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
切尔诺贝利的午夜 豆瓣 Goodreads 博客來
Midnight in Chernobyl: The Untold Story of the World's Greatest Nuclear
8.9 (26 个评分) 作者: [英] 亚当·希金博特姆 译者: 鲁伊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1 - 3 其它标题: 切爾諾貝利的午夜
【编辑推荐】
★著名读书网站Goodreads近30000人打出4.38高分,盛赞“《切尔诺贝利的午夜》是你能读到的最好的非虚构书籍之一”。
.
★普利策奖得主、《古拉格:一部历史》作者安妮·艾普尔鲍姆等欧美一流作家、学者倾情推荐;
HBO名剧《切尔诺贝利》主创Craig Mazin:开拍之前没能看过这部书,我感到十分遗憾。
.
栩栩如生地讲述了这场历史上最严重的灾难,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苏联最后的岁月中那些每天都在发生的令人迷惑不解的真实事件。
——安妮·艾普尔鲍姆(普利策奖得主)
.
本书对历史做出了宝贵的贡献,关于切尔诺贝利这样一个让世人瞩目的故事,它讲述得极为出色。
—— 沙希利·浦洛基
.
★切尔诺贝利,人类文明史上的永恒噩梦:权威记者十数年深度调查,数百小时采访录音,大量档案、书信、回忆录首次曝光,全景式展现了这场我们时代毁灭性核灾难的整个过程:
作者亚当·希金博特姆是《纽约客》的资深记者,驾驭故事与挖掘运用材料的能力皆为一流。全书精注详解 ,仅注释就一百余页,使用材料扎实严谨堪比学术著作,可读性之强又堪比惊悚小说。
.
★在一个狂妄自大和注定要失败的故事中,捕捉到科学与人性;这里没有无名英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脸孔:
书中有大量人物刻画,这是作者花费十几年时间走访灾难亲历者所得到的故事。这些人早已经被他们的国家和同胞所遗忘,其中,有苏联的各色高官,有“吹哨”人,有救援英雄,有医疗人员,有事故清理者,也有日后站在审判席上的人。
作者将焦点放在被卷入其中的人们以及他们面对突发灾难如何做出种种艰难抉择,它代表了苏联社会的一个横截面,暴露了人类个体的懦弱和勇敢,最终得到的,是一个比苏联传奇更复杂、更人性,也更恐怖的故事。
.
★比任何一部恐怖电影更令人痛心,比任何一本惊险小说更惊心动魄;
尽管提供了海量信息,但本书并不令人望而生畏,作者视野广阔,构思精巧,对细节的精确把握,使得故事推进的每一步都充满张力,如惊险小说般的叙事风格,使这本书可读性极强。
.
★包揽欧美多家一线媒体年度榜单:《柯克斯书评》年度最佳非虚构,《纽约时报》《时代周刊》年度图书,2020年安德鲁•卡内基奖;
.
【内容简介】
亚当·希金博特姆耗费多年心血,终于完成这部关于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的权威力作。书中充分有力的调查,揭示了这场二十世纪最大灾难之一的真相是如何在政治鼓吹、重重保密和谣言四散的共同作用下被掩盖起来的。
.
1986年4月26日凌晨,切尔诺贝利原子能电站的四号反应堆发生爆炸,由此引发了历史上最恶劣的一起核灾难。自那以后的三十年里,切尔诺贝利逐渐成为整个世界挥之不去的噩梦:阴魂不散的辐射中毒的恐怖威胁,一种危险技术脱缰失控的巨大风险,生态系统的脆弱,以及对其国民和整个世界造成的伤害。然而,这场事故的真相,却从一开始便被掩盖起来,长久以来一直众说纷纭。
.
十多年中,亚当·希金博特姆进行了数百小时的采访,以此为依托,辅之以往来书信、未发表的回忆录和新近解密的档案文件,他将那些灾难亲历者所目睹的一切,化成客观、冷静而又发人深省的叙述。由此得到的,是一本惊心动魄的非虚构杰作,一个比苏联传奇更复杂、更人性,也更恐怖的故事。
大国的崩溃 豆瓣
The Last Empire: The Final Days of the Soviet Union
7.7 (19 个评分) 作者: [美] 沙希利·浦洛基 译者: 宋虹 四川人民出版社 天地出版社 2017 - 5
1991年苏联的解体无疑是20世纪发生的最重大的事件之一。作者根据最近解密的老布什总统图书馆的绝密档案,包括总统顾问的备忘录和老布什与世界各国领导人的绝密电话记录,重新解读了那段纷繁复杂的历史。
本书挑战了关于冷战结束的传统观念,揭示了布什政府试图结束冷战、保全苏联作为其国际舞台上的重要伙伴的复杂游戏。
作者着眼于事件中心的四个人物—乔治·布什、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鲍里斯·叶利钦、列昂尼德·克拉夫丘克—来讲述苏联最后五个月间发生的故事,这五个月改变了苏联的命运和世界的格局。本书作者会多国语言,能够查阅英语、俄语、波兰语、乌克兰语和白俄罗斯语的文献,这让他能够站在一个特殊的立场来呈现一个关于苏联解体的全新的、戏剧性的故事。
苏联的最后一天 豆瓣 谷歌图书
Moscow, December 25th, 1991
8.3 (52 个评分) 作者: [爱尔兰] 康纳·奥克莱利 译者: 沈力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 - 9
苏联是在枪林弹雨中建立起来的,却是通过政令解散的。
爱尔兰记者奥克莱里是苏联解体的见证者,在本书中,他以1991年12月25日这一天为框架,围绕着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的斗争,将苏联最后六年的政治混乱、经济衰败、人心向背,用细致可靠的描写,表现得清晰而传神。
苏联陷入泥潭难以自拔,整个国家的命运和走向,最集中地体现在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两个人身上。每个人都看着他们,“就像狼群等着最强壮的两头狼对峙”,看谁会成为领导者。卑微不是戈尔巴乔夫的脾性,宽宏大量也不是叶利钦的风格。两人从最初的联手合作,到后来的冲突不断,终于变得势同水火,各不相让。最终,戈尔巴乔夫不能很好地判断他的人民,在自我认识上更加糟糕,而叶利钦则在动物般的直觉下,听到了远处历史车轮的轰隆声。
2020年3月12日 已读
帝国毁灭当天的24小时与之前的几年时间反复穿插,时空的转换下,才更能体会到历史的飘忽不定。没有人想象过,这场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乌托邦实验,会以如此戏剧的方式戛然而止。戈尔巴乔夫之间叶利钦的爱恨情仇,从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来看,不过是在完成上帝交给他们的剧本罢了。
俄罗斯 历史 政治 理想国译丛 苏联
苏联检察院对5810例反苏维埃鼓动宣传活动案件的司法复查 豆瓣
58-10. Надзорные производства Прокуратуры СССР по делам об антисоветской агитации и пропаганде. Аннотированный каталог. Март 1953–1991
9.4 (10 个评分) 作者: (俄)埃德尔曼 译者: 方琼 / 唐福山 人民出版社 2010 - 1
《苏联检察院对5810例反苏维埃鼓动宣传活动案件的司法复查(1953—1991)(套装上下册)》内容简介:尽管研究人员已经做了努力,苏联反政府行动和镇压运动的历史,至今仍然没有得到全面的研究。如果说,一方面,在文献中对斯大林恐怖运动的原因、性质和实质进行了辩论,另一方面——持不同政见者运动历史的实践和思想方面也非常明确的话,那么,像从前一样,在它们之间仍然存在着关于赫鲁晓夫时代的“反苏维埃的表现”以及勃列日涅夫时代的人民谋反的一段空白。
帝國 豆瓣
9.3 (6 个评分) 作者: Ryszard Kapuściński(瑞斯札德.卡普欽斯基) 译者: 胡洲賢 馬可孛羅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2008 - 10
見證衝突,見證苦難,見證希望
了解新興俄羅斯、喬治亞人、亞美尼亞人、亞塞拜然人、東歐局勢 最重要的一本書
波蘭國寶記者卡布欽斯基華文世界首次推出中文版
直視古老帝國俄羅斯的靈魂深處
當撰寫《古拉格群島》的索忍尼辛在日前去世,
當俄羅斯就在2008年八月進軍喬治亞共和國,
我們對於俄羅斯了解多少?
被諾貝爾文學獎提名六次之多的卡普欽斯基,這是他橫越俄羅斯的私人報告,他訪談的是一般老百姓,捕捉了蘇聯帝國即將崩壞之際,那塊土地滿載的衝突與情感,以及人們對於未來的恐懼與希望。
在身為外國通訊記者的生涯中,瑞斯札德˙卡普欽斯基親眼見證了二十七次的革命與政變。
《帝國》是一個帝國的故事:有一群國度這一整個世紀大部分都潛伏在一個單一象徵,也就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的官僚及難以歸類的一團混亂下。在柏林圍牆倒塌那一年,也就是帝國撼動及死亡期間,卡普欽斯基和好幾百個平凡百姓談及他們非比尋常的生活,以及生活中浮現的驚駭。《帝國》是一個民族與時間對抗,讓人折服的結果:在一九八九年那極棒也極可怖的事件遠逝成為過去之前,捕捉了人們的記憶,以及他們對未來的恐懼。
2019年2月25日 已读
11#不是訴說苦難,只是在對苦難發出凝視。它也不是關於蘇聯的歷史,沒有宏大敘事,有的只是卡普欽斯基在旅途上的一點記錄和反省。西從布列斯特,東至太平洋的馬加丹,北從北冰洋,南至鐵而梅茲。他橫跨了地球上最無垠的帝國,輕撫了它的每一處的傷疤,關於飢餓,恐懼,暴力,和死亡的歷史。我們往往瞭解太少
世界史 俄罗斯 历史 苏联
斯大林评传 豆瓣
作者: [苏联] 托洛茨基 译者: 齐干 上海三联书店 2011 - 6
《斯大林评传》:一部给托洛茨基直接带来杀身之祸的书。
当这部传记即将完成的时候,托洛茨基在书桌前被一把从脑后袭来的雪斧暗杀,手稿溅满血迹。苏联红军的缔造者托洛茨基以生命为代价,为斯大林做了最重要的注脚。
一位苏联红军缔造者对斯大林的全面解读。
《斯大林评传》内容简介:1940年8月20日17时,托洛茨基的助手雅克松·莫尔纳尔走进办公室。他的真名叫拉蒙.麦卡德,真实身份是前苏联特工。他是来送修改的文章的。当托洛茨基接过打印稿,低头浏览时,雅克松猛地挥起雪斧恶狠狠地砸进托洛茨基的颅骨。翌日,托洛茨基不治身亡。
列夫·托洛茨基是列宁最亲密的战友,苏联红军的缔造者,第四国际领导人,所谓“托派分子”首领。当年,托洛茨基在苏共的地位仅次于列宁,是五人政治局委员之一,还是军事委员会主席,并兼任多个要职。十月革命后的若干年里,托洛茨基与列宁的画像时常并列挂在一起;直到列宁病逝之前,苏共历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代表们发言结束时都会高呼口号:“我们的领袖列宁和托洛茨基万岁!”带有书生意气的托洛茨基尽管在政治、军事、文化等多方面表现出过人的才华,但他孤傲狷介,自我欣赏,不擅长拉山头、搞帮派,不懂得人情世故,这使他遭到了其他政治局委员的共同反对而逐渐失势。1927年,因他极力反对斯大林的独裁政策,主张世界革命而被开除出苏共,1929年被驱逐出境,1932年被剥夺苏联国籍,先后流亡土耳其、法国、挪威和墨西哥。1938年,他在墨西哥与支持者创建了第四国际,与斯大林对抗。
在墨西哥流亡期间,托洛茨基以笔为矛,正本清源,对斯大林的真实面目予以了全面客观的解读,集中精力写作这部《斯大林评传》,也就是这部书稿直接为托洛茨基招来杀身之祸。据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的《超级刺客:20世纪政治谋杀追踪》一书披露,对托洛茨基下达谋杀指令的人就是斯大林。就在杀手对托洛茨基致命一击的时刻,托洛茨基惨叫着以惊人的毅力转身扑向凶手,他脑部喷涌的鲜血溅满了《斯大林评传》手稿,部分文稿浸透鲜血,粘连着,字迹模糊。因此《斯大林评传》实际上是编辑整理补充后按原样印刷的。正是原出版社的编辑以及托洛茨基身边的工作人员的努力,才使我们今天能阅读到这本珍贵而传奇的书籍。
苏联政权史 豆瓣
作者: [俄] 鲁·格·皮霍亚 译者: 徐锦栋 等 东方出版社 2006 - 5
政权存在的机制通常必须以许多管理部门(各部委,部长会议及其下属各个部,苏共中央机关、秘书处和政治局)密切协作为前提。然而,一旦到了需要迅速作出决定,或者这些决定具有很高的政治价值进,那些似乎完美无缺的协商制度和事先进行专家鉴定的规范定就被取消了,由一些最高政治领导人(通常由党的领导人同部长会议、国家安全委员会和军队的头头)根据他们所认为的政治合理性(准确地讲,是根据某一时刻的政治合理性)匆促作出决定。许多领导人往往断然否定专家的意见,违背以前通过的决议。苏联政权组织所特有的权力高度集中和追求惟我独尊导致出现众所周知的管理问题:从下面来的“信息流”不可能被用于作出决策。
本书的任务是,研究哪些人在国家战后历史中作出了哪些决定,这些决定是怎样形成的,国家政权在其各种不同表现形式中怎样行使权力,为什么被认为有效的、拥有巨大资源的体制停止了存在。
毛泽东与莫斯科的恩恩怨怨 豆瓣
9.6 (9 个评分) 作者: 杨奎松 江西人民出版社 2005 - 5
毛泽东一生都同莫斯科有着不解之缘。
30岁的毛泽东入选中央局,得益于共产国际代表马林的赏识;然而从莫斯科回来的政治局领导人之一的张闻天到苏区一年半竟然从没想到要了解一下毛泽东有什么本领;俄国人把毛泽东视为“亚洲的铁托”,斯大林、莫洛托夫竟然当面批评毛泽东,毛泽东气愤地回忆说:“我在鼻子里笑他们,一声都不吭……”;赫鲁晓夫秘密报告披露惊人内幕,斯大林一夜之间威信扫地,毛泽东表示中国不能摘斯大林的像;赫鲁晓夫传话过来:如果你们要斯大林,我们可以把他的尸体搬到你们北京去;毛泽东决定转入反攻,不怕分裂,来一个“大闹天宫”;边界冲突忍无可忍,大战来临,林彪差点下令炸掉密云库……
本书根据大量有关中苏档案和亲历者的回忆,按历史发展的顺序,对涉及到毛泽东与莫斯科关系的历次重大事件以及毛泽东性格和处事特点作了引人入胜的描述。文中所及中共历史上许多事件的来龙去脉和背景都是鲜为人知的。当这些触目惊心又“似曾相识”的历史卷展现在眼前时,我们不得不惊叹历史的确比我们想象的要丰富得多,复杂得多。
二手时间 豆瓣 Goodreads
Время секонд хэнд
8.9 (247 个评分) 作者: [白俄] S. A. 阿列克谢耶维奇 译者: 吕宁思 中信出版集团 2016 - 1
2015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阿列克谢耶维奇最具分量的作品
发表后荣获德国书业和平奖(2013)、法国美第契散文奖(2013)、俄罗斯「大书奖」读者票选最佳文学作品(2014)、波兰卡普钦斯基报告文学奖(2015)
本书是白俄罗斯著名作家阿列克谢耶维奇最新作品,通过口述采访的形式,展现身处关键历史时刻的普通人的生活。本书讲述了苏联解体后,1991年到2012年二十年间的痛苦的社会转型中,俄罗斯普通人的生活,为梦想破碎付出的代价。在书中,从学者到清洁工,每个人都在重新寻找生活的意义。他们的真实讲述同时从宏观和微观上呈现出一个重大的时代,一个社会的变动,为这一段影响深远的历史赋予了人性的面孔。苏联解体已逾二十年,俄罗斯人重新发现了世界,世界也重新认识了俄罗斯。新一代已经成长起来,他们的梦想已不再关乎梦想,不再像90年代他们的父辈,关心信仰。二十年来,人们看了崭新的俄罗斯,但她却早已不是任何人曾经梦想过的俄罗斯了。作者追溯了苏联和苏联解体之后的历史过程,让普通的小人物讲述他们自己的故事,从而展现出身处历史的转折,以及人们如何追寻信仰、梦想,如何诉说秘密和恐惧,让人们重新思考什么是“俄罗斯”和“俄罗斯人”,为什么他们无法适应急剧的现代化,为什么再近两百年之后,依然与欧洲相隔。本书分为上下两部分,采访了生长于理想之下的俄罗斯人和今天的俄罗斯人,以及阿塞拜疆等前苏联国家的普通人,呈现他们的生活细节,所感所想。德国媒体盛赞该书撷取的是最为细小的马赛克,却拼出了一幅完整的后苏联时代图景。“一部20世纪后半叶的微观俄国史,笔力直抵普京时代。”
2017年11月6日 已读
114#“春天特别可怕,自然界中一切都在改变,万物更新……但是最好不要问任何人他们还有多少年的刑期。以春天而言,任何刑期都是无期的!”,虽然对于伤痕文学已经多少有点免疫了,却还是被几个故事感动到。外婆去世没钱买棺材,被黑帮霸占房子,卖家当,睡车站,母亲自杀……
2017年11月6日 评论 作为理想主义者与自由主义者的困境 - 上世纪90年代,那座雄伟庄严的大教堂在一夜之间轰然倒塌。有人欣喜若狂,振臂高呼,有人如丧考妣,不知所措,另外一些人,还不明所以,只剩下怅然若失。振奋的人们说,他们赢得了胜利!赢得了自由!赢得了面包!悲痛的人们说,他们遭到了背叛和出卖,失去了伟大的信仰,失去了曾为之奋斗了一生的目标。 在教堂的废墟上,很快新建起了一座富丽堂皇的购物中心。似乎每个人都摇身一变,从虔诚寡欲的教徒,变成了大腹便便,世俗功利的商人,变得贪婪和卑鄙,物欲无穷。欣喜的人们说,他们再也不必为买面包排长队忍痛挨饿,再也不用担心在厨房说悄悄话被邻居告密,被秘密警察送去寒冷荒凉的西伯利亚劳改……阴森禁锢的大教堂倒了,在新建的玻璃大厦里,终于能够照进阳光,阳光之下,再无黑暗,他们终于不再畏惧。 忠诚的教徒们带着伤感的心情目睹这一切,他们不能接受引以为豪的大教堂崩溃,更不能接受信奉了大半辈子的真理竟是彻底的谎言。他们愤世嫉俗,对物欲横流的世界破口大骂,对奸诈的商人投去鄙夷的目光,他们痛恨这个世界失去了大爱,失去了奉献精神,失去了理想主义。然而现在的新人们不再吃这一套了,他们要求个人的幸福,甚至要求烧死所有迫害过他们的老教徒,要求把他们流放到西伯利亚,住进自己曾经亲手建造的劳改营中。 对所有人来说,这一切都发生得太突然。苏联人一觉醒来,发现伟大的祖国不在了,自己一夜之间从苏联人变成了俄罗斯人,乌克兰人,斯坦人……每个人都有太多话要倾倒。 作者以口述历史的方式记述了在苏联解体后的阵痛时期,普通人对那场剧变的思考,以及对自我身份的确认。在他们的反思中突显了两个派别尖锐的矛盾,这无疑是场思想与文字上战争。争论没有结果和答案,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正确,因为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亲身经历,拥有那些不容质疑的证据。对所有人而言阵痛的十年“是疯狂的十年,恐怖的岁月,是遐想民主的十年,又是灾难的十年,是一个黄金时代,也是自我膨胀的时代,是格调鲜明的时代,野心勃勃的时代,骤风暴雨的时代……” 二十世纪的意识形态之争,以苏联的解体而告终,资本主义世界似乎取得了最终的胜利。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尝到了自由与民主的蜜糖,第一次为自己而活,第一次拥有个人的尊严和权利……看上去一切都比以前更好,但即便如此,为什么还是有人怀念苏联,怀念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真的值得我们怀念吗? 我想,社会主义当然有值得我们怀念的东西。就中国而言,那是个充满革命热情,理想主义,无私奉献的时代。人民活在国家集体中,在集体中实现自我价值。人与人之间称呼“同志”,我很喜欢这个称呼,它比“先生小姐”好听多了。那时候一间房子往往要住好几家人,家家户户都彼此熟悉,过年串门互送饺子。那时候普通人之间几乎没有什么贫富差距,大家都穿同样朴素的衣服,用同样的物件,没有谁高人一等。 那时候的读书人很多,大家私下讨论文学,讨论诗歌,如饥似渴地阅读。“我和他们一起读过格罗斯曼,金兹堡,多莆拉托夫,听欧洲自由电台”。没有人讨论金钱,生意。他们是真的视金钱如粪土。虽然那时候就连书也是稀缺品,但人们总能想办法搞到。秘密的地下出版物在他们手中千回百转地借阅,遇到喜欢的书只能一字字整本手抄下来。对他们来说,一本古拉格群岛,一本曼德尔施塔姆诗集比什么都珍贵。 另外,那个时候的歌曲特别具有感染力,给人一种莫名的感动。即使是现在,听到革命时代的歌曲,我也恨不得立即奔赴边疆参加社会主义建设,更别说那个时代的人了。当我们痛批红卫兵的时候,是不是还应该扪心自问一下,自己在那个时代,那个年龄能辨清是非吗?一味地指责和批判时代所结下的恶果是不太公平的。 总的说来,那时候穷,大家都穷。大家却都怀揣着大同的理想,勤勤恳恳奉献着自己的一生,建设美好的共产主义。当然,后来社会主义逐渐暴露出了各种问题,乌托邦的幻想破灭了。人们开始吃不饱穿不暖,时刻处于死亡与恐怖的阴影下,谁还管什么理想不理想。 这个时候资本主义出来解救大家了,给大家发面包,衣服,给人们自由,还有选票。人们开始过上了丰裕的物质生活,每个人活得更加有尊严。大家开始认为资本主义好,能吃饱穿暖,能自由地选择职业,发表言论。到后来,人与人之间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假冒伪劣商品横行于市,人们变得狡猾奸诈,冷漠无情。大家开始批评道德沦丧,人心不古,于是人们又开始怀念起那个理想主义的时代……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到底孰优孰劣,这个问题太难了,一本书也写不完,我更没有那样的能力来写,所以还是留给社会科学家去解决,留给时间去检验吧。可我还是想说,事情恐怕并没有那么简单。信资还是信社,并不是一个从中二选一的问题,世界也绝不应是非黑即白,非左即右的。世界无论倒向哪边,都会出现严重的问题,我们只能在其中不断游走,寻找那一个微妙的平衡点。如果社会主义不能解决温饱问题,那就让给资本主义去解决。资本主义不能解决的信仰问题,就让给社会主义来解决。 而我自己同时作为一个理想主义者和自由主义者,既向往社会主义的大同理想,又渴望资本主义的自由,表面上看有点像人格分裂,然而其实是这不正是看待一切事物应有的态度吗?此之谓,中庸之道也。 随性而写,有点偏题了。无论俄罗斯还是中国,都曾经历过相似的伤痛。俄国人伤痕累累地走出了社会主义,但目前看来它也并未实现真正的资本主义与民主,确切地说,他们其实是换上了一套普京的实用主义。付出了沉痛的代价之后,却还是没能换回曾经的理想。当初欢呼胜利与民主的那些人,如今又该作何感想,想必如同当初他们所嘲笑的那群人一样百感交集吧。 过去,对于一些人来说是无数的血肉模糊,对于另一些人来说,是个伟大的时代,总不缺怀念苏联的俄罗斯人,正如不缺怀念毛时代的中国人。不过怀念归怀念,自我感动一下也就得了,可别拉上大家一起回去满怀理想地挖树根吃树皮啊。 如今,当我们继续坚定不移地走在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时,不时转过头来看看俄国人的路,一定会觉得意味深长。在俄罗斯人对自己国家前路感到忧心忡忡的时候,对于我们自己的前路,也许在每个人心里都有了自己的答案。 “有些事情是一定会发生的,很快就会出现。每个人都在等待:何人?何时?何地?”
俄罗斯 小说 文学 苏联 阿列克谢耶维奇
戈尔巴乔夫传 (2005) 豆瓣
Mijail Gorbachov
导演: A&E
其它标题: Mijail Gorbachov / Михаил Сергеевич Горбачёв
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戈尔巴乔夫(台译戈尔巴乔夫)(Михаил Сергеевич Горбачёв,英语Mikhail Sergeyevich Gorbachev,1931年3月2日-)出生于俄罗斯南部斯塔夫罗波尔附近,是一位苏联政治家,从1985年至1991年他是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他在职时期的政策导致了冷战的结束,为此他于1990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但他的改革政策也使得苏联解体。
戈尔巴乔夫年轻时在莫斯科大学学法学并在那里认识了他后来的妻子赖莎(又译雷莎,赖莎因患白血病而于1999年去世)。1953年9月他们结婚,1955年戈尔巴乔夫毕业,两人一同回到戈尔巴乔夫的故乡。
1952年21岁的戈尔巴乔夫加入苏联共产党,1966年他35岁的时候他又获得了农业经济学家的学位,从此他青云直上。1970年他已成为农业部部长,次年被选入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1972年他带领一个代表团赴比利时,两年后他当选为最高苏维埃代表以及青少年事务执行委员会主席。1979年他加入政治局。在政治局内他认识了他的同乡、克格勃首领尤里·安德罗波夫。安德罗波夫在此后数年内成为戈尔巴乔夫的主要提拔者。
他在党内的地位给予他更多出国的机会,这些旅行很深地影响了他的政见和对社会的看法。
康斯坦丁·契尔年科死后,戈尔巴乔夫于1985年3月11日当选为苏联最年轻的共产党总书记,实际上成为苏联的第一把手。他试图通过改革和开放来阻止苏联共产主义的退化,其开始标志是1986年2月召开的第27次苏联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
1988年戈尔巴乔夫宣布苏联将放弃勃列日涅夫主义,允许东欧国家民主化。他将这个政策戏称为“辛纳特拉主义”。这个政策导致东欧于1989年内发生了一系列大多是和平的革命,只有在罗马尼亚发生了暴力事件。这实际上结束了冷战,为此戈尔巴乔夫于1990年10月15日获诺贝尔和平奖。
民主化的同时也削弱了共产党的权力,最后导致了苏联的瓦解。1991年8月19日,一些保守派政治家和一部分军人乘戈尔巴乔夫在克里米亚度假时发动了8·19事件,戈尔巴乔夫被软禁了三天,被释放后发现他的声望渐坠,而当时俄罗斯加盟共和国总统的鲍里斯·叶利钦的声望大涨。此外政变后他被迫将大部分政治局成员撤职,一部分甚至逮捕。
早在1990年戈尔巴乔夫就已经引入并当选了苏联总统一职,1991年12月25日独立国家联合体成立后,他被迫宣布离职,苏联正式灭亡。
在西方国家戈尔巴乔夫的声望非常高,因为实际上他是结束冷战最主要的人物,但在俄罗斯他不受生活水平下降的一些人的欢迎,因为那些人认为他应该对国家的没落和今天的许多困难负相当大的责任。在1996年俄罗斯总统选举中他只获得了1%的选票。
戈尔巴乔夫现居于莫斯科。
锌皮娃娃兵 豆瓣
Zinky Boys
8.5 (51 个评分) 作者: S.A.阿列克谢耶维奇 译者: 高莽 九州出版社/铁葫芦图书 2014 - 8
1979年12月,苏军入侵阿富汗。很快,阿富汗各派游击队逐渐结成联盟,同入侵者和阿富汗政府军展开了游击战争。本书记录了阿富汗战争中苏联军官、士兵、护士、妻子、情人、父母、孩子的血泪记忆,是20世纪纪实文学经典作品。
2017年2月28日 已读
“过去我以为我国一切都正确,报纸上写的都是真事,电视中讲的都是事实”,这种文体的弊端就是叙述的人太多啦,看得麻木,也没什么特别深的印象。
纪实 苏联 阿列克谢耶维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