里米·布朗博士,探究了人类发现流感病毒并与之抗争的历史,审视了与流感相关的若干重要问题,旨在提供全面综合的历史的同时,探索一条治愈流感的未来路线图。
2021年12月2日 已读
对病毒历史部分的叙述过于粗浅和零散。1918年我们对病毒一无所知,到2022年,还是同样的无知…
医疗史 社科 美国
后翼弃兵 (2020) 豆瓣 TMDB Eggplant.place
The Queen's Gambit Season 1 所属 : 后翼弃兵
8.4 (1486 个评分) 导演: 斯科特·弗兰克 演员: 安雅·泰勒-乔伊 / 伊斯拉·约翰斯顿
根据沃尔特·特维斯的小说改编,这个成长故事探索了天才背后真正的代价。20 世纪 50 年代末,年幼的贝丝·哈蒙(安雅·泰勒-乔伊饰)被遗弃并托付给肯塔基州的一家孤儿院。她具有惊人的国际象棋天赋,同时对政府提供给孩童的镇静剂上瘾。贝丝被自己心中的恶魔所困扰,在药物和痴迷的双重作用下,她变成了一个令人印象深刻、技艺高超且富有魅力的弃儿,并决心打破男性主导的国际象棋界建立的传统界限。
美国秩序的根基 豆瓣
Roots of American Order
6.8 (5 个评分) 作者: [美]拉塞尔·柯克 译者: 张大军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18 - 6
20世纪70年代初,本书首次面世时,美国正处于危机之中:理查德?尼克松不光彩地辞去总统职务,越南战争正走向灾难性的结局,大学正从学问的殿堂堕落成疯人院……
在世人大多对美国的未来感到沮丧时,作为当代保守主义运动的思想导师,柯克却满怀希望地期盼美国秩序的复兴,将其根基牢牢锚定在《旧约》中的先知时代,上下纵横三千多年,不无洞见地指出,从古希腊罗马到基督教的中世纪和宗教改革,西方历史的演变过程时时都在酝酿美国秩序的种子:耶路撒冷的信仰和伦理、雅典的理性与荣耀、罗马的美德与力量、伦敦的法律与市场,所有这一切都将融汇到由清教徒肇始的美国秩序之中。
在柯克看来,美国的成功之道似乎可以概括如下:宗教信念派生出有秩序的自由观;有秩序的自由观派生出自由市场和有限政府的制度安排;自由市场和有限政府的制度安排则为美国经济、社会和个人活力的发挥提供了尽可能多的保障。
柯克念兹在兹的是,让美国保持自由和繁荣的那些永恒之道,而这些永恒之道就蕴藏在美国和西方文明的传统之中。
美国种族简史 豆瓣
Ethnic America: A History
8.3 (55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托马斯·索维尔 译者: 沈宗美 中信出版社 2011 - 11
作者在《美国种族简史》一书中,用大量的史实、数字,深入浅出地讲述了各个种族在美国的奋斗史、文化史,包括爱尔兰人、德国人、意大利人、日本人、犹太人、华人、墨西哥人、黑人、波多黎各人等。
众所周知,美国是世界文化的大熔炉。各个种族无论在基因上,还是在文化上都有其本国固有的特质。和其他种族比起来,这些固有的性质也使其在众多种族共存的环境中凸显出来。肯远离祖籍国来到美国的人们,和他们周围的人相比,更具有进取心,在面对困境时更主动,因此凸现出来的种族特点就更加明显。虽然个性或者思考方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所处的阶级,但是依然呈现出很多通用的成功必备的品质,比如重视教育、勤奋、积极、重视经验的传递,这适用于所有的行业。
在美国,种族成功的唯一出路是将自身传统优势发挥到极致,并坚持不懈地适应和改进。今天美国最富有的犹太人和日本人,无一不是这个经验的充分实践者。
本书1981年在美国出版,至今已30年。美国种族史具有超出种族本身的内涵,书中翔实的数据资料、对种族特点的分析和观点直到现在仍不过时,并且对于经济和文化越来越多元化的中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20年7月3日 已读
万万没想到,竟是罗永浩写的导语?他说的一点倒很赞同,虽然中国人成天批评着种族歧视,但其实自己才是种族歧视最严重而不自知的。索威尔将美国主要几大种族分门别类,细说其到达美国的历史,和文化渊源,推翻了仅凭肤色判断种族优劣的愚蠢方式,以及将收入差距看做歧视的结果。殊不知不同种族之间的差距不仅与其人文资本有关,还与地区分布,年龄,历史等因素紧密相关。不同种族之间具有差异性,但同一种族的差异性甚至比异族更大。西印度群岛的黑人与美国本土黑人,东欧的犹太人与德国犹太人,西西里意大利人与北意大利人,都完全是不同的两类人群。简单用一种肤色来概括其特点是非常草率的。各个种族的发展结果,都与其历史文化密不可分。勤劳坚韧低调的民族总能有很好的发展,不管之前处于何等悲惨的境况—华人日本人犹太人是这一群体代表
社会学 种族 美国
故土的陌生人 豆瓣
Strangers in Their Own Land: Anger and Mourning on the American Right
8.6 (21 个评分) 作者: [美] 阿莉·拉塞尔·霍赫希尔德 译者: 夏凡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0 - 5
本书作者阿莉·拉塞尔·霍赫希尔德是美国知名社会学家和作家,其所创作的书籍皆与当下美国社会中备受人关注的议题相关,而本书则是她对极化政治现象越来越明显的美国保守派人士的一次深入调查,是一本社会学家所谓的“探索性”及“假设生成”的研究性著作。
霍赫希尔德在路易斯安那州选取了60个人进行交流与访谈,又在其中40个核心访谈对象中选出了6人做了深入剖析,在4000多页访谈记录的基础上写成了此书,通过展现他们生活的多个方面,以及对环保问题的不同看法,挖掘了当下美国社会中保守派人士内心的深层故事,对我们深入了解今日之美国社会尤其有帮助,向我们展示了此前不太为人所知的美国社会的一个面向。
【内容简介】
2016年,唐纳德·特朗普以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的身份赢得美国总统大选之际,困惑不已的美国国民翻开《故土的陌生人》,试图了解保守派的阶级、种族、教育背景、宗教环境,以及工业、政府、媒体等社交领域对其政治之下的情感所产生的影响。作为当代最具影响力的社会学家之一,阿莉·拉塞尔·霍赫希尔德在大选前五年深入茶党大本营——路易斯安那州莱克查尔斯一带的社区,以环境污染为锁孔问题,探索保守派人士的一个个深层故事,寻找攀越美国保守派与自由派间“同理心之墙”的可能性。
【本书获誉】
★2016年美国国家图书奖入围作品
★2016年《纽约时报》最值得关注作品
★2016年《新闻日》十大好书
★2016年《科克斯》年度好书
★《纽约时报》所评“理解特朗普胜选的六本书”之一
所有对政治感兴趣且还未准备好放弃的美国人的必读之书。
——琼·布莱兹,起居室对话组织、天下母亲组织及前进组织共同创始人
堪称典范……迄今对特朗普背后对抗情绪的社会基础及右翼平民主义整体最清晰的记叙性说明文。
——罗伯特·库特纳,《美国展望》
在这个仿佛世界末日将近的时刻,阿莉·拉塞尔·霍赫希尔德的《故土的陌生人》无疑是场及时雨……值得一读。
——肖恩·麦卡恩,《洛杉矶书评》
《故土的陌生人》……为了解一些选民如何感到疏离和脱节提供了极佳视角。
——米奇·兰德里欧,新奥尔良市市长,《政客杂志》
一本令人震惊而眼界大开的书。
——海伦·刘易斯,《新政治家》
《故土的陌生人》的非同寻常之处在于其始终如一的同理心及对政治中情感领域的关注。它被称为应景之作,却能经得住时间的考验。
——加布里埃尔·汤普森,《新闻日报》
霍赫希尔德超越了老生常谈,即支持小政府和减税而不那么富裕的选民的投票不符合自身的经济利益……《故土的陌生人》颠覆了对红脖子的漫画式描绘,展现出一群尊严常常遭忽视之人。
——多顿·阿金多耶,《奥普拉杂志》
霍赫希尔德对人们如何认识自己的生活有浓厚兴趣……这些细致详尽的描述……揭示了霍赫希尔德笔下的‘故土的陌生人’与新一代精英间的巨大分歧。
——杰迪戴亚·珀迪,《新共和》
霍赫希尔德怀着同情心和同理心找到了一种叙述,给(这些人的)生活赋以意义,令他们的经历为人所知——同时解释了他们的政治信念及其他许许多多。想要了解当代美国的人都应该读读这本引人入胜的书。
——罗伯特·莱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公共政策学院教授
在当今美国政治中,没有更重要的话题,亦无人能剖析得更为透彻。每一页——每个故事和人物——都让人着迷,书中的分析令人深受启发。
——芭芭拉·埃伦赖希,《我在底层的生活》、《我的失序人生》作者
极富同情心……如今,关于政策、立法乃至事实的问题几乎都从公众话语中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对候选人‘气质’及品牌的辩论,在这样一个时代,(霍赫希尔德的)分析可谓姗姗来迟。
——纳撒尼尔·里奇,《纽约书评》
Permanent Record 豆瓣
8.9 (75 个评分) 作者: Edward Snowden Macmillan 2019 - 9
dward Snowden, the man who risked everything to expose the US government’s system of mass surveillance, reveals for the first time the story of his life, including how he helped to build that system and what motivated him to try to bring it down.
In 2013, twenty-nine-year-old Edward Snowden shocked the world when he broke with the American intelligence establishment and revealed that the United States government was secretly pursuing the means to collect every single phone call, text message, and email. The result would be an unprecedented system of mass surveillance with the ability to pry into the private lives of every person on earth. Six years later, Snowden reveals for the very first time how he helped to build this system and why he was moved to expose it.
Spanning the bucolic Beltway suburbs of his childhood and the clandestine CIA and NSA postings of his adulthood, Permanent Record is the extraordinary account of a bright young man who grew up online—a man who became a spy, a whistleblower, and, in exile, the Internet’s conscience. Written with wit, grace, passion, and an unflinching candor, Permanent Record is a crucial memoir of our digital age and destined to be a classic.
2020年2月18日 已读
人们享受着科技的新奇和便利的同时却又反受其害。我们主动或被动地将私密信息交出,企业以此牟利,gov以此做不为人知的事。作为科技霸凌的受害者,我们对此无能为力。嘲笑美国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正是由于第四权的发达以及对宪法的坚守,斯诺登才能勇敢地站出来揭露罪恶。而这在其他国家根本无法想象,我们只能任由越来越多的摄像头对准我们,与朋友的聊天记录随时被作为犯罪的证据。
传记 斯诺登 美国
血疫 第一季 (2019) 豆瓣
The Hot Zone Season 1 所属 : 血疫
7.6 (225 个评分) 导演: 迈克尔·乌彭达尔 演员: 朱丽安娜· 玛格丽丝 / 诺亚·艾默里奇
剧集改编自理查德·普雷斯顿所著的有关埃博拉病毒及其对人类影响的畅销书。1989年,埃博拉病毒突然出现在华盛顿郊区一个科学实验室的黑猩猩身上,且当时并没有已知的治疗方法。英勇的美军兽医(玛格丽丝饰)与一支秘密军事特警队合作,在疫情蔓延到人类之前,她试图阻止,但这却让她陷入了致命危险。
我也有一个梦想 豆瓣
9.0 (82 个评分) 作者: 林达 / 李晓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4 - 8
本书通过精彩动人的故事,展示了美国种族问题相关联的,社会意识和法律演进史。介绍了在契约社会里,立法的民众基础,法律对人性的思考,法律的变化与社会理趟的关系等问题。通过作者的叙述,读者能够看到,在法治国家里,民众,尤其是弱势人群怎样运用法律,经过长期抗争,取得自身权益,并由此推动社会认识的深化,使整个国家在消除不公正的历史进程中取得稳定的进步。
2019年12月27日 已读
关于美国种族问题以及南北双方的对立,联邦与州的博弈。一个好的制度能随时反省,并通过不流血的方式自我完善。
历史 政治 民主 美国
批评官员的尺度 豆瓣 Goodreads
Make No Law: The Sullivan Case and the First Amendment
8.8 (103 个评分) 作者: [美] 安东尼·刘易斯 译者: 何帆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 7
1960年,因为一则批评性广告,警察局长沙利文以诽谤为由,将《纽约时报》告上法庭,并申请巨额赔偿。两审失利后,几乎被各地政府官员相继提起的索赔逼至绝境的《纽约时报》,奋起上诉至联邦最高法院。九位大法官在“《纽约时报》诉沙利文案”中力挽狂澜,宣布“对公共事务的讨论应当不受抑制、充满活力并广泛公开”,维护了媒体、公民批评官员的自由。《纽约时报》资深记者、两度普利策奖得主安东尼•刘易斯,以翔实史料、生动笔触,系统回顾了这起新闻自由史上的里程碑案件,并循此为线,串接起美国人民争取言论自由的司法抗争历史,完美展现了霍姆斯、布兰代斯、汉德、沃伦、布伦南、布莱克、韦克斯勒等伟大法官和律师的形象。
2019年8月28日 已读
自由是民主的基石。所以一个没有思想言论自由的社会,不可能是民主社会。“如果有检查言论的权利,那也应当是人民检查政府的言论,而不是政府检查人民的言论。”—麦迪逊
宪政 政治 民主 法学 社会学
鳄鱼波鞋走天涯 (1995) 豆瓣 TMDB
The Cure
8.8 (111 个评分) 导演: 彼得·霍顿 演员: 布拉德·兰弗洛 / 约瑟夫·梅泽罗
其它标题: The Cure / 真情世界
故事发生在一个宁静的小镇里,德斯特(约瑟夫·梅泽罗 Joseph Mazzello 饰)和艾瑞克(布拉德·兰弗洛 Brad Renfro 饰)是一对毗邻而居的同龄人。一场医疗事故打破了德斯特的平静生活,由于医疗设备的污染,德斯特在输血的过程中感染了可怕的艾滋病。尽管不幸从天而降,并非谁的过错,但德斯特一家还是遭到了居民们的孤立和排挤。
在大家眼里,艾瑞克是一个让人头疼的孩子,性格孤僻的他似乎和谁都处不好关系。某一日,隔着一道竹篱笆,艾瑞克和德斯特相遇了。性情相似的两人很快就结为了好友,艾瑞克想方设法的想要治好德斯特的病,在诸多治疗都以失败告终之后,艾瑞克毅然决然的带着德斯特踏上了求医之旅。
只是孩子 豆瓣 Goodreads
Just Kids
9.2 (86 个评分) 作者: [美] 帕蒂·史密斯 译者: 刘奕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 - 1
这是爱的夏天,也是躁动的夏天,一次在布鲁克林的偶遇,将两个年轻人引向了艺术、奉献和启蒙的道路。
日后,帕蒂·史密斯会成为一名诗人和表演者,罗伯特·梅普尔索普则将自己极具挑衅的风格对准摄影。而此时,他们只是两个饥肠辘辘的年轻人,在城市中穿行,被纯真和热情所裹挟。从科尼岛到 第四十二街,他们感受着城市的脉搏,并最终来到“马克斯的堪萨斯城”。——在那著名的圆桌旁,“波普教皇”安迪·沃霍尔已身影不再,但他的王室成员们仍在此接受朝拜。
1969年,人类登月之年,他们驻扎进了切尔西旅馆,并很快融入这个由声名狼藉者和名声显赫者所组成的社群,结识了当时最富影响力的艺术家和各式各样的边缘异客。
这是一个各种意识都分外高涨的时代,诗歌、摇滚、艺术和性别政治的不同世界,在彼此碰撞、炸裂。在这样的氛围之下,两个孩子约定,要看顾彼此。他们是斗志昂扬的浪漫主义者,将自己完全献身于创作,并被对方的梦想和渴望所点燃。在饥饿的年月里,他们轮流为对方提供着激励和养料。
《只是孩子》以爱情故事开始,以挽歌结尾。它是对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纽约的一次礼赞,那时,这座城市正在逐渐发展为西方世界的文化之都。这本书记述了它的富庶和贫穷,也描摹了它的混混和恶棍。它讲述了一个真实的神话,勾勒出一幅正在向上攀登的年轻艺术家的画像,而预示着名望降临的序曲也随之奏响。
巴斯特·斯克鲁格斯的歌谣 (2018) 豆瓣 TMDB Min reol
The Ballad of Buster Scruggs
8.2 (674 个评分) 导演: 伊桑·科恩 / 乔尔·科恩 演员: 哈利·米尔林 / 佐伊·卡赞
其它标题: The Ballad of Buster Scruggs / 巴斯特民谣
《巴斯特·斯克鲁格斯的歌谣》是由六个部分组成的西部题材选集电影,乔尔·科恩和伊桑·科恩利用他们独树一帜又无与伦比的视角,讲述了关于美国边境的系列故事。电影的每一章都讲述了一则独特的美国西部故事。
了不起的麦瑟尔夫人 第一季 (2017) 豆瓣
The Marvelous Mrs. Maisel Season 1 所属 : 了不起的麦瑟尔夫人
8.6 (697 个评分) 导演: 埃米·谢尔曼-帕拉迪诺 / 丹尼尔·帕拉迪诺 演员: 瑞秋·布罗斯纳安 / 艾利克斯·布诺斯町
故事发生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美国,米琪(蕾切尔·布罗斯纳罕 Rachel Brosnahan 饰)和丈夫乔伊(迈克尔·泽根 Michael Zegen 饰)结婚多年,两人共同抚养着他们的孩子,生活可谓是幸福而又美满。乔伊一直想要成为一名脱口秀演员,每周末,他都会前往俱乐部登台表演。然而,乔伊的脱口秀事业一直都不温不火。
某天,在表演又一次失败后,乔伊崩溃了,他向米琪坦白自己有了外遇,并且当即收拾行李离开了家,一夜之间,米琪成了一个被丈夫抛弃的女人。悲伤和绝望之中,米琪登上了舞台,借着酒劲进行了一番精彩绝伦的演说,逗得台下满堂大笑。俱乐部的女招待苏西(艾利克斯·布诺斯汀 Alex Borstein 饰)在米琪身上发现了过人的天赋,决定成为她的经纪人。
U.S. constitutional history: 25 of the U.S. justice major 豆瓣 Goodreads Goodreads 谷歌图书
9.3 (59 个评分) 作者: 任东来 / 陈伟 中国法制出版社 2014 - 1 其它标题: 美国宪政历程
本书的主体部分由三篇精彩的宪法论文与25个司法大案组成,一共28节。这三篇论文是《美国宪法的英国普通法渊源》、《保守的美国革命产生了长寿的联邦宪法》和《美国宪政法治捍卫者:最高法院的九尊护法神》。按照历史发展的轨迹,三篇文章分别扼要论述了美国宪政中的英国因素、美国特征及平稳发展的原因。25个司法大案则主要包括:确立最高法院司法审查权的“马伯里诉麦迪逊案(1803)”、引发内战的“斯科特案(1857)”、结束种族隔离的“布朗案(1954)”、导致总统下台的“美国诉尼克松案(1974)”,以及裁决总统选票的“布什诉戈尔案(2000)”。每个案例自成一节,既有生动的史实叙述,也有引人深思的法理分析。25个案例异彩纷呈,令人回味无穷。
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所长王缉思为本书作序。他在序中说:“本书并没有就法律谈法律,而是用生动的笔触,翔实的资料,描述了法治在美国社会的各个方面从生根到开花的历程。联邦最高法院的25个故事所揭示的,是一以贯之而又不断发展的一种观念,一种精神。美国宪政的酸甜苦辣尽在其中,让读者去细细品味。”“要研究美国的任何一个侧面,都需要了解美国法律”。作者以对美国问题的敏锐眼光,积20年观察、研究之功力,将学术著作的准确性与通俗读物的可读性融为一体;相信本书的出版不但能使历史学者了解美国历史的宪政之维,也能使法律学者明白任何一个重大案例都是历史的沉淀。
本书的附录部分除了收录《独立宣言》、《合众国宪法》、大法官任期表等一般内容外,还逐条罗列、并简介了写作过程中所用到的网络资源和参考书。另外,书中的前言(美国联邦最高法院略论)和后记(一次愉快的精神之旅)也同样精彩。
2019年1月19日 已读
1#今年迟到的打卡,不过好书可以读得慢,永远不算迟。作者通过25个影响深远的司法大案,串联起美国人民两百年来的光荣与梦想,民主与自由的历史。每个鲜活的故事都曾是一次重大的历史拐点。它是一本有关美国司法的书,却又不仅仅有关司法,因为三权分立的制度使其免不了涉及行政和国会。它也是一部最高法院的发展史,联邦最高法院最初从一个连办公楼也没有的小机构,如何一越成为与国会、政府平分秋色的重要角色。同时它也是美国社会思想变迁的一部历史,黑人从三分之二的人权争取到全部人权,媒体对自由边界的试探,突破,公民捍卫自己追求幸福的权利,权力怎样被关进笼子……九位大法官就像是一群舵手,驾驶这这艘巨轮摇摇晃晃行驶在自由的航道上。
历史 宪法 政治 政治学 民主
圣诞夜惊魂 (1993) TMDB IMDb 豆瓣 Min reol
The Nightmare Before Christmas
8.2 (407 个评分) 导演: 亨利·塞利克 演员: 丹尼·艾夫曼 / 克里斯·萨兰登
其它标题: The Nightmare Before Christmas / 怪诞城之夜(港)
万圣镇的各位鬼怪,已经习惯于在每年万圣节那天出没搞作一下,他们是彻头彻尾的少根筋的生物,只晓得如何吓人。而南瓜王子杰克,是非常与众不同的一个。他已经厌倦了带给人们惊恐的玩意,一心想做出某些改变。偶然一次打开了圣诞镇的大门,让他眼前豁然一亮,杰克心中燃起了要带领兄弟制造圣诞欢乐的决心。
但是,这帮万圣镇的鬼怪们似乎并不明白其中深意。杰克绑架了胖乎乎的圣诞老人,吩咐伙计们开始埋头制作圣诞礼物。满脑只有恐怖点子的万圣镇兄弟,又怎能逃过思维惯性,做出令人欢乐的礼物呢。于是,恐怖的、吓人的礼物将在圣诞那夜抛给孩子们,当杰克坐着人造鹿车派出礼物时,一枚高射炮正对准了这个好心办坏事的可怜虫。
首届国会 豆瓣
The First Congress: How James Madison, George Washington, and a Group of Extraordinary Men Invented the Government
作者: [美] 弗格斯·M.博德维奇 译者: 濮阳荣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18 - 9
首届联邦国会是美国历史上最富有成效的一届议会,在美国历史及人类政治文明进程中具划时代意义。它将宪法从一卷羊皮纸转变为强有力的政治机制和灵活的政治实践,将共和的梦想落实为有血有肉的现实。
然而,首届国会召开于风雨飘摇之时,奴隶制的幽灵始终盘桓在国会的上空,它将阶级矛盾、南北方、东西部、虚弱无力的联邦与各自为政的诸州,宪法与反宪法等问题纠缠在一起;国会内部也充斥着个人偏见和地区之间的不信任、内部交易,以及平庸之辈的怠惰。混乱、偏见、敌视、不睦笼罩着国会中形形色色的利益团体。如何从一张纸开始建构新政府?宪法的崇高性如何落实到政治机制的运作中?高不可攀的抽象理论能否化为日常的政治实践?制度运作中如何平衡利益、制约权力?面对一系列盘根错节的现实问题,国会议员们深知:国家存亡端赖各方的谈判与妥协。
1789—1791年,国会议员们展开了漫长的讨价还价。谦逊宽容的华盛顿,雄辩实干的麦迪逊,头脑精密、富有卓识的汉密尔顿,性情刚烈、信奉共和的格里,坚定的反联邦主义者麦克莱……这些来自不同地域,拥有不同个性,秉持不同政治立场,代表不同利益的建国者们纵横于各利益团体之间,极尽游说之能,尽显政治风采,将政治智慧与政治手腕运用得炉火纯青,虽偶有私心,但仍将公众利益与宪法的崇高性置于私利之上。最终,在一片混乱与分歧中,各利益团体在重大问题上达成妥协,《权利法案》《联邦税收法案》《司法法》《国家银行法案》相继签署,宪政运作机制在无序中循序渐进。
首届国会的成功绝非历史必然,它是政治角力、鲜明个性、不同理念以及超凡决心合奏的史诗华章。它所灌注的多元利益团体之间谈判与妥协的精神,锻造出美国此后两百多年精巧别致的政治机制运作的品格,为美国宪法注入源源不断的生命力。
性爱宝典 (1972) 豆瓣 TMDB
Everything You Always Wanted to Know About Sex * But Were Afraid to Ask
7.8 (218 个评分) 导演: 伍迪·艾伦 演员: 伍迪·艾伦 / 约翰·卡拉丁
其它标题: Everything You Always Wanted to Know About Sex * But Were Afraid to Ask / 情欲奇谈
本片由章回形式提出七个敏感又尖锐的性话题:《春药管用么?》导演伍迪·艾伦Woody Allen亲自扮演佞人小丑,迷奸皇后未果而断送性命;《什么是兽交?》中事业有成的医生爱上一只母羊黛茜;《女人为何性冷淡》讲述性冷淡的新婚妻子只有在公众场合才会性欲爆发;《异装癖者是同性恋 么?》里结发夫妻访友,丈夫却偷穿女性服装,上演一场暴露在大庭广众下的尴尬闹剧;第五段《什么是性异常?》设定在公开各自性怪癖的电视脱口秀节目中;其后的《性学博士可信么?》伍迪·艾伦重新登场,阻止了扬言改造人类性器官的性学教授的疯狂实验;最后的故事《射精是怎么回事?》更是把做爱的全过程演绎成如操纵机器般步步可循。
本片根据大卫·鲁本医生《你想知道的性问题》一书改编。
民粹主义大爆炸 豆瓣
The Populist Explosion: How the Great Recession Transformed American and European Politics
7.2 (9 个评分) 作者: [美] 约翰·朱迪斯 译者: 马霖 中信出版集团·见识城邦 2018 - 11
混圈层,读政治基本盘,
想了解特朗普的总统升迁韬略?
请看《纽时》《华尔街日报》《经济学人》相中的预言神书。
在人性、资本、权力的三国演义,
要从边缘到中心,
重要的不只实力,更在游戏规则。
玩转规则,看懂政治,改变就这么简单。
在政治上,民粹主义更多指的是借助“平民” 的手腕与方法,政论家们经常将“民粹主义”与“精英主义”分立看待。19世纪以来,“民粹主义”始终没有一个单纯的定义,很少有政治家将自己描述为“民粹主义者”。在政治话语中,“民粹主义”经常用来形容他人的政治策略。
为什么我们需要理解19世纪90年代兴起于美国的民粹主义运动,民粹主义的潮流如何能一次次在大西洋两岸重演,2008年的经济衰退在这个过程中扮演了什么关键性的角色,以及如何看待特朗普在美国政治中的作用。面对民粹主义的后果,国际政治体系刚刚开始一次漫长的适应和调整——对于希望了解这一变化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是不错的选择。
-------------------
【编辑推荐】
1.预言特朗普胜选,破解政治基本盘的政论大神指南。
政治分析家约翰·朱迪斯清晰地预判了民粹主义在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真实力量。对民粹主义的来龙去脉做了细致的梳理。要深入了解民粹力量对欧洲、美国政治生态的影响,该书能带来很大的帮助。此外,朱迪斯对欧美政治的整体把握精确,对政治事件的观察犀利,对时事发展脉络思考独到,政治基本盘对作者而言手到擒来。
2.洞穿政党政治ABC,讲故事+看博弈,谈政局中笑侃人间冷暖。
政治人物的起起落落,政治现象的潮来潮往,经济趋势的起伏,在朱迪斯笔下都变得好玩有趣。作为一本画风清奇的政论著作,争斗紧张刺激,剖析经济鞭辟入里,解读数据有板有眼。正如专栏评论人埃德萨尔所说:“《民粹主义大爆炸》是对当代政治发展方向的尖锐的审视,无论是左派或右派的民粹主义的兴起。卓越而高超。”
3.面向读者的写作态度,对民粹主义历史的解读专业且用心。
文风友好不艰涩,内容坚实不油滑。对兴起于19世纪90年代的美国民粹,从历史、理论、进化、转向等各个角度进行观察,跨界更显专业。对欧洲政治中的民粹心态,不同阶层对欧盟的态度,以及两者间隐秘而又深刻的关联,都予以发人深省的阐述。同时,朱迪斯并不执着于自己的价值观,而是能跳出观念冷眼看世界,让本书的客观性有了十足的保障。
4.从特朗普等民粹人物的优缺点,看人性的光暗,以及经济、政治的交互变化。
从难预测的变量——人——着手,看懂经济大衰退中人性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在政党政治、选票政治中的映射。代入感强,剧情丰富,从感性认识到理性分析,回归有血有肉的反思,作者对经济、政治的交互机制了然于心。
5. 选择宽容和多元,还是选择坚守和传统?作为当代人的“刚需”读物自有答案。
不仅仅是多元和传统、激进和保守的抉择,朱迪斯在书中探索了许多人内心的疑问。比如:“全球政党势力表,为什么民粹当道?口无遮拦特朗普,为什么当上总统?老牌绅士英国人,为什么抛弃欧盟?欧罗巴的激进派,为什么选举成功?”这对我们理解现实,应对现实中的变化,尤其关键。《民粹主义大爆炸》就是一本当代人书架上的“刚需”读物。
-------------------
【相关推荐】
“2016年年度书籍之一。”
——迈克尔·布隆伯格(第108任纽约市长)
“帮助理解特朗普获胜的六本书之一。”
——《纽约时报》书评
“精心撰写,深入研究,有力论证,完美精准。”
——《经济学人》
“约翰·朱迪斯的《民粹主义大爆炸》是在特朗普胜选之前发表的,但这一不可能的胜利证实了该书的论点,即西方民主国家在某些方面未能代表其公民。朱迪斯的分析是敏锐而有吸引力的。”
——巴顿·斯威姆(《华尔街日报》专栏作家)
“对当代政治发展方向的尖锐的审视,无论是左派或右派的民粹主义的兴起。卓越而高超。”
——托马斯·埃德萨尔(《纽约时报》专栏作家)
碟中谍6:全面瓦解 (2018) IMDb Eggplant.place TMDB 豆瓣 Bangumi
Mission: Impossible - Fallout
7.8 (1212 个评分) 导演: 克里斯托弗·麦奎里 演员: 汤姆·克鲁斯 / 亨利·卡维尔
其它标题: Mission: Impossible - Fallout / 碟中谍6
伊森·亨特(汤姆·克鲁斯饰)和队友们接到了追回三个大杀伤性核武器的任务。眼见任务马上就能完成,但为了挽救其中一位队友卢瑟(文·瑞姆斯饰)的生命,三个核武器被人趁机带走。中情局负责人斯隆女士(安吉拉·贝塞特饰)调来她手下的得意猛将沃克(亨利·卡维尔饰),让他盯着伊森·亨特完成追回核武器的任务。期间,女特工伊尔莎(丽贝卡·弗格森饰)突然出现,伊森·亨特发现,他要面对的并不只是恐怖分子,还有潜藏在政府部门的内鬼。
美国独行 豆瓣 Goodreads
America Alone: The End of the World As We Know It
作者: [加] 马克·斯坦恩 译者: 姚遥 新星出版社 2016 - 8
编辑推荐
一部引起巨大争议,屡遭围剿的国际畅销书
西方文明是否就此终结?英国脱欧后世界格局如何变化?
《失控》对科技经济领域前瞻,本书对未来世界秩序精准判断
特朗普现象、ISIS崛起、难民危机、各种暴恐,已一一应验
美国前总统小布什高度赞赏,中国前外长李肇星作序推荐
名人推荐
马克·斯坦恩是一位针砭时弊的作家。这本书对伊斯兰帝国主义糖衣炮弹进行了有力、持续、快速的反击。身处于西方世界的我们是否具有赢取胜利的意志力呢?
——米歇尔·麦尔金,畅销书《精神错乱》作者
马克·斯坦恩是我们当代最风趣的作家。不过,可千万不要被他那些字面上的玩笑分了神,这些笑话就像是霓虹灯彩,表达了作者深邃而悲怆的洞见:美国已几乎成了抵制西方自杀与激进伊斯兰原教旨主义自杀式袭击的独行侠。
——约翰·奥沙利文,《国家评论》资深编辑
《美国独行》的中心论点是:西方世界正在走向一场自发形成的种族灭绝灾难,而穆斯林将成为这场灾难的直接受益者。
一个大国的衰亡并非源于战争或毁灭,而恰恰源于自身的无能,源于无法使其自身摆脱自毁之厄运。
——本书作者马克·斯坦恩
10年或15年之后,还不一定有没有欧盟了呢。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预测,欧盟将在2020年以前宣告解散。我个人觉得这个预测结果还算是保守的呢。“9·11”事件之后,我一直对欧洲形势持悲观态度,预言欧洲的“穆斯林火药桶”马上就要引燃,也预言与前几轮选举一样,在接下来的几轮选举中,欧洲的这种内部矛盾将愈加展露无遗。假如你恰是国际媒体口中借以讽刺美国的“坚持基督教原教旨主义的乡巴佬”中的一员,你或许会觉得欧洲像极了《<圣经>启示录》中的四骑士——只不过因为欧洲的任性乖戾,四位骑士的出场顺序与《<圣经>启示录》恰好相反:死亡——因太过自私而不克繁衍的欧洲种族的灭绝;饥荒——中央集权保障下的穷奢极欲的福利制度的终结;战争——由经济和人口因素导致的血腥内战和实力衰竭;征服——欧洲重新沦为伊斯兰的殖民地。
幸好,大多数欧洲人都堪称“理智”“开明”,也告别了唯“基督教”马首是瞻的阶段,才不会相信诸如启示录之流的过时观念。不过,一目了然地是,他们之中的很多人其实都心知肚明,其所身处的欧洲大陆正在日益衰竭,仅有的疑问只是——究竟是以风平浪静的方式寿终正寝,抑或是在兵荒马乱的暴戾中溘然长逝。
无论如何,我敢打赌欧洲一定命不久长矣。
——本书作者马克·斯坦恩
媒体推荐
《美国独行》是一本关于未来的指南,预言了欧洲在大约2020年前后终将“伊斯兰化”的历史命运。到那时,欧洲从表面上看“桃花依旧笑春风”,大部分基督教堂与林荫大道仍然坐落于罗马、伦敦和巴黎。然而,“人面不知何处去”,伊斯兰政党联盟已经赢得了法国大选——而这还仅仅是整个欧洲政治高层在“伊斯兰化”进程中所倒下的又一块多米诺骨牌而已。君不见,荷兰和丹麦已经颁布了禁酒令,欧陆上的大部分女性蒙上了面纱,同性恋酒吧纷纷关门大吉、集体搬迁去了美国旧金山。
该书提出,西方人的“大败退”始于五年前,自那时起,“传说中更大版图的法兰西”开始日复一日、毫无休止地向着一个“更大版图的波斯尼亚”进化。最后的纯种欧洲人在亡命天涯之际,也只能诅咒过往那些鼓励“大规模移民和文化多元主义”的不堪回忆了。回到眼前,人们已经日益清醒,2005年发生于英国的地铁和公交爆炸以及2006年发生于法国的汽车焚烧事件都还仅仅是“欧洲陷入由伊斯兰化所引发的内战的初级阶段”。这片孕育了人类现代化的欧洲大陆注定要走向“社会崩溃与法西斯复兴”的明天,也注定将陷入“由伊斯兰化所引发的漫漫长夜”。由此一来,美国只能孑然独行,成为抵抗“返古化”悲剧的最后一个西方国家了。
上述言论并非让-马利·勒庞(Jean-Marie Le Pen)所领导的法国右翼政党的狂热宣传,而是近期《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上一本奇书的大胆预测,这本书已然使得美国的右翼人士们神魂颠倒。马克·斯坦恩,一个没什么文化的前电台音乐主持人,如今已摇身一变成为权威专家,甚至与美国副总统迪克·切尼(Dick Cheney)一起被奉上了右翼政治的神坛。
——记者约翰·哈里(Johann Hari)在英国著名杂志《新政治家》(New Statesman)中发表的书评
“可能是读者所见关于西方与伊斯兰关系的众多著作中最为粗俗下流的一本”。
——加拿大的《环球邮报》(Globe and Mail)
2018年9月3日 已读
72#去掉傻x序言会更好。预言了基督教文明与伊斯兰文明的冲突,对左派和穆斯林极尽冷嘲热讽之能事,虽然其中不乏偏颇,但现在看来貌似很多都成真了。
政治 社会科学 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