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录
梁思成、林徽因与我 豆瓣
作者: 林洙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 - 6
本书出自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的遗孀林洙女士之手。她以女性特有叙述角度和方式,回顾了自己40年来所目睹的梁思成个人和家庭的各种遭遇,忠实记录了她与梁思成相识、相知、相恋并一同走过的苦难岁月的过程。在从学生、同事、助手到伴侣的角色转换中,作者也完成了从妻子到梁思成建筑思想坚定的捍卫者的飞跃。因为作者对梁思成、林徽因两位多年近距离的接触,因而,其笔下梁、林两位的形象真实、生动,使读者有机会了解到一个有别于荧屏、小说之外的梁思成、林徽因,极具可读性。
本书行文流畅,饱湛情感,作者从自己与林徽因、梁思成的交往谈起,穿插着对梁、林关于中国古建筑史研究的理解,又在叙述自身经历的同时,记录下了“反右”、“文革”等特殊时期的点滴史实,跳出了狭小的家庭圈子,以自身的经历见证了宏大的历史变迁。因而,本书不是名人琐事的堆砌,更非关于名人的猎奇之作,而是以一人、一家经历见证历史的严肃作品。
本书从20世纪40年代写到梁思成先生去世的70年代,图文并茂,全书计有插图200余幅,其中许多关于梁思成及林徽因的照片及古建筑结构图等,都是第一次与读者见面,有较高的文献价值。
我在蒋介石父子身边的日子 豆瓣
作者: 翁元 王丰 1994 - 10
本书口述者翁元,从1946年至1988年间,先后充任蒋介石和蒋经国的贴身随侍蒋介石父子身边的大量目睹和亲身经历,记述了蒋介石和蒋经国及其家庭的日常起居,饮食习惯,养身之道,娱乐情趣,宗教信仰,性格特征,政务活动,待人接物,子女恩怨,婚姻亲情,权势传裔,家族荣枯,以及蒋介石和蒋经国病死详况等,内容丰富的回忆口述,经过台湾新闻界人士王丰的笔录润色,史事更显突出生动,文字亦通畅可读。
忆毛姆 豆瓣
Search for Nirvana
作者: (英)罗宾·毛姆著 译者: 薛相林,张敏生译 重庆出版社 1986
毛姆的侄子写的,真切的反映了作者的对于毛姆的生活及内心的认识,小说始终围绕毛姆的生活展开,并且在开头采取了倒叙的手法,以画面感很强的语言,开始描述毛姆的一生,也与书名很切,本身是忆,为传记蒙上了一层朦胧的惆怅感。(最后暴个料,毛姆是同性恋,这个写书的侄子也是,奇怪啊,看来确实会遗传)
百岁忆往 豆瓣
作者: 周有光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2 - 10
语言学家周有光先生已107岁了,他经历了晚清时期、北洋政府时期、国民政府时期、1949年后的新中国时期,遍历大风大浪,被称为“四朝元老”,至今仍头脑清晰,是受到世人普遍尊崇的“智慧老人”。
他从学习经济学到主持制定汉语拼音方案到晚年鸟瞰人类文化,写过许多有创见的文章,其人生经历和独特见解是人类文化史上宝贵的精神财富。
他与张允和的传奇爱情,被传为美谈。
他对许多历史人物的回忆,如邹韬奋、马寅初、老舍、罗常培、溥仪、爱因斯坦等,不仅有趣,也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本书按时间顺序,以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讲述周有光107年的主要经历,并回顾留在他记忆中的那些亲人和师友。全书由短小精悍的小文章组成,配以图片。
周有光百岁口述 豆瓣
作者: 周有光 / 李怀宇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 5
周有光,1906年生,经历中国百年之变迁,是真正从“传统”成功过渡到“现代”的知识人。
本书上篇为周有光的百岁口述,从常州青果巷开始,忆及上海圣约翰大学与光华大学,结爱张允和,留学东洋,避战四川,游历欧美,后归国,任教复旦大学,又奉调北京,参与起草《汉语拼音方案》,遭下放宁夏,至逐步恢复工作,担任《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文版的三编委之一,直到如今著述不息。下篇则试图从张允和生前留下的字里行间,找到一些对她的夫君百岁追忆的脚注。此外近百幅影像,再现了当年张元和、张允和、张兆和、张充和之“合肥四姊妹”,这一个个家庭的生活和情感,折射中国社会的缩影。
20世纪是中国人受苦受难的世纪,内忧外患纷至沓来,几乎没有一天停止过。在这样一个人人朝不保夕的漫长乱世中,竟有一位百二高龄的老人将他一生的经历,用生动的语言,娓娓道来,思路之清晰,判断之明确,丝毫不显衰老之象,这真是人间一大奇迹。何况这不是普通的老人,而是世界知名的汉字改革家周有光先生!
我的朋友鲁迅 豆瓣
作者: (日)内山完造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2 - 11
“我心中的鲁迅”全国有奖征文活动开始啦,参赛细则请关注下方论坛公告。
在这本书中,你所了解到的是一个不同于教科书上的鲁迅:
他和我们一样讨厌蚊子 ——
老版,即便都是吸血动物,我最讨厌蚊子了。嗡嗡嗡的,吵死了。吸饱了血肚子鼓鼓的,也不怎么动只会慢慢地转来转去。那样子, 真让人感到滑稽可笑。
——摘自本书《先生那些话》
他也会像孩子一样发牢 骚— —
老版,《海上述林》还没到吗?都已经十月份了,这帮人都在搞什么啊?明明说好五月份出版的,这态度简直就是马马虎虎嘛……你们是打算等读者也死掉吗?
——摘自本书《先生那些话》
他是一个宠爱孩子的父亲——
随着海婴一天天长大,时不时我就会看见先生手上拿着颜色漂亮的赛璐珞玩具回家,而且先生手上的玩具还不停地变化着。
——摘自本书《“爸爸、妈妈、弟弟”》
他也会哭——
《阿Q正传》发表的时候,先生受到全国各界反对派的攻击,处于孤军奋战的最艰难时期。记得正是那时,先生给我看了一首他的述怀诗。
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
——摘自《自嘲》
当时听完先生的解说,我哭了。抬头看先生,他也正在哭。但是,他的眼泪绝对不同于我的眼泪。
——摘自本书《参观鲁迅故居》
新闻背后的故事 豆瓣
作者: 杨正泉 2008 - 11
《新闻背后的故事:我的亲历实录》作者曾先后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台长、中央对外宣传办公室副主任、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副主任、中国外交出版发行事业局局长等职。《新闻背后的故事》集纳了作者对40年(1960年代到21世纪初)新闻宣传工作中一些重大新闻事件的回顾记述,多是这些宣传报道的过程和细节,是公开新闻报道背后的故事,鲜为人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