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城记
无爱纪 豆瓣
7.5 (8 个评分) 作者: 许子东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6 - 1
《无爱纪》(香港卷)是上海、台北、香港三城记系列小说之香港卷。《无爱纪》(香港卷)收录香港2000——2001年度25篇优秀小说,主编侧重选取在形式技巧上有创新的香港短篇小说。其中,黄碧云的《无爱纪》以“写生命的畸恋遗恨、阴鸷犀利”而成为本书中最有分量的作品。王良和的《鱼咒》、昆南的《天堂舞哉足下》和西西的《解体》等从多侧面反映了香港这个“迷人的异化都市”。
发廊情话 豆瓣
作者: 陈思和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6 - 1
本书是上海、台北、香港三城记系列小说之上海卷。本书收录了五部中短篇小说。其中李肇正的《城市生活》以极富上海特色的笔调,对城市现代化进程中价值观的失衡进行思考。薛舒的《记忆刘湾》如一幅气韵生动的古镇旧照片,以散淡精致的笔墨写出了一个生命力充沛、生活有情趣的民间社会。王安忆的《发廊情话》和彭小莲的《回家路上》,则以窥斑见豹式的笔法,展现了城市生活多姿多彩的形态。
打个比方 豆瓣
作者: 黄锦树 编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6 - 1
《打个比方》(台北卷)是上海、台北、香港三城记系列小说之台湾卷。《打个比方》(台北卷)从台湾2000——2001年的小说创作中精选了13个中短篇。既有台湾文坛实力派作家朱天文、骆以军的新作,又有台湾文坛新人——伊格言、蔡逸军、陈思宏、何宜玲的代表作品和获奖作品;此书以陈映真的中篇《忠孝公园》压卷,这篇小说以台籍日本老兵寻求政治赔偿为情节线索,沉重地展开了关于罪与罚、救赎与死亡问题的探讨。
女友间 豆瓣
作者: 陈丹燕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1 - 7
陈丹燕的《女友间》里,最出色的是小敏教安安诱惑丈夫小陈。因小敏在咖啡馆打一份司酒女郎的夜工,见的世面比较大,有本钱指导安安。她们一同去为安安买性感内衣,然后到小敏的房间里练习媚态。小敏扮演小陈,让安安穿了暴露的内衣,向自己婷婷的走来。安安不仅不能婷婷,反而路都不会走了。这一段非常有趣,而且令人感动。小敏倒不止是因为自己勾引过小陈抱愧安安,想要补偿一些什么,而是真心地,急切地希望安安能重获小陈的欢心。当然,她不无炫耀,却也十分天真。女友间的情谊,在这复杂的处境中,依然散发出纯真和妩媚的闺阁气息。
安安从头至尾都没有怀疑过小敏,虽然她的日子很不好过。小敏教她的那些花招不仅没有将小陈“电倒”,还叫他反感,他向小敏很刻毒的攻击安安:“恶形恶状,会假装高潮。”小敏也从头到尾没有放弃帮助安安,丢了一步棋,就再拾一步棋。她将安安领到她打工的咖啡馆里,让她实地的学习女人的魅力:“小陈不是嫌你木头吗?我们坏一个给他看看。”安安呢,努力使自己变成一个坏女人的样子:“穿一袭紧紧绷在身上的长袍裙子,新做了发式,把本来齐齐的刘海用发胶粘成一个冲式。她别别扭扭地在小敏身边走着,一面笑,一面偷眼看过往行人的脸色。” 她跟了小敏学开放,说下流话,张了嘴骂不出来,最后终于用英语骂了出来。这个细节很好,包含着第三世界的处境,是脱胎换骨的意思。这一个嬗变的夜晚,是以安安坐在高脚凳上打瞌睡结束的。小敏将安安送上出租车,“突然过去抱了安安的肩膀一下,她身上软软的,香香的。”这一点几乎叫人潸然泪下,是女友间的肉体的好感,却没有一点情欲的色彩,可称为纯美。小敏即便把安安伤到根了,依然是她的最知己。
等到小敏心仪的石先生表弟看上了安安,与安安做了朋友,她们间的帐就算是两清了,她们的闺阁友情就到了头。我倒不以为她们是互相结了怨,而是不堪回首。她们彼此都伤害了对方,武器就是太过亲密的友情。
倘若从西方现代女性主义的立场看这故事,就要谈“姐妹情谊”,男女对峙的问题上去了。可情形却不是那么简单,女友们并不对男性有仇,相反,她们始终在为幸福婚姻作斗争。小敏到咖啡馆打夜工,就为了有机会接触到更精彩的人物,开拓婚缘。然而,一个司酒女郎的风情,吸引的却是石先生这样粗鄙的生意人,三妻四妾的兴味。或者像小陈,亦已经被带坏了的。而像石先生的表弟,受过教育,生活规矩,正经找一个太太的,看上的则是安安这样的居家女孩子,坐在酒吧高脚凳上打瞌睡,上来就给那表弟留下了印象。小敏实在是打错了算盘,她也实在不像看上去的那么开放,都是寻常的,代代相传,牢不可破的婚姻观念。就和徐蕙照的《放逐爱情》里的,保守呆板的曲聆一样的观念。
在一个徒然开放的社会里,看起来机会很多,事实上呢?四处是危险,前途反而迷茫了。小敏是很难弄好了,安安呢,也难说。最后一幕,小敏从白色奔驰窗里,看见安安的时,用了“华丽”这两个字,看起来,安安也走进了虚荣的生活里,与最初的做一个贤良的小妻子的愿望背道而驰。那种质朴的幸福已经远离了她们,不可再来了,热血传奇生涯。其实,批判不止偏狭的针对性别,而是面对这个男女共同经历的历史时期,双方和谐稳定的基本关系形式??婚姻,在人性的迷乱中,惨遭破灭。
后殖民食物与爱情 豆瓣
作者: 许子东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3 - 6
人们不再只是宣示“我们的城市”,“我们的故事”,“我们的小说”,并呼喊“我们不是天使”,而是还必须思考我们究竟生活在什么样的城市?我们已经说了哪些故事和小说?我们不是天使,我们是什么?人们不再只是以文学为工具来建构“香港意识”,而是也以文学的方式反省“香港意识”的基础和问题。
微雨魂魄 豆瓣
作者: 朱天心 等 / 王德威 主编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3 - 6
本书收入李永平、朱天心、平路、李昂等台湾作家的小说,共计15篇。这些优秀的中短篇小说真实地反映了世纪末台湾小说的主题——离散与跨越,我们可以感受到当代台湾作家的困境与超越。
上海街情话 豆瓣
作者: 王安忆 2003 - 6
正如王安忆笔下的保姆们在讨论时俨然以上海人自居的心态来自满自足于上海人生活的精致细腻。程乃珊并没有跳出上海人自满自足的心态,唯一能够与上海相提并论的城市是香港,所以《上海街情话》是在香港演绎的上海裁缝故事,突出的只是地点的转移,而人情依旧在,还是上演绅士淑女式的悲欢离合,上海人的俗众心态跃然纸上。这种怀旧某种程度而言,与市民生活贴近,却远离精英叙事……
输水管森林 豆瓣
作者: 许子东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1 - 7
《输水管森另》为“三城记小说系列”第一辑之香港卷,收14篇香港小说,包括西西的《浪子燕青》、关丽珊的《青鸟》、潘国灵的《我到底失去了什么》、陈洁心的《铁轨上的掠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