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
与霍金一起了解宇宙 (2010) 豆瓣
Into the Universe with Stephen Hawking
9.2 (50 个评分) 导演: John Smithson 演员: 史蒂芬·霍金 / 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
英国著名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近日发出警告,称外星生物可能真的存在,但是人类与他们接触可能会带来毁灭性的后果。在“探索”频道新近推出的纪录片《与霍金一起了解宇宙》中,霍金指出外星生物在消耗尽自己星球上的资源后便会乘坐大型飞船到他们能够到达的星球掠夺资源,并将那里开拓成为他们的殖民地;如果有外星生物到访地球,那将会像当年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登陆美洲大陆一样,最后给人类带来毁灭性的灾难。
68岁的霍金在片中谈论了他对宇宙外星生命问题的最新思考。他认为外星生命几乎肯定存在於宇宙的许多其他地方——不仅是活在行星之上,甚至还可能存在於恒星中心,甚或是漂浮於行星间的广阔宇宙。
霍金认为外星人存在的理论依据,超乎寻常的「简单」。他指出,宇宙有1000亿个银河系,每个都包含上亿计恒星,在这样一个庞大空间裏,地球不大可能是唯一演化出生命的行星。「我觉得,纯粹出於数学脑筋去想,单是如此巨大的数字,就足已令『外星人存在』的想法显得完全合理。真正的挑战是,去发现外星人到底是什么样子。」
《与霍金一起了解宇宙》这纪录片耗3年多制作,期间霍金曾多次坚持对剧本作大幅修改。Discovery执行制作人史密森(John Smithson)说:「他希望能制作一个既能娱乐大众、又能娱乐科学界的节目,考虑到其复杂性,这是一项很难的工作。」(简介转自Dexter)
给孩子的人工智能图解 豆瓣
絵でわかる
作者: [日]三宅阳一郎 [日]森川幸人 译者: 陈怡萍 山东人民出版社 2017 - 10
人工智能是什么?人工智能是否会取代人类工作?在信息化的新一代智能社会,这些都是我们,尤其是青少年迫切需要了解的。
本书采用图解的方式,从人工智能的68个关键词出发,通过300多张生动有趣的手绘图片,以及简明扼要的文字解说,力图为青少年朋友及想要了解人工智能却不知该从何下手的成年读者呈现一堂五彩缤纷的人工智能课程,让每一位阅读本书的人都能在书中AI君和喵喵老师的引领下,全方位、迅速有效地了解人工智能,明天开始就想用上这些不再陌生的词语,让人工智能离我们不再遥远。朝气蓬勃的青少年,必将成为人工智能的领舞者。
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孩子了解人工智能的第一本科普读物。
全球科技通史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美] 吴军 中信出版集团 2019 - 4
大部分人谈到历史的时候,关注的是国家的兴衰、王朝的更替,往往忽视了科技的力量。“文津图书奖”得主吴军博士,首次从科技视角串联历史,以能量和信息两条主线,系统阐述了自智人以来人类文明的演进。
全书从远古科技、古代科技、近代科技和现代科技四个部分,详细描述了几万年来农业、工业、天文、地理、生物、数学等各个领域关键性的人物、事件及意义,绘制了一幅科技驱动历史的恢宏画卷。
本书既从不同角度对人们熟知的常识进行解读和剖析,又挖掘出许多新的观点,让读者见微知著,感受科技叠加式进步的魅力。
通过阅读本书,你将俯瞰一整部人类科技文明史,真正洞察世界变化的趋势,进而消除由于对周围世界缺乏了解、对未来缺乏把控而产生的焦虑。
意識究竟從何而來? 豆瓣
Self Comes to Mind: Constructing the Conscious Brain
作者: 安东尼奥·R·达马西奥 译者: 陳雅馨 商周出版 2017 - 10
你知道動物、昆蟲,甚或肉眼瞧不見的細菌也擁有意識?
是什麼讓人類意識與其他生物的意識有所不同?
且看神經科學家達馬吉歐從演化的角度,切入這一科學界尚爭議不休的神祕課題!
日本科學大獎本田獎得主達馬吉歐從事與腦部運作相關的研究及寫作已有三十餘年,其作品向以融合科學及人文主義著稱。長久以來,科學家一直認為「意識與身體某程度是分離的」,但他對此觀點提出質疑,並以令人信服的科學證據,指出意識乃始於生物體所創造出的一種生物過程。
除了從內省觀、行為觀及神經觀等三種傳統觀點研究人類心智,達馬吉歐也引進演化觀,為看待及講述意識心智史的方式帶來根本變革。他也提出與感覺的起源和多樣性有關的大膽假設,此假設在其所提出的意識之生物學建構的架構中,扮演了關鍵角色:感覺是以身體和腦部網絡的幾近融合為基礎,最先浮現於由來已久、功能簡要的腦幹,而非近代發現的大腦皮質。
達馬吉歐認為,人類腦部發展出的「自我」挑戰了自然的漠不關心,並為文化的誕生開闢蹊徑,是演化過程中的一個徹底決裂,也是社會文化恆定的源頭。他直指他稱之為社會文化恆定之未竟工程的藍圖,乃是具有穩固基因根基的基本恆定,是簡單的生命形態存在了數十億年的價值的監護者。讀完本書,猶如走過一趟探索心智與自我之神經生物學基礎的創新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