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尔曼·黑塞
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 豆瓣
8.9 (72 个评分) 作者: [德] 赫尔曼·黑塞 译者: 杨武能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7 - 7
赫尔曼·黑塞(1877-1962),德国作家,1946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是作者1930年出版的力作。小说叙述代表理性的禁欲主义与代表情人感官享乐主义的一对朋友的经历。
修道院年轻的纳尔齐斯才华过人,觉得院长达尼尔喜爱。新来的学生歌尔德蒙迷恋世俗生活,他们虽成了朋友,但歌无视纳的理性的说教,偷偷去村子里和姑娘幽会,接着又逃出修道院,到处流浪,历经欢乐与艰辛;漫游使他逐步成熟,可之后因爱上总督的情妇而被判死刑。做了修道院院长的纳尔齐斯把他从狱中救出,让他专事雕塑艺术。歌再次外出游行,途中染上重病,纳在他临终前表示对他的友爱,使他怀着幸福死去。
小说表现了两种不同人性的冲突,并在探索理想过程中获得和谐的统一;有评论家称它是“融合了知识和爱情的美丽的浮士德变奏曲”。
2018年8月10日 已读
66#隐隐能看到黑塞作品中后期的转变,在悉达多里只单纯地肯定灵性禁欲的生活,而在此似乎重新解释了感性和理性都可以达到完满。关于自我,痛苦,快乐,艺术,永恒的哲学思考很精彩。
2018年8月12日 评论 要欲望,还是宗教 - “一切存在似乎都是二元的,都基于某种对立;人要么是女人,要么是男人;要么当流浪汉,要么当小市民;要么富于理智,要么富于感情” 黑塞创造了歌尔蒙德和纳尔齐斯这两个极端的二元存在。一个是感性的,狂热的,是艺术和幻想的化身;一个是理性的,冷静的,是宗教和沉思的化身。黑塞崇拜东方哲学,读过老庄,也一定明白一阴一阳谓之道。歌尔蒙德和纳尔齐斯便是一阴一阳,其中阴代表了母亲,阳代表了父亲。 纳尔齐斯早早地唤醒歌尔蒙德对母亲的回忆,指出他更适合做一名艺术家,而不是传教士,从此点燃了歌尔心中的那簇躁动不安的火苗。歌尔在和小姑娘初尝蜜果后,这火终于阻挡不住。他决定放弃灵性的修行,奔入世俗的滚滚红尘。起初他享受爱的欢愉,在短暂的快乐过去后,又重新寻找新的激情。他和一个又一个姑娘共赴巫山。 直到鼠疫降临,摧毁了繁华的城市,让他见到死填沟壑的悲剧。他忘不了死去的五口之家,忘不了那个趴在门槛上死去的小男孩的眼睛。这场灾难浇灭了他对感官世界的所有欲望。他发现死者的表情痛苦而又幸福,想到死与生本就是同一的,人们在死去的那一刻获得了解脱。 他进而怀疑起神的完满性,他不明白如果神是完满的,为什么会造就出如此痛苦悲惨的世界?这留给纳尔这样神学家们去讨论吧,不过纳尔也没给出令人信服的答案。总之,他产生了幻灭,明白了没有什么是永恒不朽的存在,美丽的皮囊迟早会变丑陋,茂盛的树木也有天会枯萎。 当然,除了艺术。歌尔蒙德看到“在人生的愚人游戏和死之舞中,遗留下来长存不衰的有一件东西:艺术品。”。他在尼克劳斯师傅那里学到了雕刻,并在第一次归来后投身艺术,最终也为艺术而死。照常理说,歌尔蒙德在看破诸相后归来,应该积极投入禁欲的精神修行,实现精神的超脱。 然而黑塞却在这结尾放了个翘板,把剧情再次推向了高潮。歌尔蒙德之所以没有从感性转变为理性,因为黑塞在书里明确表示了无论是感性还是理性,最终都能通向终极,实现完满。所以歌尔蒙德始终坚守了自己的路,没有妥协。 为什么歌尔蒙德归来后再次出走?他第一次出走是为了享受感官的愉悦,第二次出走却是为了艺术。因为感官世界是他艺术灵感的来源,当他感到自己才华枯竭时,知道是时候再次去世俗中吸取灵感了。 艺术家总是需要通过自我燃烧和牺牲来赋予作品的不朽,想想《月亮与六便士》里的思特里克兰德吧,人到中年却为了画画抛妻弃子,奋不顾身,最后流浪到岛上,完成了那幅完美的巨型壁画,并与画具焚。歌尔蒙德也是如此,这一次出走,短短一年的时间就燃尽了自己,他终于回到了母亲的怀中。 歌尔蒙德和纳尔齐斯是两个理想的极端,他们任何一个都是不完整的。这也是纳尔斯奇对歌尔蒙德说出爱的原因吧,因为他们需要成为一个整体。我们大多数人,既无法成为歌尔蒙德那样狂热的理想主义者,也无法成为纳尔齐斯那样的清心寡欲的行者。我们只能在其中平衡取舍,这也注定了我们的平庸。 尽管平庸,我们却是一个完整的个体。也许我们只能通过调节感性和理性的尺度达到完满的境界。
外国文学 小说 赫尔曼·黑塞
东方之旅 豆瓣
Die Morgenlandfahrt
7.6 (10 个评分) 作者: [德] 赫尔曼·黑塞 译者: 蔡进松 上海三联书店 2013 - 8
《东方之旅》是黑塞写作态度的转折点,从强调自我的完美个人主义,到献身给团体的崇高服务精神。描写生之追寻者的心路历程。我们不再有一位朝着模糊的理想奋斗的主角,而只有试图表达和实现理想的一个中心思想。透过十八世纪流行的“盟会小说”引人入胜的技巧,象征黑塞自己的书中主角H.H,为盟会所做的象征性旅行——一次穿越时空的“卡夫卡式”经验,终于为他所追求的永恒精神领域——“第三王国”下了有效的定义。
以象征性的自传开始的这本书,卒以艺术的神圣化结束。黑塞在此已经到达唯美的理想境界了。
孤独者之歌 豆瓣
Musik des Einsamen
作者: [德] 赫尔曼·黑塞 译者: 蔡伸章 上海三联书店 2013 - 8
这部《孤独者之歌》( 又名《黑塞自传》)共收十二章,包括《一个魔术师的同年》《 学校生活记趣》《 我的外祖父》《 往事追忆》《 忆印度之旅》《 纽伦堡之旅》等,可以说是了解、认识黑塞那颗炽热又复冷静的心魂最佳的告白。黑塞曾于一九四六年荣获歌德奖,同年又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殊荣,罗曼·罗兰称誉:“黑塞的人生态度是歌德似的,新德意志精神的复兴基础即奠基于此。”
荒原狼 豆瓣
8.9 (158 个评分) 作者: [德]赫尔曼·黑塞 译者: 赵登荣,倪诚恩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0 - 9
赫尔曼·黑塞(1877-1962),德国作家,1946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荒原狼》是黑塞中期创作的代表作,亦是他创作生涯中的里程碑。
小说的主人公哈勒尔是个正直的作家,他鄙视现代社会生活方式,常常闭门不出,令人窒息的空气使他陷于精神分裂的境地。一天他偶尔读到一本《评荒原狼》的小书,顿觉大梦初醒,认为自己就是一个“人性”和“狼性”并存的荒原狼。之后他应邀参加聚会,发现与会者都有狭隘的民族主义观点,而他的反战言论遭到斥责,更觉自己孤独;回家时他遇到酒巴女郎赫米纳,获得肉欲欢乐;经赫米纳介绍他又结识了音乐人帕布洛和一姑娘玛丽亚,他在音乐和感官享受中忘却了一切烦恼和忧虑。但当他看到赫米纳和帕布洛亲近时,便“狼性”大发,出于嫉妒将赫米纳杀死。小说幻想色彩浓郁,象征意味深远,被认为有“超现实主义”风格;托马斯·曼称它为“德国的尤利西斯”。
德米安 豆瓣
Demian: die geschichte von emil sinclairs jugend
8.7 (262 个评分) 作者: [德] 赫尔曼·黑塞 译者: 丁君君 / 谢莹莹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9 - 3
《德米安:埃米尔·辛克莱的彷徨少年时》是黑塞的代表作之一,讲述少年辛克莱寻找通向自身之路的艰辛历程。出生并成长于“光明世界”的辛克莱,偶然发现截然不同的“另一个世界”,那里的纷乱和黑暗,使他焦虑困惑,并陷入谎言带来的灾难之中。这时,一个名叫德米安的少年出现,将他带出沼泽地,从此他开始走向孤独寻找自我的前路。之后的若干年,“德米安”以不同的身份面目出现,在他每一次孤独寻找、艰难抉择的时候,成为他的引路人……
2017年5月16日 已读
52#在这个无聊又堕落的世界毁灭之际,每一个被打上标记的独孤异类,都将成为尼采口中的超人。越来越喜欢黑塞了,像是文学版的叔本华。
德国文学 赫尔曼·黑塞
悉达多 豆瓣 谷歌图书
9.0 (245 个评分) 作者: [德] 赫尔曼·黑塞 / 校注 丁君君 译者: 杨玉功 译 / 丁君君 校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9 - 3
古印度贵族青年悉达多英俊聪慧,拥有人们羡慕的一切。为了追求心灵的安宁,他孤身一人展开了求道之旅。他在舍卫城聆听佛陀乔答摩宣讲教义,在繁华的大城中结识了名妓伽摩拉,并成为一名富商。心灵与肉体的享受达到顶峰,却让他对自己厌倦、鄙弃到极点。在与伽摩拉最后一次欢爱之后,他抛弃了自己所有世俗的一切,来到那河边,想结束自己的生命。在那最绝望的一刹那,他突然听到了生命之河永恒的声音……经过几乎一生的追求,悉达多终于体验到万事万物的圆融统一,所有生命的不可摧毁的本性,并最终将自我融入了瞬间的永恒之中。
2017年5月12日 已读
50#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认清世界的幻灭后仍然去爱一切,永远遵从自己的内心行事
德国文学 悉达多 赫尔曼·黑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