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研究
進念人人人 豆瓣
作者: Leumas To Kubrick 2017 - 11
七十年代末,來自五湖四海的「海歸派」為香港帶來了西方的現代舞、形體劇場、實驗錄像、裝置藝術等前衛的現代藝術概念和作品,啓發了不少土生土長的文藝青年…… 八十年代社會經濟起飛,透過電視劇、電台節目 、電影、流行音樂的廣泛傳播,發展出種種屬於香港的普及文化,實為重要的啟蒙年代。
你可能聽過「進念人」這個稱號,卻不知道他們的來頭,對背後的故事更加無從稽考;你或許看過進念的劇場演出,卻不知道他們想表達什麼,甚至發誓不再光顧。無論如何,進念為這個城市孕育了不少異數。正如黃偉文在 《Concert YY》演唱會分享:「後來讀大學,我加入了進念 • 二十面體,裏面有一大堆全部都係咁怪的人。我就覺得,其實我是ok的。我甚至知道,好可能我是X-Men那些friend。」
這班「X-Men」在「教授」榮念曾的引導下,透過舞台上的「行行企企指指點點」練成各種異能並散落於不同的文化板塊 ── 電台、雜誌、出版、流行樂壇、藝術音樂、電影、紀錄片、實驗錄像、MV、廣告、攝影、造型、時裝、設計、漫畫、飲食文化、教育…… 他們隱性的次文化因子逐漸「滲透異化」,甚至在流行文化舞台上佔據了重要的位置。
作者訪問了十二位重要「進念人」── 黃耀明、黃偉文、歐陽應霽、胡恩威、何秀萍、于逸堯、黃大徽、黎達達榮、梁惠琪、月如惠、陳輝雄、陳浩峰,透過文字和插畫解構「進念人」的故事,對主流文化的影響和衝擊,作為我們思考及尋找下一步的重要憑證和參照。
本書內附一本菲林相冊及一張拉頁年表。
帝国的想象与建构 豆瓣
作者: 常江 2012 - 1
《帝国的想象与建构:美国早期电影史》是国内第一部综合运用社会科学的思路与方法对美国早期电影进行系统性研究的专著。作者跳出传统的艺术史研究范式和编年体思路,综合运用社会学、政治经济学和文化研究的理论方法,从媒介发展与社会变迁的角度,对20世纪上半叶的美国电影做出了深入的剖析和考察。在作者看来,美国电影业的发展与变迁,由美国社会各个阶层对于建构全球性文化帝国的需求所主导。电影借助自身独特的媒介特征以及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有利的国内、国际环境,成功地将高度异质性的移民社会建构为具有共同视觉经验的“美利坚民族”,并最终将这一身份“想象”推行至全世界。
摇滚危机 豆瓣
作者: 王黔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15 - 7
《摇滚危机》是第一部严肃的关于摇滚音乐史的学术专著,王黔倾十年心血而成,某种意义上说,此书有开创之价值。
在西方学术界,流行音乐已经被系统和全面地研究了几十年。一代理论家Adorno早在1949年,就已经发表了他极具影响力的《现代音乐哲学》一书。中国流行音乐的学术研究也是首先受到了西方学者们的重视。从20世纪80年代末,Barme就已经率先关注了中国流行音乐的文化意义。对西方的社会学家们,中国流行音乐是映射中国社会文化和变迁的最好证据之一。当然,基于不同的社会和文化背景,西方学者们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和政治联系紧密的中国摇滚身上。此书是在西方学者中国摇滚研究的基础之上,针对其中没有阐述清楚的问题和有错误解释的环节来研究和撰写的。
书中各种一手数据是通过两次实地调查收集而来: 2003年3月到5月和2005年1月到10月。数据收集点主要是北京,也包括在其他城市的短期访问。还有一种来源是通过各种途径予以收集的中国摇滚专辑和杂志。书中所探讨的摇滚音乐人是按照1980年、1990年和2000年三个时间段来选择的。以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摇滚的危机为参照,三个时间段正可以代表它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用中国摇滚教父——崔健的话来说,摇滚音乐像一把思想意识形态的刀子,用来切入社会的深处,以便能够找寻到真实的生活。中国摇滚的形成和发展与中国社会20世纪80年代的进步、改革和矛盾都有所联系。对于一定数量的艺术家、知识分子和听众,摇滚是最真实的音乐,有他们所渴求的激情和发泄。就在这样的一种矛盾和抗争中,中国摇滚开始了坎坷的旅程……