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寓言的密码 豆瓣
作者: 张远山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 - 8
《寓言的密码——轴心时代的中国思想探源》是作者二十五年(1980一2005)反复研读先秦诸子典籍和历代相关研究著作后.以先秦诸子寓言为切入点,对中国历史及其文化之最初思想成因的全面探究。书中所选寓言的三分之二, 被作者从浩瀚古籍中拈出,首次概括成四字成语形式。
闲话闲说 豆瓣
9.2 (28 个评分) 作者: 阿城 作家出版社 1998
《闲话闲说:中国世俗与中国小说》以一个超现实的新中国为号召,当然凡有志和有热情的中国人皆会趋之,理所当然,厚非者是事后诸葛亮,人人可做的。这个超现实,也是一种现代的意思,中国的头脑们从晚清开始的一门心思,就是为迅速变中国为一个现代国家着急。凡事标明“现代”的一切观念,都像车票,要搭“现代”这趟车,不买票是不能上的。“无为而无不为”我看是道家的精髓,“无为”是讲在规律面前,只能无为,热铁别摸;可知道了规律,就能无不为,佚可以用铲子,用夹子,总之你可以动热铁了,“无不为”。后来的读书人专讲“无为”,是为了解决自己的困境,只是越讲越酸。
我个人是喜欢孔子的,起码喜欢他是个体力极好的人,我们现在开汽车,等于是在高速公路上坐沙发,超过两个小时都有点累,孔子当年是乘牛车握轼木周游列国,我是不敢和他握手的,会被捏痛。“一人得道,鸡犬升天”,都成仙了,仍要携带世俗,就好像我们看中国人搬进新楼,阳台上满是旧居的实用破烂。不识字的中国老百姓也晓得“敬惜字纸”,以前有字的纸是要集中在一起烧掉的,类似一种仪式,字,是有神性的。记得听张光直先生说中国文字的发生是为通人神,是纵向的,西方文字是为传播,是横向的。我想中国诗发生成熟得那么早,而且诗的地位高,与中国字的通神作用有关吧。这样地对待文字,文字焉敢随便变化?白西易讲究自己的诗通俗易懂,传说他做了诗要去念给不识字的妇女小孩听,这简直就把通俗做了检验一切的标准了。做诗自己做朋友看就是了,为什么会引起生存竞争?
看来唐朝的诗多商业行为的成分,不过商品质量非常高,伪劣品站不住脚。中文里的颓废,是先要有物质、文化的底子的,在这底子上沉溺,养成敏感乃至大废不起,精致到欲语无言,赏心悦目把玩终日却涕泗忽至,《红楼梦》的颓废就是由此发展起来的,后是“落了个白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可见原来并非是白茫茫大地。
观复嘟嘟丁酉版 (2017) 豆瓣
导演: 令狐列 / 李丹彪 演员: 马未都 / 吴辰岑
观复嘟嘟于丁酉年8月16日改版,延续独特的马氏风格,说故事,不求真相。过去现在许多可说不可说,马未都以他的经验、他的故事、他的文物在一场场笑谈中,和你共同收获生活智慧。
当法律遇上经济 豆瓣
作者: 邱澎生 浙江大学出版社·启真馆 2017 - 11
明清时,中国没有发生欧美“工业革命”那种以机器大规模生产的经济变化,清末以前也并未出现“民主宪政”之类的法律与政治改革运动,但是仍然出现许多有意义的社会变迁。本书有系统地描述并论证明清中国经济与法律的发展历程及其历史意义,点出探究明清经济史的重要意义,提出明清中国也有商业法律的主张。
本书为使读者能容易理解当时中国经济与法律互动的复杂性,先介绍十六至十九世纪之间的中国经济变动趋势,以下各章展开对明清中国商业法律的说明与分析。作者将研究视角做了较大范围的扩充,不仅讨论处理市场交易、商事纠纷与商业契约的法律规范本身,也分析当时中国用以运作商业法律的制度变迁,更进一步将“非西方”地区的历史完整地纳入,以说明一些重要的经济与法律变迁究竟是如何逐渐由明清中国部分地区往外扩散至全国,进而改写了既有的近代世界经济史。
旅行的意义 豆瓣
作者: 张树义 2013 - 6
美国社会是一本大书,而且这本大书是如此地引人人胜。带着法国问题的托克维尔游历美国后有了传世之作《论美国的民主》,关注宗教精神的马克斯·韦伯访问美国后也成就了不朽篇章《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这就是旅行的意义。只要有开放的胸怀、善于感悟的心灵,异国的风土人情总是能够给你带来难以预料的冲击,尤其是美国。
我能读懂美国吗?
我们能读懂美国吗?
翻开张树义所著的《旅行的意义--美国社会观察》尽可能读吧!
日本文化中的性角色 豆瓣
7.2 (5 个评分) 作者: [荷] 伊恩·布鲁玛 译者: 张骁凌 / 季南 光明日报出版社 1989 - 4
荷兰学者伊恩·布鲁玛在《日本文化中的性角色》中惊叹:在人类历史上,妓女从未像江户时代的艺伎那样对一个民族的文化起过如此突出和重要的作用。在日本的国产宗教神道教中,原始的性祟拜是其中的重要内容。而日本的思想启蒙者、后来成了日元万元钞票头像的福泽谕吉曾说过这样一句流传很广的名言:日本对付亚洲有两种武器,一是枪,二是娘子军。一下子将当时妓女的作用上升到国家利益的高度。

——摘自网文《经济学家与妓女的贡献与作用比较》
潘金莲的发型 豆瓣
7.2 (10 个评分) 作者: 孟晖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5 - 2
《潘金莲的发型》一书分“服饰”、“饮食”、“起居”、“鉴赏”四辑,作者对古代的名物、生活细节怀着深深温情,以清丽的文笔、幽微的心思,挖掘意趣、渲染喜悦、旁征博引、乱花迷眼,又每每能以小见大。书中另附有大量精美的彩图,使之更臻完美。潘金莲的发型到底如何?按书中的说法,是“红丝儿扎着,一窝丝攒上,载着银丝髻。”其实从图片上看来,这个“银丝髻”是个窝头形状的玩意儿,潘金莲成天将其顶在头上,还是“美极了”,依照现在的审美眼光来看就未必如此。比银丝髻更高一级的是各种“冠”,是官宦人家的正室夫人才能享受的特权。潘金莲一生没有过戴冠的风光,因为她人生的顶点,只到了够戴银丝髻的段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